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四时八节之一,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由此可见我国民间历来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再者,冬至在民间是一个很讲究的节气,这天我们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宫里边的达官贵人们忙着祭祀,宫外的老百姓们则把过节的重心放在了吃上。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我国自古以来地广物博,各地民俗不同,当然,过冬至的习惯也有不同。那么,冬至这一天我国南方北方在吃食上都有哪些特殊的讲究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南北方各地的特色冬至美食吧!
北方――饺子
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江南――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山东――羊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当然,有许多地方有喝羊汤的习惯,比如说山东滕州,还有四(★)川等地。
绍兴冬酿酒
绍兴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绍兴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绍兴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绍兴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宁夏――头脑
宁夏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奇怪吧?
宁波――大头菜烤年糕
在宁波,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所以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在烤大头菜的同时,捂几段手工年糕埋在菜叶里,等菜烧好了,年糕也熟透了,这时用筷子挑起一段,美滋滋地吃起来,那热乎劲,特别让人满足。
江西――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色小吃,同样也是当地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它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黏牙糊口。
浙江――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齐集,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娘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台湾――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至今仍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福建――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福建当地关于冬至的一首儿歌。《八闽通志》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所以冬至暝(míng)搓丸子和冬至以熟的“甜丸子”祭祖是福建的民俗。
一、初步探索
在“十二五”课题立项时,我根据现在小学生对民俗文化了解较少的现状,确立了《小学美术“二十四节气”画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课题。在课题准备阶段,我对所教的五年级两个班11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82﹪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什么,17﹪的学生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立春、清明、冬至节气,但也仅限于了解,对于这些节气有什么气候变化和民俗都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是陌生的,如果能把二十四节气引入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资源,用学生喜欢的绘画形式进行学习,一定会丰富学生的绘画内容,传承民俗文化。为了更好地把二十四节气画和教材有机结合,我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九册进行了教材分析,梳理了本册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了《色彩的明度》、《色彩的色相》、《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有趣的汉字》、《人物与环境》、《杯子的设计》等为课程资源开发课。
二、结合教材,润物有色
我把二十四节气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大板块,以“秋韵”为切入点,先让学生了解秋季相关的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让学生了解节气到了,气候就会变化,身边的景色、人物都会有相应的变化,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在学习了《色彩的明度》和《色彩的色相》后,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色彩知识,选择适合的色调绘制秋天的景色,要求注重刻画人物和植物。由于有色彩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学生能很准确地运用橙色调、黄色调等代表秋天韵味的色调进行创作。
在讲《人物与环境》时,我又为学生“出难题”,要求第一小组画春天里的故事,第二小组画夏天里的故事,第三小组表现秋天里的故事,第四小组则要画出冬天的景色。当时,学生被这个奇怪的要求激起了创作的热情,纷纷动脑筋添画背景。表现春天场景的用上生机勃勃的绿色调,空中飞舞着蝴蝶;表现夏天的同学在色调选择上比较大胆,运用了多种颜色,甚至把道路涂成五彩路,很是美丽;而表现秋天的同学在色彩上选择了代表丰收的黄色调和橙色调,还有红红的苹果等着同学们去采摘,很有生活气息;表现冬天故事的同学最有新意,他们多数选择了蓝色调,把地面留白,表现白雪皑皑的场景或者冰场,画面人物穿着冰刀翩翩起舞,天空中飘飘洒洒的雪花仿佛诉说着学生对家乡冬天的赞美。
三、结合教材,润物有形
在美术教学中,用线造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而本学期《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更是重点中的重点,但是,学生对枯燥的美术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深挖本课的外延资源,组织了以“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主题的“秋韵”花瓶设计比赛,向学生征集作品,将枯燥难懂的黄金分割点结合花瓶的设计,变成一点就通的知识,又用比赛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巧妙地把节气引入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季节的变化,认识季节与节气的必然联系,取得了成功。在讲《杯子的设计》时,学生对异形杯子的设计没有突破,我适时提醒学生可以画具有冬季特征的物品,学生马上想到了糖葫芦、冰淇淋等,为创作打开了一扇窗。
四、结合教材,润物有趣
本课题的绘画资源开发是针对五年级教材的,五年级学生已具有自己的思维与主见,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传授知识,很难让他们感兴趣。在讲授《有趣的汉字》时,我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表现“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节气为主的“秋韵”词语,不一样的问题紧紧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想到了秋高气爽、丰收、落叶纷飞等。我又结合教学重点,把字变成画。在讨论中,学生从汉字的发展说起,感受着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在情感体验中继续观察、研究每个字的特点,把偏旁、笔画变形,把字变成画,让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比如,学生在创作“落叶纷飞”的“落”字时,删繁就简,留取主笔“草字头”和“三点水”,把“各”变成了葫芦,并在葫芦上添加了藤蔓和叶子,画面韵味十足;在创作“落叶纷飞”的“飞”字时,把后两笔变成了翅膀,更为形象地表现了飞的意境。通过学习,学生喜欢上了二十四节气,并期盼着更多节气绘画的学习。
何为“春捂”
所谓的“春捂”,其实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其含义就是说立春以后,先不要着急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还要把厚厚的冬装再穿上一阵。那么春天为什么不要急于脱掉冬衣呢?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人们在漫长的冬季里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能力与冬季的温度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之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相对较大。如果此时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人体就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各种病菌乘虚袭击身体,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捂”到什么时候才好
春捂并不是指一味地捂着厚衣服。通常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上10到15天左右。因为立春虽然代表春天的到来,但冬季的低温天气并不会马上结束,还至少需要10到15天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气温变化反复无常,如果过早地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这些部位在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中,都会因为无法迅速适应而受寒,从而引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南北方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也有所差异。一般南方春天来得早,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可以适当提前“春捂”的时间。而北方譬如新疆、东北等地区,春天通常来得很迟,甚至还有下雪的可能,这样的地区还是要多“捂”几天为好。
如何判断是否还需“捂”
首先看温度变化。一般来说,15摄氏度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临界值。高于这个温度时,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脱下部分衣物了。
其次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大家的耐寒程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如果“捂”的时候感觉口干舌燥,身体有微微出汗的迹象,就可以考虑换上轻便的服装。反之,如果“捂”着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那么大可不必急着换衣。
最后是注意昼夜温差情况。早春时节,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在掌握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适当增减衣物。尤其是当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到10摄氏度时,就应该小心防寒了,以免身体突受冷空气刺激而引发疾病。
需要重点“捂”的部位
1、手腕
春捂的第一关键部位是手腕处的神门穴,这个穴位可以强化脏腑的功能,通过输送气血来起到温暖全身的作用。
2、腰眼
肾脏是人体阳气的根源所在,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的症状。温暖腰部,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3、肚脐
肚脐又被称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
春捂该怎么穿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现代研究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内容,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分析。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治疗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历史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治疗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现代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理论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问题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研究古典文献,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7 何清平。《内经》“冬不按跷”理论的养生学意义[J].陕西中医, 2004,25(10):947.
冬至不仅仅是传统节日与节气,还有小年之称,那么冬至为什么被称为小年呢?有什么原因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被称为小年的原因_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冬至被称为小年的原因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而如此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冬至简介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就排在了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传统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一气,一年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冬至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天文学上也以冬至日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日标志着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到来,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比地面向空间发散的少,短期内气温还会继续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开始。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所以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也表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称做"添岁"、"亚岁"。而冬至这一天,被称为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1、起居方面来说,应该讲究早睡晚起,“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如果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精。
尽量注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上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的时候着凉,可以盖一个小毯子。其次就是,要注意防风和防寒。再次就是,冬至节气适合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2、古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所以,在冬至这个时节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和体育锻炼。比如平时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慢跑、打拳、舞剑等一些简单的方式,都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的能力。但异性要切记冬至时节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自身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