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那你知道关于傣族主要有哪些文化风俗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傣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介绍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迁徙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说
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1、劳作生活中的性别禁忌男人不能接触女人专用的小锄、农具、织机。男人忌讳从猪槽上跨过,否则会失去男人的魅力;女人忌讳接触男人的武器、猎具,不能进入男人的会所。
妇女忌讳爬到房梁上取、放东西;忌讳将扫帚举过男人的头顶;忌讳从男人睡的枕头上方走过。傣族有妇女不上宴席的习俗。
妇女忌讳上楼;必须上楼时,要示意男人避开,否则是不吉利的。傣族旧时中厅设的床位也忌讳妇女坐卧。妇女忌讳在男人面前频频而过,妇女从长辈或男人面前走过时,要将裙子收拢在双腿膝间,弯下腰轻步而过,嘴里要不停地说着“苏玛,苏玛,(傣语音译,即“对不起”的意思)”。
2、饮食禁忌过去,傣族在获得丰收或捕猎到食物后必须先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
在待客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不用白颜色的鸡、水香菜、滑苔和螺蛳四菜同时招待朋友,否则会有无形的障碍阻隔两人交往,哪怕同在一个乡村或城市,两人也难以见到面,对待在他乡工作的家人也存在这种饮食禁忌。
餐桌不能摆放在主梁下,否则冲撞主梁,对家神和居室不利。小孩子不能吃鸡脚,吃了不会织布编箩箩;不能吃鸡腰,吃了会断牙齿,会肩疼头痛;不能吃鸡屁股,吃了嘴会长。蒸饭时,忌甑子发生声音,否则是不吉利的预兆,要请人送鬼。
3、入宅禁忌
傣族禁忌坐门槛,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
傣族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不是自家人(血亲)不得进内室;同时忌讳外人窥看,因为会得罪“家神”。
过去的习俗规定,若男客人窥看了主人的卧室,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若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外人不得在灯上点烟,否则认为抽走了“神光”。
4、清洁禁忌傣族是个爱美,爱干净的民族,对环境卫生也有一些禁忌。房里的垃圾,过了中午不能往外倒;晚饭后掉下的饭菜不能扫,扫了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面及整个房顶,不是十五、三十两天不能扫,扫了认为不吉利。对村内外河水的使用法则是上游用水,禁止洗澡洗衣服,不能在三岔河口洗澡。忌讳在家里剪指甲;忌讳外人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5、服饰禁忌
(1)傣族衣冠忌穿着随便,尤其忌反穿衣等。
穿着打扮方面,亦忌男女不辨,忌讳男穿女服,或者女着男装。
缝补也有禁忌:衣物破了,需要立即缝补起来,否则不吉;缝补衣服时,忌讳穿在身上缝补;破裤子的布不能用来补上衣,补了运气不好,做生意不赚钱,卖东西无人要;忌用白线补衣服,补了上山打猎时,会被别人当成马鹿打。
(2)服饰放置的禁忌:禁忌在不适当的时候到不适当的地方晾晒,忌讳将妇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间晾置在室外,恐怕贼星或沾染上鬼崇邪气。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男人所用的衣服、帽子或包头巾,妇女禁忌跨过;男人忌讳从晾晒着的妇女的衣裤下走过,那样如同女子从男人的头上跨过,是男人的耻辱和不幸,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禁忌妇女的衣裙晾晒到过路的地方,人们路过的地方不能拉扯晒衣绳;禁忌妇女的衣裙晒得很高;忌讳从衣物上跨过或踏踩、弄坏衣物。忌用衣服当枕头。
6、房屋禁忌傣族盖房子的木料,禁忌有两股叉,不然打雷会着火;有三股叉的木料只能砍二股,否则会有鬼。家内换了火塘一定要换楼梯,换了楼梯也一定要换火塘。楼梯只能做七级、九级的或十一级的,否则会病死。楼梯对面禁忌有横梁,否则鬼会进房子。楼梯侧面只能是空的,否则与召片领一样了,要罚款。
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证的是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临沧、普洱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缅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谷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中期。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润派,润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由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虔诚。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户农业收入的1/5,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分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原始宗教信仰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
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