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3出现
2013年07月15日17:44人民网
不《小时代》是正在上映的由郭敬明导演、编剧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分歧很大。一花一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十八九岁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电影《小时代》的取景场域,“80后”作家郭敬明虽年岁增长,从小说、杂志到电影,唱的依然是“青春调儿”,并且再一次聪明地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受众——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是青春文艺的双面胶。同理,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等不同时代青春文艺流传的本质。青春有自己的属性,无罪可原。但是《小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以及主创者接受采访时的胸臆直白,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物质是生命和生存的基点,美和价值也极大地依赖物质甚至存在于物质之中,今天,从理性和哲学的层面,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将理想生活和知识对象致力于人文之共同目标,一切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工具和阶梯。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才有范蠡襄助越王勾践玉成其事引艳羡,无人属意陶朱公;才有书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干云,引无数名士竞折腰;才有恺撒“赤条条走进坟墓”,英雄的故事已经雕刻成不朽的史诗。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作家、艺术家身处丰富、深刻、复杂、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体人的命运,哪一样不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值得去为历史立题?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作家和艺术家是“歌者”和“言者”,所以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他们是特殊的人群,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他们是人类世界里具有特殊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人,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具有消解迷惑、拥有希望的通道。因此,真正聪明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和丰富的大时代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创作的景深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修养。题材本无贵贱轻重,在一个修养深厚情怀壮阔的创作主体视野里,个体是群体的缩影,侧面是正面的延伸,角落是中心的背景,文艺创作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社会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
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美刊被《小时代》低俗境界“惊呆”:无演技内容
2013年07月18日15:19来源:新华网
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描述现代上海生活的电影《小时代》6月底上映当天就登上新闻头条,击败好莱坞大片《超人:钢铁之躯》跃居国内票房榜首,并创下中文2D电影上映首日的票房纪录。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7月16日文章称,人们完全猝不及防,就被这部明目张胆地炫耀财富、魅力和男权,表现“女性就想要这些”的电影惊呆了。
文章说,该影片讲述了四名女大学生的感情生活和职场抱负,但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在一名帅哥所在的公司工作的女性向往奢侈的生活。尽管电影主角是女性角色,但《小时代》不是一部女性电影。这些女性从头到脚穿着名牌时装,极容易为相貌出众的男性神魂颠倒,而她们的梦中情人不是好莱坞传统类型的肌肉男,而是体格纤细、五官精致、仿佛青春永驻的亚洲花样美男。
文章指出,《小时代》借鉴了主要迎合青少年和年轻族群的东亚流行偶像剧,主角由几乎谈不上什么演技的男女演员担纲。好的偶像剧常常以青春爱情为主题,主角往往藏有黑暗的秘密或痛苦的过去,引起痛苦与感伤。然而《小时代》完全抛弃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性格发展。这部电影看起来不错但却缺少实质内容。
文章说,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惊人,但也许又不那么令人意外。这似乎是现代中国城市社会全面物质化的产品。这部电影迎合的是男性对女性渴望的幻想,完全围绕男性以及男性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无论物质上还是身体上。电影表现了一种扭曲的男性自恋,以及一种渴望父权和控制女性身体及情绪的男性欲望,并将这些曲解为女性的渴望。
文章质问:毛主席的豪迈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怎么了?《小时代》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倒退到更早的时代。多年来的经济加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性和地理流动性,增加了中国男性成功以及抛弃妻子追逐权力与金钱的压力。经济增长加剧了性别差距,复辟了文化传统,将女性降格至低人一等的地位。
文章称,近年来人们在中国目睹的对女性的蔑视令人担忧。影片中的男性沙文主义恰恰是一个女性选择极其有限社会的征兆。女性在男权的压力下被鼓励成为物质女孩,那些敢于动用思考能力的女性被诅咒将陷入永恒的孤独,从而被驱赶到墙角。(参考消息网)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
2015年04月30日 11时04分00秒 来源:人民网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贡献给予崇高评价,对劳动和创造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新时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出新的要求,这对激发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共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创业之初的手提肩扛,到数控时代的电脑控制;从永不褪色的“铁人精神”,到赶超一流的“载人航天精神”;从都市快递员的忙碌身影,到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让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但无论劳动形态怎样变化,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价值永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改变。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能够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就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榜样的力量:我们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思想的解放:我们要尊重和鼓励一切劳动和创造,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价值的引领: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当劳动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当个人实现与国家发展得到最紧密的结合,必将形成强大的精神共鸣,激发蓬勃的创造伟力。
从1950年至2015年,中央先后召开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60多年沧桑巨变,劳动模范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引领时代奋发向上的中坚力量。今天,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30日 01 版)
人民日报:《小时代》让很多人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2013年07月15日 09:08来源:人民日报刘琼
《小时代》是正在上映的由郭敬明导演、编剧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分歧很大。一花一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十八九岁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电影《小时代》的取景场域,“80后”作家郭敬明虽年岁增长,从小说、杂志到电影,唱的依然是“青春调儿”,并且再一次聪明地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受众——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是青春文艺的双面胶。同理,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等不同时代青春文艺流传的本质。青春有自己的属性,无罪可原。但是《小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以及主创者接受采访时的胸臆直白,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物质是生命和生存的基点,美和价值也极大地依赖物质甚至存在于物质之中,今天,从理性和哲学的层面,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将理想生活和知识对象致力于人文之共同目标,一切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工具和阶梯。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机密 第 1 页 2013-7-15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才有范蠡襄助越王勾践玉成其事引艳羡,无人属意陶朱公;才有书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干云,引无数名士竞折腰;才有恺撒“赤条条走进坟墓”,英雄的故事已经雕刻成不朽的史诗。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作家、艺术家身处丰富、深刻、复杂、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体人的命运,哪一样不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值得去为历史立题?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作家和艺术家是“歌者”和“言者”,所以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他们是特殊的人群,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他们是人类世界里具有特殊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人,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具有消解迷惑、拥有希望的通道。因此,真正聪明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和丰富的大时代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创作的景深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修养。题材本无贵贱轻重,在一个修养深厚情怀壮阔的创作主体视野里,个体是群体的缩影,侧面是正面的延伸,角落是中心的背景,文艺创作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社会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
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机密 第 2 页 20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