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要不要买房呢优秀5篇

房地产市场经历的危机也已经快三年了,叠加疫情的影响,所以这三年的楼市可谓是十分惨烈的。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2023年要不要买房呢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国家房产新政策 篇1

①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除了通过一城一策调控政策持续稳住楼市,只要限价持续,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房价不再上涨,有利于刚需解决住房问题,买房节奏可放缓,有助于市场回归理性。其次,房贷利率将所有回调,贷款成本降低。最后,引导房价合理回调,将有助于市场预期转变,供需关系也会更加平稳。加上没有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未来的市场的主要走势。也就是说,政策基本上不会允许房价继续上涨,后期政策的制定,都是考虑更好的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②棚改拆迁问题

一轮棚改货币安置的政策过后,全国房地产库存已经回到了安全边际线,从去年国开行收回棚改审批,棚改货币化安置随即收紧,未来棚改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从政策的表述来看,房地产调控大方向不会变,棚改只会稳步推进,解决低收入无房的刚需住房问题,才是政策的重心。换句话说,棚改仍然还会进行,但是将会减少拆迁户赔钱的比例,改为回迁安置。

③租房问题要重视

早在此前,国家发展租购并举,推进集体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以及企业自持用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表示,从房地产发展的角度看,集体用地入市是大势所趋,这和国家发展租赁市场有关。

④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房产税只会迟到,不会缺席。现在时机基本已经成熟,应该很快会推出,这是大势所趋。但房产税具体什么时候出台,值得我们关注。政策稳步推进房产税,可能还有一定的时间,但是不会太长。房产税出台将有助于让一部分投资炒房者手里的房子回到市场,那么将有利于楼市健康稳定。

2023年,房价会上涨还是下跌 篇2

对此,我们认为2023年的房价总体上会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届时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房价下跌的队伍中来,房地产市场形势仍然会持续低迷,让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房价调整的趋势一旦形成,就无法逆转。我国早在2016年就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到了2021年,房地产调控的次数就高达651次。而在长期调控之下,房地产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就进入到了调整周期。当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调整趋势之后,就不要再指望房价还会上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再者,国内刚需购房越来越少。现在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4%,未来指望农民进城买房已经不太现实了。此外,我国由之前的棚改拆迁,变成了老旧小区改造,未来拆迁购房需求也将大幅萎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现在城里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需要买房,只需要继承父辈的房产就可以了。所以,未来刚需购房的数量要较过去少得多。

再次,疫情反复,使改善型购房需求打消了购房意愿。由于这两年疫情反复,很多企业效益都不好,有的甚至还在裁员降薪,人们降低了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同时也搁置了原来的购房计划。而到了2023年,预计今年的疫情反复还将继续下去,那些改善型购房需求照样不会选择买房,所以,明年各地的房价大概率会以调整下跌为主。

最后,今年各地纷纷加快保障房建设的步伐,有越来越多的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房源入市。未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廉租房,而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选择共有产权房。这样一来,将会对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形成分流。所以,2023年商品房市场的价格不仅不会出现反弹,而且会进入到长期调整的通道之中,最终逐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挂钩。

再过一个月就要进入到2023年,未来房价会上涨还是下跌?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房价“稳中有降”的局面还将会持续。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房地产调整趋势已经形成,不可能再逆转了;2、各地刚需购房越来越少;3、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改善型购房需求也放弃了购房需求;4、各地正加快推出保障房建设,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入市。所以,大家要做好房价长期调整的思想准备。

2023年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 篇3

第一个方面,政策。我们知道政策对于楼市的走向来说影响还是比较直观的,最近一年来,各地出台了很多利好购房的政策,帮助购房者节省了一定的购房成本,虽然市场暂时还没有迎来回暖,但这些政策对于楼市回暖来说,还是一种利好,随着最近各地楼市调控的持续加码,今年政策对于楼市回暖的影响将会更加的直观和深刻,那么今年楼市回暖的概率肯定是很大的,至少比去年要大的多,笔者认为,部分城市房价应该会在这种利好下,迎来一定的反弹的趋势,这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事情,只是最终能不能成为一种普遍就有待观察了!

第二个方面,需求。任何市场都要遵循一个基本上的规律,那就是供需关系,过去我们的楼市需求量大,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萌芽待发展的状态,不断增加的需求让我们的楼市进入了一个供需紧张的局面,房价上涨势不可挡,可经过了这些年的市场消化,我们潜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如过去那么强烈了,这对于市场的回暖来说,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毕竟盘子小了!

总的来说,今年的楼市回暖肯定是大概率的事情,只是房价想要普涨的可能性很小,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楼市,在没有大规模棚改的支持下,市场需求根本很难上的来,房价上涨的可能也就不成立,但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量涨那么价格就肯定会有一定的提升,只是这个提升相对来说不会像过去那么的明显,但复苏到此前高点的水平还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在这么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购房的门槛降低了,购房的成本也降低了,能够收获不少潜在的购房群体,对于楼市成交回暖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最终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到底是不是还非常的强烈,刚需买房就看准了,如果是想在一二线城市买房,那上半年就赶紧,如果是想在三四线城市买房,那么今年可以再看看行情!

2023年要不要买房呢 篇4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

因为每个想要买房的家庭或是个体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买房对于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大家庭的开支,或者说家庭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

我认为要不要买房,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但有些人买房的需求总感觉有点似是而非,或者说自己用一个不是真正的需求掩盖真实的需求,比如说有些人就喜欢打着自住的幌子买房投资。这种情况,在我身边有不少的例子,比如一些人自己工作在深圳,然后跑到深圳周边的南沙、惠州、东莞、中山等城市去买房,美其名曰是未来将来的自住。

如果你在买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惑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房价不会像以前一样上涨,甚至出现下跌,你还会买吗?你还认为自己在这个时候必须买房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大概率是真的刚需买房者。

还有另外两种类型的购房者:

一种是投资型的,家庭财富比较大,需要购置房产做资产配置;或者说希望通过房产实现保值升值;

一种是投机型的,这种购房者的立场是最不坚挺的,风吹两边倒。就像我在上文举例人在深圳跑到周边买房的,大多数都属于这类型的投机者。

2009-2019年,国内房地产发展的大周期,让房地产投资者和投机者赚到一部分钱,有些人就会有路径依赖,以为这个市场一直都会这样运行下去,房价就会这样一直涨下去。实际上肯定是不可能,大多数以价格标注价值的东西都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房子也不例外。

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变,这两年房价开始下跌,连房* *价一向十分坚挺的深圳都出现了松动,更不用说其他城市,一些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房价下跌更是十分凶猛,有些人买房的结果是除了亏掉了首付,还倒欠银行贷款。

所以,进入2023年,买房一定要谨慎、谨慎、谨慎。

对于真正的刚需客户,要做好充分的资金预算,除了要支付首付外,手中的剩余资金最好是能支付两年以上的按揭。刚需客户买房也不必太多关注房价的波动,毕竟解决自住房的问题对于国人来说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对于需要买房做资产配置的家庭或是个人,可以关注一线城市和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房产,这些区域的房价很具有价值,价格波动较小。即便遇到大危机短时间出现大跌,只要危机过后,房价一样会快速反弹,香港和日本东京都有这样的例子。

其他人,买房不作建议。

2023年中国楼市会回温吗 篇5

有可能会重新回温

第一,大城市开闸松绑楼市政策

今年楼市调控力度空前,超300城进行楼市政策优化措施达900多次,12月,作为2022年最后一个月,连佛山这样的万亿GDP城市也终于放下“架子”,住建局等部门宣布,将全面取消限购,作为全国仅有的17个万亿GDP城市之一,佛山经济环境好,本身具备人口流入吸引力,如今也对楼市松绑开闸,对市场来说,刺激销售的效果将更强。

第二,金融三支箭落地

随着11月底,稳定房地产行业的第三支箭落地,我国今年已经形成了房地产信贷、债券、股权政策金融三支箭时代,虽有三道红线的融资限制,但是对于房企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仍然会选择性的扶持部分项目,降低房企的融资压力,避免烂尾房、房企倒闭的问题,有了资金活水,房企又能够大力交房,重振市场购房信心。

第三,住户存款增长规模大

根据央行新公布的,1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数据显示,增加额达到2.25万亿,而住户贷款仅增加了2627亿元,面向房贷方面的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可见,存款相较于贷款比例基本达到10比1,住户存款多,贷款少,说明住房资产占有转为金融资产持有,老百姓有大量资金可以用于买房。

第四,疫情防控走向全面放开

2020年~2022年房地产市场一路降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经济发展受限,多地反复封控,部分企业面临裁员降薪,甚至破产倒闭,对于普通家庭,自然更倾向于存钱,而不是大额消费;封控期间,看房难,线上看房很难确定房屋质量、五证,而买房后,短时间出行限制多,无法装修房子,买材料,跑装修公司等等,大家才暂时搁置了买房计划,现在全国基本放开了防疫限制,出行不需要检查核酸、行程卡下线,大家出行自由了,有更多时间看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