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望岳杜甫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字:杜甫 诗歌 体育文化 体育
杜甫的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的才华。他7岁学诗,15岁扬名,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也延伸到了体育方面,并且数量繁多,可见体育活动在杜甫的人生中也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的。
一、一生以体育结缘的杜甫
杜甫在诗歌方面的才华是被世人公认的,然而他对体育方面的爱好在后世却是鲜为人知,若是对他的诗歌稍微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杜甫的一生几乎都是与体育联系在一起的。从年少到青年,最后是晚年,他的诗歌都在向我们揭示他对体育的热爱。
(一)年少多病,以体育强身健体。杜甫的童年是值得人们同情的,在他幼年时期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又远在山东做官,根本无法顾及,于是他从很小就被寄养在了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二姑母万年县君家里。杜甫幼时体弱多病,幸亏得到这位姑母体贴入微的照料抚养,才能够生存下来。加上他又爱好体育活动,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健起来,也恢复了同龄儿童应该有的活力。
在杜甫姑母家的院子前面栽有两棵果树。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小杜甫便邀上自己的小伙伴一起上树摘果子。杜甫晚年的时候回忆起童年这件趣事,还写下了《百忧集行》一诗,“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由此可知,孩童时期的杜甫是多么的充满活力,身形又是多么的轻巧呀!
(二)青年壮志,以体育丰富人生。杜甫长大后,对体育方面的喜好非常广泛,包括有漫游、骑马、射箭、击剑等体育运动。
古人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从古时候起人们便重视以游历四方来充实自己。杜甫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前后共花了十年时间外出远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的大小山川。若非当时海上交通艰险,他甚至将到达扶桑(今日本),即走出国界。而在这一路上,杜甫也为后人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是时仓禀实,洞达寰区开”(《昔游》)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另外,杜甫还经常和友人们骑着马儿去野外弯弓狩猎。开元十九年,杜甫正值二十岁,他在洛阳遇见李白,之后又相识高适。于是他们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策马奔腾,与天上的飞禽为伍、和地上的走兽作伴,尽情释放自己生命的活力,过了一段没有仕途失意的惆怅、没有生活压力的伤感的幸福生活。为了纪念这次快乐的经历,杜甫还创作了《昔游》、《遣怀》。
“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可见杜甫还是一位击剑爱好者。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杜甫和他的友人们在一起饮酒,在喝得酣畅淋漓之际便会以击剑助兴。击剑发出的声音如同蛟龙在怒吼一般。可见这项体育活动带给杜甫身心的愉悦,让他的身体得到舒展,心情也变得更加快乐!
(三)晚年艰苦,以体育保健身心。杜甫的晚年除了在成都梓州依靠好朋友帮助度过一段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外,都是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度过的,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如果不是他在少年和青年时注重了体育锻炼,使体质得到了加强,恐怕杜甫这颗明星早就陨落了。
晚年的杜甫在成都梓州这段时间,他还是不忘将自己的生活与体育联系在一起,他经常栽树养花、登山垂钓、泛舟观景……并在这段日子里记叙下了自己的收获,且有大量的诗歌传于世,比如:种树养花的《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登山的《登高》、《登牛头山亭子》,钓鱼的《解闷十二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观景的《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
晚年的诗歌中有很多是饱含为百姓生于水深火热的担忧之情,诗人寄情于景,或在体育活动之中之后抒发这种感情,无疑是在排遣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
二、杜甫诗歌中体育文化的特点
杜甫的一生是与体育结缘的,杜甫的诗歌在体育方面涉及的也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关于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作品不计其数,涉及到体育的方面也是极为广泛的。单指体育诗歌就已经很多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内容丰富。
为纪念儿童时期攀爬比赛的《百忧行集》和观看舞剑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再到青年时丰富的人生阅历,包括登高的《望岳》、狩猎的《壮游》和《昔游》、舞剑的《相从行赠严二别驾》、踢足球的《清明二首》……最后到晚年时栽花种树的《肖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赏花观景的《绝句漫兴九首》、钓鱼的《解闷十二首》等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泛舟诗、散步诗、下棋诗。
从这些诗歌中所提到的体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是一个很广阔的范围,它不是一项单一的运动,它包含了很多的项目,比如踢足球、钓鱼、下棋、散步……
(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是一个很广阔的范围,包含的项目非常广,而这些项目又在告诉我们体育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是杜甫为钓鱼所做的一首诗。我们都知道钓鱼是项比较休闲的体育运动。在垂钓之时只是静坐,不需要什么力量,然而当鱼上钩时,则必须用力往上拉。可见钓鱼是一种动静结合,且变化力道的体育活动。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这是描绘划船的场景,众所周知,划船是项体力活,逆流而上,若是不努力划船,那么船只只能往后退,所以说没有充足的体力应对是不适合划船的。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是一首有关种树的诗,“闻桤木三年大”写出了桤木生长时间需要耗费三年的光阴,而我们认知里更有“十年树木”之说。所以栽花种树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之心的事业。
三、杜甫诗歌中体育文化的作用
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那么它给予人们的好处又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体育文化?要参加体育活动呢?
(一)形体的舒展。体育锻炼能使人身姿轻盈、灵活自如、刚柔相济,让身体得到完全的舒展,这些特点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出来。
杜甫喜好击剑,也喜欢看人舞剑。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物。创始于轩辕黄帝时代,可称得上是历史悠久。舞剑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剑术不断完善,舞剑也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杜甫最有名的关于舞剑的诗篇我认为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莫属。“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个“矫”字表现出了表演者的身姿轻盈,“来”和“罢”则突出了动作的娴熟,可见公孙大娘和她的弟子在舞剑时身体的舒展是多么的灵活自如,而观众们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中双飞翼。”(《哀江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
“快意,西归到咸阳。”(《壮游》)
出游一直是杜甫的最爱,从他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出行不只是杜甫这般的文人墨客所喜好的,就连深受封建礼教教化,向来足不出户的女子也是乐在其中的。出游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放松,让每一个细胞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明显感觉到自己年轻了好多。
(二)情感释放。人们的生活总是避免不了喜、怒、哀、乐的情感,杜甫曾经向往仕途,渴望通过应试能走进官场,将自己满腔为国为民的抱负实现,然而事实并不如意,他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种情感无法找人排遣,所以往往寄托在诗歌中。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也跟随着诗人一道感受了他的情感变化,又随着他在体育运动中将自己的情感释放。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选谢两相催。”(《九日五首》)这是诗人登高观景时所作,重阳佳节,他却漂泊在异乡,又怎么会有节日的喜悦之情呢?只能在这抱病登高伤怀。
(三)审美情怀。审美情怀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终极目的,不管是形体的舒展还是情感的释放,都蕴涵了对美的追求,最终都是希望达到一个审美境界,“酒酣击剑蛟龙吼”、“拔剑欲斩且复体”、“酒阑插剑肝胆露”不仅展现了击、拔、插的刚柔并济、灵活自如的形体美,同时也抒发出一种豪放洒脱的情感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一种细腻柔和的美,它将因为下雨,渔船在岸边停泊,第二天一早花儿因春雨的滋润而朵朵盛开的场景描绘出来。这是诗人外出所看到的景色美,并由此感受到了生命之美!
其实,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得到了舒展,得到了锻炼,从而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就是达到塑造形体美的目的。另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情感的释放,或快乐、或悲伤。
四、结束语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能从他的诗歌中看到他对于体育方面的涉猎,从而明白杜甫也是位体育爱好者,他的诗歌中所蕴涵的体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本文探索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对杜甫诗歌中的体育文化蕴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张伟。体的舒展与情的释放――论唐诗中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
1、杜甫写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岱宗指泰山是因为它是五岳之首。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出自杜甫《望岳》一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3、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4、泰山贯穿山东中部,泰安市境内,绵亘于泰安市、济南市之间,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来源:文章屋网 )
1、杜甫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来源:文章屋网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乃天下之壮观,诗人之胜域,游客之福地。今人从左侧的坡道拾级而上,可见道门两侧立柱上,镌刻有书写过《岳阳楼记》的清人张照的联语:“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而在古代,岳阳楼两侧大书的是两副诗联,其一是杜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另一联则是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们是何年何月高书于其上的呢?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选录并提及孟浩然之诗,说:“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①门②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即使从元代算起,这一景观至少在800年前就闪亮登场了。
孟浩然与杜甫的上述诗句,是壮哉洞庭的诗的注册商标,纵然有诗胆大如天的后人敢于复题,如刘长卿有“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之句,元稹有“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语,许裳有“四顾疑天地,中流忽有山”之辞,但都无法颠覆前贤。且不要说诗圣杜甫的大作了,孟浩然之诗也是高踞众生的心头不可取代,千百年来风雨不动安如山。
湖北襄阳人氏孟浩然,是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而号称“王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孟浩然希求援引,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一作品是所谓“干谒诗”,唐代的文士常呈献自己的诗文请求有力者援引,但它的巨大的知名度,绝不是因为后半首中希望当权者引荐的寓意巧妙自然而不卑不亢,不像是某些想往上爬的小人低声下气人格卑劣,而是因为前四句确实不同凡响。如果没有前四句永恒性的轰动效应,这首诗很可能就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泡沫都没有一个。
这首诗的前四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主要的艺术奥秘就是大小相形,巨细相衬。在诗歌创作中,既要有如椽大笔写出大的境界(大景),也要有精细的笔墨写出小的景观(小景)。一味粗豪,就会空无依傍,大而无当;一味工细,则易流于琐屑,格局狭窄。只有概括“大”而刻画“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才会大而不空,小而不碎。尤其是要创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更非单打一的“大景”所能奏效,而必须注意以“小景”去衬托。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如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如余光中咏汉代的名将李广:“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飞将军》),如洛夫写唐代名诗人李贺:“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瘦得/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涌起千顷波涛”(《与李贺共饮》),均是如此。而孟浩然此诗,就是艺术上的大小结合、点面相映的典范之作。
孟浩然首先写俯视所见,接着写仰视所感。“八月湖水平”的境界本来不能称小,但和“涵虚混太清”相较,前者景小而后者景大,因“太清”就是“天宇”之意,这样大小交融,巨细映照,视觉艺术效果就十分强烈。诗人如此起笔已不同凡俗了,但他觉得还不足以为洞庭写照传神,于是百炼精金,化为颔联光芒四射的诗句。古代有二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颔联的出句着眼于“云梦泽”这一个浩浩荡荡的平面,一个“蒸”字,诉之于视觉,写足了洞庭的浩瀚风神雄伟气派;颔联的对句落笔于一个相对狭小的实体“岳阳城”,一个“撼”字,不但诉之于听觉,也因“通感”手法的运用而诉之于触觉,补足了洞庭湖摇山撼岳的巨大力量。出句写“气”,对句写“力”,前者景大而后者景小,大小映衬,相辅相成。大因小而神气充塞,小因大而精神飞动,构成了一幅大小相形而多姿多彩的可以传之千古的图画。后来者写洞庭虽然不乏好句佳篇,但从大气魄大手笔而言,只有杜甫一人能与孟浩然分庭抗礼甚至后来居上。
钱钟书先生曾把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主题,归结为以下三个: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暝色起愁。诗人,作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他们的行踪和心迹往往异于凡夫俗子。有奇山,有高塔,必有诗人捷足先登;面朝大海,漂流长江,或是一弯小溪,一泓清泉,在水一方总有诗人的清影;暮色苍茫,倦鸟归林,最先触动的总是诗人的情弦。翻开唐诗画卷,“望”字随处可见。有野望,有春望;望五岳三江,望平川高原。登高一望,拓展了诗人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胸襟,也丰富了那一颗颗敏感的心灵。
公元736年,贵为五岳之尊的泰山迎来了一位24岁的年轻人,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尽管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他壮游之情未改。读万卷书,与古人交谈;行万里路,与大地对话。面对这东方平野上的好一座大山,他写下了这一首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因为这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诗,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个不朽的名字——杜甫;因为他的这首诗,泰山五岳之长的地位也烙在后世的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风俗通》一书中说:“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拜谒这位东方的长者——
立于齐鲁大地上,泰山山南山北峰峦连绵不断,青青翠色一望无际。大自然将神奇秀美给了这座山,因其高峻,山南山北晦明变化,好似清晓与黄昏。山中层层云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凝神远望,山中的飞鸟已归山林。此情此景,诗人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应当一登泰山之巅,俯瞰众山皆小矣!
清代学者如此分析:“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本诗前六句实写泰山,后两句是想象之境。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抒发自己的阔达胸怀,自信终能攀越顶峰有所成就。所以古人以为此诗“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公元761年,饱经战乱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草堂并非富丽堂皇的建筑,杜甫诗中描述“柴门古道旁”,连木门都做不起,简陋至极。但诗人大半生颠沛流离,现在终于有了安居的空间,茅屋虽陋,环境却得树木清幽之致,内心喜不自胜,幽树繁花,细雨微风,游鱼飞燕。这一切,怎能不让诗人的困苦的心灵赢得些许宁静闲适呢?《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蜀中乡村图景: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诗)草堂周围有水无山,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涨时几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佳木繁阴,春日黄昏,繁花似锦。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首联远望,突出一个“敞”字,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远眺。接下来写眺望之景,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澄澈清明的一江春水,似乎和江岸齐平,这是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春日黄昏,草堂四周树木蓊蓊郁郁,那枝头的花朵如一个个音符跳动……可谓人生难得的一刻欢愉。
五、六两句赋予画面以动感,鱼儿在细雨中,欢快地跃出水面;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飞舞,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因为雨细,鱼儿才跃出;因为风和,燕子方斜飞。“细雨微风”与“鱼跃燕舞”相互映衬,各得其妙。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同时照应开头远离城郭旁无村落的幽美环境,更凸显草堂的闲适幽静。
古人登山则思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清朝学者姚鼐风雪中登泰山:“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风雪迷雾之中,石阶冰冻易滑,但没能够阻挡姚鼐及其同道登山的愿望。登上山顶,望夕照雪山,风景如画,非坚毅者怎能有此眼福?登高,需要燃烧生命激情;望远,需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平线。
今天的我们,登高已无需付出体力和毅力,一架电梯,一根缆绳,就能在几分钟之内让你跃上高山之巅,却也无法享受途中的无限风光。望远,更成了一种奢望,不是眼前的高楼大厦阻碍了视线,就是当下的人情世故名利追求挤占了宝贵的时间。登高,是一种高贵的人生姿态;望远,是一条避免“近视”的闲适之道,不可不察!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这位曾经“一览众山小”的青年英雄,53岁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岷江、长江,在《旅游书怀》中心生感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辗转江湖。山河寥落,贫病交加的诗人在长江之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艰难苦恨涌上心头;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岁月变迁,江山易代,杜甫的一生都在远远遥望而徒生叹息,虽有凌云之志,却一直没有飞翔的机会;纵有老骥伏枥的壮心,却始终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读杜甫的诗歌,不仅在读唐朝由盛转衰的那段历史,也在品读那颗历经艰难苦痛却始终热爱土地和人民的高贵灵魂。
名家·名作
《望岳》赏析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赏析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本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让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真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杜甫 ? 你难道是杜甫 ?是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圣杜甫 ?”我诧异道。
“ 正是不才, 我怎敢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呢 ?又怎敢玷污诗圣的名号? ” 他连连摇手。
我随杜甫来到山顶 , 杜甫面对高山下:“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这时我想到曾经听老师讲过关于杜甫的事 ,可是朝廷奸臣甚多,到头来他什么也没得到 ,尽管他写诗 ,考科举 , 献上三大礼赋 ,可还是被那个宰相给害了,我劝他 : “ 杜甫求官之路极为险峻 ,请你三思啊 ! 到不如写写诗 ,过过田园生活不很好么 ?”
“ 谢谢你 , 姑娘 , 如今朝廷腐败 , 国家有难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我一定要为国家献一点绵薄之力 。”
“ 既然你执意如此我也不好阻拦 , 只劝你官场之争 , 敌暗我明 , 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啊!我先告辞了,再会!”
与杜甫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世界,这次我看见满脸忧愁的杜甫,不禁叹息道:“杜甫,可否记得我?”他看见我点点头说:“姑娘,好久不见!”
我再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你当初为什么没听我的劝告呢?要不,你怎落得如此下场?”
他昔日炯炯有神的眼睛写满忧愁,昔日英俊白净的脸布满皱纹并黑黝黝的,昔日的黑发仿佛是一夜之间变白了,他望向天空说:“姑娘,你有所不知。杜某为了唐朝能像昔日那样繁荣,拼死拼活的辅助皇帝,却落得皇帝的不信任。你说我该咋办?该不该写信给家人呢?”
我记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是自安史叛乱以来 ,直到如今春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杜甫始终关心著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我便说:“如今的你怎敢见乡亲父老?你应当游览各国,感受人民的苦难,并写一些诗,记录安史之乱的事。可能这样做,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走出。”
“多谢姑娘的忠言,杜某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走出,告辞!”看着他的眼睛又炯炯有神,我不禁为他的旅程担忧。不过他这一游,却成了今后有名的‘诗史’。望着他的背影,我说:“下一次再见,我只能默默看着你了。”
最后一次看见他是经过嘶杀拼搏后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著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不尽的灾难。只听见他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抬头看寒月,又说:“姑娘,你不用躲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