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以前听说过“新教育”,但没看过;也听说过xx这个人,但不了解他。这次南京学习,很庆幸导师给了我最新版《新教育》(修订本),才让我对“新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更应该直面当下,教育就是生活,是促进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因而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人,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试想,现在有多少莘莘学子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身负沉沉的功课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使教育变成了受苦;有多少教师受考试的指挥棒控制,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加班加点,指挥学生机械地标准化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温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于当每接到升学指标任务不由自主心惊胆跳,没有欢乐,何来幸福!也难怪有人要摇旗擂鼓“为教育呐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是一种理想,是的,《新教育》就是因为它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干劲,才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怀揣着理想上路,永远憧憬明天,生活才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当然才算得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新在哪里?这种“新”不在全盘否定旧教育,“新”在于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进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
二、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是否听话、行为是否规范等等。忽视心灵的成长,人性的引导,丧失教育的本质。
新教育实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反复陈述的观点,它认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的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学生放在第二位;而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工作中的位置应当是第一位;领导者是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直接管理学生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也是在帮助教师的管理,还不如直接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当教师对职业认同后,专业发展尤为关键,《新教育》认为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如何施行新教育?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教育》的理论系统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有行动才有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才能成功。这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模式的轮回,才有成长发展壮大。《新教育》不是行动的矮子,它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些行动,任何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当然,能否创造性地实践六大行动,决定于对其要义的真正理解,但《新教育》的行动论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特别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集体行动,更是创造了教师团队性发展的奇迹。
新教育以其富有的人文性、情感性,激发人们对理想教育追求的热情;以其独特的行动性、实践性、可行性,促使新世纪的教育走向深刻幸福之道。相信在新教育的召唤下,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能苏醒,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以前听说过“新教育”,但没看过,这次南京学习,很庆幸导师给了我最新版《新教育》(修订本),才让我对“新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更应该直面当下,教育就是生活,是促进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因而凡是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试想,现在有多少莘莘学子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身负沉沉的功课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使教育变成了受苦;有多少教师受考试的指挥棒控制,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加班加点,指挥学生机械地标准化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温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于当每接到升学指标任务不由自主心惊胆跳,没有欢乐,何来幸福!也难怪有人要摇旗擂鼓“为教育呐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是一种理想,是的,《新教育》就是因为它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干劲,才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怀揣着理想上路,永远憧憬明天,生活才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当然才算得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新在哪里?这种“新”不在全盘否定旧教育,“新”在于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进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
二、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是否听话、行为是否规范等等。忽视心灵的成长,人性的引导,丧失教育的本质。
新教育实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反复陈述的观点,它认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的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学生放在第二位;而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工作中的位置应当是第一位;领导者是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直接管理学生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也是在帮助教师的管理,还不如直接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当教师对职业认同后,专业发展尤为关键,《新教育》认为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如何施行新教育?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教育》的理论系统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 / 有行动才有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才能成功。这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模式的轮回,才有成长发展壮大。《新教育》不是行动的矮子,它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些行动,任何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当然,能否创造性地实践六大行动,决定于对其要义的真正理解,但《新教育》的行动论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特别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集体行动,更是创造了教师团队性发展的奇迹。
新教育以其富有的人文性、情感性,激发人们对理想教育追求的热情;以其独特的行动性、实践性、可行性,促使新世纪的教育走向深刻幸福之道。相信在新教育的召唤下,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能苏醒,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利用暑假,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一书,感受特别深刻。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凡,但它们却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
我最喜欢书中“卖炭人和绅士”的故事。里面写出了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之分,也没有职务高低之别,不能因为职业和权力不同而去贬低别人的等级,故事中的诺琵斯的父亲就是一个不因为自己富有而去欺负穷人的绅士,他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故事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只有你去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慈溪育才中学“育才班”遇尴尬,十七名贵州山区学生遭遇本地学生家长集体抵制的报道,我感到很失望,也很难过。这些家长不就是在歧视山区的孩子吗?表现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接受教育也是不平等的,这样割断了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情感和爱的交流,使青年一代在思想上留下阴影,社会能和谐吗?这是人格的侮辱、是傲慢与偏见的表现,这对山区的孩子心灵上会造成多大的打击与伤害,他们又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呢?冷酷换不了真情,私利者失去了道义,必然会遭到人们的谴责,他们与“绅士”相比显得多么的渺小。
爱,就像空气,充满了每个角落,每天都在我们身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爱的教育》是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世间的真与假,丑与美,他讲了他的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安利柯慢慢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忏悔,学会了助人为乐,也学会了自己去反思自己做的事情对不对……
当然,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还要数每月故事。每月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爸爸的护士》,这个故事里讲了一个男孩,因为爸爸受伤了,他来到了医院,但护士却把他带错了房间,所以,那个男孩误以为这个重病员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的“爸爸”早点康复,他每天来到医院,细心地照顾他,给他吃药,喝水,跟他说说家常。慢慢地这个人(重病员)看男孩儿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并且他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了,男孩儿高兴坏了!但没想到,他的爸爸在这时候出院了!他才知道,他一直照顾的人原来不是他爸爸!这时,“爸爸”的病情却恶化了。男孩儿没有离开,他选择了留下,继续给他的“爸爸”喝水,吃药。最后,因为男孩儿的无微不至,“爸爸”没有痛苦的呻吟,而是微笑地离开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就这样感动着安利柯和我,让我们继续寻找这世间的每一个小小的感动吧!让我们继续感受这世间点点滴滴的真情吧!让我们也成为这感动别人的故事里的主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