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及注释优秀8篇

作品注释 篇1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⑿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放纵懈怠。淫,过度。慢,怠惰。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篇2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诫子书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诫子书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⑻励精:奋勉,振奋。

⑼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岁去:意:意志

作品点评 篇3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作者诸葛亮简介 篇4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译文: 篇5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成:达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励精:尽心;专心。

(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5)与:跟随。

(16)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7)日:时间。

(18)去:消逝,逝去。

(19)遂:于是,就。

(20)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1)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2)穷庐:破房子。

(23)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篇6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⑻励精:奋勉,振奋。

⑼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岁去:意:意志

(19)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

(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

(21)夫:大丈夫

作者简介 篇7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教学过程: 篇8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