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了解一个人要和他交往,你准备怎么预习课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配乐画面,教师画外音)
师: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生:我觉得他非常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
师:一起来和他打打招呼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课文先写了看瓜刺猹的闰土。
师:也就是回忆。接着写了什么?
生:接着写了作者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师:那就是我和闰土的第一次见面。就叫初次相识。然后又写了什么?
生:然后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这几件事。
师:也就是写了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最后又写了什么?
生:离别
师:课文正是按这四个部分写的。你觉得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写看瓜刺猹的那一部分。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里体现出闰土很勇敢。
师:女孩子也喜欢男孩子干的这种游戏呀!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最喜欢雪地捕鸟。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的感受和他们一样吗?
生:我很喜欢看跳鱼的事。因为我只知道鱼在水里面游来游去,却不知道鱼还会跳。我觉得这件事非常的希奇,我非常感兴趣。
师:因为奇怪,所以喜欢。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拾贝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可以看出他见识多广和生活的丰富。
师:要是你和他去捡贝壳,你会干嘛呢?
生:我觉得应该去多看一些漂亮的贝壳。
师:好的,这么几件事,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在文章中写得是最详细的?
生:相处。
师:我们先来学这一部分。朋友之间呀,总有说不完的话,同学们把闰土和我的对话找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看看你们从闰土的对话当中读出哪些有意思的事。给你们三分钟时间。
师:你们读出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我先读出了雪地捕鸟这件事。
师: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这不能,需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觉得怎么样?我还要鼓励一下这个女孩,五个生字她都读准确了。但是每读完一句话都一个尾音扬上去了,没关系,等会儿通过我们的学习,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我读出了海边拾贝这件事。现在太冷,你们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这是海边拾贝的,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好,那个男同学。
生:我看见的是管西瓜的事。“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吗?”“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它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没一般的滑……”
师:很不错,这一段很不容易找出来。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有一个字呀,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同学总是会读错,他读对了,知道是哪个字吗?“倒向你――”。
生:奔来了。
师:原来咱们学过一个词叫――嫦娥奔月。对朝一个方向跑过去就念bèn,再读一下。
生:奔
师:还有吗?
生:我要读的是看跳鱼。我们沙地里……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读课文 把有意思的事找得都非常准确!这些有意思的事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有经历过的,没有听过的事就叫做――
生:希奇事。
师:这些希奇事,如果要你和闰土去干的话,你最想做什么事?
生:刺猹的事。
生:我想跟闰土去看跳鱼。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平时看到的鱼是没有脚的,可是闰土看跳鱼的这件事非常的好玩,希奇,所以我想去看。
师:没事,等会儿满足你的好奇心。还有想去干什么的?
生:我想去海边拾贝,因为海边的贝壳特别多,我想捡几个回去做纪念。
师:哟,没想到男孩子也爱美呢。
生:我喜欢捕鸟这件事,因为捕鸟要有经验,有技巧,我想跟他学。
师:好,等会儿,我们会成功的。好,你们都说了最想跟闰土去干哪些事,你们知道我最想跟闰土去干什么事吗?
生:我觉得你最想和闰土去看瓜刺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你是男孩子,男孩子都喜欢干惊险刺激的事情。
师:我可称不上是男孩子,就称我男子汉好不好?咱们两个男子汉真是心心相映,猜得真正确。你瞧,我把看瓜刺猹的对话都已经把在了大屏幕上,在课文中过读过画,写上批注,好吗?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师:看瓜刺猹的对话中哪里最有意思呀?
生:我是从这里感觉到的。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读完这句话,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想,到了那里就可以大饱一顿了。
师:随便吃瓜非常少见,非常希奇是吗?你能读读这句话吗?把这种希奇的感觉读出来。
生:走路的人
师:这样吧,我是少爷,你就是闰土,你回答我的问题。管贼吗?
生:不是,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
师:好,还有谁读出哪里非常有意思?
生:我觉得得看瓜刺猹这部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猹是什么动物,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像刺猬?有点像老鼠,我也不知道,可是我在想,这种动物偷瓜的样子一定很好玩。一定特别逗人。
师:猹是什么东西我真的不知道,鲁迅先生说,猹是他生造出来的。听你一讲,还真有意思。还有没有?
生:我从闰土具体捕猹很有意思。我读到后面这一部分觉得猹好像和闰土玩捉迷藏一样。
师:你们有这种感受吗。那咱们就一块来体会体会她刚才说的这个捉迷藏的感觉。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师:多美的月夜呀,你们再看,又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个英勇的少年手拿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师:还看见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沙地上铺满了碧绿的
师:这么美的月夜,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
生:项带银圈,手握钢叉,尽力地刺去。
师:你时时还不忘闰土的外貌呢。尽力刺过去以后,猹呢?
生:猹很伶俐,从胯下窜了。
师:同学们看到了有意思的情景是多么得有意思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体会一下那份有意思的有意思。
生:我们去管西瓜去,
师:好奇呀!
生:管贼吗?
师:十分好奇!
生:管贼吗?我这里响了。
师:如果声音这么大,猹可得给吓跑了呀!猹是特别警觉的动物。“月亮地下――”
生: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它不咬人吗?
师:担心哪,孩子――
生:它不咬人吗?
师:非常担心――
生:它不咬人吗?我
师:快刺啊,快刺啊
生:它却转了身……。
师:它向你怎么来?
生:奔
师:这个奔,说明它非常的――
生:快。
师:对呀,我们再来一下。
生: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师: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在说看瓜刺猹的时候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两个小伙伴请到现场。你们看谁是闰土。
生:我觉得那个戴黑帽子的是闰土,戴红帽子的是作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那个闰土一直在那儿指划,在文中也是这样说的。
师:闰土是怎么样的说?作者又是怎么样的听呢?
生:闰土滔滔不绝又有滋有味地说,而作者鲁迅先生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地听。
师:这里我要说一下,这里的我呢,还不能说是作者,他有鲁迅的影子,但是,我们还把他看成我。还有吗?
生:我认为闰土是滔滔不绝地说,而我是坐在一旁,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地听。
师:哟,你这个身临其境用得特别的好,但是把它放在后边是不是更好呢?我听得入迷了,仿佛――
生:仿佛身临其境。
师:对了,这样说话才是正确的。
生:我觉得闰土是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地听。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
生:我从他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海边拾贝这四件事看出来的。
师:看了图吗。图上他是怎么样?
生:他是比划着,然后给作者讲的。
师:有动作有表情,你们就这样练一练,把看瓜刺猹的对话练好。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和那勇敢的少年。同桌开始练吧。
师:我看你们刚才真的像闰土那样绘声绘色地说,有的同学也像我一样聚精会神地听。请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生:我推荐张子奇。
师:你是作闰土还是做少爷?
生:我想做少爷。
师:我看你这身形模样还真像个少爷,那你的同桌就是闰土。还别说,还是一个女闰土呢!
可以看着屏幕。闰土绘声绘色地开始说了――
(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好,还真像模像样,咱们就像他们那样,也来练练这段对话。
(学生分组分角色对话)
师:多么迷人的月夜呀,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呀,早已飞到那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
(配乐,学生读。)
师: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那我们还等什么,一起去分享闰土讲的那些希奇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我们先去捕鸟,我们沙地上――读
生:我们沙地上
师:我们再到海边去捡贝壳,我们日里――读
生:我们日里
师:我们再在潮讯来的时候看跳鱼去,我们沙地里――读
生:我们沙地里
师:孩子们,从这些事里,你又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呢,雪地捕鸟让你觉得――
生:非常有趣。
师:海边拾贝,看跳鱼让你觉得――
生:我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师:看瓜刺猹让你觉得――
生:我觉得闰土是勇敢机智的。
师:多么精彩传神的对话呀,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的形象再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呼之欲出呀!我听了闰土的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一起看看第十六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闰土的喜爱,以及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印在了作者的心里。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闰土充满了羡慕,他觉得他往常的朋友都像他一样,只看到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并不像闰土那样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师: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看哪,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角的天空,当闰土在干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干些什么呢?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
生:我正坐在暖暖的火炉旁背着一首首古诗。
师:当闰土在海边拾贝的时候――
生:我正在墙角捉蟋蟀呢。
师: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
生:我在书桌旁认真地读书。
师:当闰土去看跳鱼的时候,我――
生:我正在看树上高高的鸟儿飞着。
师:难道一个少爷还不如一个农村的少年吗?
生:我觉得作者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样,仰望着天空,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书中的精华,但是我的生活是狭窄的、单调的。而没有闰土那么丰富,作者是想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
师:孩子,你读懂了我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哪。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四角的天空一段
师:闰土这个新朋友心中有着――
生: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师: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希奇的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久久挥之不去。(音乐起)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生读
师:了不起,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下课。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二、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师:今天我们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当时的我是一位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我和闰土却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隔三十年,我再回故乡,遇到闰土,感慨万千,于是记起往事,写下了《少年闰土》。自读课题,我想知道你是怎么读课题的?
生1:少年闰土。我是带着回忆的口吻去读的。
生2:少年闰土。我是带着怀念的心情去读的。
师:想想,我会回忆些什么?又怀念闰土什么呢?
生3:我是带着疑惑的心情去读的。我搞不明白三十年过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写少年闰土?
生4:我也想知道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也带着疑惑的心情在读。
生5:我也不明白闰土是一个穷孩子,我是富家一位富家少爷,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我会带着怀疑的心情去读。
三、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并且边读边画出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不懂的问题。
2、师:先说说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提出了诸如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希奇等词语,在此告诉学 生:因为那个暑期刚刚开始使用,所以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这样半文半白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
学生问题学生解决。
对于学生提出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句子,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记号,暂不解决。
四、自读课文,初识闰土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学生初步来谈,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五、学习外貌,体会人物
师:我刚见到闰土时,闰土是什么样儿呢?
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从这句你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从紫色的圆脸看出闰土很健康,他经常在海边劳动,被海风吹,被太阳晒,所以脸变成紫色的了。
生:我从头戴一顶小毡帽感觉闰土很土,是个土老帽。
师:这是闰土的穿着,你的话换作另一种说法该怎么说呢?
生:闰土的穿着很朴素。
生:闰土很朴实。
生:我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体会到闰土的样子一定很可爱。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喜欢在孩子身上戴个手饰什么的,那是为了让孩子更可爱。
师:不错啊!你能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文中人物,这是一种读书的好办法。祝贺你找到了这把金钥匙。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去体会体会闰土的样子,在头脑中要想象一幅人物画。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书,走进闰土
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积极地与学生对话,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在多重对话的过程中,闰土的形象渐渐清晰。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使这一形象进一步凸现、丰满,使之呼之欲出。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手段是感情朗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即可解决。
师:上节课我们从外貌描写知道了闰土是一个健康朴素的小男孩,那么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生:还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写人。
师:那么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
生: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语言。
生:闰土所说的这些话是闰土以前做过的一些事。
师:不错。就请你们细细地去品味6~16自然段,联系上节课开头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想。
师:闰土给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从学生的回答中板书:
雪地里捕鸟、海边捡贝壳、西瓜地刺猹、潮汛看跳鱼
师:闰土向鲁迅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像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
生:很高兴。
生:很兴奋。
师:能用一些成语描述闰土当时的动作、神态吗?
生:津津有味。
生:手舞足蹈。
生:眉飞色舞。
生:神采飞扬。
生:得意洋洋。
师:也对啊,他知道对方没有经历过这些事,就有些炫耀的口吻吧!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词语,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去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一评,看看是否读出了闰土的心情。
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不知不觉已经实现了角色的转换,由读者而成了闰土。于是,在学生练读之后,教师指名读,师生评后再读,在读中与人物的感情渐渐贴近、交融。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基本手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方式。但怎样朗读,需要教师要言不繁的点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其内容看,不是告诉,不是给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发现;从其方式看,要亲切、平等;从其时机看,或在于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或在于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或在于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转换等。)
师:请闰土来给大家讲一讲,注意要想法让大家身临其境哦!有信心吗?
生:(略)
师:我来当鲁迅,我想听你再给我讲讲西瓜地刺猹的故事。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管贼吗?
生: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儿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它不咬人吗?
生: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改变原有的老师高高在上的身份,使学生信任老师,学习积极性倍增,而且教师的活动对学生还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实现了师生角色转换和互动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课程实施是参与者的对话和反思的过程。)
(学生朗读时,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惊叹词,也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就像乐队的指挥。如在读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一句时,我不时发出呵的惊叹声,学生就读得更起劲了。当听到刺猹时,我做出惊疑害怕的表情,问道:它不咬人吗?学生就自然地用自豪的口气读:有胡叉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在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与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师:看来,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作者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什么一幅画面呢?
生:是本课的第一幅图。
师:请看着这幅图,自己说一说。
师:谁能用书上的段落来说一说。
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自己再细细地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三、深入朗读,走进鲁迅
师:少年闰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三十年后还记忆犹新。那么当闰土讲话时,我的心情、表情又是什么呢?
生:很羡慕。
生:很惊讶。
生:感到很新奇。
生:听得津津有味。
生:鲁迅会觉得自叹不如。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这么有趣的事。
生:因为闰土介绍的事情太稀奇了,是鲁迅从来没有看过和听过的。
师:那请同学们用笔勾划出鲁迅心情的句子,试着去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闰土只给鲁迅讲了四件事吗?
生:是。
生:不是。我从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句话体会到闰土应该给鲁迅讲了很多有趣的事。
师:你读书很细心。我们就要这样,做阅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大家读一读16自然段,读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鲁迅和他以前的朋友见识很狭窄。
生:我觉得鲁迅很佩服闰土,闰土是一个知识很丰富的孩子。
生:我觉得鲁迅这样想的时候,既有对闰土的钦佩,也有对自己以前生活的不满。
师:那鲁迅和他的朋友是不是成天都被关在院子里呢?
(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不是。)
师:那么关住他们的那堵墙究竟是什么?
生:是父母的管教。
生:是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让他们不能做更多有趣的事。
师:是啊,是那种封建礼教束缚了他们,让他们不能畅快地接触大自然,体验新生活。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闰土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课文前面写当我听说闰土要来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很高兴,因为我听说闰土能装弶捉小鸟雀。
生: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生: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我便飞跑去看。
师:你们读出了鲁迅兴奋而又急迫的心情,你们已经走进鲁迅的心里了。祝贺你们。
四、观看插图,想象场景
师:现在知道了吧?一个是富家少爷,一个是穷苦子弟,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
生:因为闰土知识丰富,给鲁迅讲了许多新鲜的事。
生:因为闰土见识很广,让鲁迅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生:刚才邓老师说闰土给鲁迅打开了一扇窗,我觉得鲁迅肯定从这扇窗闻到了新鲜的空气。
师:那么当闰土要离开时,他们会怎么对话呢?可以读最后一自然段,也可以看文中的第二幅图,自己试着说一说。
五、紧抓人物,积淀感情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闰土和鲁迅吗?
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健康活泼、见识广博。
鲁迅:见识狭窄、孤陋寡闻、笼中之鸟、井底之蛙。
六、推荐读物,拓展阅读
三十年过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是什么情景呢?请看大屏幕。
附: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七、前后照应,理解课题
学了《少年闰土》一文,又听了刚才写中年闰土这篇文章,你再读课题,会怎么去读呢?
生:我会用佩服的语气去读,少年闰土见多识广,让我佩服。
生:我会用追忆的口气去读,三十年后的闰土已经变样了,想想还是少年闰土让人怀念。
生:我会用愤怒的语气去读,是旧社会让闰土变成了那样,中年闰土已经不是少年时候那样可爱了。
生:我还是会用疑惑的语气读,因为《故乡》这篇文章老师没给我们读完,我想自己去全部看完,这样才对闰土真正了解。
师:我也很佩服你,不唯书,不唯师,事事靠自己,这才是我们读书读好的诀窍。
下课。
第一课时
课件出示插图,配欢快乐曲。
师: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事隔二十年,依然那么清楚──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的速度很快!谁能向大家初步介绍一下少年闰土?(出示插图)
生:闰土是忙月的儿子,家在海边,因为经常劳动,脸色是健康的紫红色。他是个农村孩子,所以见人很怕羞,但与同龄小伙伴却能很快熟悉,这一点和我们差不多。
生:闰土是个被家人疼爱的孩子。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取名和戴着银项圈可以看出。
生: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他知道很多事,文中的“我”却不知道,有很多是第一次听说,像看跳鱼、刺猹……
生:我觉得闰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孩子。
师:你是从哪儿得知的?
生:从闰土与“我”分别时躲到厨房里不肯出门及走后托父亲带给我礼物就可以看出。
师:看来同学们对闰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画出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生:这篇课文中不懂的词挺多的,如“无端”“素不知”“如许”。
师:这很正常。因为那个时期刚刚开始使用,所以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我们一会儿在读书中试着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你们画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生:我画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段话的含义的确非常深刻,我们一会儿在深入读书中要认认真真地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在快速默读中已初步认识了少年闰土,请大家再看看这幅插图,然后找到相关的段落,练习朗读,来为这幅图配音。力争通过你的朗读,让这幅画面动起来。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为这幅图画配音?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这幅画面的美读出来。
师:你说画面美,美在哪儿?
生:天空是深蓝,圆月是金黄的,下面是一片碧绿的西瓜地。我觉得很美。
师: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美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感情朗读。
师:果然读得很美。我认为你不仅读出了环境“美”,还读出了月夜“静”。大家也像他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读。
生:我觉得前面这句话可以读得美些。但是后面的两句话就不能这样读了。因为深夜里只有闰土一人看瓜,很勇敢,而且非常机敏,一看就是一位小英雄。应该这样读。
生读。
师:你体会得很好!通过你这一读,这位机敏的小小少年果真动起来了。大家再练一练,注意语速的变化!
师:谁能不看课本直接为图画配音?
一位学生背诵,教师引导帮助。
师:闰土和“我”短暂的相处中,讲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就找到相关段落练习把它读好,既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自由组合起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刚才读得特别投入!谁来说说,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我给大家读一读“雪地上捕鸟”这件事。(读)我觉得闰土特别聪明,捕鸟办法又简单又有效,而且他捕的那些稻鸡、角鸡、鹁鸪……我连听也没听过。
师:是只捕过这几种鸟吗?
生:不是,从省略号可以看出一定还有很多。
师:对,老师希望你把闰土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读出来。再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这次好多了!“雪地捕鸟”这件事的确很有意思,但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可不要捕鸟啊!其他同学读的哪件事?
生:我读的是“海边拾贝”这件事。
师:你觉得闰土讲的海边的贝壳多吗?
生:闰土说“红的绿得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从“都有”“也有”“也有”可以看出贝壳很多。
师:那你能否把贝壳的“多”读出来?注意把这几个“有”强调出来。
生感情读。
师:这样读,的确能让我们感到贝壳很多。大家也练习读读。
生自由读。
师:还读了哪件事?
生:我读的是“看跳鱼儿”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思,鱼怎么会有“脚”呢?
师:看来不仅是文中的“我”感到稀奇,你也感到很稀奇,老师也感到很稀奇。许多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希望同学们把这个问题带到课下去认真探究。能不能把这种“稀奇”劲儿通过读表现出来?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不错,现在能让人感到“稀奇”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闰土所讲的那些稀奇事。下面请大家结合你自己的阅读理解,将下面的词语与正确解释连线。
课件出示:
其间只知道 如许向来不知道
无端稀奇 希奇其中
素不知道如此 单知道无缘无故
第二课时
师:闰土讲的那些稀奇事,不但深深地吸引了文中的“我”,而且让我们也感到特别新鲜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读吧。有谁是与别人合作读的?
生:我们俩合读了“月夜刺猹“这件事。
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么有趣的事,应该读出“我”的好奇和佩服。
生:还应读出闰土的聪明、勇敢,还有很得意的语气。
师:好,讲得很有道理!那请你俩合作读读这件趣事。我们大家来听听。
生分角色读,鼓掌。
师:我觉得你们俩读得比说得还要好!还有同学也要读?看来同学们对“月夜刺猹”这件事很感兴趣。那好,我们再请两位同学读读。
生分角色读。
师:你们俩都可以成为配音员了!大家想一想,课文除了在这里写“月夜看瓜刺猹”,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这幅画面?
生:第1自然段。
师:你们想过没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我认为,文中的“我”对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月夜刺猹”这件事。所以这幅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头脑中。
师:所以作者──
生:所以作者要在课文的开头就描写了这幅画面。这样写,令人印象很深刻。
师:你很会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联系文章的前后内容进行理解,并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通过朗读我们对闰土一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你现在又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你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最好是四字词语。想好后,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去。
学生自由往黑板上写: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敏捷,身体健康,活泼机灵,听话老实,教师指导学生擦掉重复的词语。
师:写完以后再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闰土的认识。
生: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听话老实的孩子。
……
师:与闰土相比,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很无知,什么也不懂。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不能说文中的“我”无知,什么也不懂。只不过是“我”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闰土所讲的那些稀奇事。
师:也就是说,“我”只懂得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没有那么多生活经验。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课件显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生:闰土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我”和朋友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就像井底之蛙,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部世界。
生:“我”和像“我”一样的那些孩子们,每天只能关在书房里读书,关在院子里玩耍,接触不到大自然。
师:所以“我”感到自叹不如。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我”当时的心情。
生练读、指名读。
师: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仔细观察文中的第二幅插图,想想他们话别的场面。然后自己寻找学习伙伴分角色表演,尽量把这对好友分别时的情景,表演得具体、生动、形象。
学生分组练习表演。
师:哪一组上台来表演?
生表演:
旁白:这对好朋友相处得越来越亲密。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那一天,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两个好朋友呆在厨房,不肯出去。
闰土,再呆几天吧?
我也想,可是我爸爸不让。
终于下雪了,我还想和你去捕鸟呢!
可是我们要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哭)
旁白:(喊:闰土,快一点!)
记住,夏天去我家,我带你去捡贝壳、看跳鱼、看西瓜去!
我一定去!
旁白:我拉着闰土的手不肯松开,看着他又戴上了那顶小毡帽,颈上的银项圈在雪花中闪闪发光,紫色的圆脸上满是泪水。他挑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戴着一顶斗笠,在雪地中越走越远了,只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后来,他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羽毛,我也赠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师:(鼓掌)表演得太好了!三十年过去了,这对好朋友终于又见面了,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全文。
师:作者在描写闰土外貌时能够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抓住你最熟悉的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用几句话写下来。明天把你写的读给同学们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如果能猜出来,就说明你写得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