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为了全面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改革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定《南灌县第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关键,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发展出发,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学、合学、对学、群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教学案”为抓手,实施“自学、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学生合作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个体展示为主,以教师点拨引导为补充,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实践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化,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合一”;建立高效、民主、和谐课堂。
三、课堂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
1.发挥集体智慧。课前教师集体备课,探讨研究教学内容,选取最优化的教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3.充分相信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发掘潜能,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抱怨学生到喜爱学生,由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发展。
4.认真研究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互学、展示交流与总结反馈。做到预习到位,学习充分,反馈及时。
5.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备课、讲课、复习、提问、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课堂用语、授课方式等习惯,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听课、回答、练习、作业、听课方式等习惯,培养新的学习行为。
6.遵循及时总结、经常反思、交流探讨的原则,不断成熟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堂教学改革试行年级、学科、教师
1.年级:七、八、九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
3.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各组备课组老师
五、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
1.调研、考察阶段(20xx.9——20xx.10)。
选派部分教学骨干外出学习。
2.宣传、动员阶段(20xx.11——20xx.12)
(1)教学、教研管理干部向全体教师汇报考察结果。
(2)确立课改方向,并召开动员大会。
(3)向学生宣传“课改”,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3.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4.实践阶段(20XX.2起)
5.课改教师学习安排
A、走出去。
(1)遵循学习、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原则,借鉴他人经验,立足校情、校本,“摸着石头过河”。
(2)加强交流,注重合作。
B、请进来。
c、校内采取:
(1)推门听课:各教干依据我校高效课堂的“四学模式”进行推门指导。通过听课、查教教案、交流、评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的运用指导,使广大教师理解模式的内涵。
(2)强化训练:对积极性低、课堂转变慢的教师进行专项跟踪强化训练,同时,请其他教师进行捆绑帮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尽快转型,使每个教师尽快掌握高效课堂模式,确保每一位教师不掉队。
(3)骨干示范:对课改过程中发现积极性高、课堂转变快、善于学习提高的骨干教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精心组织与安排观摩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迅速加快提高实施高效课堂的能力。
(4)交流研讨。各学科组召开关于高效课堂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进一步修正本学科组的高效课堂推进方案。
六、“教学案”设计原则、要求、使用及流程
1.“教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教师复备栏和学生笔记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教学案”设计要求:
第一“教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教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教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用几句话通俗易懂地告诉学生怎么样读教材;
第四“教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习题要精选;
第五注意“教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教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教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第七自主学习模块的编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教学案首先是学案。题目设计要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考点设计题目,数量不能多。
第八合作探究模块的设计,探究重点、难点,设计有层次的含金量较高的问题。
一、划分小组
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是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小组建设好,我认为它是决定高效课堂实施成败的关键。
首先,我们三把全班40多名学生按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管理能力等依次分成A、B、C、D、E、五个层次,每个层次8人,其中A层中的8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强,分别承担我们要组建的8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再将B、C、D、E、F五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按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分到8个学习小组中,使每个小组中均含有A、B、C、D、E、F层次的学生。这样,各组间的学生综合水平相当,而各组内的学生的水平又有层次,这就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六个学习小组也就相当于8个小的平行班,“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学生便于组内合作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们给小组内的学生编了学号。
二、学习小组建设
1、组长的培训:
(1)明确职责
①了解组内同学的思想动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打造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小团队。
②控制好组内同学自主学习、分层讨论和高效展示的进程中,做好分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每一个学习段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③控制组内同学的课堂学习秩序和自习、自主学习秩序。
④及时分配学习任务,督促组内的同学自主学习,按时高质量完成导学案任务。
⑤对本组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搞好评价和总结,提醒待优生确保学习效果。
⑥经常反思小组管理中的问题,组织组内同学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
(3)给组长加“自助餐”。“自助餐”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扩充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上,还体现在管理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引导等方面。同时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4)给小组长们一定的“权力”。这也是树立小组长权威的时候。
2、小组成员培训
(1)做好各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使学生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课改的宣传工作。
(2)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
(3)对所有学生的自学、互动、展示、质疑、评价提出具体的要求。
(4)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变。
(5)加强互助意识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提升的过程。
(6)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
3、完善小组的评价机制
评价应该是多元的,真正的评价应是引领发展,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小组凝聚力。完善评价记录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三、设计实用的导学案
本备课组两位老师,提前一周在集体备课时间探讨导学案的编写。编写导学案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点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核心,评价激励为方式,整体高效为目标,实现导学案导引下的高效课堂。
四、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题纲,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教师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批阅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这样一来,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到讲台上自我展示,小组和小组之间或者补充问题,或者以记者或者其它身份提出新问题,或者另辟新径以解说员身份重新解说问题,教师适时点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关于能力培养问题:高考题是最有说服力,教师可以借用高考题练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自主检测】自测,并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让激情、热情、感动、震撼、期望和信任洋溢于课堂。在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形式是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多让学生动笔写,少口头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有点紧迫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和大面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每节课上学生至少动笔写两次,教师当堂反馈给不合格的学生,并加强个别辅导
为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参照南安市确定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学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聚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渐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二、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率先推行“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特色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科研校本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1、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教改实验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轻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实验教师认真领会有效教学的精神实质,吃透实验各环节的操作要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出一批教学水平能体现新课程特点,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骨干,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深化校本教研,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改进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突破口,把“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有效教学与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结合起来,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形式,研究和解决有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以有效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机制,真正让校本教研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施“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将以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为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应“有效教学”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以管理改革促质量提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三、实施范围
(1)学校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四、实施原则
1、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将研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助学习原则: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为平台,组织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互相听课、评课、平等研讨的氛围,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3、自我评价反思原则:教师个体通过集体备课、教后感、听后感等形式,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总结问题,找出方法,提高能力。
五、实施策略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保障有效教学行动各项内容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有效教学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管理、组织、规划和推进。
我校学校“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王校长
副组长:阚副校长
成员:
(二)加强学习,强化培训。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加强校内外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交流、开展有效教学理论读书、观看教改先进学校经验光碟、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分析排查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效低效教学行为”,帮助实验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激发实验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二、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率先推行,进行探索实践,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骨干带动”等方式,在全校逐步推开,全面推广。
3、搭建平台,宣传交流。邀请市进修学校教研室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培训、现场培训指导,同时派实验教师到外校观摩学习或者请相关实验校教师到我校上指导课;对实验目的、要求、措施、意义等方面进行宣传,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邀请各级领导、学生家长代表深入课堂观摩,体会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认真总结,强化反馈。鼓励实验教师积累研究经验,及时总结阶段成果,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叙事等。做好各期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注意实验文字、图片或音像等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到专人管理,分类归档。进一步加强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实行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月查制度、期评制度,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健全实验评价机制,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三)立足实际,解决问题。
1、示范引领,解决教师转型问题发挥有效教学推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利用专题研讨活动、观摩评议活动、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转型。利用同科共备的备课方法,发挥教师间优势互补作用,完成优质教案与优质课件,达到资源共享。
2、拟定项目,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1)有效问题的生成研究:以课前预习研究为内容采用“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研究模式展开研究。
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教师引扶。教师指导学生设置预习内容为主;第二阶段:重点点拨。这一阶段逐步体现学生预习内容设置主体作用,教师只要纠偏改差、重点点拨即可。第三阶段:自主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独立预设预习内容的目标。此研究课题从三个层面入手:
①预习内容的研究。包括预习题目、内容、题量的合理科学设置等;
②预习方法的研究。包括学生读、写、画、说等不同方法的选择应用;
③预习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评价预习题目设置的有效性,总结提高。
(2)有效问题的解决研究:以解决预设生成问题的方法训练为主,通过说、写、画、问、评等多种形式,利用“小组合作——个体展示——集体深化”的研究模式进行。学生自备课堂练习本一个,根据实际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训练的侧重点。如: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的指导,学生表达的措词用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3)有效训练的拓展研究:“问题训练单”内容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学生所困惑的共同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进行精心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当把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时间及时“投放”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学科小组长”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尽量提高准确率和合格率。
通过以上专题项目训练,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有效教学的角色转换需要,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加强指导,优化策略
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要求实验教师认真设计导学案,认真研究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研究学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真正做到“勤于课前”,力争使导学案充分体现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学会为宗旨,以学生会学为目标”的理念,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鲜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努力实现“先学后教,问题评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精心筛选,分层布置,容量适中,形式灵活,符合学生实际,及时反馈不同类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把课内外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
六、实施步骤
1、目标是建立若干个“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改革学科试点班级,并进行实质性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案例。
2、目标是深入研究与探索、认真总结与改进,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为实践研究探索阶段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制定课改实施方案。
2、通过各类形式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前期舆论导向和理论基础。
3、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与讨论,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已正在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查找现有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无效低效教学行为,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观。
4、开设有效教学实验,确立实践——反馈——实践——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对探索出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认真地进行总结、整合,并通过实验班科任教师上课改达标课,对承担有效教学实验课的个人进行有效评价,从各科中选出课改效果显著的教师上观摩课和示范课,把在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升华、整合,通过教研组评课讨论,最终形成有效教学的校本模式。
(二)为实践研究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进行阶段性总结,完成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统计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已有经验,反思存在问题,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有效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有效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
2、进行课题研究相关展示活动。
3、开设教师论坛,让广大教师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探讨解决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成果,并继续推动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七、实验要求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各实验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3、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组长会议,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4、各教研组结合周教研“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把有效教学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5、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有效教学”研讨会,解决问题,交流经验。通过实践,使参与老师基本达到对有效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泰山学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把我校第一批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落地落实,改出质量、改出水平,打造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样板,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实施方案。
一、制定课程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一)方案内容
1、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1)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立足课程和专业特点,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和生产过程需要,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如何将前沿成果、现实案例、课程思政、教师研究优势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开发设计活页式教材或编写教案。
(2)如何建设课程平台,提供教学资源?
搭建什么样的课程平台,提供哪些资源,怎么用?怎么考核?
(3)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拟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每种教学方法在哪些内容、哪个环节应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课堂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打造高阶课堂?
(4)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开展哪些线上学习、探讨、交流?
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开展什么样的课堂学习、探讨、交流?
2、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
考核内容要与课程大纲对应,评价标准要清晰、可行,能够衡量学生的成长进步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考核尤其是期末考试以外的考核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能流于形式,要探索非标准答案的考核形式。
(1)多元考核的方式及标准
平时考核(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期末考试等。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超过50%。
(2)考核实施路径及标准
线上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学习、课内学习、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等。
(3)增值性评价及标准
立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根据课程与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立足课程探索创新、服务社会,把学生立足课程创新取得的相应成果、获得的奖励、引起的社会反响等纳入课程考核。
(二)方案制定、论证及审核相关要求
1、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团队撰写方案,7月25日完成上交所在学院。
2、学院在8月3前组织专家论证,论证会必须邀请教务处人员参加。
3、课程组根据反馈修改后上交学院,学院审核通过同意,由学院8月20上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到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二、课程课堂改革部分实施材料
(一)材料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修改或增加内容及依据(可以用列表形式)
2、课程平台及教学资源建设的证明材料
搭建了什么样的课程平台,提供哪些资源?(可以用截图形式)
3、体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教学设计(5个)
4、体现教学内容优化的教案(不少于5个,个可以是一次课或一节的内容)
5、拟采用(或已采用)的非标志性答案考核题目(不少于5个)
6、本课程最近一次考核方案(须附带教务系统打印出来的学生成绩构成)
(二)材料论证及审核相关要求
同改革方案
三、制定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方案(完成人及时间:学院,7月31日完成上交教务处,教务处统一组织全校论证后反馈,8月20完成修改后上交)
1、指导思想:学院落实课堂教学主体责任,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科学设计学业评价标准和程序,统筹推动全院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从“灌输式”到探究式、个性化的转变,学业评价从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到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全院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
2、课程学业评价方案
内容主要包括:
(1)学院学业全过程评价考核的指导原则
(2)学院专业特色的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3)学院专业特色的学业评价的方法、路径及实施
(4)学院学业评价改革的支持举措
(5)学院学业评价改革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6)学院学业评价改革的质量保障机制
建议: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加强与兄弟院校的研讨交流,鼓励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和实施研究,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生支持和配合工作,探索专业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构建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机制,争先打造一院一品、一课一品。
(二)方案制定、论证及审核相关要求
1、学院负责人组织专家团队撰写方案,8月3日前完成论证,8月5日上交教务处纸质版5份。
2、教务处统一组织审核后给学院反馈,学院完成修改后,8月20上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到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我校的课堂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部分科目已经经历了“讲学稿”实验、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堂教学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距离教学方式真正转变和高效课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鄂托克旗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发展三年规划》、《鄂托克旗中小学教学管理细则》、《鄂托克旗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去年半年摸索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此方案。
根据教体局“方案”的总体思路,即围绕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以构建“导学型”高效课堂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全旗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定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树立以人为本、真抓实干的担当意识,以提高内涵发展和办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初中学生为目的,以更新教学观念和树立高效课堂意识为前提,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标志,以教学制度的健全完善为保证,以教学策略应用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推手,校内各级组织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校师生振奋精神、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打造全市品牌学校。
一、指导思想
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以"倡导尊重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化,走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之路,创办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发展目标
实行以“尊重式教育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我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以尊重教师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尊重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工作,以尊重课堂教学的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现在到今后一个阶段学校工作的重点。改变教学结构,调整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课堂教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抓学困生”,即消灭所谓“差生”——“不求人人成优,但愿个个不差”是改革第一阶段的目标。长远目标就是“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师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构建“导学型”高效课堂的发展目标如下: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和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二)转变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以授受为主为导教导学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接受为主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336”模式和“四段四环节”模式为基本模式,多模式综合运用。
(四)优化教学各环节。从总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研组的备、上、听、说、评,教师的备、上、批、辅、考,到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实现一体化。
(五)教学多策略运用。讲述、复述、讨论、提问、观察、演示、角色扮演、先行组织、时间管理……各种教与学的策略巧妙结合,灵活运用。
(六)整体协调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得到普遍、有效的使用。
(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的激励竞争机制,发挥长效保障作用。
(八)发挥课堂功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上述八项目标和任务虽然指向不同,但互相联系是一个整体,其中第八项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主要工作任务与要求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坚持改革要先换思想再换人,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切实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观念问题。
认真组织开展校情学情分析,认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不动嘴不动手,老师讲,学生看,老师忙,学生闲,老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睡,能力低,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认识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责任意识淡薄,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工作中存在推诿拖拉等问题,帮助教师认识这种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有不改不行紧迫感和危机感。要通过学习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考核评价、常规管理让教师适应新观念、新做法,要通过听评课等形式让教师在尝试中产生想法、创新思维。
以学生的自学、学习成果展示取代教师一言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细节和节点,实现教学的关注点更多,指导更有针对性,师生间互动的点、线、面更广泛,指导与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更加方便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交流、合作与探索,弥补教师个别指导受环境时间限制带来的不足。实现以上的课堂形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教师的认识问题,才能将各项措施要求落到实处。
(二)遵循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流程再造,教学环节一体化。
根据教学的一般原则,借鉴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原则,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拟定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渐进性原则;
(3)持续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启发性原则;
(6)发展性原则;
(7)分层施教原则;
(8)教学相长原则;
(9)创造性原则。
要求教学设计时有原则意识,教学实施中灵活运用原则,说课、评课时反思原则的得失。
教学各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整合、一体化,发挥1+1>2的效果。
建立新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看了教材看教参,看完教参写教案,拿着教案进教室,课堂教学授教案。
规范教研组的教学管理流程,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
优化每个教师课堂教学各环节:自主学习三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一体化;每个模块不同步骤一体化;不同课型的各个教学步骤一体化。
(三)建构“目标导学(明确目标,全程导学),先学(自主学习预习)后教(先兵教兵、后教师点评更正补充),训练反馈”的课堂教学宏观框架,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教学特色。
近年来我们先后学习考察了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从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到杜朗口中学的“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再到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实验,众长,我们发现其共同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主线、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强调“通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我们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探寻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方法和途径,把教室变成“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舞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中等学生超常发展,学困生自信发展,追求优质教学,体现教育公平。最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一堂课,首先必须明确学什么,教什么,任务是什么,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内容。其次是课堂组织,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也是一节课能否有序完整的保证;第三是形式问题。通过怎样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信息传递与分享,是达成目标的载体,而这一载体的实践者,必须是学生自己。这就要求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传播、交流渠道畅通无阻,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是让每个学生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身对话的学习。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展示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评价与欣赏的学习。
因老师、因学生、因科目、因课型、因进度等诸多因素,课堂教学,只建构宏观框架,不细化具体环节。具体规定了每一节课的环节,其实在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实施的,也不易于操作,现实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要有那么多具体环节。
根据“导学型”高效课堂“四段式”、“四环节”的框架要求,我校课堂教学的宏观框架为:“目标导学(明确目标,全程导学),先学(自主学习预习)后教(先兵教兵、后教师点评更正补充),训练反馈”。
“目标导学,先学后教,训练反馈”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明确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训练反馈等环节。其中前3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左右),后3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39分钟左右),下面介绍各个环节的一般操作要领:
1、明确课题。
以恰当的方式简单引入,板书课题,或直接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
操作要领:
(1)出示目标的方式:一般为导学案,也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2)文化课出示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方面的,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气质、情感、教学艺术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的内容。
(3)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求能当堂运用,形成能力,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目标不能搞偏,搞错,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常识课,把政治课上成语文课。
(4)教学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5)揭示目标的时间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够看清弄懂,不能一带而过,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6)出示目标时,教师要讲究艺术效果,注意情感投入,诱导学生认真明确要求,教师不宜节外生枝,做闲事,说闲话。
3、自学(预习)指导。
出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常用导学案出示。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这样,自学就好比准备打仗,让学生立刻紧张地思维,提高自学效率。
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一般教材中有不少是旧知识,新知识不多,因此,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看例题中列方程部分,对解方程部分不要求看,因为解方程的方法已学过。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多,可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
(3)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4)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如何检测。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
(5)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切不可讲闲话、做闲事,也不可让学生听无关的音乐,看无关的录像。
4、“先学”。
“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先学”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小环节。
(1)“看书”是指在“出示目标”、“自学前的指导”两个辅助性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准备参加检测。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操作要领:
学生看书时,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要形成学生专心读书、思考的紧张氛围,教师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给他们“提示”,促使其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看书的时间也可以变动,如内容多学生没看完,时间可延长些;如学生全部看完了,可提前结束。
(2)检测(检查读书的效果)。
采用展示、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要领:
①一般以书面练习为主。
②尽可能让后进生板演练习,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③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写好的教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④学生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学生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先学”这个环节有时不分“看书”、“检测”两个小环节。如语文、外语课上,一边指名读书,其他同学更正、讨论;有时提问,其他同学讨论(说出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
5、“后教”。
“后教”不是指教师教,而主要是指学生自学后“兵教兵”,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是“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后教”一般包括更正、讨论两个小环节。
(1)更正是指点名让学生上讲台对做错的题进行改正,或者对屏幕上出现的错题进行改正。
操作要领:
①练习后教师要问发现错误的请举手,这样既可以促使全体同学认真找出错误,还可以了解学情。
②在举手的学生中,要请后进生先更正。
③要尽可能让较多的学生更正。后进生更正错了,或者没有改出错误,再依次让中等生、较好的学生、好学生更正,这样有利于促使每个学生都紧张地思维;绝不可先让好学生更正,或者一名后进生更正错了,就由老师讲(更正,说出理由)。
④学生更正时,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轻易表态。
(2)讨论。
操作要领:
①要尽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必要时让大家争论。教师切不可一人回答了,不管对否,就迫不及待滔滔不绝地讲,以免学生不动脑,讨论流于形式,课堂气氛不活跃。
②要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讨论,便于归纳,避免重复。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学生说错了,就叫别的同学发言;如学生说对了,教师表示肯定,并做适当的板书。
④教师该讲的要讲好,做到三个明确:
明确讲的内容。讲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内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或练习中的错误。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讲。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老师就不要再讲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原因,引导更正、归纳。对个别或极少数学生知识回升的问题,可以个别课外补救。这样教师几乎成了哑巴,讲的内容就很少了,一般不超过五六分钟。
明确讲的方式。先“兵教兵”,后教师讲,一般先引导学生更正,尽可能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更正,再引导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同学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作出评价,一般予以更正、补充。
明确讲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要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有时侯也可将“更正”与“讨论”穿插进行,或者边更正边讨论,如语文、外语课上常通过提问帮助纠正并说出理由。
6、训练反馈。
“训练反馈”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极为有利的。部分科目同时也要达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操作要领:
(1)课堂训练(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注意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交作业。
(3)课堂训练(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学生之间不讨论,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教师如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要随时指出,要留到课外辅导。
(5)如少数学生做得快,下课前已完成了,教师可以先给他批改,还可以让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以上6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先学”、“后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训练”,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在“先学后教”时学得紧张、高效。
以上六个环节,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师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的“教”应该是在学生学了以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但因学情不一样,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既要坚持全过程引导学生学这一原则,又要灵活运用操作方法,低年级多“扶”一点,高年级多“放”一点;学生基础差或教学难度特别大时,就多“扶”一点;学生基础好或教学难度小时,就多“放”一点;学生自学后不会的多,教师就多讲一点;学生自学后不会的少,就少讲一点;学生自学后没有不会的,老师就不讲。科目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运用时可有所变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教效果好就怎么教。给学生看书、练习的时间要长一些,辅助环节的时间要少一些,教师的过渡语要少一些,教师的讲要少一些,尽量节省时间,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突破重点、难点,不可使学生的读书、练习、更正、讨论走过场。注意学段衔接的问题,教师要熟悉小学教材,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基础和水平上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学。要注意学科与学科的联系、渗透,如政、史、地课上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找出答案。语文课上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不重复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学生已学过历史。
要求教师在把握整体原则、宏观框架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需求,努力探求有效的教学形式,创设新颖的教学环节,达到每节课都精彩、每节课都有吸引力、每节课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都是创新课的境界。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根据先进学校和地区的经验,给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的具体教学环节和操作方法(另附)。
(四)优化教学预设,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
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共同解决教法、教材疑难,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整体促进学校教学案备写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集体备课的组织与安排:
(1)开学第一周,由备课组长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制定备课计划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并给教研室上交一份“集体备课安排表”,教研室对各组表格进行汇总后印发给相关处室、级部和相关领导。
(2)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
(3)集体备课的具体组织落实者为学科(备课)组长。
(4)学科组长要妥善保存好集体备课的所有记录及相关资料,每月交教务(教研)处检查,存档。
2、集体备课的流程:
(1)备课流程:回顾检查上报→主备人提出设想→集体研究形成教学案(包括预习指导、作业、检测安排)→主备人填写好备课记录并成文教学案初稿→提交学科蹲点领导审核签字(审核时既要看教学案,也要看集体备课记录)→印发教学案(电子稿)→二次备课
(2)每周同年级同学科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人,在备课会上,就下一周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提出建议,修改完善。主备人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教学案(讲学稿),并在周五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以便二次备课。
3、集体备课注意事项:
(1)重视二次备课(复备)环节。上课前,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结合本人的教学思想、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调整。
(2)突出预习指导,合理安排预习任务。精选作业(练习)题,资料的选择,题目的增删,练习与测试等都要做到精而少,不搞题海战术。预习和作业均要呈现在教学案上。
(3)每周集体备课前要认真交流小结上周的教学情况,能突出一两个重点进行研讨,检查教学进度落实情况,二次备课和课后反思情况。
(4)教学案必须做到一课时一案(一节课一案),严禁无案上课。
(5)教学案要突出指导功能,要尽可能多用行为动词,条理清晰,易于操作。不能是“练习卷”,也不是“资料库”。
(6)体例要规范,要有相对固定的排序,常用的栏目,如课题、课型、主备人、审核人、教学时间、班级、姓名、编号或页码等,要做到简洁明了。便于整理、存档和二次使用。
(7)学科蹲点领导要认真做好指导、督查和导学案的审核工作。
4、集体备课的管理:
(1)由分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
(2)根据教学案检查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相关工作全部与组长、教师的考核挂钩。
(五)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有序有效教学。
1、导学案的定位。
导学案既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又不是简单的习题训练案(练习卷)。在这个学习方案,承载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和个体特点,是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文本信息,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个人钻研形成的,在方案中,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即在“学案”中不仅有“教”的内容,更应体现“学”的内容,更多体现学生“学”的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平台和依托。
导学案应为学生学习创设合理的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指出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它能给学生提供最直接、最具体、最到位、最恰当的指导,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完全主宰着学习,传统的机械性学习被科学的学习机制所替代。学生的学习减少了无效环节、无效活动,实现了高效学习、使打造高效课堂成为一种可能。
2、导学案的类型与体例。
导学案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根据课型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四种类型,即知识新授课、总结复习课、测试讲评课、习题训练课。其中第一、二种一般以常规课堂预设环节为主(前文已进行阐述)。测试讲评课主要包括:讲评目标、成绩统计、典型题(案例)分析、变式训练四个部分。习题训练课主要包括例题、随堂练习、解题方法点拨、课后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题头设计应包括的内容:课题、课型、年级、学科、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等。还应有学案编号或页码、班级、学习小组、学生姓名等,方便管理、方便评价,利于整理和存档。
版式可以灵活多样,美观实用是主要原则,但必须要包括“复备”栏、“学习笔记”栏和“教学反思”栏等三块留白处。
一份完整的“学案”包括:课题、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知识结构、巩固练习、考题例析、课堂小结等。
3、要突出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行为动词,准确具体,通俗易懂,增加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举例如下:
【案例】
《初一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导学案预习案节选:
(1)先通读教材第2—6页,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判断出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勾画生物的基本特征,再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4、突出问题设计。
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问题”是关键,是核心。“问题”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也是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既有引导作用,又有启发功能,因此问题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5、高质量导学案的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以学习为主的主体性,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体现多维互动的开放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发展,另一方面也力求让优生能吃饱;注重知识生成的生成性。
6、导学案的整理。
这里的整理,一是指要将导学案按顺序、按科目进行整理保存,以便于复习之用。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整理。知识的系统性是问题式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导学案就是基于问题而设计的。因此,整理导学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制出知识网、知识树或者知识导图。需要整理的内容具体包括:
一是整理基础知识点,包括对重点、个性化的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知识的整理。二是整理问题,即对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者错误以及生成的新问题进行整理。(课堂上产生的非预设性生成的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重要财富)。三是整理知识结构。问题式教学在学生大脑中是杂乱无序的,知识不成体系,整理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知识结构的呈现形式如画知识树、知识纲目、知识图表、知识网络等。四是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
7、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课时性原则。即一课时一个导学案,按课时编写导学案。
主体性原则。设计导学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内容,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编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探索性原则。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要精心,形式要多样。
启发性原则。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存在差异,学习内容与学科特点也存在差异,决定了导学案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步子、小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构建学习小组,落实自主合作学习。
目前,学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首先是改变了座位形式,学校做了硬性规定,必须按小组排座位。其次,要求各班根据学校提出的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与要求,进行了分组及相关工作。第三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工作,印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四类评价表,专门组织班主任开会进行培训指导,每周将班内的评价表收回来进行检查核实,督促老师将评价工作落实到位,不做表面文章。在教室的黑板边上粘贴了小组序号,方便教师进行小组打分。正在进一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和泛滥化,防止出现假合作,缺乏实质性合作,防止课堂上学生活动热闹,但思维参与不足,防止为了合作而合作,或无果而终、不了了之。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成熟,获得成就,打造优秀学习团队。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建设关系到打造高效课堂是否成功,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阵地。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评价,是班主任高效管理班级,教师组织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学习小组建设的方向和具体要求明确如下:
1、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而是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考虑并且同任课教师商量后进行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间要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合作小组要力争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和一定稳定性,即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持平。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C层。
原则二:每组人数以6-8人为宜,一般为:AA-BB-CC、每个班级一般分为5--7个学习小组。
原则三:除成绩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生的搭配以及学生的性格、体质等因素。
2、学习小组建立以后,还要进行有效分工,处理好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具体分工如下:小组组长: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实验操作),组织、归纳活动的结论,要让组内每位学生思考后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小组记录员:负责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为了避免记录员一个人包办代替,可以来取轮换制。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小组组长的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组长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考虑学习成绩,成绩在小组内要处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时学习最好的。
其次考虑其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威信等因素。要选择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同学,并且在同学们中有较高的威信。
选好组长,让他们确实成为自己管理班级的好帮手!
3、小组文化建设正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样,能够起到凝聚、团结小组的作用。小组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是指小组组建后,要求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在课桌的左上角写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座右铭;小组所有同学一同创新性地给小组起名、设计组徽、制定小组宣言以及奋斗目标。这样可以使得每位同学时刻都有动力,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努力的方向。
4、小组评价在整个小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到位的话,那么学习小组就相当于形同虚设。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对抗;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小组评价要做到节节有反馈、日日有评价、周周有总结、月月有表彰。
首先是节节有反馈:每节课的反馈由课代表负责记载,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依据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小组合作中能有创新性的表现、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习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以及小组的纪律秩序情况等指标给予量化,每节课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分数,按满分10分来计算(要求所有科目均按每节课满分10分的标准执行),并在下课时公布或明确每个小组的得分。其次日日有评价:即一天每节课的数据汇总到值日(学习)班长处,值日(学习)班长整理数据后于次日上午在班内公布;周周有总结:值日班长将每天数据汇总到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整理数据后交给班主任老师并在下周班会上总结点评,同时要求上交教务处。每一个月,班主任将四周的数据汇总后,对每个小组排名进行奖罚。
5、对班主任老师具体提出以下具体工作任务:
(1)按要求组建好学习小组。
(2)选好组长,做好组员分工安排。
(3)组织进行小组文化建设,如小组起名、制定目标、设计组徽等。
(4)每周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交回教务处。
(5)期中、期末考试后要认真填写小组成绩统计表并及时上交教务处。
(6)督促学习委员等做好小组学习评价表格的记录和填写。
(7)认真做好每月一次的小组学习评价和表彰工作。
(8)根据班级情况,按照学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细则(办法)并认真执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做什么要明确具体,怎么做要易于操作)
6、对任课教师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每节课均要有评价,有分数。(要求每节课每个小组的得分不超过10分)
(2)与班主任沟通,逐步完善各班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办法。
(3)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内。老师要走下讲台,学生要多上台。
(4)尽其所能创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的思路,要拓宽思路,创新形式,如互考、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帮助同学更正错误、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给同学讲题、帮助个别同学改变学习态度、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需要全体老师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上要求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完善。
(七)建立课堂教学改革长效机制,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1、组织学习培训,加强教科研工作。
一要强化校本教研和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落实,立足本校,通过教研活动,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树立教科研意识并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良好氛围。二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三要加强语语言文字工作,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使教师板书和课堂用字成为写规范字的榜样,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的指标之一。
组织各类会议(校委会、教研组长会、全体教师会、业务领导会、行政例会等),专题研究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有效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
一是把“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与领导推门听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好课率;二是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三是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努力形成研究有效教学的科研氛围。
随机推门听课活动常态化,听完即评,评完即改,转变不到位的再听再评,用钢性要求来督促老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听课采用常态化,各学科组采用周周听的方法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日常课堂教学情况。学期初各教研组根据本组情况做出计划和安排,上交教研室,并按计划落实听评课活动。
典型引路,上好“三课”,滚动推进。领导和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广大教师上好“过关课”,对过不了关的上好“跟踪课”。通过一段实践,推出一批精品课,在全校、全组展示、推广。对过不了关、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由主要领导“一谈二警三停”。一个学期为一轮,三年为一个周期,典型引领,滚动推进。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将加大对教学管理的常规监控,推行精细化管理。一是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学案检查、作业辅导检查等制度,加大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制、听课和评课的检查力度;二是完善学情调查制度,每学期定期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教情、学情。三是完善教学常规监控制度,求精、求细、求实,实现全方位覆盖,从各个环节监控课堂教学。四是实施名师激励机制,绩效奖励机制等激励措施。同时,将教师践行“实施有效教学、建构高效课堂”要求情况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条件之一,作为参加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等业务方面参评的硬性条件之一。
从领导做起,明确学科蹲点领导的职责,要求全程参与蹲点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集体备课活动和相关教研活动。
加强课堂巡视检查工作,由部分教师组成的巡视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堂堂查”,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扫清了外围障碍,保证了如按时到位、坚守岗位等基本要求的落实。
4、开展读书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面。
结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现行措施,在学期初下发教师理论学习要求和读书指导计划,公布教师读书推荐目录,制订理论学习笔记检查办法,让教师读书成为常态化,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各级部按时组织教师读书汇报会。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以《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参照外地和外校的可行经验,反复研讨,制订符合课改要求和校情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查教学案为评教学案,鼓励老师备写更有价值的教学案;组织优秀学习团队、课堂教学改革团队、教研团队评比;将课堂教学改革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纳入教职工评先选优、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范围,实行一票否决;班主任津贴采用部分单列,用于班主任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求的落实情况的考核。
通过各项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和推行,切实使课改的措施要求落实到位,使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评价等配套进行。
6、加大投入,为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保证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和支撑。
7、加强领导,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导学型”高效课堂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xxxxxx
四、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步骤
为使课堂教学改革有序推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共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xx年7月至12月,宣传发动阶段。
组织全校教师认真研讨、拟定和学习改革方案,为教改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召开全校教师、学生教学改革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教改奠定思想基础。这项工作已于去年完成。
(二)第二阶段:xx年3月至12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切实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分五个方面表述如下:
第一方面:课堂教学节点,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课堂重点调控的节点如下: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学习实行任务驱动,竞争展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今后要逐步控制在10分钟之内。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
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如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达到“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发展为主旨”的目标。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
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亦可在课中自学,自觉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自习时间一般要求教师不讲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
加大对集体备课、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校本学案、单元检验试卷、纠错本等的检查力度。
7、落实如下五种教学观:
(1)放手,给予学生主动学习机会;(2)疏导,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3)授法,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钥匙;(4)鼓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5)减负,拓展学生的创新天地。
第二方面:关注课前课后两个时间段。学校对预习指导和课后作业留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拟定具体的措施并付诸实施。相关文件另行。
第三方面:规范课堂常规要求虽然细微,但为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外部软环境,要求教师务必做到如下常识性、常规性的要求:
1、按课表上课,按时均衡地完成任务。
未经教导处允计不得随意换课、让课、停课;不得迟到或中途退出课堂;下课不得拖堂。
2、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常用的教具、小黑板、卡片、课件、资料等必须在走进教室前准备好。学生所需学具必须提前一天交待。
3、要坚持用普通话,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抑扬顿锉,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切忌使用口头禅、带尾话。
4、坚持文明教学。
教师不能剥夺学生上课的基本权利,不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打断学生的讲话,不拍打讲桌,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学生
5、教态和蔼可亲,教风严谨扎实,精神饱满,衣着整洁,不准坐着讲课;学生做作业或读书时,要巡回指导和检查。
6、注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上课可以使用教鞭,板书工整,设计合理,字迹大小适宜;不准写草字或繁体字、自创简体字。
7、课堂教学中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提倡整合、强调体验、关注合作、尊重差异、倡导开放、深究取舍,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突出“实”和“活”。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反思、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8、教师上课时不接(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中途不离开教室,无特殊情况不坐着授课。不提前下课、不拖课,影响学生休息及下堂课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留有充足的作业时间,切实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9、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
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但必须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10、课堂(特别是体育课、实验课)上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
留意对有关器材的检查和加强化学药品的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11、随时向同行和家长开放课堂。
第四方面:多策略运用。教学策略是对教学的总体考虑。广义的教学策略应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成功高效的教学总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取得的。
1、认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策略是手段,是“桥”和“船”的问题,它的选择、使用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服务。
2、要学习、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特别要掌握它们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
3、注重从自我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实际,反思总结,提高教学策略运用的技术和艺术。
4、防止教学策略的过度使用。如“四满堂”(满堂向、动、放、夸)、“四虚假”(虚假的自主、合作、探究、渗透)现象充斥课堂。
第五方面:规范课堂用语,建构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以人为本和尊重式教育的思想。
(三)第三阶段:xxx年3月开始,是逐步成型阶段。
经过不断进行改进实验,并总结形成经验材料。备课组、教师个人进行分类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集研究成果编写论文集。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全校各年级教学质量普遍提高,课改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全面实现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