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通常是用于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语录才经典呢?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一生必看的国学书籍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前几天,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感触很多。
看到那些小名士们,一个个博学多才、出口成章的样子,我心里真是羡慕极了。各种经典诗词他们都能脱口而出,说的头头是道。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周礼》等等都不是问题。可想而知,他们平时是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在答题的环节中,有一道选择题,题目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四个选项:A、诚信,B、忠义,C、孝悌,D、仁义。当看到这里时,我是激动的,因为这个答案我知道,应该选C、孝悌。答案出来了,果然就是C。顿时我心里有了一种自豪感,看来我学的《论语》也排上用场了。但是,整场的比赛看下来,我才答对了四道题。跟场上小名士们的国学知识比起来,我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的知识量还真是丰富啊!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我更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学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应该从小就开始学习国学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征文7
试问,我的青春里有什么?我的青春里有老师、同学,有一个个或精彩、或忧伤、或平淡的故事。青春就像我人生里的一个时光宝盒。在这个宝盒里有着许多珍贵的珠宝。但在这个宝盒中,最不可缺少、最珍贵的便是伴随了我整个青春的书籍!它就像是一颗耀眼的钻石,时时刻刻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芒!而因为它的陪伴,我和我的青春也散发着无尽的光华!
我的青春里有——书籍。
初入初一的上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便是《唐山大地震》。其震撼程度远大于电影!里面详细记录了震前发生的事、震中发生的事、震后发生的事,以及人们对这次地震的感受。里面描写了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面,以及这次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书中还有许多图片,图文结合,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失落世界之中。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书籍带来的震撼。
接着,我又阅读了一本我十分喜爱的书——《简·爱》。悲惨的简·爱与家境富裕的罗切斯特先生从奇妙的相遇到双方的爱恋,再到最后的婚姻。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而又奇妙呀!尽管过程坎坷不易,但结果是美好的,不是吗?在这场追求爱的路上,简·爱从一个弱小的姑娘变成了一个有主见、有能力、有个性的女强人。她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女性渴望的平等,以及女性为之付出的努力。我体验到了书籍带来的美好与光辉。
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论语》。通过这本书,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静”。仿佛世间的浮华与险躁都离我而去,又仿佛置身在一个干净而又纯粹的世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啊,仁德的人爱好沉静,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就要遵从一个“静”字。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下来,才能成大事,才能做一个有仁德的人。我体验到了书籍带来的“静”。
我爱书籍,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人生,有着人生在世为人处世的种种道理。是书籍让我的青春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有人说:当演员能体验一百种人生。而我不是演员,但却凭借着书籍在青春年少时体验到了成千上万种人生。
我的青春里有书籍!也正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我的青春才不会留有遗憾!
《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作者:王蒙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2月
本书是王蒙先生重磅新作,对孟子及其著作《孟子》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蒙先生打破《孟子》原有段落,重新编辑组合排列,力求将其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尽可能展现给读者。
除此外,这本书还深入挖掘了孟子“民本”、“仁政”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将《孟子》再次激活成一部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你我人生的“新书”。本书近乎完美地融合孟子与王蒙两位大家的智慧,阅读本书必将受益匪浅。
该系列还有《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
《于丹—<论语>感悟》
作者:于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6年12月
从《<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到《<论语>感悟》《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专注古典文学专业,集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经典进一步走进大众、走进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于丹:〈论语〉感悟》延续了于丹的独特风格,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孔子的思想。在书中,于丹从多个方面阐释了《论语》的朴素与温暖,以及至始至终充满的智慧。她用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共鸣的文字告诉我们,《论语》的智慧不止于一两则警句,更珍贵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至高的真理。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作者:余世存著,老树绘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6年12月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
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
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
《北大国学讲座》
作者:胡适、章太炎等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2月
本书遴选了胡适、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闻一多、傅斯年、郑振铎、王国维、蒋梦麟、辜鸿铭、许地山等国学大师的经典文章,包含了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国学各门类。读者一卷在握,便能入窥国学堂奥。
因时代之隔膜,现代人理解国学原典有较大的障碍。因是之故,为便于读者更轻松地了解国学,本书所选篇目,力避佶屈聱牙之文,俱为深入浅出之作,以助读者开启国学门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渊深。
《国学概论》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年01月
《国学概论》就是钱穆先生所写的教案。但是,这部所谓的“教案”,以清代学术界盛行的《谷(?)梁传》作为思想核心,讲述“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这部讲义在钱穆先生看来“未尽精微者也”,却极为适合现在的初学者。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能让初学者懂得“古今学术流变之大趋”,粗略地了解国学之精妙。
不同于以“经史子集”等分类讲解国学的办法,此书更是一部“中国传统学术史”。自孔子与百家始,迄于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之现代。随时代更迭演变,着重于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研究的渐次传承与沿革。
《季羡林谈国学》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年01月
季老说,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面对“国学热”,季羡林晚年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主张以开放宏观的视角看待国学。他认为凡是中国特有的,不同于外国文化的,都可以列在国学之内;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们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同时,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属于国学的范围。
《华夏美学》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8年06月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
国学是什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书?让我来告诉你吧!国学这一类书是记录了许多古代名家的名人轶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了。《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你一定会想知道《论语》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就让我为你一一揭晓吧!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说到这儿,我就忍不住要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是君子?《论语》就花了相当的篇幅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礼”的核心是“正名”。孔子对于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所以,它带给我的感化极深。当然,其他的几本国学书也让我受益匪浅。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
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兼着这个班的国学,忙着学校的事务,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实情,为教育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达到了没有?浅尝则止。在国学的教学中,也是事后的感悟。这个学期的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自己的国学素养浅薄,影响着课程内容的丰富;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想当然的多,经常设想的课,实际实行不了,囿于学生识字的'困难、注意力的问题,只要学生会读就可以了,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埋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没有渗透的方法;
国学作为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行政管理者兼任这门校本课程,没有做这样的建构;
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尤其是调动学生内因,如何使他们成为课程的资源,互相借鉴中学习,思考不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评价方法,事后都没有思考,也没有反馈;
备课没有整体入手,一课一备,缺乏整体性;自己对课文内容不熟,不能及时给学生引导……
我国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传承中华文明为重心、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历史的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如“少数民族不是传统的个人”、“少数民族的地位不是民族的主人”、“少数民族的地位不是民族的主人”等。古人把“少数民族的地位”作为民族的地位,把“少数民族的地位”作为民族的地位,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把这种民族特色、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传统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的历史性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中国历来重视文化传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发展的主导因地制宜,积极开拓传统文化创造的空间。
中国古人讲民族的文化。一方面,民族的文化,包括民间文化、民族特色等;一方面,民间文化和民族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如民族传统节日、民间节日等。在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实践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已经在历史中逐渐形成。
我们应当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财富。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一、 活动主题:
国学经典与我们同行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2日
三、地点
20xx级统招3班(教室)
四、参与人员:
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老师
五、主持人:
刘静 王倩倩
六、发言人:
田金荣 张梦怡
七、主持稿:
刘静: 尊敬的老师!
王倩倩: 亲爱的同学们!
刘王:大家晚上好!
刘静: 中华文化 源 远 流 长。
王倩倩: 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我们的心里,生长在我们人生的路上,让我们 一 生 受 用。
刘静: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纽带。
王倩倩: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命。
刘静:.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承祖国文化,诵
读经典活动,让我们认识了《弟子规》。
王倩倩:是的,《弟子规》教我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
刘静: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大声朗诵一遍《弟子规》 起 弟子规 圣人训~~~(全文附后)
王倩倩:同学们,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我们现在诵读的'《弟子规》则是古代启蒙教材的经典之作。
刘静:弟子规伴我们同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精神家园,接下来有请田金荣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弟子规的故事,大家掌声有请。
王倩倩:下面有请李翎蕓等人为大家演唱一首《大中国》,掌声有请。
刘静: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接下来有请张梦怡同学为大家朗诵一篇关于国学文化的知识。
王倩倩:接下来有请常妮为大家演唱一首国歌,大家掌声有请。
王倩倩: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够坚持吸取《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牢记于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去思索、慢慢去体会。我相信前辈们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一定会在我们人生旅途的迷茫之时,给我们指引前行的明路!
刘静:国学经典是我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中华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
王倩倩: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有关国学的文化,老师让同学们写了一封关于国学的信,相信大家也已经更多了解了有关国学的知识,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信放到桌子上,我们来收一下。
刘静: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王倩倩: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刘静:这次我们班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八、主持人反思: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从小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终身研读不止。事实上,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想真正地振兴国学,就应该夯实基础。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增长关于国学的知识,熟知一些关于国学的文化思想经典,并懂得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优长。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用国学文化照亮未来的行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新学期,我们的书包里多了一本《国学经典》课本,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书中的名言警句、历史名人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从中我学会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也感受到了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国学文化博大精深。
《国学经典》里有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精细的打磨,就不会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不受到教育,他便不知道做人的道理。
星期天,我在家里学习写毛笔字。一开始,我连最简单的横也写不好,练来练去我便失去了耐心,气呼呼地把毛笔、字帖一扔,不想再写了。这时候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块具有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座寺庙里来打造佛像。后来,人们发现第一块石头质量更好,于是先用第一块。可是,在打造过程中,那块石头觉得十分疼痛。它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不干了!快停下来!”雕刻师因为它不合作,只好停下来。雕刻师对第二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刻你,十分疼痛,你能忍住吗?”石头说:“我能忍受,你雕吧!”果然,在雕刻过程中,石头没有叫一声疼。最终它被雕刻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像,后来寺院来了很多的人对它顶礼膜拜。第一块石头呢?和尚们将它打碎当做铺路石铺在门口供人们践踏。听了爸爸的故事,我恍然大悟:人就像石头一样,必须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受万人膜拜的“佛像”。否则,不经过磨练就只能成为再普通不过的铺路石了。这不正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吗?想到这里,我又打开字帖,拿起毛笔,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地练了起来……
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树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长大后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有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