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解释及典故故事最新4篇

文学常识 篇1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愚公移山的故事 篇2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的故事 篇3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年纪快90岁了,和家人一齐住在北山,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愚公一家需要绕过这两座大山,才能到南方,出门十分不方便。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叫来,对他们说:“我准备和你们一齐,用我全部的精力来搬掉面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修出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家里人都很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想了想,问道:“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够搬移一座小山,又怎样有力量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大山搬掉呢?况且,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要放到哪里去?”一家人商量下来,准备第二天就开始动工,并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愚公就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了。虽然一家人每一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季节更替时才回家一次。一位名叫智叟的老人明白这件事后,特地来劝说他:“愚公,你这样做实在不聪明,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样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没办法开导你。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那里。将来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代延续,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智叟听了无话可说。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不停地挖山,就向帝君报告了这件事。帝君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从此,那里不再有高山阻隔,道路畅通了。

赏析: 篇4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