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用宝贵生命与敌人殊死作战,才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关于朱德的故事【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2班的贺朗,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红色之旅的感受。
今年是开国元勋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在眼下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到朱德故里一游,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4月14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乘上旅游大巴,向着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行进。车窗外,山间染满新绿。同学们的歌声在车内回荡,而朱德的扁担、朱德元帅的作品《母亲的回忆》,以及银屏上朱德军长坚毅的目光、指挥若定的神情,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大巴车绕过蜿蜒的山路,历经近三百公里的路程,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仪陇县马鞍镇!
雨越来越小,山路两旁茂密的松柏、浅绿的小草水淋淋的,刚刚洗过的空气格外清新。
同学们急切地下了车,拾级而上,纪念馆的大门便映入眼帘。门口是一座雕刻的朱德元帅全身像。他挥着右手,昂首远望,目光炯炯,神情坚定,追求光明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朱德元帅慷慨激昂的声音仿佛还在上空回荡。
朱德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川北农家小院。泥墙、青瓦,房前一个院,屋后一丛竹,正对一个小池塘。屋内陈列着朱德元帅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等等。屋侧还有“双柏树”、“琳琅井”。在这样一个偏僻、简陋的地方,朱德元帅从9岁开始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真是难以想象。尤其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朱德元帅忧国忧民,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立下了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志向,让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同学们来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整个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呈四合院格局,展示了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及文物。同学们一一观看实物和图片,深入了解朱德元帅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人生历程,重温中国革命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内心的自豪、震撼、敬仰溢于言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朱德元帅高大伟岸的形象愈发清晰,朱德元帅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朱德元帅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铭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元帅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扬。他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那誓死御侮意志坚如钢的爱国精神、信念坚定临大节不辱的革命精神、胸襟坦荡度量大如海的团结精神、身先士卒乐于担重任的实干精神、平易近人与民同甘苦的公仆精神,深刻地启迪和教育着我们。
这次红色之旅,相比游览名山大川,我们受到的视觉冲击没有那么大,但留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却是巨大且终身难忘的。在伟人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今天的成外人,是不是应该作一些深刻反思呢?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志向是不是够远大?心里只有“小我”而没有国家民族,是不是显得有些自私和浅薄?立学中华、语通世界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内心不变的追求?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意志是否够顽强?面对学习上的一点困难、生活中的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会不会显得太过脆弱?百折不挠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象征?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品德是否够高尚?凡事都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他人、父母、集体在我们心中还没占据多少分量?愿意付出、懂得奉献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博大胸怀?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是朱德元帅青年时代的豪迈誓言。如今大势,和平是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南海问题错综复杂、朝鲜核问题剑拔弩张,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能力比拼更趋白热化,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驱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每一个中华儿女肩负重大使命,当代青年岂可无动于衷?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其中,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大小战役40余场,曾负伤3次的伤残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希望现在的人,多想想过去,这个国家来得不容易。”而就在4月15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之安全,人人有责;国之未来,在我青年。作为成外学子,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家园的安全、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自强不息,兴我中华!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纪念堂: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体作为一种汉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0xx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0xx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1938年春,准备从临汾动身赶赴太行山前线的总司令朱德,突然接到警卫员的快报:不远处有大量的日军正在向古县方向行进,即将与我军相遇。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朱德抛开个人生死安危,准各迎战。
一方面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另一方而,如果主力部队避开日军,抄小路退出的话,日军将轻而易举地占领古县城,一批无辜的百姓将被送入虎口,当地的革命政权也将覆灭。所以情况相当危急。
朱德对身边的几个战士说:“谁愿意跟我拼死一战!不做危险关头的逃兵?”战士们看见总司令如此临危不惧,战斗的激情纷纷高涨。大家都大声呼喊:听总司令的命令!和小鬼子拼了!”
朱德非常激动,他稍微让自己平静了一下,然后镇定自若地发布命令:你们一定要顶住敌人,拖延他们西进的时间。大家要注意埋伏,瞅准机会再歼灭敌人!”战士们纷纷响应,让自己冷静下来,很快进入了作战状态,只等日军的到来。
日军渐渐逼近,朱德一挥手,顿时枪声大作。走在前而的日军步兵突然遭到弹雨袭击,被打得完全摸不着头脑。双方交火持续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敌军的侦察员发现这不是一支大部队,而是朱德率领的警卫部队,于是窃喜,心想:这次是一支人数不多的小分队,着来领赏的时机到了。”
日军便命令轰炸机载满***,对古县镇进行狂轰滥炸,企图一举将朱德及其部队一同埋葬于火海之中。然而,日本空军飞行员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不熟悉,把故县和古县镇弄混了,结果是只轰炸了故县。正当日军指挥官得意忘形之际,却传来令他大吃一惊的战况消息:轰炸机根本就没有伤到朱德的一根毫毛。
朱德在古县镇指挥作战,以极少的兵力同日军对峙,展开了拉锯战。他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以及敌军害怕被八路军黑夜袭击的弱点,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大获全胜。这充分显示了朱德过人的胆量与非凡的军事才能!
新中国成立后5261,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依4102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难得的1653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
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
朱德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
最后,工作人员出面帮助康克清解释,说是为了参加活动时穿,朱德才勉强同意
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江西井冈山是一个革命圣地,你有没有去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西井冈山吧!
各位团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旅游参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现在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及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井冈山不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自然风光也是非常秀美壮观,这就形成了井冈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是革命摇篮、旅游胜地、疗养佳境。陆定一曾题词“井冈山有两件宝,一是历史红、二是山林好”,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与江西的宁岗、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之交,东起井冈山的拿山,西到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90公里,北起宁岗的茅坪,南至井冈山的黄坳,两地相距45公里,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新城、茅坪、大陇、十都、水口、下村、五斗江等等,再回到拿山,方圆共计550华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百里,井冈山”,井冈山地势雄伟,齐峰峻岭,古木参天,全市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势,地形复杂,境内平均海拔500米,市中心茨坪海拔1848米,全市面积670平方公里,整个土地资源现状为:“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姓蓝名子希的人为了避战乱,背井离乡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山下的一块平地安家立寨,房子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为江,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井江山村”在这里所说的“井”并不是指水井的意思,而是指家乡的意思,后来又因为客家人“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井岗山,过了不久又有一位姓黄的人也来到这里,他觉得村子不是建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于是就把井岗山的岗字的山字头去掉,成了冈字,这就是井冈山名字的由来。“井冈山”这个名字在很久以前曾有强盗的意思,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期间,有不少散兵游勇,结成小股绿林,白天匿居山中,晚上窜到附近县城官家富户抢劫,声称自己为井冈山,随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王佐、袁文才集聚武装,常以劫富济贫为名,下山吊羊(也就是打劫绑架)也称他们为井冈山,井冈山的名字就由此传开了。
1920xx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联合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了革命的摇篮。于是,井冈山才有了自己的新含意。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毛泽东真会找地方,把红军带到这里来,谁也不容易打进来”那是因为毛泽东已经调查过了。 首先这里离反动势力强大的大、中城市如长沙、南昌、武汉、广州等地较远,是反动势力薄弱之地。第二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政治军事上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两省及两省下游。第三这里受过大革命的洗礼,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第四井冈山地势险要,
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开展游击等等一些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军事割剧。1920xx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了永新县的三湾村,到了三湾村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思考已久的整编,军史上称“三湾改编”。自从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部队屡战屡败,特别是芦溪一战,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一些投机分子纷纷扔下枪,不辞而别,造成枪多人少,军心不振的现象。由于战争频繁,以致伤员增多,一些军队打骂士兵的军阀习气,也在军中时有发生,部队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首先把只剩七、八百人的部队干脆改成团的建制,军旗上的字样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由黄浦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陈浩担任团长。第二项改革支部建在连上,党以上设党委,班设党小组,并在连以上派党代表,全军归党统一领导,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毛泽东的《井冈山斗争》中有一句道破天机的话,红军之所以坚难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项改革建立士兵委员会,规定了士兵委员会对军队长官的工作可以进行监督,人民军队官与兵的平等正是始于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是“官最不像官”的时期。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920xx年10月3日,毛泽东在宁岗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也称为古城会议,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部队实行“团结改造”的方针,并决定在茅坪建立红军医院和留守处。
各位团友上井冈山旅游,想了解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人,一定要知道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武装部队的情况。袁文才出生于是1898年,宁岗茅坪马源村,客籍人。曾经念过很多书,学业时断时续,后来又上了初中。由于历史原因,宁岗土家人与客家人之间矛盾十分尖锐。袁文才一家深受土家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1920xx年的时候,宁岗茅坪一带村民被土豪劣绅逼上梁山,组织起了“马刀队”公开以地主劣绅为敌,形成了一股绿林势力。以胡亚春为首领,袁文才很早就与当地土豪谢冠南结下怨仇,势不两立。那是因为谢冠南玷污了袁文才的妻子,袁文才的父亲就把谢冠南告上了法庭,结果袁家败诉。袁文才的父亲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后来又因母亲惨遭豪绅杀害,使袁文才横下一条心,公开投奔“马刀队”。由于袁文才念过书,有文化会计谋,被任为参谋长之职,不久便当上了马刀队“首领”。成为群中之王,因为马刀队人多势大,活动时间长,在宁岗周围影响很大。
王左 :又名王云辉,1898年出生于井冈山下庄村下水坑一个农民家庭,也是客籍人,王佐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兄弟姐妹多,王左随母亲改嫁别的村庄,那家人不同意把王佐的名字人祖谱,没办法又回到了井冈山,到了井冈山,为了维持生活,王佐便从小跟着叔叔学裁缝,没有读过书。1920xx年井冈山周围的一些农民不忍土豪残酷压迫剥削,打出了劫富济贫的旗号,成为了当地一支绿林组织。首领,朱孔阳王佐走投无路为贫困生活所逼,投奔了朱孔阳队伍,上山为匪。开始,王在朱孔阳那知识做缝衣服的活,后来朱孔阳发现王左机灵,精明能干,就让他担任侦探,深得朱孔阳的赏识,.后来王左离开了朱孔阳,回到了家里,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枝九响枪,还打了几枝土枪,邀集了几十人,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立为王,成为山大王。
袁文才和王左都是客籍人,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家庭,又是同年生,变结为老庾,彼此情同手足志同道合,而毛泽东早就知道井冈山有这么两支绿林武装队伍,正在此时毛泽东在三湾会见了一位当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毛泽东在广州所讲的学生,现在正是袁文才重要幕僚—陈幕平。见到陈幕平,毛泽东非常高兴,因为毛泽东看来解救工农红军目前之困的出入就在此人身上,毛泽东与陈幕平长谈一宿,知道了袁文才的底细,而从谈话中又注意了一个细节,袁文才与王左还是拜把子老庾,袁文才带着部队在井冈山的茅坪,王左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他们相互衬托,同进同退,毛泽东不竟击掌叫好。毛泽东连夜写了一封长信,托陈幕平面交袁文才,既然同是农民兄弟的武装何必客气,毛泽东在信中向袁文才详细叙述了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处境,并提出在他的地盘上安置上伤病员,建立留守处的要求。也许是毛泽东信中表示诚恳,也许是对陈幕平的信任,行使一贯谨慎的袁文才很快的派出代表请毛泽东到宁冈大仓相会,到了大仓毛泽东七人五骑,手无寸铁,准时到大仓。见到袁文才派来的的代表,得到了袁文才肯定答复,毛泽东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干脆把部队带进了宁冈古城。要说袁文才完全的相信毛泽东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在绿林摸爬滚打的人物,在他亲自看见毛泽东之前仍然保持因有的警惕,因此在毛泽东进村以前,袁文才还在祠堂里埋伏了一伙精壮的汉子,这是袁文才的天性,君子坦荡荡毛泽东心里无挂碍的走进袁文才指定的地方,一个叫林风和的农民家里。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于袁文才一见面,毛泽东就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些怀疑和杀机,毛泽东微微一笑,轻描淡写,然而却是郑重地对袁文才说,工农革命军决定送一批枪支给你们。袁文才因为听错了,马上补上一句多少支,毛泽东竖起一个手指说一百支。文才心中的大喜,吩咐部下杀猪宰鸡,盛情款待毛泽东,袁文才觉得又不够,又拿出七百块大洋长给工农红军,并且当毛泽东将古城会议决定的几件事向袁文才提出时,袁文才一概点头。
三天后,袁文才又在宁冈垄市见到了毛泽东送给他的枪,而且还是一百零四支,并且每支枪配备了三发子弹。
1920xx年10月7日,毛泽东带着部队到茅坪设立了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在上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无纪律的情形,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行军路上,战士们又饥又渴,看见路边的红薯,毫不犹豫,连苗拔起,擦去泥土,便塞在嘴里,毛泽东当时没有说什么,可是他记在了心里,一直到他和王佐见面时1920xx年10月24日早晨,毛泽东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当时革命军可算是一支疲惫之师,整整两个月,部队没有吃上一顿饱饭,没睡一个好觉,现在听说井冈山可以歇一歇脚,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抓住大家这个心理说:我们要上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之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建立不起来的,从此以后大家的一切行动要听从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农民的一个红薯。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了帮助和加快对袁文才和王佐和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思想整顿,毛泽东派出了游雪臣。陈伯钧等干部到步云山改造袁文才的部队,同时又派出何长工到大井改造王佐的部队,1920xx年1月,王佐请求何长工帮助他杀掉自己的死对头尹道一,何长工摔一个连的兵力配合王佐顺利进行歼灭了尹道一,从而使王佐进一步信任了工农革命军。袁文才和王佐的部队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改造,从思想和军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1920xx年2月中旬,袁,王部队正式收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由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王佐和袁文才以及当地百姓的大力帮助,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2月,工农革命军在边界艰苦奋斗5个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的领导下,保存和发展了工农革命军,恢复和重建了边界党组织,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各位团友,大家是不是想朱毛会师是在什么时候呢?1920xx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来朱德领着八一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1920xx年4月28日,朱德、毛泽东两支队伍在宁冈龙市胜利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意见,成立了工农革命第四军,在宁冈龙江书院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红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宁冈龙市河滩上召开了庆祝朱毛两军会师大会,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该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红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约1万人。
1920xx年10月到1920xx年10月井冈山斗争进入了全盛时期,国民党曾三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会剿。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湘赣边界特委及各县党组织部遭到破坏。1920xx年4月8日,前委在于都召开了会议,决定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收复失地,重建边界政权。4月底,彭≤≥德怀、滕代远回到井冈山,再茨坪召开了群众大会,彭德怀受前委委托慰问了井冈军民,并发每人一块银元。红五军回井冈山后,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边界继续发展革命斗争,7月中旬,红五军攻打安福县城,由于情报有误,陷入敌人有准备的包围中,未能功下安福城,我军损失重大,使参谋长刘之至和纵队长贺国中不幸牺牲,12月底。红五军回到边界,当时由于特委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造成了领导成员内部意见分歧,加上土、客籍严重矛盾,红五军偏听偏信,执行特委的错误决定,1930年2月下旬的一个凌晨,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凯带领几个彪形大汉,手持机枪,闯入永新县城尹家巷袁文才的住处,开枪把袁文才打死在床上,王左听到枪声后慌忙出逃,往井冈山逃跑时跌倒淹丝在禾水河里,袁文才、王左被错杀,酿成了湘赣边界的一起悲剧事件。使边界工作遭受到不应该的重大损失,井冈山斗争告一段落,整个时间为两年零四个月。
好了各位团友,井冈山大概的的介绍到此为止,现在我们去参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在把井冈山给大家作个详细的介绍。
在国家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副朱德在武乡县砖壁使用过的象棋。它是由一位当年与朱德经常下棋的百姓棋手的家属于1990年捐赠的,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9年7月15日,八路军总部进驻位于山西境内太行山区东麓的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时期,不仅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还利用战事繁忙的间隙开荒种地、修筑渠坝、抗旱打井、绿化造林,办了许许多多好事。
在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之余,朱德经常和所驻村的乡亲们下棋,并利用下棋来做宣传工作。
一天,村民李作艮正在自家大门口和棋友下象棋,突然看见走过来一个穿灰布军装的老军人,后面还跟着警卫员。李作艮忙起来鞠了一躬,说:“老总,您有事?”那位老军人和蔼地笑笑说:“你怎么称呼我老总?”李作艮回答说,国民党第十三军来砖壁住过一晚,村里人见了当兵的自然而然就叫老总。老军人吹了吹石头上的灰后坐下来,说:“咱的部队一律称呼同志,你就叫我老同志吧。”说着,老军人要求和李作艮杀一盘。由于拘束,李作艮开始一连输了好几盘。
后来渐渐熟悉了,李作艮也时不时会赢这位老军人,甚至还骂老军人“臭棋篓子”,老军人也不恼不怒,收拾好棋局继续和他下。后来,当老军人的房东告诉李作艮,和他下棋的老军人就是朱德总司令的时候,老李惊得直吐舌头。
此后,朱德一有点空闲就去找李作艮下象棋。有时候,这边摆开阵势刚刚“杀”开,总部却有急事派通讯员来叫朱德。这时,朱德往往嘱咐不要撤掉棋局,保持原盘不动,留着等处理完事情回来后接着下。
李作艮曾经疑惑不解地问朱德为什么不轻易半路收拾掉一个棋局,朱德笑笑说:“下棋不光是为了娱乐,主要是为了锻炼脑子,增长智谋,下一盘就要有一盘的效益。也就是说,打一仗就要力争胜一仗,绝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李作艮逢人便讲:“总司令下棋也是作战!”
李作艮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最喜欢他的象棋,说总部的棋子太小,没有老李家的大棋子下起来过瘾。
就在这棋盘上,总司令朱德和老农民李作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八路军总部离开砖壁村后,李作艮便把这副象棋珍藏起来。
1939年的秋天,八路军总部移驻太行山的王家峪。一天中午,总部右面张丙午大爷家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八路,他握住张大爷的手兴冲冲地说:“听说你是王家峪的‘棋迷’,来,咱们‘杀’一盘。”
张大爷连忙起身热情欢迎,并立即摆开棋盘“迎战”。不料,号称“张高棋”的张大爷,这天却一连输掉3局。更有趣的是,局局都输在了卒子上。这位老八路善使卒子全部杀过河界的绝招,使张大爷大为惊异,甘拜下风。
当张大爷大为惊骇、唏嘘不已时,只听老八路笑呵呵地说:“这也和打鬼子一样,只靠我们八路军还不够,还要靠咱们全国的老百姓;只有军民并肩战斗,才能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去!”
听了这番话,张大爷心悦诚服,于是,他满怀尊敬地紧握住老八路的手,连连称赞:“好棋手,好棋手!”
翌日,当张大爷得知那个同他下棋的老八路就是威名远扬的朱德总司令时,他高兴地逢人就夸朱德棋艺高超,逢人便宣传朱德给他讲过的抗日救国全靠军民团结的道理。不久,张丙午和儿子一道参加了村里的抗日人民自卫队。
一天下午,“张高棋”叫上几位喜好下棋的老汉,在总部门前的石桌上和朱德摆开了阵营,他们四五个人共同“对付”朱德一个人。然而,一局又一局,朱德总是“将”得他们顾此失彼,进退两难。有时,从车、马、炮到将、相、士,竟一个也动弹不得,一动就被吃掉,导致全盘皆输。观阵的人越来越多,啧啧称奇。
傍晚,朱德见天色渐黑,便推开棋盘,从下棋谈起,对乡亲们做起宣传工作来。他说:“下棋完全与作战一样,必须纵横机动,进退得当,有时步步逼近,猛吃一口,打开缺口,连续进攻;有时灵活撤退,避敌精锐,摆好围阵,待机歼敌。每一着棋,都不能四平八稳地沿着老套子走。就说我们今天抗日,只要广泛动员民众,普遍开展游击战争,就会使日本鬼子像陷进泥坑里的野牛,一点也动弹不得,越动就陷得越深。当前日寇在华北战场上虽有30万兵力,但由于我们八路军的车、马、炮和将、相、士同心协力,英勇作战,就拖得鬼子欲南侵而不得,想定居而受扰,只好在我们掌握着战争主动权的‘棋局’里损兵折将,四处挨揍。”
老乡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见老乡们听得兴致正浓,朱德继续深入浅出地打着比喻说:“由于我们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棋谱’,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摆开了人民游击战争这局棋,使长驱直入的日本侵略军几经周折,屡遭重创,狼狈不堪。仅1938年一年中,战局迫使日寇曾两易统帅,先以寺内寿一代替香月清司,紧接着又以杉山元取代寺内寿一,但谁来指挥下这盘棋,也同样挽救不了败局。他们的30万大军,只能困守在华北几个大城市,和几条交通线上,在这些点线之外,就是我们八路军游击队的天下了。甚至形成‘棋着’插花、犬牙交错的棋局,在敌人占领的战线内也有我们点燃起来的抗日烈火。”最后,朱德大声强调说:“我们要下赢抗日战争这盘棋,必须遵照毛泽东主席‘动员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道理,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中,充分发挥一兵一卒的战斗作用。否则,是难以取胜的。”
借下棋之余,朱德把作战和下棋的话题,巧妙地融入团结抗日道理的宣传教育之中,通俗易懂,极有哲理,大伙儿听了个个斗志倍增,群情振奋,之后纷纷全力以赴投身于抗战的热潮。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图文结合 感知人物形象《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朱德的高贵品质,我们还即兴编排了课本剧,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