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范仲淹的故事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范仲淹与豆瓣汤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明白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
范仲淹与豆瓣汤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
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
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心人,四个行囊中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一边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一面苦练杀敌本领,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齐,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范大人身先士卒,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仅边防巩固,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大人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异常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大人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大人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明白,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大人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我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能够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能够炒熟吃,作菜作粮都能够,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貌。
国主看了蚕豆,想吃蚕豆,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大人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大人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能够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大人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仅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大人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之后,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苏州安度晚年,又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出世后不久,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和大多数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范仲淹小的`时候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烂,铺张浪费,便好言规劝。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愣,觉得话中有话,不断追问下才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定决心独立生活,并毅然辞别母亲到南京(今商丘市)应天府书院求学。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因为他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穷得经常吃不上饭,非常同情,也感动于范仲淹安贫苦读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绝了。朋友有心周济他,就从家里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见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过了几天,南京留守的儿子来看望范仲淹。没想到却看见放在桌子上的饭菜都已经长毛了,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这个干部子弟很生气,说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释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一席话说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阳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宋第一人范仲淹。说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并不是现代人的鼓吹,早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人说“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范仲淹何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声名?他对大宋帝国的文治伟业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且先从范仲淹的家世说起,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感动的青年人奋斗的故事。
范仲淹祖籍陕西,生于江苏苏州。他的出身很苦,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嫁给了一个姓朱的山东人家,他就有了一个叫做“朱说”的名字。朱家还比较有钱,但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到附近的醴泉寺读书,在清贫的生活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他每天煮上一锅粥,划为4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上点咸菜就是他的两餐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故事。
23岁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自己的家世。原来这些年一直是寄人篱下,一种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发誓要自立门户,于是他带着一把琴和一柄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山东。他的母亲流着泪派人追他,他说:“10年,10年之后,等我中第,我就回来接母亲。”这是一个志气男儿的誓言,相信当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定是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望着他的未来。
他到了当时著名的高等学府——应天府书院,这个书院藏书丰富。并且老师都是硕学名儒,学生都是品学兼优。在这优越的环境中,范仲淹一刻也不浪费。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书院生活。他曾在一首写给同窗好友晏殊的诗中说道: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7年(1014年),对天书封禅之类活动极为痴迷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应天府书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皇帝。唯独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淡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于是他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果然就在第2年,范仲淹中了进士。见到了真宗皇帝,并参加了御赐宴席。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兑现了他的誓言,并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宦海生涯。
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比如他在兴化县令任上修建海堤,被老百姓称为“范公堤”;他曾回到他的母校应天府书院主持校务,聘请有名学者讲课收徒,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不过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西夏战功和庆历新政。
党项族原本臣属于宋,后来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侵扰宋朝边地。百姓受苦,朝廷烦忧。在此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边地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和名臣韩琦一起与西夏开展苦战。范仲淹主张防御,而韩琦主张进攻。朝廷一开始接受了韩琦意见,尽管事实不久就证明防御比进攻更有效。但范仲淹却毫无芥蒂,与韩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后来在范仲淹正确的军事策略下,韩范二人同心协力,坚持持久战。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对边境的羌人部落坦诚相待并恩威并用。士卒用命,羌人感畏,边境渐安。当时边地居民歌唱道: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范仲淹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词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元昊见宋朝边境无隙可乘,国内又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就于庆历3年(1043年)派使者到宋朝讲和。西事大定,范仲淹被召入朝任枢密副使,很快又调任参知政事。他在就职之后的第2个月,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提出10项主张: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减徭役并且指出当时纲纪制度日削月侵的严重形势,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希望能够更张救国,再振纲纪。
宋仁宗看到上书以后很感动,和其他几位朝廷大臣商量之后,主张推行变法。于是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展了,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很多机构得到精简,权势之家的子弟受到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范仲淹的决心非常坚定,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他一笔划去,毫不留情。富弼也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推动者,看到这种情景,有些于心不忍,他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要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不过,仅仅进行了一年,仁宗对新政就失去了热情。他下诏废止改革,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军政要职,庆历新政失败了。
然而范仲淹的精神却激励着后来人,变革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在宋代士大夫精神发展史上,范仲淹是第一功臣。宋代是士大夫自觉意识最高涨的时代,一种崭新的政治面貌已经浮现在儒家群体之中。如果要说宋儒气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则开创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象。
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获得功名,重视名节,体现出一种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他始终坚持“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以及“儒者报国,以言为先”。他在《灵乌赋》中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他在庆历6年(1046)于花洲书院所做的《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境界,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南宋大儒朱熹说“本朝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作为一种人格典范,他对后人影响深远,完全当得起他在《严先生祠堂记》里所推崇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是大宋士大夫的第一典范,是大宋王朝的第一象征,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宋亡,范公不亡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年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滕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滕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我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所以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xx改革,触及到北宋的xx、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向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我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羌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他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羌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而今日,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范仲淹的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诗歌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词
明代范仲淹画像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教育方略
诏令办学图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173];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书法成就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177]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体裁
作品名称
诗歌
《江上渔者》《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忆杭州西湖》《鹤联句》《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
《访陕郊魏疏处士》《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
《上汉谣》《野色》《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词
《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答手诏条陈十事》《灵乌赋》《上执政书》《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与韩琦书》《与唐处士书》《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真是太令人敬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