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荟萃【优秀2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注射剂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荟萃【优秀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注射剂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篇1

物态分类

液体注射剂: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液体注射剂按容量分为小容量注射剂(20mL以下,常规为1、2、5、10、20mL)、大容量注射剂(50mL以上,常规为50、100、250、500mL等)。

注射用粉剂:俗称“粉针”。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入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如青霉素、链霉素、****钠等均可制成“粉针”。**来**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还有一些药物,如酶制剂(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波罗蛋白酶、辅酶A等),为了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下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粉针剂;有的生物制品亦采用冻干法制成粉针剂,如胎盘白蛋白注射用粉针剂等。

注射用片剂:系指药物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的模印片或机压片,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供皮下或肌肉注射之用,如盐酸**注射用片。但此类制剂目前应用极少。

给药部位

皮内注射剂: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一次注射剂量在0.2mL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皮下注射剂: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一般用量为1~2mL。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吸收速度稍慢。由于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油或水的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有时病人血管不易找到或其他原因,大剂量输液也可皮下滴注。

肌肉注射剂:注射于肌肉**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臂肌或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刺激小,注射剂量一般为1~5mL。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油注射液在肌肉中吸收缓慢而均匀,可起延效作用。

静脉注射剂:注入静脉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由于血管内容量大,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剂又称为“输液剂”。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一般混悬液或乳浊液能引起毛细血管栓塞,故不能做静脉注射。但**来研究表明,某些营养性药物与药用油类制成的乳浊液,作静脉注射可加速药物的吸收,这些乳浊液的油滴应小于红细胞,其平均直径在1μm以下。由于血液具有缓冲作用,所以小量缓慢注射时对血液的pH值与渗透压无多大影响,若注入大量的注射液则须考虑pH值及渗透压。静脉注射较皮下或肌肉注射的作用为多,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液,均不宜静脉给药。故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应加入抑菌剂。

脊椎腔注射剂: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腔内。由于神经**比较**,且脊椎液循环较慢。故注入一次剂量不得超过10mL,而且要求使用最纯净的水溶液,其pH值为5.0~8.0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否则由于渗透压紊乱或其他作用,很快会引起患者头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总之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与应用应严格要求。

注射剂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篇2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