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湿气太重,会有很多危害:如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短时难以治愈;而湿气还会导致肥胖,影响排泄等等。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体内是否有湿气呢?如果体内湿气重的话,该怎么调理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下面是整理的湿气重怎么调理【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 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另外,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
祛湿办法之一:药灸疗法
药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而且药灸相对操作方便,效果好,祛除湿气一身轻松。
祛湿办法之二:食疗
清热祛湿粥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温热服食。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薏仁茶
薏米仁、赤小豆、淡竹叶、马齿笕、芡实,将一小包亦舒堂薏仁茶放置一杯开水中冲泡,3-4分钟即可饮用,每天一杯,简单易操作,淡雅飘香,清热祛湿,是居家和办公室的休闲祛湿首选。
祛湿办法之三:运动祛湿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祛湿办法之四:注意饮食禁忌
外部环境仅仅是诱因,体内环境太湿才是主因。中医认为脾胃主湿,所以,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
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祛湿办法之五: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正常的头发是光泽、干爽的'。体内湿起太重,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脸上都喜欢出油,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这就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1.薏冬汤健脾祛湿
薏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冬瓜味甘性凉,能润肺生津、清胃热、利小便、消除水肿。两者搭配,不但健脾祛湿,还可美容养颜。具体做法如下:薏米提前浸泡约5个小时,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薏米熟烂,汤水变白。然后放入冬瓜片,大火煮开后改中火再煮5分钟,最后加盐即成。
屈肘时,肘弯横纹尽头处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钟,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热利湿、增强脾功能的作用。
1.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
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头部晕重
如果我们体内湿气严重的话,头部是最先有反映的,会感觉特别沉重,头晕晕的,所以头部总是感到昏昏的要注意是体内湿气太重。
关节酸痛
如果湿气侵蚀太深,那么我们的关节就会觉得酸痛且沉重,关节的屈伸也是不利索的,气血运行不畅,容易水肿。
消化不良
湿邪困扰到了脾脏,危害了脾脏的正常工作,就容易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口渴也不想喝水,身体乏力气短。
舌苔厚腻
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吐吐舌头,如果舌苔厚腻,那么就是典型的湿气重的表现了。
出油
不管是头发还是皮肤总是出油也要注意是不是湿气太重了。
排泄物黏腻
长期便溏,就是湿气浑浊的表现。
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菌类腐朽,男性阴囊潮湿。
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