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礼记》:学记的全文精选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这些经典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长善救失说的是: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层挖掘: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所谓“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讲的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和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许多教师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学生不足,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们也要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都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想也是不会取得较好效果的。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学记》这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读了又读,每次读后都有新的体会,它也非常适合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去研读。
当我读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我相信这段话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因为每个班级都有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只能考一二十分,我一个学期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教他,结果期末考试的时候还是考了20几分,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极度的不自信。我怎么就把他教不会呢?当我看到“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时,我就释然了,《学记》的作者战国晚期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他理解我,他道出了我的心声,所以请不要再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因为《学记》中已经说了学生有善学与不善学之分,而我们现实教学中也是确实存在的。
《学记》中阐述了尊师重到以及重要性“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的中国教育的教师地位,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但是我认为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还远远不够,不用和明星一个节目的出场费或者一集电视剧的报酬比,至少要让老师们大学毕业后工作三五年完全依靠自己而不是啃老吃住不愁,从而吸引一些真正优秀的人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中来,壮大教师队伍。如果我们有一支精英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身怀绝技,每位教师都能把课上得炉火纯青,再配以师德教育,那么你说,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他们怎么会不尊师重道呢?
在君臣制度那么等级森严的战国时期,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这里的“尸”他解释的是祭祀主持人,也有不同的版本,我理解的是“尸”,是尸体的尸,就是人死了,人死了不给君主行君臣之礼。再就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可见当时是何等的尊师重道。教育是民族的希望,真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把尊师重道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教育支撑着———教师,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
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的人,什么样的老师算是合格的老师呢?《学记》中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已。就是说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的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的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说得多好啊!同样一个课题,让我们的老师们同课异构并进行现场教学的话,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也正在向“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个方向努力迈进。
既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我们先做一名普通的老师吧,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呢?《学记》有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因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教之所由兴呢?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学生不良的行为发生前就予以防范,叫做预防;抓住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叫做及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叫做顺应;同学间相互学习帮助,叫做观摩。豫时孙摩,也就是预防、及时、顺应、观摩这四点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素。现在我们倡导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就是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同学间相互帮助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又把重难点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掌握,易错点老师先故意示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古人的豫时孙摩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多么的贴近,古人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现在应该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给说明白了。
什么是教之所由废呢?且看《学记》中是怎么说的:发然后禁,则轩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当我看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我想到了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36年提出的敏感期或者叫关键期理论。 比如说一个人会有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空间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性别敏感期、人机关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在某一个敏感期内发展某一项技能事半而功倍,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我又想到了我班有一个学生他是2004年出生的,按说现在应该快初中毕业了,现在在我的班里二年级坐着,1加1终于知道是2了,又问他2加1等于几?他不知道。平时扫地抬个东西说话也没有问题,但是上课的时候他学不会。有时候遇到他感兴趣的课题或者课堂气氛活跃的时候他也想说,有时候也能说对但是他不会写。我不知道他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来解释。有可能因素有很多,但是时过然后学,确实勤苦而难成的,更何况他还不一定勤苦。
《学记》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更多的话想说,更多的故事要讲,如果您在工作中也有疑惑,也想提升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那么也请您读读《学记》吧。
近来,有感于各方面对教育教学技术性探求的“日益精进”,各种国产的、舶来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炫目塞听,颇觉有些华而不实,大而无当,因此想到,我们的古圣先贤对教育教学也不乏精深的见解,因此,重读《学记》,希望能够作些比较,有所斩获。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的论文。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围绕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了一条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撮其扼要就是:创设良好环境,抓住教育机会,合理安排进度,达成群体协作,引导自由发挥,谋求全面发展。
这里谨选录其中几段文字,共同参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教学,老师安闲,而教育效果却加倍的好,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学无方,老师很辛苦,效果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而善学与不善学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老师是否明了教育教学兴盛及失败的原因:“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防患于未然),当其可之谓时(适时引导),不凌节而施之为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之谓摩(促成切磋琢磨,即如当今所谓互助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邪念形成则难于禁止);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错失良机则增加学习的困难);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不按进度,学习就无结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孤单怪癖,所交非人,会违背师长,养成邪癖,因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有道君子善于晓喻,强调引导,而不强迫服从;要求严格,但不抑制个性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和盘托出。不强迫,学习的人就容易亲近;不压抑,学生更能自由发挥、充分发展。只启发而不全部说出,学生能够自己思考。
看来,好多东西先哲早有明教,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吸收借鉴,结合现代精神发扬光大之,必然对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有什么必要玩些花样,拽些洋文,故弄玄虚呢?而这种风气居然也早被我们的先哲料中且加过批判: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戏译之:现在的教育者,口里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却故意找难题来为难学生,讲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茫然无序;但求多教,不管是否切用。而且教人没有诚意,又不顾及学生的程度与能力;教导违反情理,强求让人厌烦,使得学生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视学习如灾难,痛失学习的兴趣与乐趣。虽然勉强完成学业,也因无所用而忘得一干二净。教育的失败,原因在此!)
本人憨实,不敢务虚,摭拾先贤明训,或可作各位同仁镜鉴。而《学记》虽简短,其意蕴丰厚,断非片言只语所能道,就以本文抛砖引玉吧!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谈的是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即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难能可贵的是,《学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看得很重要,而且两者密切相关。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
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
对于这种教学思想,一般论家称之为“藏息相辅”原则。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是一种很大气、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反思现在有些学校的“监狱式生活”,反思现在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理化”的现状,我们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我们已有各种社团30多个。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晚上静静的品读《学记》,感悟其精辟,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在此告诉我们课外积累的重要性;“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此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师者若提前掌握这些规律,再去教学生,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有句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学记》里有关教育的阐述无疑是精华中的极品。好的东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上也要多运用里面的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记》可以说是中国人教育中国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从小处说,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说,是为了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为美好的现实。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 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