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经典历史典故【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钧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机械制造家,诸葛亮可能都比不过他!
马钧家境贫寒,他从小口吃,因此不常说话,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动脑动手上面。一开始马钧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还有这项特长,他只是善于观察而已。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但逝代生产效率低下,纺织工人织造一匹花绫差不多需要耗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马钧当时在朝中担任博士,生活依然僻。有一次他见到工人们辛辛苦苦的纺织布匹却没有多的进度,心里为他们感到难受,为了让工人们轻松工作,他这才下定决心改造织绫机。
经过多次探索试验,马钧制造出一种新式织绫机,它比之前的织绫机更精致、更好用,生产效率也更高。很快,马钧牌织绫机就受到了广丝织工人的欢迎,马钧因此而出名。
自此之后,马钧就跟开窍了一样,他的发明一个一个涌现了出来。相信家都知道指南工具吧,据说我们的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可是指南车一直都只是传说中的东西,直到东汉科学家张衡终于制作出了真正的指南车,家才确认世上真有指南车这件事。可惜,到了三国时期,张衡指南车的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了。马钧对指南车有很的兴趣,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制造出指南车,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马钧是异想天开,他们还在魏明帝的朝堂上吵了一架,回来以后马钧就专心研究,最后指南车终于在他手里再次现世。
后来,马钧还制造了龙骨水车和水转百戏。我们知道,诸葛亮也算逝代比较厉害的机械制造家,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连弩还被运用到了战争当中,作用巨。马钧在机械方面的能力,丝毫不输给诸葛亮,甚至于他在这方面比诸葛亮更厉害!
那时,马钧已经年老,但魏蜀两国经常打仗,魏国士兵们在战场上捡到了诸葛亮北伐时发明的连弩,马钧见过之后当即就说:巧是巧,但是还有不足,如果加以改进,杀伤力可提高五倍!后来,马钧亲自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最后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威力瞬间提高。原来的连弩每次可发数十箭,经马钧改造过后,功效提高了五倍。
除了改造连弩,马钧还改造过当时战场上使用的一种发石车。曹操攻打袁绍时,就使用过发石车,可是马钧认为它只能单发,效率太低,又害怕敌人以湿牛皮来挡住石头,就在发石车原来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轮转式发石车,不但弥补了之前的缺陷,能接连不断发射石头,还可以将石头发射出几百米远。
可惜的是,马钧的机械制造术并没有引起当时朝廷的重视,从少年到老年,马钧竟终生不得重用!
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生性最爱好饮酒。但隐居山乡,家境贫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故旧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办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佳节,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这天陶渊明家中一滴酒也没有。他只好无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时,陶渊明远远望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来。走近一看,此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向他袭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咏重阳风物。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岁时,已有名气。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适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自己到东厢去观察。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不要把自己当做老鼠,否则肯定被猫吃。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人生哲理: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占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敦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高祖李渊次子传说李世民四岁时,一书生见到天他说:"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去后,就采其语,名世民。
公元629年至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年十八岁举义兵。高祖得天下,皆其功。李渊称帝时,封他为秦王。天子齐王多次与谋杀他,终不成。李世民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政变,得为太子,续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他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官吏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交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组的亲密友谊。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荷重,加深了阶级矛盾。太宗功德兼隆,从善如流,被誉为圣君。太宗继位后,以魏征为柬议大夫,前后陈谏两百余事。
魏征勇于犯颜苦谏,不畏生死,不怕丢官,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次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无为而治,薄赋敛,轻租税"。太宗对魏征也非常的信任,尊重。太宗曾爱一佳鹞,正在兴趣很浓地逗玩,看见魏征来,马上藏于怀中。魏征奏事时间长,要闷死在太宗怀中。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拾遗记》中记载,姜太公隐居时,家境窘困。妻子马氏不愿与他共同生活,任凭姜太公如何挽留却兀自离去。
后来,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联合各路诸侯攻灭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马氏见其登临高位执掌重权,请求重新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令人将壶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后让马氏收起,马氏急忙趴地取水却只能收到星点泥浆,姜太公此时冷冷说道:“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复合,好比这倒在地上的水再难收回。”《汉书·朱买臣传》也记载了朱买臣与其妻的类似故事。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释义用法廉颇思回赵国为将,在使者面前显示自己身体强壮,饭吃得很多,又被甲上马,表示仍可统兵为将。然而使者受人贿赂,假说廉颇多便体衰,使赵王不复召用。后用此典或表现老当益壮,雄风犹存,或反用之,称年老体弱,不堪任用。
用典形式
【三遗矢】 清·钱谦益:“据鞍老将三遗矢,分阃元戎一弹丸。”
【善饭廉颇】 清·孟传璇:“善饭廉颇,雄心充国,恍到千旗万马间。”
【强饭廉颇】 宋·陆游:“据鞍马援虽堪笑,强饭廉颇亦未非。”
【廉颇老矣】 宋·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善饭】 宋·汪元量:“又不见,相如怀璧空归来,廉颇善饭何壮哉。”
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