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题龙阳县青草湖》元代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
秋风吹起,湖面泛起水波,好像洞庭湖忽然老去,长了皱纹一样,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喝醉后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清朗的梦中,我好似卧在璀璨的星河中。
2、《残菊》清代曹雪芹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简析:
此诗为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展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3、《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 一作:忘了;虚负 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一、考点解读: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派,南朝谢灵运、谢脁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书法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情别绪;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民俗。
③咏物抒怀诗
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志向。如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接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不是权贵的傲岸性格。
④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是叙古诗,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借古讽今,曲折的反应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借古讽今,或者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赠友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人写作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
⑥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过游历名山大川,或探访亲友。所谓羁旅就是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三、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
四、感念亲情至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五、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
六、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⑦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战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山河。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1、《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离思》唐代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翻译: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赏析:
本诗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
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
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3、《咏柳》作者: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
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致疑句:谓以致怀疑菊花没有人来欣赏,只好孤芳自赏。按陶渊明赏菊饮酒,引为佳话。此联二句乃借用其意,谓几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光,实在对不起菊花。
③野心:闲散之心。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用此意。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有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即用此意。
④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此处将吴山阁与滕王阁并称。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见前,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上宴集时,正值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与宴,作《滕王阁诗序》。《滕王阁诗序》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此处以方君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自属溢美夸赞与鼓励之辞。
【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20xx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xx年的高考《考试说明》,20xx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赋分作了调整。由6分提高到了8分。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我们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其形象;二是鉴赏其语言;三是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奖赏鉴赏还是评价,都必须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为基础,因此,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而思乡怀人类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对这类诗歌的鉴赏应从两方面进行:一要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二要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思乡类诗歌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古代诗人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三、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如“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四、明确答题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分析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