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毛遂自荐【最新4篇】

王命平原君赵胜赴楚求救,毛遂自荐随同前往。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自日出迄日中不决。毛遂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决定楚赵联合抗秦。下面是整理的历史典故:毛遂自荐【最新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毛遂自荐出处 篇1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朝歌渊源:毛遂为卫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战国四君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时,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则是自动请求跟着去的。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关系,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人们就用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自荐的典故 篇2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毛遂自荐成语资料 篇3

【读音】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毛遂:指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一位门客。[1]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告奋勇。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自告奋勇

【反义词】自惭形秽

【同韵词】无丝有线、不可侵犯、风云万变、朱唇粉面

【造句】学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刚毛遂自荐。

【谜语】:

1.自己推举自己

2.毛遂自荐(打字一)谜底:衙

【歇后语】孙猴子作官

【色彩】褒义

此词语已被编入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历史典故:毛遂自荐 篇4

白起打败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后,又亲自率领大队人马,要围攻邯郸。赵孝成王、平原君和大臣们惊惶失措,一点主意都没有了。正巧燕国的大夫苏代(苏秦的兄弟)愿意帮助赵国。他自告奋勇地去见范睢。范睢一来怕白起势力太大,不容易管得住,二来几次打仗,秦国的兵马也死伤不少,需要调整,他就叫韩国和赵国割让几座城,答应他们讲和。秦昭襄王全同意,吩咐白起撤兵回国。后来秦王想叫白起再去攻打赵国,白起不服。秦昭襄王就革了他的官职,送他一把剑让他自杀了。然后命王统领二十万大军,把邯郸围困了快半年,还是打不下来。秦王又命郑安平带五万精兵去增援。

赵孝成王慌了,急忙请平原君去楚国讨救兵。平原君打算带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国去。可是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全才真不易找。平原君挑来挑去,对付着挑了十九个人。

平原君叹息道:“我费了几十年工夫,养了三千多人,如今连二十个人都挑不出来。”

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自己推荐自己说:“不知道我能不能来凑个数?”

平原君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说:“我叫毛遂,大梁(魏国的国都)人,到这儿三年了。”

平原君冷笑一声,说:“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锥子搁在兜儿里,它的尖儿很快就露出来了。可是先生在我这儿三年了,我就没见你露过一回面。”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这把锥子。您要是早点把它搁在兜儿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单单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平原君佩服他的胆子和口才,就拿他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了赵王,上楚国陈都(今河南淮阳)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讨论着合纵抗秦的大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人站在台阶下等着。平原君把嘴都说得冒了白沫子,楚考烈王说什么也不同意抵抗秦国。他说:“合纵抗秦是贵国提出来的,可是没有什么好处。苏秦当了纵约长,给张仪破坏了;我们的怀王当了纵约长,下场是死在秦国;齐王也想当纵约长,反倒给诸侯杀了。各国诸侯就只能自顾自,谁要打算联合抗秦,谁就先倒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平原君说:“以前的合纵抗秦也确实有用处。苏秦当了纵约长的时候,六国结为兄弟。自从洹水之会以后,秦国的军队就不敢跑出函谷关来。后来楚怀王上了张仪的当,想去攻打齐国,就这么给秦国钻了空子。这可不是合纵的毛病。齐王呢,借着合纵的名义打算并吞天下,惹得各国诸侯跟他翻了脸。这也不是合纵的失策。”

可是,平原君好说歹说,嘴皮子都说干了,楚考烈王就是愁眉苦脸地不敢答应平原君。突然,楚考烈王瞧见一个人拿着宝剑上了台阶,跑到他跟前,嚷着说:“合纵不合纵,只要一句话就行了。怎么从早晨说到这会儿,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

楚考烈王很不乐意地问平原君:“他是谁?”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考烈王骂毛遂说:“咄(duō)!我跟你主人商议国家大事,你来多什么嘴?还不滚下去!”

毛遂拿着宝剑又往前走了一步,说:“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呢?”楚考烈王见他跑上来,害怕了,又听他说出来的`话挺有劲儿,他只好像斗败了的公鸡似的收起翎毛来,换了副笑脸对他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甲兵,原来就是个大国。自从楚庄王以来,一直做着霸主。以前的历史够多么光彩!没想到秦国一起来,楚国连着打败仗。堂堂的国王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敌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紧接着又来了个白起,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改成了秦国的南郡,逼得大王迁都到这儿。这种仇恨,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也忘不了哇!把这么天大的仇恨说给小孩子听,他们也会难受,难道大王倒不想报仇吗?今天平原君来跟大王商议抗秦的大事,也是为了楚国,哪儿单是为了赵国呢!”这段话一句句就像锥子似的扎在楚考烈王的心坎上。他不由得脸红了,连着说:“是!是!”

毛遂又叮了一句,说:“大王决定了吗?”

楚考烈王说:“决定了。”毛遂当时就叫人拿上鸡血、狗血、马血来。他捧着盛血的铜盘子,跪在楚考烈王跟前,说:“大王做合纵的纵约长,请先歃血。”

楚考烈王和平原君就当场歃血为盟。平原君和那十九个门客全都佩服这把锥子的尖锐劲儿。

公元前258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同时,魏安僖王也派晋鄙为大将,率领十万大军,共同去救赵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