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上北大
贺舒婷 分数641 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我曾无数次梦想过,花开时湖边折枝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迫切,目光却比你们更加迷茫。那年我高三。
我高一那年,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时睡觉、聊天、看漫画,跟后面的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的眼里含着泪。高二分科,我选了文科。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多么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一人,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个人是复读生。然而我在大家无奈或鄙视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里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这样过去。事后很多人问我当时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从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么一句:我只是觉得,我一辈子不应该就这样吊儿郎当的过去。
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的成绩,可是理智还是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一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其他人远远地甩在后面,第12名和第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瘦瘦小小,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趴在书桌上的身影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书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上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情绪,总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那样学习,早就是全市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他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怎样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些话,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考试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是属于没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我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我下意识里对她的话不可置否。她继续说:“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看不起那些刻苦的同学,总觉得人家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不敢向她一样去努力,因为你怕自己努了力也比不上她!你宁可不去尝试。是因为害怕失败的风险。你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跟本就没有把握。”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承认我当时是完完全全地已经蒙了,反反复复回荡在我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可是,我要承认——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那晚我在日记中写:试试吧,试试努力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也许真的承诺不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6点早自习上课到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的坐在座位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竟然是我自己。
然后我迎来那次期待已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的看着人来人往,心里空空的没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的选择。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人都真正瞠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有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意料地平静。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只有一个词:刻苦。我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
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所有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的最好的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可以上山大,运气好一点的话也许可以上复旦、人大。而我只要北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起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其为志愿的话。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二楼窗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的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默默地在心里说:“等着吧,我要让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一个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表现的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像一头老黄牛。事实上我曾无数次面临着崩溃的边缘:五本高中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背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我真的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有一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一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事实锤炼的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是奢侈,徒留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撞得头破血流。每一个人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的挣扎。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袋,干燥的手指,焦虑的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银紫灰。小镜中是憔悴的面容和暗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汪洋恣肆地在干旱已久的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一个女孩子啊。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是一种自信,不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有一个招生名额,为什么考中的人不可能是我?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考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中依然空无着落。眼前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的清晰。我相信一切真实的感知都是要以泪水和苦痛为代价的。
事实上我永远还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他。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度与蜕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的烙在我正处于可塑性期的性格当中,成为我这一生永远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那个时期能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的,几乎固执而又饱含深情的和希翼的,心中无杂念的与世隔绝的,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与放弃,曾经的坚韧与忍耐,曾经的执着与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于庆幸,怎样的一种欣慰和尊敬——尊重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成中,请允许我重复一遍,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但是我最感谢的人是,是我自己。“没有不可能”,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的认知。而我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身受益的东西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作者简介:林丽渊,2007年高考广西文科状元,毕业于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高考总成绩672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其实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得“近乎无可救药”的女孩,喜欢背着包呼啦啦的“横扫血拼”大街小巷的各类店铺和疯玩种种不可思议的事。但为了实现她早已有之的大学梦想,高三时她全心全意做一个“无趣”的人,无趣地做了300套试卷。或许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们总能发现,自我觉醒与人生盛宴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关系。北大的新生舞会上,想起高三“无趣的辉煌”,她笑靥如花。为了梦想,无趣点也蛮值得的!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文/林丽渊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出其中的情感。
有歇斯每个人都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都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疯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以上。第三页,是一段话:“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梦想。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的未来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许多有梦想的同学和我一样在心中默念着“必须赢下这场这场战役”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来临,也是从那刻起我开始感到高考的真实。国庆节放假的几天,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其中的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闷在家里狠命学习,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头天晚上没完成的数学题,累了就幻想着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真的那样癫狂地甘愿做一个最老实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经歇斯底里过。
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
3 月考过后,学校的宣传栏热闹起来,上面写着许多关于高三的榜单和通知,突然觉得我的高二已经走远了,远得我看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我只站在那里发愣,明白了自己贴在书桌上的那句话不再有故做姿态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也不是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尽量让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于高考。“为了高考,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我想着。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复,简单充实,略显乏味。但是没有关系,我愿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学校五楼教室时我气喘吁吁睡眼朦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问问题:“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绍一下……”或者面对着成堆发下来的还飘着油墨味的复习资料,有点神经质地发牢骚:“最近纸张是不是降价了,以至于学校毫不吝啬地发了这么多?”随后,在座位上翘着脚忘乎所以地抱着书捏着笔拼命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到连书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饭时嘴里塞着饭同时翻看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自己想得比国家总理还忙;放学后在操场上慢跑,还逼自己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像许多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旁边放着一杯咖啡,其实有没有咖啡无所谓,我也没喝过几次,或许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罢了……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会不会让别人很“鄙视”和觉得太夸张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这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里,只知道机械般地吃着饭,上着课,做着题,平静得如同家乡的小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稍微一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得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 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儿,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 成绩下来后,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里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7、8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状元学法心得:把简单的事得做好
吃透每节课,不懂就问
我要上北大
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是成绩刚出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当时的我是怀着怎样的勇气写下了这个题目。也有过那么一瞬间想要放弃,但我知道,如果我放弃了这篇稿子,那么我就放弃了我自己。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拥有多聪明的头脑,多强悍的记忆力,和足以考入北大的成绩,是的,我还差的远。但是,我想说,梦想,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还谈什么梦想?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会觉得,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这就够了。可是,这样真的够吗?不,这远远不够,要知道,当你在学习时,别人在学习,当你在游戏时,别人还在学习,当你醒悟了,想追上别人时,已经望尘莫及了。你在拼搏时,别人在拼命,你在流汗。流泪时,别人在流血。当别人沉醉在未名湖畔的湖光塔影之中;当别人徜徉在清华园间的水榭楼台之中;你又在哪里?
当然,有些人也没想这么多,反正我们来学校就是学习的,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到时候结果不会太差的。这种想法很正常,可我却不敢苟同。没有梦想的蚂蚁一生勤勤恳恳,最后又有什么作为呢?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存志当存鸿鹄之志。有些人可能都会这样认为,清华北大是那些真正的强者才能到达的,我没有那个命。但我想问一句,难道你天生就比别人差?不,没有谁比谁笨,“锲而舍之, 1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后一名与第一名相差的,不过是一颗雄心,一颗恒心。燕雀难道就不能有鸿鹄之志?不!这个时代,我们一样可以喊出:学生不学则已,学即举大名而,清华北大宁需命乎?
当然,如果空有梦想不去为之奋斗,那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勤奋两个字,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懂。曾今的我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我只是懦弱!我只是不敢尝试,因为我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现在我醒悟了,所以我今天站在了这里,或许我上不了北大,或许我无法创造神话,但是,我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是蛟龙怎能迷恋港湾,沧海横流方显出水英姿;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浩宇振翅才见彩虹斑斓;是我郧中少年就该心怀大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考场百战穿金甲,不上北大终不还。
清华北大,不是神话;复旦人大,梦想开花!
郧中少年们,让我们一起喊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吧:
我要上北大 ! ! !
高一三班 黄 钊
追了北大两年了。从一个弱渣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高二我没有选择北大,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我不会因为北大而变得优秀,不会因为北大认识这么多有爱的朋友
习惯了冬天每天五点半起来背书的日子。也习惯了夏天每天五点起来背书的日子。 当每个周日休半天的时候,我默默在家演算习题,背英语。
当每个自习课的时候,我带上耳机看着一本又一本的地图册,背着一个有一个稀奇古怪的地名山名国名。熟记着每一个重要地方的经纬度。熟记着每一个非地带性的气候,熟记着季风和洋流。
当每个课间的时候,我带着耳机拿出文综套卷默默一个人刷选择题。
当每天下课放学的时候,我第一个冲出教室,慢跑回家,匆匆洗完澡之后开始演算习题。 当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匆匆在校外的摊子上买好快餐之后回家吃完后拿出文综的书开始背,历史书高三半年已经从头到尾背了3遍。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早已熟记
感谢北大给我的一切,感谢北大让我在失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北大人,你要坚强起来。 感谢北大给我的一切,感谢北大让我在得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被大人,你要继续努力。
高三上的期末,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这次考试。结果也没让我失望。
总分632分的成绩让我欣喜不已,按照2012湖北北大录取,我还差十分
寒假这么多天,每天晚上都在学习文综或者演算习题,累了困了就想想,6月出考场的时候的样子,6月出成绩时候的样子。
想想考上之后的生活,想想爸妈的笑容,于是继续努力。
物理数学多做题有感觉
一位高中女生问:学习中,如何整理问题?
答:我觉得整理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书面形式的,记在本子上;另一种是在脑子里形成体系,这个要求有些高,要通过大量的题目积累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说白了,就是题海。两种孰优孰劣,要看哪种适合自己,就像拿着单词书背单词和看英文小说背单词的区别。另外,也要看学科。比如说生物、化学,知识点很多很细,一定要整理下来,平时多看。数学、物理等重视方式、方法,要靠平时多做题形成感觉,要达到看到题就知道大致怎么做的境界。我的竞赛教练毛老师说:做题是付出的过程,整理是收获的过程。做了一道题对了就过去,错了就改个答案是没有任何收获的。错题要整理,正确的题要是有许多方法,也要整理。答:初
一、初二,以及高
一、高二这段时间,关键靠积累,特别是语文等学科,趁早在肚子里多存点货。应试的东西可以到初
三、高三再说,提升很快的。
简单题目做错是态度问题
一位初一女生问:我是参加数学竞赛的,做难题比较容易,但在简单问题上容易粗心,怎么办?竞赛和基础课如何兼顾?
答:这种问题在聪明学生中很常见,是态度问题。常有人会把粗心当作借口,觉得因此失分不是问题,其实这是最大的问题,一定要对自己有高要求。竞赛和基础课,最好坚持这样的原则:学有余力然后参加竞赛。
平时做题较多,没有太多时间的话,可以试着每天记录几道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把自己不会做的那一步之前的背景,和接下来标准答案的做法稍作记录。每到一定量的积累,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分析,把不会做的原因分类、找找关系,并重点复习这些解法。
我愿意把“学习”当作一款游戏。经常参考别人的游戏攻略,自己再总结、整理游戏攻略,与别人交流游戏心得,通过游戏竞争证明自己。这四部分便是玩好“学习”这个游戏所必须
做的,更是它的乐趣所在。
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效率进行仔细的评估(例如时间和正确率),尽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恰当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顺序。这或许能有效帮助学习。
记笔记的速度很重要,如果因为记笔记没有跟上老师上课的步伐就得不偿失了。笔记不一定要做得多清楚美观,自己看得懂就可以,如果课堂之外再重新整理比较费时,我个人喜欢课后用各种颜色的记号笔在书和笔记本上将重要的部分划出,其实这也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实在来不及做笔记的,或上课听得不太懂的,多向老师复制课件,自己回家后对着课件多琢磨琢磨也是好方法。
我的语文、英语笔记就做在书上,如课文旁边的空白处。这样有一个好处,每天早读晚读时也能瞟到一旁的笔记,边读课文边回顾、思考,相当于每读一次课文又复习了一次笔记。两位初三女生问: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数学怎么学?
答:题目要见得多,各类题都要有接触,多练很有必要。不过更重要的是,在练习的基础上能回头归纳总结,将题目归类,弄明白这一类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步骤,而不是靠撞出一题是一题。
课堂效率最重要,老师讲课时的例题应做好笔记,特别是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不能满足于做出题目,多种解法对思维的拓展有很大帮助。考试时,真的有困难的题目,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放弃,自己要相信一点:只要细心,把自己应该拿下的分数都拿下了,也就不需要懊恼了,况且真能做到这一点,分数一定不会低。
一位高二学生家长问:孩子原来在初中成绩突出,学习认真,但高中不太满意,到了大考就考不好,怎么调整?
答:可能是越想考好越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放松心态去考,不要太在乎第几名这一类的目标。
(家长说,孩子考前两天做很多卷子)
考前一两周练练前一届的试卷是可以的,但只剩一两天时不建议做大量练习,而应多翻翻自己以前做的试卷,建议平时能有一个纠错本,这样考前复习方向更加明确。
我要上北大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因为在我们这所学校从来就没有出过“清华”“北大”学子,好像曾经出了一个“人大”,也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似乎还有无这种可能性。
然而,我还是在心中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我的学生考上北大。
近几日,高考成绩揭晓,众人纷纷“解说”今年的高考,几家欢喜几家忧,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见怪不怪。对于我们学校的成绩而言,总体上是稳步上升,但透过成绩就会发现达重点线的人数不多,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也寥寥无几,难道我们真的不行吗?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人们不是经常说,一切皆有可能吗?为什么这种可能就不会在我们学校发生。于是,我在心里暗示自己:给我两年时间,我还你一个北大学子!有点悲壮,似乎在呐喊,抑或让别人以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而且,我要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来实现它。
“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和我的学生。
崇高的理想是生命的风帆,我们的人生便是生命的船。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色彩斑斓,荣光无限,在生命尽头能够对着天地自豪地说——此生无憾。
人生是一段旅途,从呱呱坠地,到与黄壤共尘,我们要经历的太多太多,而高考不过是这段旅途中的一抹风景,无论成败如何,我们的人生依然精彩纷呈。
现如今,高考虽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但绝非让大家漠视高考。十数年汲汲于知识之海,苦过累过努力过,高考就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庄严检阅——既是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也是为亲人期望的践诺。我们只是希望面对高考,大家能够坦然淡然。
然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微笑着迎接将要来临的风雨。许多年轻的学子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迷茫、无助、痛苦、困惑,甚而走入极端。我们希望的是大家能够走出迷失的困境,能够积极快乐地面对挫折,应对失败,并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成功来自于理想,果实离不开耕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自己——我要上北大!暗示自己——我要上北大!
“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是北大教授孙一鸣给我们的一句话,请念一遍:我能实现我的梦想,只要我积极努力!”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有谁能够正真做到呢?
要想上北大,就要实现北大的三大黄金定律:
一、有伟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
二、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这是每一个清华北大学子的必要。
三、要有家庭环境与良好的学校的环境。(所谓良好的家庭就是家人支持你读书,良好的学校环境就是你的老师都有资格教你)。
要想考取北大,就要完成这三大定律。
虽然我们生活在小县城,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的所在地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不是我们无法取得好成绩的理由,不是!只应该更是我们发奋图强的理由!(Middle inspirational y我们要改变我们面朝黄土朝天的命运,我们要改变家乡的落后场面,我们要振奋起来,不管过去如何,现在我们要仰天长喊:“我要上北大!”
清华北大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所有中国学子向往的符号,我们喊出:“我要上北大!”决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因为虽然我们过去可能不堪回首,但我们仍然拥有现在、未来。我们还拥有两年的时间,为什么不大喊:“我要上北大!”虽然我们上北大难度很大,但不试怎么知道结果,正如陈胜吴广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也名传千古吗?
同学们,努力吧!大声喊出:“我要考北大!”少上一天网,多学一篇文章;少看一个节目,多演练一道题;少说一点空话,多背几个单词。时间如海绵,一点一点把它挤出来,利用它。
Nothing is impossible Jest like you!
我不上北大 文 / 曾子墨
保送,将我从“黑色七月”中救赎出来,还赋予了我一项特权:选择学校及专业。 那天,我一走进学校办公室,就看见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资料。老师笑着用手指了指:“北大所有的文科系,怎么样,挑哪个?”
“北大?”我摇摇头,“我不上北大。” 老师的笑容像是突然凝固了,她满脸疑惑:“不上北大你上哪儿?”在人们心目中,只有北大和清华才是胜利者的归属,光荣而神圣。
我问老师:“除了北大,还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考分高?” “你什么意思啊?”老师更加不解。 “我要选考分最高的专业。”这么简单的道理,老师为什么不懂啊? “考分最高的?”老师想了想,给了我答案,“人大国际金融?” “好,就是它了。”
也许是我的回答太过果断,老师又犹豫了一下,问:“你肯定吗?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和父母商量一下?”
“不用商量了,我说了算!”
记得小学五年级,因为换了语文老师,几乎“专写”范文的我作文成绩突然变得时而得优,时而得良。我年纪虽小,却不那么迷信权威,心里总想:也许不是我的问题,根本就是老师的问题呢?
我爸妈都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又在大学里教文学,因而成了我的首选裁判。他们把我的几篇文章翻过来,覆过去,研究了半天,也没找到小学生的作文标准到底是什么。于是,我爸身体力行,亲自操刀,模仿着孩子的语气替我写了篇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这篇作文竟然得到了我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中。
从那以后,对分数、对成绩,爸妈有了全新的看法。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福分。它让我可以自由地读书,自由地选择。
18岁的我,以为金融就是和银行有关,银行就是和取钱、存钱有关。至于国际金融,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我的标准简单而“专横”,考分最高的专业一定是最好的,既然我的分数不比别人低,别人能学的,我也要学! 凭借这样好胜而又从众的心理,我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金融的大门。在日后的很多年里,金融不仅成为了我的职业,而且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
2005年,我终于又回到北京工作,上班的凤凰会馆就在人大附中旁边。 14年过去了,我竟然又回到同样的地方。
在会馆附近的小路上,我时常会看到穿着校服、一脸天真烂漫的学弟、学妹们。站在办公室里,我也常会透过玻璃窗,凝望人大附中的操场、花园、教学楼。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十七八岁的自己,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嘻嘻哈哈。
如果可能,我愿意自己永远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