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是xx大学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xx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无线电通信以及电子测量等有关理论;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够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熟练地用C、C++、VB和VC++进行一些软件的开发。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我对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熟练地应用,取得了99年全国FORTRAN二级、99年4月份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三级证书和99年9月份全国计算机四级证书。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以及校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借以去磨练自己,培养自己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贵公司添砖加瓦;同时也在您的领导下发挥出我的实力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滞、核心技术研发能不足等实际因素都影响到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工程技术领域的水平不高、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的优秀人才稀少以及国内发展环境不成熟等等。
1.1起步晚,水平低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西方的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在各方面都较为落后,尤其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最为明显,当然这与国内的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有一定的关系[3]。经过最近几年来对国外核心信息技术的不断借鉴,以及和国外企业的合作不断加强的努力,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不断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但是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提升同时,却也提高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这就严重阻碍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只会借鉴国外的核心技术,这就削弱了国内研究人员自主研发的战斗力,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一直落后,无法超越西方国家或者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
1.2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人才在快速更新换代的当今世界都非常珍贵。专业人才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够维持该领域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这样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对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至关重要,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只增不减。但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电子信息的专业在各个高校出现的年限不长,发展得也不是很成熟,因此培养出来的具备丰富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的优秀专业人才不多,这就造成了专业人才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领域上供不应求。因此,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一直发展缓慢,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高端人才的稀缺。
1.3发展环境不成熟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的,环境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也很重要。在国内,现有的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对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比如:如何裁定电子信息产业中侵权的行为、如何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等等。不成熟的法律法规无法让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在每一个问题上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另外,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便利,很多企业也受益匪浅,也承认电子信息技术是很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使用的安全性上存在疑虑。于是那一少部分人一直沿用旧的经营策略,不愿意顺应社会的发展的改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革新,原因就是对于新技术的不信任。虽然这一部分人所占的比例不多,但仍是阻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2如何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阻碍电子信息工程发的因素主要是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稀缺以及发展环境不成熟。因此,为了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我们就要在立法力度和资金投入上多下功夫。在立法力度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电子信息产业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部门监督电子信息工程的力度,提高起亚的康也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全面打击盗版等违法行为。在资金投入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领域。如果资金不足,就会中断研发,将整个研发工作陷入僵局,从而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同时,应增加高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资金投入,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求的具备丰富电子系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3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为了计算机应用的输出打基础,计算机技术是一种较复杂的高科技应用技术,包含软件应用和硬件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由计算机和电子信息应用技术结合而成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是:能够灵活应用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种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学校就要采用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达到要求,顺利输出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达到双赢的成果。想要真正成为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实用人才,有几个基本素质是必须要具备的,也就是电子信息专业实用人才基本的要求。理解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能进行基本的开发研究;再次是信息技术的掌握学习,也包括硬件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最后是综合体的应用,也就是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掌握后,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机组合,生产出高端智能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商业领域创造价值。
2实训教学应用与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原因
2.1行业发展需求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高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应用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众多的领域之中,应运而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跨越多领域行业的,主要是本领域的研发工作,也被应用在制造业里,包括生产机器和相关设备,还有各种电子产品的相关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掀起了制造产业的一种革命浪潮。电子产业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不仅是企业甚至是有些地区抓住机遇,建立科学技术基地,引进人才,打造创业环境,带动城市发展建设。
2.2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和行业岗位职责分析,针对学生这一主要工作群体,为了匹配岗位需求,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后,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行业是新兴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所以不能够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更多的进行实际操作实际演练,培养学生对实际工作职能的实际操作。所以国家教育部根据这种实际需求,设定了教育培养目标,既符合企业的素质要求,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3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早期阶段电子行业新兴起阶段,虽然根据行业需求出版了一些书籍内容,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持续的更新换代,一些内容过于陈旧以及不足,有必要去革新增加。同时,当初的发展可能更偏于理论性知识,实践操作不足,更加缺少实验设计相关的内容,学生缺乏了实际的动手操作的经验,而且一些实际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于现在技术的需要,不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电子信息技术要求,要制定更加专业的教学内容,开创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采用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教材只是起了一种引导作用,实验才是主要的操作模式,毕竟电子信息技术是应用型为主,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企业才能为企业更好的创造价值。而且学校要不断的跟踪市场变化,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材进行相关教学,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3实训教学的开展
创新教学模式是现在教学培养任务要走的必经之路,教学模式的创新能改善原来传统的诸多不足之处,增加创新性实际操作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所突破,经过不断的创新,可以与现在发展的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电子教学的现代化,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加强了学生驾驭电子专业技术的能力,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了这种创新的意识,愿意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可以组织一些相应适合的比赛项目,让合适的同学去参加,通过这种平台既给师生提供了可以展示的机会,也可以通过这种切磋,发现自己问题不足之处,从而去改正。通过这种对项目的实践操作,必定会制定一些项目方案,老师可以根据方案为学生进行指导,并可以根据方案需求提供一些新型的设计产品,供同学需要同时也完成了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同学有机会接触认识新兴的产品,并且可以实际运用它。
4结束语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上各个行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并且该专业的招生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时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能一成不变地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
1.2 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射频技术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和课程设计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复现象,没有形成一个梯度。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设计、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中。
1.3 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设想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是极为有必要的。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现状许多学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建立开放的用人机制,使校外的知名企业专家到校兼职并指导师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建构起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知识需求的教师队伍。
2.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2.3 CDIO教学理念的引入
众所周知,大学工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合格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者项目。近十年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许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 CDIO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理工类高校提出,并最终成立了以CDIO 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疑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课程体系中,可以由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若干个课程环节来完成一个CDIO项目的实施。比如,在专业学习早期的“电子认知实训”中,抽出专门的学时,引导学生,在参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构思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雏形,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需求方案。
2.4 转变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我们认为这样不一定是最佳教学形式。因为有的教师使用随教材附送的PPT格式的电子教案进行教学,而不做任何的修改或只做很小的改动,这样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教材有90%以上的雷同性,会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外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调整,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要求,把最终评定成绩分为多种考核的综合,而且这些考核所占比重可以按照要求设置和调整,这样就避免了只凭最后笔试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该课程学分的片面考核方式。
结束语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虽然还算是不叫成功的,但是很多方面并不能满足市场和时展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几乎各行各业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李文,李宏民,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蔡帷铮,胡晓光,王立欣,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材编写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1,23(3):17-2.
[3]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Doris R.Brodeur,et Engineering Edcation-The CDIO Approach[M].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7.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专业建设的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放在理学电子信息类一级学科下[1]。虽然,它归口于理科专业,但它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历史较短而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我校于2006年开设了该专业,目前每年招生规模能稳定在150人左右,已初步形成了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为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本文就目前该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1 我院该专业课程结构特点
跟传统专业一样,本专业分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部分。特点是减少了理论课的课时,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使其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
(1)注重基础教育
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开设了普通物理,普物实验;加强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基本做到计算机课程四年不间断。这样,在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训练
在总的学时减少的前提下,对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都保证理论课时在60学时以上,实验课时在20学时以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形成宽厚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践环节
该专业的实践实训时间是我院理科中最多的。除了每门专业课程都独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外,大一和大二暑期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大二和大三都安排有两周的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大四第一学期安排有8周的专业实习;第二学期安排有8周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八周的毕业实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使其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 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口径宽,特色不突出
该专业是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知识面很宽,主要包括:无线电物理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此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差别不大,特色不够突出。
(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是新兴专业,加之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器件、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大多数院校有着本专业系统教育背景的教师少,刚从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稍多,但他们又缺乏系统的教学实践,所以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师资力量不强。
(3)实验实践力度不够
尽管大多数院校很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也给予了保证。但课程实验内容过于单一,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学生面对的是试验箱,连线、开电源、看现象、记录即可,缺乏设计型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上,和社会接触的力度不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
(4)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待改进
本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扩大学生的视野,重视分析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适时的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3 专业建设建议
(1)保证执行和管理力度
成立校级该专业建设和评审委员会,该评委会的成员要具有建设此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还应具有公正客观的高尚品质。应客观地就该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主干课程和教学计划、办学条件、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对该专业建设既起诊断作用, 又有导向和调控作用。
(2)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教育部于1998年10月提出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四个知识点: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1]。结合我校师资条件和具体实际,改革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其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应用电子技术方向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示例)。并加强对相关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程。
(3)具体落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验室硬件到位,保证开放时间;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改变实验考核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明确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的开放;制定工业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训练方案并严格执行;明确教师指导,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1)必修课: 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Protel DXP(自修)、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等
(2)限选课:应用电子技术方向:电子工艺学(自修)、电视技术、集成电路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自修)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
(3)任选课(选修4门)电子测量与仪器、数字视频技术、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原理、局域网技术、卫星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
(4)提高教学水平
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即某专业课实验教学由该专业课的理论老师来指导,并进行“六个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公开课,课后互相提出宝贵意见;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对相关课程教学的见解;每学期至少和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每年暑期派老师去企业或实践基地进行一次生产实践;每两年进行一次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
4 小结
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改善和完整[2]。但如果我们提高了该专业建设质量,狠抓了教学环节,则我们的招生和就业就水到渠成,我们的高校就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指针,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形势下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本文仅就其中带根本性的课程体系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从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
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电气信息类的专业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多个学科,形成诸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新的专业格局。
2从招生与就业分配形势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如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分配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热门”程度的晴雨表。招生与就业分配又被看成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社会发展需求来调节。从高考招生录取来看,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名字响亮,近年来成为热门专业,造成许多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部分地区生源甚至好过传统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促使该专业的规模逐年攀升。招生规模的急增,对今后的分配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近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就处于这种境地。相比之下,同属于“电气信息类”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他们在应聘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特色,如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等等。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回答,却难以令人信服,所学的无非也是以上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择业而选修的课程),或者是一些与其他专业的嫁接课程。可以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的,可能只有数字信号处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几门,它们大多也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或者本身就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3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办学特色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的诸多高校均早已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已经很成熟。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也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应的系列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专业、硕士点学科、博士点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相互促进,使得这些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4改革与探索
4.1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一所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5年设立于电子信息分院(现在的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是国家管理的本科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自1996年招生以来,已毕业三届(2000届、2001届、2002届)约200名本科生,现有在校生(99级、2000级、2001级)约600人,近两年(如2002级、2003级)将以每年约200人的速度递增,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为了办好该专业,学院有关专家教授、历届系领导以及教研室基层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制订出现有的教学大纲和专业规划,使该专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其成果可概括为“四三二一模式”,即四个方向、三年打通、两个重点、一条原则。所谓“四个方向”是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主干课程分成四个限选方向,即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网络信息、电子工程等,各方向又设有相应的系列课程。
4.2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通过几年来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初具规模和特点。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关心,也凝聚着信息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不懈共同努力的心血――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报、筹建,发展规划制订、师资队伍培养,直至网络信息方向系列课程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等等。
5结束语
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开办历史不长,课程体系不够完备,专业特色尚不明显。如何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使本专业办出特色,仍面临着不断改革和创新问题。这也正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们申报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于2001年和2002列入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我们坚信,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学科、专业方向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坚持长期不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可望使本专业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 职业影响 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磊(1981-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9-01
长期以来,高校的本科教育将培育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在“设计性”“综合性”的口号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盲目地增加实验课程的设置,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如何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改革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职场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缺乏职业发展的潜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内容宽泛,不能适应当代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状况。当前,课程设置获得了重要的改进,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更新为晶体管和集成基本单元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也以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为主。然而,其课程比较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理论与IT产业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使得学生感觉知识掌握宽泛,对工程实践有些不知所措。另外,当今电子信息技术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教材更新也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
2.实践环节难以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长期以来,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少,依附于理论课而存在,课程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不能体现工程设计中的原理和方法,更不能体现现代电子技术的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高校意识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性,纷纷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发挥到空前水平,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践教学的名目种类繁多:创新性实验、延续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校级、地区级、部级的电子竞赛等,不一而足。当前高校从“重理论、轻实践”的极端转向“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课程设计、实验课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水平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并没有得以提高。
3.教师的适应性不足。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之快令人感到振奋、茫然。教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难以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掌握有待加强,其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年轻教师虽然对前沿理论了解较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快,但是比较缺乏系统设计的实践。一般的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任教,并没有参与过产品、系统的研发、设计,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缺乏经验。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在职业市场的现状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然而适应市场需求的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暴露出许多问题。(1)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对电子信息工程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工程的创意和工程人员的创新精神是显示工程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创新是工程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2)综合素质较低。在传统的认知下,教育界和社会大众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是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突破了这一范畴,更加强调其品格、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有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见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有待提高的。(3)实践能力和水平不高。工程的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然而,由于教育现状的制约,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这对社会工程实践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束缚。(4)专业技术不强。电子信息专业技术是电子信息从业人员的生存之本,然而在从业的过程中,许多工程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电子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在工程实践中的其他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1.改善课程建设。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数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技术,掌握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处理技术。改革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控制等领域,以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课程电子电路、信息系统控制、电磁场合计算机为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注重在专业上保持特色,如同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的倾向于气象特色例如气象电子,有的具有广电特征。通过特色专业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工程实际开发能力。其次,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毕业设计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扩展电子信息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将电子信息工程人员作为单纯的技术性人员对待,要充分认识工程实践的系统性、人文性和整体性特征,将人的因素看作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育,要将其内容做出区分,划分为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价值理性和知识理性。当前,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特征日趋明显,所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还要培养其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能力。在技术成为社会的基础手段的前提下,综合知识与技术性相结合就是教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的趋势。
3.合理关注学生实践环节,改进毕业设计方式。当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关注已经提升至空前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薄弱,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是教育改进的基本手段。然而,由于对实践课程的尤其重视,导致教育教学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实践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从校内竞赛以及各种层级的竞赛,到各种实验设计;从综合型课程到毕业设计,数不胜数。关键的理论教学却又被轻视,许多实验性课程并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为导向,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多做验证性实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实践课程。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的必修环节。一直以来,毕业设计的制作仅仅给予三个月时间,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日常实践课程中,不少学生利用“Matlab”做设计,甚至在毕业设计中也贪图省事。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应改变这种不良的作风。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抓起,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做设计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日常的学习、实践同毕业设计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建设专业导师制度。在本科设置专业导师,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有高校做出了尝试,比较突出的有梧州学院等高校,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专业导师制是以骨干教师为带头人,针对本科生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给予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专业导师制不仅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水平,实施因材施教,而且把科研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践课程结合,引导学生增加社会人文涵养,强调通过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多学科促进工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全面学习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专业导师制的重要内涵。本文认为,专业导师制更应该发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教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将人的价值理性因素发挥到工程设计的实践,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
[2]王欣,田雨波,李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3]夏哲雷,肖丙刚,王秀敏,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6).
您好。
我是XX大学本科毕业生,主修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辅修经贸英语专业,现已获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我诚挚申请加盟贵公司,以谋求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不断挑战、不断完善是支持我在大学四年中进取的不竭动力。母校踏实严谨的学风使我树立了勤奋刻苦、敏捷思辨、努力求知的学习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我的一大优势。在专业基础学习中,我学习了PROTEL、PSPICE、ORCAD等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单片机,CPLD,FPGA的开发和应用,以及PLC可编程控制器等,善长于电子电路的开发与设计及单片机的应用和PROTEL电子制板。我深知,作为一名电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先后自学了多种计算机编程语言,OFFICE文件、FOXBASE、WINDOWS98、WINDOWSNT、C语言、FORTRAN、DELPHI、C++BUILDER等,能熟练掌握与应用,顺利的通过有关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理论联系实践是时代主流,本着这一原则,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参加电子科协,多次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两年本人一直在XX公司兼职,期间参与了仪表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并多次利用PROTEL软件为学校实验室、电子大赛及公司设计电路及制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得副院长及系主任的赏识。
当今社会,计算机能力+英语=实力,我坚信这一点,努力学习英语,在四级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在校期间辅修了经贸英语,并以优异成绩结业。现在正在参加高级英语口语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扎实,并能阅读英文报刊及有关电类的科技英语刊物。
在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培养了管理协调能力,敬业合作精神和奉献创新意识,任XX协会副会长期间,我为电子科协的发展倾注了汗水和才智,圆满完成了日常管理工作,并成功地策划了科技文化节,在这次实践活动中,使我清醒认识到团体智慧源于个人创造,企业才富源于个人素质,与此同时,我凭着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凭着良好的交际能力,广泛交友,诚实为本,乐于同他人合作;以信交友,善于与人沟通是我的为人处事准则,在广大同学中我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思考、创新、追求、给予,是我不变的人生信条。
感谢您于百忙之中读我的求职信,希望早日答复,安排面谈为盼!
此致
敬礼!
针对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遇到的问题,提出在科教融合理念的引导下,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技术行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目标,通过课堂教育、自主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几个层面的教学改革,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科教融合;信息技术
1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遇到的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既是传统的理工类专业,也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支撑专业,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还较多地承担着社会服务的作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发展非常快,信息产品日新月异,几乎每几个月就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或者新型号出现。同时,从事本行业的工程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校的教学需要在稳定中逐步更新,但社会对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却不会减慢。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适应这一专业的特殊背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在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中,相关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企业提供高薪岗位却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学校里毕业的大学生手捧简历和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中却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出现很大落差。如何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与市场中信息技术企业的需求更好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问题。
2科教融合的理念及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更侧重于社会服务。教学的产出是高校毕业生,科研的产出则以技术服务和产品服务为主。教学与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的两个传统功能,两者的关系问题也是学界长久以来讨论的话题[1]。由于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二者关系问题的本质是科学研究在大学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地位问题[2-3]。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建立的大学,基本上都已建立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职能早已确定,但在我国大学教育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日益增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未给教学带来足够的帮助,反而更多地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教学资源的挤压和排斥,这在我国处于高等教育转型期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4-5]。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的基本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解决上述问题,更需要科教融合的理念发挥重要作用。电子信息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而且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内容应更侧重于信息产业相关度较高的应用型课题,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开发型课题为主[6];教学内容也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工程实践中将“科”与“教”二者有机统一[7]。从科研方面来看,由于面向的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快速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技术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与有效性;从教学方面来看,学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8]。
3科教融合应用模式研究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定位与需求,学生培养分为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与企业学习3个层面,见表1。
3.1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明确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同时贯彻至每一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常以编程设计类、硬件验证及设计类课程为主,如嵌入式系统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等。这类课程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实践部分需要有相应的工程项目案例作支撑。教师的信息类科研项目与专业知识的发展往往密切相关,因此可将教师科研项目的技术提炼出来,封装成为课程所需的项目,这对教学改革的促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用处,同时在提炼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又可以对原有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挖掘与改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3.2自主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不能完全放任学生随意发挥,因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具体实施都不具备良好的经验支撑。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没有方向时及时给予辅导,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更为密切,搭建出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进入科研训练环节,甚至开始创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其他专业更高,因为其所接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产品结合非常紧密,较容易从学校走向社会,不管从事技术、销售或是管理类的工作都能较好地适应。
3.3企业学习企业学习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即到校任教,从教后往往逐渐减慢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聘请企业工程师承担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普通开发工具大部分不太贵且易于携带和搬迁,软件之类的工具就更加便于携带和讲授,学生可以因此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这对于其成长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授课内容和地点都可以灵活设置,许多实习类的课程完全可以安排在企业中执行。企业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好苗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相当于提前选拔了人才并使其经过实习期,这对企业的用工来说也非常有利。在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3个阶段,科教融合的理念都有效地融入到学生培养中,教学与科研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也不存在互相的牵制与排斥,融合后的二者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
4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改革实践
4.1教学计划的逐步完善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删减或合并部分理论课程,修改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整体压缩学分数,自2013级本科生起总学分数保持在160分以下,将空余的时间留给学生作自主学习使用,除去必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纯理论专业基础课程约占15%,带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约占55%,纯实践环节的课程约占30%。另外,着手修改与实践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比例,增加设计类、创新类实践项目,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等概念,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修改过程中,各门课程的负责教师将相关科研项目的内容提炼后供实践教学使用,几乎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扩充了一倍以上,丰富了教学案例库。在此基础上,推进自编教材、自制实验设备工作,将课程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4.2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从学生入校起即进行讲座式的学科导论教育,在一学期内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讲座的教师均为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交流,形成双向选择,到大一结束时,许多教师与学生已自发建立结对关系。学院通过导师制在制度上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制:在实施期间给予教师一定的补助待遇,给予学生素质学分等奖励;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结束时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教师得到额外奖励,学生得到优先推荐奖学金及实习工作。导师制实施几年来,全专业每一级都有60%以上的学生参与。为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学院通过外聘企业工程师、其他学校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导师助教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学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进校起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4年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毕业后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学院2014—2015两年度约有40%以上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有学生参与,为教师分担了许多基础性的科研实践内容。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等,无论从参与面还是得奖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4.3校企深度联合教育模式的尝试学院积极与宁波周边的产业展开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整合,让双方共享资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RFID技术及应用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聘请了9家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同时,这些企业也大都承担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约占10%的优秀学生在大四上半学期与企业签订了合同意向,即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后无需经过实习期可直接转正,这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大大缩短了双向选择的时间。另外,除了部分出国和考研深造的学生,剩下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13届、14届和15届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实现了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
5结语
信息技术与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何让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之间更好地对接是教育机构和行业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实施科教融合理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结合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推进,在课堂教育、自主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均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考研究,2012(8):15-23.
[2]张水潮,杨仁法,宛岩。基于科教整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79-82.
[3]潘宇,李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8(5):25-27.
[4]赵明富,罗彬彬,胡新宇,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5-31.
[5]李海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术探讨,2013(5):34-36.
[6]杨文强,马云阔,李伟。科教整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3(8):49-51.
[7]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整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2(5):4-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发展现状 专业建设 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一是要看学校总体定位是否准确,更重要的是学校是否有一批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1]“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2]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将专业建设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引导了方面。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1、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进行,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的语音设备来传播语音信息,也可以发送图形等。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例如在信息保密中军队便用到了现代化的保密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多数的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和部分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为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发展中屡屡出现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盗版和仿制产品,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环境呈现出亚健康的态势,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形成了障碍。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具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现状许多学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建立开放的用人机制,使校外的知名企业专家到校兼职并指导师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建构起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知识需求的教师队伍。
(2)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竞赛制定和培训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例如可以将单一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变为科学验证、系统综合相结合的实验,从而对传统的实验做进一步的整合等。通过丰富实验的内容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将理论知识的讲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加大,有熟练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教学开个来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项改革,并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