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论的三点实用技巧【通用10篇】

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辩论的三点实用技巧【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辩论技巧第三条:价值拔高是于对题目的思考,是于对生活的看法 篇1

“为什么辩论这个题目”比“这个题目要我辩论什么”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树立“我在玩辩论”而不是“辩论在玩我”的概念。价值的简单化、大众化、肤浅化是很可怕的。如果辩手准备了很长时间,然后打“人祸比天灾更可怕”,最后只说“所以我们应该防止人祸啊”。“逆境比顺境更能使人成才”,说“所以我们要经历住逆境啊”。“现代社会合作大于竞争”,所以“我们要多多合作,减少恶性竞争呀”。这对观众而言,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因为他们花1小时结果听到了自己拍屁股就能想到的东西,他们就不禁怀疑辩手的智力水平了。

釜底抽薪 篇2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既然谈不上等价,那么自然不可能是等价精神,反方应该立即打蛇随棍上,指出这一点,并将问题展开深入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正方的回答其实很不恰当,而此时反方的知识储备或者应变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反问一句“难道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么”,则立刻将正方推至风口浪尖,迫使其选择回避。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入,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辩论技巧第十条:四辩驳要从小处着手,立要从大处着眼 篇3

四辩要完成“再次破与再次立”的任务,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反驳对方的观点而忽略支撑对方观点的依据。反驳对方和话而忽略对方说那些话的逻辑推理,这就好比你把大树的叶子摘下来,过段时间,叶子又能长出来,是一个道理。只有把对方立论搞清楚了,究其根本,举其实例,而彻底反驳,才能让反驳有现场感,反驳才会到位。而四辩的再次立论,则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纠结、重申、照搬之前的话,而要把这些“水滴”放回立论的“大海”里,让观众对于整片大海有清晰的理解,才能感受到大海的气魄。

辩论技巧第九条:四辩词要表达和内容并重 篇4

TELL和READ是两个概念,前者比后者更注重如何让观众更为接受。有人记录下著名辩手黄执中的四辩稿,发现文章并不符合高考优秀议论文的标准,如果换个人不加感情地读出来,甚至会读得语句不通。可是正是这么一篇辩词,为什么能够如此感染人,以至于半夜躺在床上,仍然回想着他那种辩论的姿态呢?因为我们以书面语写四辩词的时候,把很多应该去考虑的因素给过滤掉了。致使四辩词只记录下了内容,却没有了意境。一味地堆砌逻辑是无法让人情感上产生认同的。要知道优秀的演讲有很多的因素。如果有一篇好的演讲稿就能够成为专业的公众演讲者,未免想的太天真。语速,发音,语调,停顿,手势,表情,甚至违反书面语规则的一些东西,等等,都是使四辩的现场表现更为立体因素。

拓展:探求辩论真理 篇5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论辩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某队初次参加论辩赛,到正式临辩时,他们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的辩题为《当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他们事行准备的辩题却是《当今青年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某队经过初赛、复赛进入了决赛,在决赛开赛前,突然听到比赛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许发言时间比初赛、复赛时增加一倍,而他们事先却按初赛、复赛规定的时间准备辩词。更有甚者,进入赛场后,双方才发现谁为正方谁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初赛者缺乏经验,在事先准备过程中缺少仔细核对有关比赛事项这一环所造成的。

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是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起码保证。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能攻能守的总论点的确立是论辩赛准备的关键,但并不等于说在实际论辩中就一定获胜。如何使这个总论点在实际的唇枪舌剑中充分发挥好,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战术与之配合。所谓战略,是指论辩中用以争取胜利的带有全局性的总的论战方法;所谓战术,则是指论战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上面列举的南京大学一例,就是制定了"避实就虚"的战略和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战术,才保证了整个论辩赛的成功。

由此可见,立论准备包括三个过程:审题、确立总的具体论点、设计相配的战略战术。应该说,这三个过程是整个论辩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昼找一些有一定理信纸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论辩能力的人请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而应在以后的辩词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四、试辩准备

如同其他比赛一样,论辩队要想在正式比赛中获胜,一定要在正式比赛前搞一次尝试性的比赛,以检验自己的赛前准备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为了达到检验的效果,试辩条件和气氛要尽量搞得逼真些,这就需要在正式参赛队员进入准备阶段的同时,应有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假设"对方"也进入准备阶段,并且双方都应处于"保密"状态。不过,为了增加正式队员的一些难度,正式队员应故意泄露些立论方面的要点,来吸引"假设对方"作有针对性的进攻准备,用之在试辩中检验参赛一方的立论和战略战术是否能奏效。

试辩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参赛队员进入角色。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的最大特点就是辩题观点不一定与论辩者本人最初的观点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员本身的性格与剧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进入角色。论辩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有理信纸上的正面交锋,还辩论风度、情态等方面的表演,通过试辩往往能促使参赛队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辩题观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现出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而又通情达理地维护真理的样子。对于初赛者来说,试辩还可以先锻炼一下上场的胆量,培养一下临场的经验。

试辩一般宜在正式比赛前一两天举行,这类似于赛前的热身赛,使参赛队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试辩的程序应严格按照正式比赛的程序进行,不过不管正式比赛是否设有赛后听众提问,试辩赛一定要有听众提问。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管假设的对方准备得如何充分,总比不上众多听众的眼亮耳明,参赛队员在试辩中完整地亮出主要观点和战略战术,"假设对方"可能没有一下子找到"破的"的方法,听众赛后提问揭短则可弥补"假设对方"论战之不得力。

试辩结束后,参赛队员应与假设对方迅速共同进行总结,对原先准备的辩词和论辩技巧作相应的调整、修正和补充,这样赛前所有的准备便完备了。

在论辩赛中,论辩命题一般可分为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和政策命题三种。价值命题一般是讨论某伯事是否较好,如"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这类命题要求论辩员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辩题的背景知识有通盘、深入的了解。事实命题是讨论某件事是否真实,如"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类命题 https://www.shancaoxiang.com/ 注重举例实证,要求论辩者掌握大量材料:政策命题是讨论某事该不该做,如"亚太区国家应该成立经济联盟"。它要求理信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需逻辑推理,又应有大量材料佐证,所以论辩比赛中政策命题较为常见。对论辩命题分类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命题的特点和要法语来确定思路、建立框架、组织材料,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立场。在确定思路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知已知彼。对一个辩题,围绕正、反方立场,可以有多种理解。这时候就不仅要找出自己论证辩题的各种思路,而且还要找出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思路,尽可能地把双方可能的思路都逐一考虑,并找出应付之策,这样对已对彼都心中有数,就为我方确立适当的立场找到了根据。

确立立场就是针对对方可能出现的思路,在我方可以选择的各种思路中找出对本方观点论证最有利、例证材料最丰富的思路。

看完“关于辩论的三点实用技巧”的人还看:

辩论技巧第六条:争锋相对关键是层面一致 篇6

辩论场上要临场辨析出讨论问题的层面是否一致,其实很难。即便辨析出层面不一致,更敢于去在同一层面辩论的,更难。因为你本能上就觉得对方说的是对的,本能上就觉得只有在另外一次层面,自己才有话可说——观众用屁股都知道在那个层面你是有话好说的。那我还来看你们两个辩论干什么?比如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发展带来的问题可能比不发展的问题更大”。辩手于是就得出结论:所以不要发展。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不足。辩手就又得出结论:所以新事物不好。这两者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类似这种例子有很多很多。带有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惯性打出来的比赛直接导致争锋相对不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何改变,我们想过吗?我们要善于辨析出同一词语在语境中所处的层面,才能找出“公说公没理”的地方,才能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争锋相对地辩论。

辩论技巧第十三条:辩论准备在7天之外 篇7

一般题目下来7天后开战。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7天我们能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是我们7天能准备的,什么是我们在7天里不能准备又需要准备的?竞技,说白了就是比拼能力,比拼素质。辩题的准备,有一部分是通的。这部分叫作“常识”。哲学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文学常识,这些东西能在绝大部分的题目中都能用到的,但7天里你就着辩题去找——这符合那些哲学常识啊?你能找到是运气。我们要做一个有常识的辩手,不要在准备辩题的时候去弥补常识。试想一个平时不训练跨栏的人,即便最后几天再怎么拼搏,怎么能保证,结果仍然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呢?

关于辩论的常用技巧 篇8

说话总要有停顿,其作用在于:保持语意明晰;突出重点;给听者以思考和领会的余地;同时也可使自己便于调节声音、气息。

停顿有三种:

1、逻辑停顿

根据逻辑关系,为突出强调某种重要语意而安排的停顿,叫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以语法停顿为基础,配合重音,从辩者的意图、情绪出发,去安排适当时间的停顿。安排好这种停顿,可以使语意明确,重点突出。

2、心理停顿

以说者和听者心理活动的需要而安排的停顿,叫心理停顿。它是以前两种停顿为基础来安排的。这种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说者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并造成对听者(对手、。受众)的心理刺激,并造成悬念以激起其好奇心,或强调某种语意以引起其密切注意,或故意等待延宕,以便更好地控场等等。

3、语法停顿

根据语法根据而安排的停顿,就是语法停顿。一般地说,较短的单句,语意确定、简单,说完一句以后就可停顿。较长的单句,成分比较复杂,就要以明确表达语意为前提,根据句子成分,只要能说清明确语意的地方,便可适当停顿。复句和句群,都是在说完一个分句后再停顿,倘这个分句较长,成分复杂,就可按照前面所说的较长分句那样处理停顿。安排好语法停顿,可以使语意清楚明白,语气流畅贯通。

在舌战中,辩者为增强语言的雄辩力量,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对这几种停顿巧作安排:

1、欲说未说先停顿。说前先环顾四周,停顿中亮相,一是吸引听者(对手、受众)的注意力,再是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威慑力,还可控制辩论现场的秩序。

2、激人赞赏的停顿。内容精彩、技巧高超、辩词巧妙的地方都可适当安排停顿,给听者留有时间,回味思索,促其赞赏称道。这可令对立方钦佩赞许,动摇其战斗的信心;这也可令受众产生好感,诱使支持。

3、造成悬念的停顿。辩论发言的关键处,安排停顿,就会造成悬念,使听者产生迫切的期待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停顿后再抖出“包袱”,这就会加深听者的印象,增强表达效果,获取大家赞誉,充分表现舌战的引人人胜的艺术特色。

4、说的中间停顿。这有许多情况:摆出己论后停顿,摆出“敌”论后停顿,运用某种修辞手段(设问、反问、排比、双关等)的停顿,语意告一段落后的停顿等等。这些停顿都可以引人思考,使其领会辩者的观点和意图;也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以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给辩者机会来观察听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辩论策略。

辩论的13条技巧 篇9

辩论技巧第一条:立论之胜在于破

常常觉得立论的关键在于周圆,在于四平八稳,在于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立论是很难分胜负的。裁判有时候会说:正方一直在防守,没有进攻。所以输了。或者说,反方一直在进攻,但是没攻破正方,所以正方赢了。这类的话对于输的一方总觉得裁判不公平。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给裁判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判你赢,判他输呢?辩题的产生,本身就限制、规定了双方各自固有的逻辑优势和逻辑劣势。那么,只提自己的逻辑优势而回避对方的逻辑劣势,这种立论本身是不是不完整的呢?如果能将对方的逻辑优势变为对方的逻辑劣势,那么是不是就提供了一个让裁判只判你赢而不判他赢的理由呢?如果把辩论看成比武,那么获胜的一方一定不仅是保全了自己,更是消灭了对方。断其一指而断其臂,这个是比较正确的立论思路。

引蛇出洞 篇10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僵着的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