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农业信息化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制约。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资金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信息通道不多。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第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最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体系。
在城区选择1一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千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关键词】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在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农村、农业和农民均被席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浪潮中。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政策和措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评判依据和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建设,有利于加快科技与农业、产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传统农业与现代农村农业信息化的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整合城乡资源,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山东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我国党和政府选择山东率先开展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期望山东省探索出一条与新时代相符,既有山东特色又能影响和辐射其他省市区的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道路。新形势下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实践过程,尤其是服务能力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代表性和经验性意义。探索采取何种有效措施解决现有问题,思考如何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对山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结果来源于笔者2018年4~6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鲍山、郭店、遥墙、荷花路和王舍人等街道、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为基础,并结合省内外现有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学术成果、新闻报道和政府公报。
一、现状与成就
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强省,农业产业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全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多、产值高、农业、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山东省是农村广播电视、固定电话和互联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2009年,山东省被国家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共同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2013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在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听取了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机制、模式和成就的汇报,提出了“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论点。近10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事情,取得了以下六大成就:第一,建成了齐鲁三农网、山东省农村农业数据中心,为全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全面服务。第二,建设了山东省十大农业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涵盖了蔬菜、果树、畜牧、家禽、渔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木花卉、农资配送、农产品物流等领域。第三,建成了互联网、移动网络和IPTV三网融合高速信息服务传输通道,增加了农户与农业专家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渠道。第四,基本建成了山东省农村基层(站点)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全省30多个县(市)共建设了2000多个示范性专业信息服务站点,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专家服务队伍。第五,推进科技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等三个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第六,探索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服务模式,以市场为基础和运营方式,整合通信运营商和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工作。
二、现存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山东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此应当予以肯定,但必须看到并承认,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人为与天然、经济水平、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诸多原因,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政府和市场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缺乏主动性。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责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农民互动、外部力量推动与农民自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得不够。各地市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形成基础和机制发展不平衡,服务的整体水平还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等、要、靠”的被动思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青岛、烟台、威海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菏泽、聊城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无论在思想认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方式和渠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二)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队伍建设运营效率有待加强。山东省部分地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队伍建设、运营效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评价与建设存在关注服务本身而忽视农民满意度的倾向。在整个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政府力量大于市场力量,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依然存在,重工程前期建设,轻工程中期和后期的维护和监管。(三)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国内其他经济和技术相对发达省份相比,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在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与农业相关的核心技术难题仍然没有解决,更谈不上推广和应用,缺乏部级和国际级农业信息技术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致使相关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与山东省在最近5~10年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国领先,到落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传统发达地区和贵州、河南等传统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关。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概念和实践风靡全国乃至全球之际,山东省的互联网技术研发、市场化推广应用水平相对落后,不可避免地波及和影响到我省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四)市场服务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智能化、网络化和数据化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作用需要加强。由于所处位置、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原因,全省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难以掌握并满足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真实需要。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如何开展有效合作,如何打造可持续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五)山东省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农业政务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和普及性、信息化发展支撑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离真正实现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还有较大距离。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的地方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农民的利益和诉求。
三、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方.山东:农业信息化服务走向精准化[N].中国科学报,2015-01-28(6)
[关键词]西部;农业;信息化;协同电子商务;.NET
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是“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实现现代化”,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实施和农户的参与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西部农业和农民受到的冲击会更大西部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既要考虑国内特点,也要考虑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力无论是从农业生产者经营者,还是从政府的角度看,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西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中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简言之,协同电子商务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改变业务活动的模式在企业群各业务单元的供应链内及跨业务单元的供应链间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提高企业群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实现实体资产的互补,并建立有利于企业群的各业务单元间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组织,最终通过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实现企业群知识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协同商务思想的提出以及相应的发展,主要是来源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企业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能力来实现供应链优化的思想成功地应用协同商务,实际上就是帮助企业与供应商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协同商务链
协同电子商务具备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群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电子化,提高企业群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充分利用企业群中的实体资产创造互补效应,即互补电子商务第二层次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组织间影响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障碍,激活企业群的隐性资产,引发企业群知识网络的正反馈效应,即创造企业群的协同效应,这也是协同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的目的和本质协同电子商务的本质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打破了原来组织间的障碍,大大降低了企业群实现协同创建协同效应的组织成本,因而使企业群能够实现真正的协同,创建企业群的竞争优势新的技术条件为企业群创造了更多的协同机会,并为实现协同提供了网络环境及技术的支撑并且由于降低了组织成本中的共享协调成本,降低了协同效应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组织成本过大而无法实现的机会在新技术条件下变得更容易了因而,实现了协同电子商务的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并不能使企业建立起长久的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协同电子商务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使企业的核心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仿效和替代,为企业创建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
信息是基础,技术是手段,电子商务则是终极目标面对我国西部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交易手段落后,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现状,利用先进网络开发技术为农业行业客户提供农业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并根据行业客户的信息化需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推进我国西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构筑西部农产品流通新战略的重中之重
按现有的农业结构,主要的层次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集中调控和协调,各地生产资料部门的销售分发渠道,基层组织的统一代办和服务,农产品的储存基地,农产品的运输和农业人员的最终生产等如果加上进出口业务,还会涉及外贸部门的管理,大型的运输系统和仓储系统,涉外经济的相关部门协作等在农业应用信息平台上实施电子商务,从单纯地提供信息到大环境成熟的条件下,实现面向终端客户的商务服务,对改善我国西部农业价值链和提高西部农业企业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面,随着WebService-.NetFramework下的分布式处理技术,即WebService(Web服务)的推出,Web服务能够为多个应用程序而不仅仅是浏览器提供数据,并通过外置数据以允许其他的客户机使用在同样的端口和传输层都起作用的标准协议(如HTTP)来执行操作将Web服务定位于基于开放的标准,能够用于任何平台,使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拥有作为跨平台和跨供应商的集成技术的潜力,实现Web服务和Web服务构架后,农业企业及用户就可以利用Internet上许多现有技术另外,利用。NET框架的安全系统和配置系统协同工作,还能有力地遏止运行不安全代码的可能性,并大幅度减少了“DLLHell”对应用程序进行配置时所面临的风险
因此,利用。NET技术开发的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可以参考如图1所示的功能结构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农业行业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内部协同办公平台提供人事文档项目产品客户财务等一体化管理功能
2.外部农业电子商务网包括:采购网(招投标)和销售网(电子商务),使得企业的外部资源可以通过外网与内部的员工进行协同工作
3.与行业性农业网站进行对接和集成
4.外网(公众门户)实现局域网与Internet的联入,以便获得世界上有关农业科技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动态实现农业企业的自我宣传同时供应商和客户都能登入系统进行电子化交易和信息查询
5.全套电子商务套件:
(1)进货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收购合同开票以及有关供应商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功能
(2)销售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销售开票结算以及客户档案管理和相关的查询及统计等功能
(3)库存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入库/出库管理库存台账管理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理,以及相关的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
(4)统计分析系统主要完成对有关职能部门要求的各类农产品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以及农业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费用统计财务状况基础设备等方面的报表工作,并加以分析
(5)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农业企业积累分享利用和创新各种知识和经验,完成农业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6)办公自动化系统帮助农业企业完成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和电子化,例如:各种公文管理各种会议管理各种任务的布置各种办公流程的管理各种资产的管理等
(7)查询系统提供各种查询和各类分析报表处理
三西部农业企业信息化与协同电子商务建设的重大意义
1.西部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在比较优势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平台的大背景下,不仅国内外的市场营销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关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甚至WTO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其前景的信息,都对西部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
2.提高西部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西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西部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西部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三方面复合而成的,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西部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农业投入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业政策导向的信息更有利于西部农民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按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2)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国内外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变化的信息是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内容之一当西部农业生产者能够从网络上便捷地得到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信息,并以质量标准来规划西部农业生产时,西部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无疑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讲究诚信的经济对讲信誉和市场影响大的客户进行介绍,并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是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重要功能之一
(4)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推动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而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从最终来源看,西部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价格竞争力离不开西部农业技术进步和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西部农民渴望高新技术,但对于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不高的小农户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往往足以使他们望而却步由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前景获取途径技术咨询方式均是完善的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构成内容,因此,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有利于缩小农业高新技术供给者同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特别是广大西部农户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降低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推动西部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3.降低西部农业风险的需要西部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对西部农业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看,西部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部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西部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和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因此,加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有利于降低西部农业的市场风险
4.政府支持和保护西部农业的需要诸多的数字反映出“西部等于贫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整体实力较弱,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对西部采取的是扶贫性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西部正从大面积的贫困中走出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切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虽然受到了WTO农业协议的约束,但政府对西部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仍有很大的空间政府支持和保护西部农业的目标是提高西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对西部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必须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农业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对西部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离不开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支持
四加强西部农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西部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具有公共产品等诸多特点,为了尽快完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收集和处理市场信息的一次性投资很大,而一旦得到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的农户和企业分享,农业信息的这一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国内国外已有的经验看,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制订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立法和增加投资,建立和完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框架,带动社会力量参加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政府支持和参与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因不会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和贸易产生直接的扭曲作用,属于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范围,因而政府在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不存在发挥作用空间约束的问题
2.通过政策优惠推动西部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西部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西部企业自己的网站,融入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让西部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西部的窗口和西部农业向社会推介自身的桥梁;二是建立和完善西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前者是西部企业对社会整个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社会效应,因此,国家应对西部企业网站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后者属于西部企业的私人产品,是西部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而无须国家干预
3.大力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提高西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西部地区的状况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将是西部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因此,西部农业信息化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是如何推动西部农户农业经营的信息化由于西部农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在西部农业领域广泛开展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因而,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能否充分发挥效益,西部农业信息化能否获得最终成功将取决于西部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大力整合新兴信息媒体和传统信息媒体Internet技术出现以前,我国西部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依赖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随着IT技术的发展,Internet等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并开始向西部农村延伸在此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在充分开发利用新兴媒体的同时,整合传统的西部农业信息媒体,利用。NET技术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并通过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为西部农业搭建一个现代电子化运作平台,不断提升西部农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西部开发课题组。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林榕航。电子商务学系列教材——电子商务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刘红军。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现就我市近期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目标任务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以信息采集和为突破口,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延伸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农村信息覆盖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合力推进;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近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⒈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和专业网站建设,努力把农业信息网打造成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散能力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农业门户网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⒉完善“农技110”,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的专家与农民、农委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和投诉举报的互动平台,实现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指导一条龙服务。⒊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网工程,完成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质农产品的网上推介工作。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㈠、切实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群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县区农业信息网站是由农委管理,农委、畜牧、水产、农机、经管等农口部门共建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各地要不断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建立经常性、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体系,重点做好政务公开、农业新闻、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情农事、名特优之窗、农业招商及企业推介等统建栏目的信息采集与。要加大本地信息采集力度,注重上网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完整性,确保上网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要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使网站建设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把我市农业信息网办成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散能力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农业门户网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
加强专业网站的开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托全省网站群平台开发建设农技、畜牧、水产等专业网站,完善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自建栏目标准、关键字标准等网站信息标准化研究,推动网站群建设规范化,实现网站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网站的宣传与服务效率。
启动新农村示范乡镇网站建设工作。按照省农委要求,各县区农委要利用网站群平台开发建设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政务信息网站,大力推进“十镇建站、百村上网”工程建设。栏目设置要突出重点,简洁高效。网站建设要与乡镇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据《安徽农业系统网络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起,我市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实行以下制度:
信息报送制度:本地信息上网的同时要以共享方式上报市级网站。公共媒体上的涉农信息,要进一步核实、充实后上网并上报,其中,农业部门参与的相关的信息必须在次日上报。
信息通报制度:市农委将按月统计并通报统建栏目和共建栏目的信息数量、上报信息量及信息采用量。
网站建设考评制度:对各县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网站运行情况(包括点击率、信息总量、上报信息量、页面美化、栏目设置、子站建设等)进行年度考核。
㈡、进一步加强“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正在实施的“三电合一”工程的基础,也是农业部提出创新推广方式,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建立由农委牵头、涉农部门密切合作、县乡联动的咨询服务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切实提高“农技110”的服务质量。
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总体要求是要加强部门协作,整合专家资源,增设热线电话,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的专家与农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农村信息交流和投诉举报的互动平台,实现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指导一条龙服务。
提供“农技110”咨询服务的相关单位都要有一部热线接入电话,配备带有录音功能的专用话机,设置“农技110”专用彩铃,通过语音提示按键选择引导农民迅速接通相关专业的专家电话。专家移动电话作为热线电话无人接听时转移目标。
一级按键统一设置如下:1.种植业,2.畜牧业,3.水产业,4.农机作业,5.行政执法,6.政策咨询,7.8.预留,9.语音信息,0.节目介绍。各地要依此专业分类建立专家队伍,每专业配备三名以上值班专家,并确定一名首席专家负责。
县区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是“农技110”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相关单位要为“农技110”专家创造上网条件,及时回复网络咨询,不得出现有问无答或久拖不答现象。县级农业信息网站首页要开设“农技110”回复专栏,集中公布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咨询问题。
建立县乡联动的“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乡镇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和农技推广机构作为上级“农技110”的分支机构,接受上级“农技110”值班专家的调度,做好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农技110”专家要结合农业技术工作实际、咨询服务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农事要求,认真分析、研究、整理各类技术信息,不断充实、完善专业技术数据库和语音信息库,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明确“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制度
⒈咨询服务制度。值班专家要认真答复农民的咨询,做到有问必答,不推诿、不回避。对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要保证在24小时内直接给予反馈。要做好咨询计录及网上咨询信息的处理和工作。
⒉重大事项汇报制。对于农民反映的重大疫情、违法事件、生产技术难题等重大事项要立即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⒊责任追究制。凡因服务质量被投诉,工作不负责任,重大事项不及时汇报,造成农民不满意甚至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工作责任。
⒋当场答复与网上相结合。针对电话或网上咨询反映的典型问题,首问专家必须在48小时内形成科学解决方案,在网站的相应栏目上。
⒌快速反应制度。针对农民反映的突发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或农民要求上门服务的情况,“农技110”值班专家应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安排力量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实行首问专家负责制,专业部门密切配合,行动快速,服务周到。责任专家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交通状况等因素,安排上门服务的人员和方式。
㈢、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网工程
积极利用农业部“一站通”、“网上展厅”等网络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展示企业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农业信息网站作为“上网工程”的重要平台,要合理设置网站栏目,多方位采集相关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相关专栏内容,宣传我市名优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展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力争年内完成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名优农产品的网上推介工作。
、以项目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先行也形成共识,国家和省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拥有很多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各地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和方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支持,以项目建设推动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
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要不断改善信息服务手段,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要大力整合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建立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服务机制,形成完善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