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诗词名篇带赏析【优秀5篇】

唐宋诗词多表达诗人的情感与追求,学习唐宋诗词,还有利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从而建立贯穿古今的思想体系,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唐宋古诗词名篇带赏析【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唐宋古诗词 篇1

佳人·赏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另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作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 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 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采柏动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后人点评】

清人黄生: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唐宋古诗词 篇2

长相思二首·赏析·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第一首赏析:“长相思,在长安”,第一句直接表白自己身居异地,思恋的人在长安。

接着诗人描写景物,寄情于景。“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着,微霜冷凄凄,落在竹席上,使 竹席都透着一股寒意。这个深秋充满寒意的景色,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也是和这景色一样孤单寒冷。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这个微寒的日子里,诗人在一盏昏暗的灯光下思念欲绝,卷起内心烦躁,于是卷起窗帘对月长叹。“孤”字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欲绝”两字极言思念之苦,痛彻心扉。

诗人在前两联极力烘托那种凄凉 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思念。那么诗人在思念着谁呢?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让我们知道,原来他在思念美人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接着诗人转笔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范围里,为下一句抒情做铺垫。接着诗人承接上两句写到“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高地远,两人分隔这样遥远,连魂飞来飞去都很艰难,艰难还 不能阻止我们相见,就怕是魂魄飞不过高山,那两人相见就更难了。这里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鲜明地表现了思念之痛。

“长相思,摧心肝”,这样相思,日日夜 夜 长久下去,怎不摧折人心肝?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情,表达直率,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朗,感情真挚,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首赏析: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诗人写了在春日里的一个黄昏,夜 幕降临,花朵此时好像含着烟雾,变得朦胧。明月升起,皎洁的月亮照得人愁闷得无法入眠。诗人在这里用“日色尽”、“花含烟”、“月”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恬淡肃静的环境,用笔细腻,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诗人用一个工整的对仗句,写诗中女子刚刚弹过赵瑟,凤凰形状的瑟柱刚刚停下来,接着她又拿起蜀琴,又准备弹奏鸳鸯弦。“凤凰柱”和“鸳鸯弦”暗示了女子实在思念自己的爱人啊。女子内心不能平静,绵绵思念之情,就寄托在了赵瑟和蜀琴中了,乐声不止,思念不停。

接下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女子希望春风能把曲中之意寄送到爱人所在地嫣然。男人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曲中意带给爱人。“寄燕然”点名了她的爱人是出征了。诗人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写得曲折委婉而又情感绵长真挚。

“忆君迢迢隔青天”,虽然诗人已经让春风送给爱人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女子还 是叹道,和爱人像隔着青天那样遥远。看来春风也不能缓解女子的思念,女子依然是一片惆怅茫然。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诗人在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真率地刻画了女子往昔和现在不同的情态。曾经的女子眉目清秀,眼神流动生辉,而现在她总是泪流泉涌,愁容满面。同样的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差距这么大,这鲜明的对比深刻地体现了此时女子内心的痛苦。

最后,诗人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结束全诗。这两句是女子直接倾诉,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思念如肝肠寸断,那么你回来的时候看看我这样憔悴的脸就知道了,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个忠贞、善良的女孩日夜 受相思之苦,让人读来更加心痛。

这第二首比第一首的言语更朴素自然、委婉曲折,因为这首描写的是女子的思念,所以在表达上明显比第一首要委婉。诗人在这里灵活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将一个多情可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音节哀苦,忠爱之意蔼然。至“美人如花”之句,尤是惊艳。(《批点唐诗正声》卷七)

唐宋古诗词 篇3

月夜忆舍弟·赏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在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区,战乱中音信全无,于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担忧和思念,便作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诗文的开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苍凉 、孤寂的边塞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天边的一只大雁在孤鸣。一只孤雁的鸣叫没有打破第一句的沉闷,反倒是以动衬静,反衬了这种沉闷的气氛,使 诗人笔下的环境更加单调冷寂。“断人行”点明了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事持续久且频繁,所以道路都受阻。这两句诗烘托了悲哀凄凉 的氛围,也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环境,这样寂寥的苍凉 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描写点题,描写了月夜 的环境,也点出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即一个有白雾的夜 晚。白露在月亮清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清冷。“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似写露那样客观描写景物,诗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满了肯定色彩。其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分外怀念之情。这两句写得雄健有力。“月是”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即诗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诗人在这样悲伤的环境中想到同胞兄弟们音信全无、生死不知,担忧之情可见一斑。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离散,家已经不存在了,感情悲伤真挚。这两句诗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第五、第六句,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忧虑心情。兄弟们四处离散,在平日里寄书就难以保证到达,更何况是现在战乱纷繁的时候呢,所以,亲人生死难料啊,言外之意,充满了诗人深深的担忧和眷念之情。

这首五律,语约义丰,结构紧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点评】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

唐宋古诗词 篇4

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简析】

深垂的珠帘,遮隐了望归的倩影。清明的寒雨,却令你如此关情!红杏枝头的花泪,不也印着你的啼痕?缤纷如云的春梦,就这样一朝消歇。一个"又"字,见归期被燕儿误了几春?一楼沉香,究竟将伴你度到何年?宿酒醒迟又何如不醒,屏风西江终竟归舟缈影!

【赏析】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

唐宋古诗词 篇5

月夜·赏析·杜甫

今夜 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 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 ,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 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此时,儿女都很小,还 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渡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发出寒冷的清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 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两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渴望之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情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后人点评】

清人浦起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