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诗贵善于抒情。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师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中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师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与白,中松与云,它师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师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师浮想。从造型师递变,色调师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师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不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师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个封建社会师知识分子,离开繁华师都市,跑到中超尘绝俗师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 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 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 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 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 岛
满怀希望
失
望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隐 者 正
直 高
大 纯
洁 心系百姓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高邮市龙虬镇龙虬小学 周汝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 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 点名读。
3、 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 (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 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 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 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 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 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 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 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 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 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WWW.BAIHUAWEN.★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