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 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的起源、习俗介绍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为腊八节。腊八节一般认为源于神农氏蜡祭。东汉郑玄《礼记·郊特牲》载神农氏十二月作蜡祭告上苍,祝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禀告上苍既含丰收感恩之意,又含来年风调雨顺之请。以后这一祭祀活动演变为祭农神,故有农历十二月祭农神习俗传世。
弄清腊八节的来历首先要弄清腊与八是怎么回事。古代天子国君年终用干物祭祀农神。干物指的是风干或晒干、晾干的一类谷物,腊的本意指没有水分的干物。秦统一后祭农神依旧制,但由于是在十二月进行,祭品又是干物,于是下令将十二月定名为腊月,腊由此成为月份名称。这是腊的来历。蜡腊同音,蜡祭也称腊祭。
古腊祭为八个方面,《礼记·注》云:“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这八个方面称为八大农神或八大谷星,是腊祭的对像,腊八就是腊月祭祀八大农神,腊八一词源出于此。腊八之“八”由八大农神演变为腊月初八这一具体日子,经历了一个转化过程。神农氏开蜡祭之先河,后世沿用。由于祭祀有天子、国君参加,故又称天子大蜡八。祭祀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具体日子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说文·肉部》“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具体日子不固定。于是,后人把每年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照应八位农神,祭祀之日由此固定化。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
腊八节由来已久。史载先秦时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先,祭神灵,驱鬼避疫,祈求丰收与吉祥。但腊月为一岁之末,依常识言,在一年将终的腊月初八筹备过年才是当务之急,祈求当年丰收有悖情理,祈求来年丰收又过时尚早,祈求丰收或许是庆祝丰收,因为丰收了,才有充裕的条件和喜悦的心情筹备过年。祈求吉祥倒是顺理成章的,为新年、也为来年而祈求,符合年关之际图吉祥的心理习惯。
腊八节萌芽于远古或上古,一般认为是从古代驱鬼避疫仪式演变而来,这也是巫傩的雏形。古先民驱鬼以治病化疾,化凶为夷,新化等地现存巫傩活动中尚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古人留下的史料典籍对腊八节也多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另一东汉人应劭《风俗通》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前面说过冬至后三戍日的具体日子不是固定的,或许带来诸多不便,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将腊日由冬至后三戍日确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从这个时候开始,腊月初八便成为一重要节日,俗成约定。
有人说腊八节与佛教有关,但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而先民早在先秦就有了腊祭习俗,比佛教传入早三、四百年。因此佛界称腊八节为佛成道节,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与腊八节起源不相联系,但也说明外来佛教主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文化表现。
腊八节主要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尽管各地节庆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凡汉人居住之地都有腊八节的存在。从节俗的内容看,腊八节是过年的前奏和预演,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气味日渐趋浓,人们开始为过年而进行各种准备,祭祀、驱邪、唱戏(主要是傩戏)一类哄鬼神而娱人活动陆续展开,选择初八这个吉祥之日走亲访友、男婚女嫁等等。而直接与年俗有关的主要体现在菜肴食品的筹办上,如杀年猪、打糍粑、煮甜酒等,都是奔着过年去的。尤其在这一天或这一天前后制作的菜肴都冠以“腊八”二字,如腊八豆腐、腊八豆豉、腊八蒜、腊八醋、腊八面、腊八肉、腊八鱼等。最为流行的是腊八粥。腊八煮粥由大米加上多种豆类纹火熬成,米稠而豆香,人所共喜。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主要象征,有关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与秦始皇有关。秦修长城,民工不能回家,食粮由家里送上工地。一些人家隔千山万水,常因食粮不能按时送到而饿死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饥饿的民工凑了些五谷杂粮熬成稀粥以解饥饿。由于喝粥,繁重的活儿让他们体力不支,最后饿死工地。为悼念这些死难民工,后人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资怀念。
二、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未得天下前穷得家徒四壁。有一年冬天,又冷又饿的他从一老鼠洞里找到一堆红豆、大米、红枣等五谷杂粮,他把这些熬成粥,救得一命。这一天为腊月初八。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怀念当年的救命之粥,于是钦定腊月初八为腊八节,钦定那碗粥为腊八粥。
三、与“赤豆打鬼”有关。古人惧鬼,认为生病是恶鬼作祟。而这些恶鬼害怕赤(红)豆,腊月初八用赤豆熬粥,以驱鬼祛疫。
四、与岳飞有关。南宋岳飞与金大战朱仙镇,时值数九寒天,士兵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送粥,岳家军大胜。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遂成习俗。
五、与向善有关。相传有老两口持家节俭,挣下大笔家业,可儿子不争气,媳妇不贤惠,很快家败。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俩口饥寒交迫,幸得邻居煮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混合粥。小两口喝了这混合粥后,从此改恶从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于是,民间以此训警后人,仿效喝粥,成为风俗。
凡此种种,不逐一赘述。又据有关记载,腊八节盛行喝粥始于宋代,至今一千多年。在宋代,腊月初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间无处无人不喝粥。清代腊八节日,皇帝、皇后、皇子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粥,朝廷向寺院发放米、豆、果供僧侣食用。清史料载:清代每年在雍和宫举行腊八盛典。从腊月初一开始,内务府筹备食材以及柴薪。初七一早,皇帝委派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然后监视到初八凌晨熬好为止。熬粥的锅重约4吨,直径2米、深1.5米。每锅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100斤,干柴10000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皇帝及宫内之人食用,第三锅王公大臣和大喇嘛食用,第四锅文武官员和各省主官食用,第五锅雍和宫一般喇嘛分食,第六锅作为施舍之用。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自宋代开始,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城乡就已经很普遍了。在佛门,食腊八粥是一种宗教活动,用以纪念佛祖成道;在民间,食腊八粥主要目的还是庆祝一年来五谷丰登,祈求吉祥如意。
腊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一般是以各种米豆枣栗之类为主,如大米、小米、红枣、莲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圆、棒子仁、葡萄干、白果仁、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一总计不下几十种。有的地方还加入肉类等等。取其“八”,意在“发”,求吉祥祝福之意。做这种粥,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下锅点火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还要在盛腊八粥的碗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还有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植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过去的大神庙、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乡邻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腊八粥,一般不吃光喝净,保存着吃几天,预示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给沿街乞讨要饭的穷苦人吃,那便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被赋予一种巫术的“功能”。例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在江苏省的某些地区,因为岳飞是腊八这一天在杭州被杀害,因此在这些地区的腊八节,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英灵、寄托哀思含义在内。
过完腊八节,各家各户就进入了筹备年节的阶段。从这天起,就意味着年节要到来了,忙过四季的人们便开始为过年进行各种筹备工作了。男人们采办过年衣食用度的各种年货,女人们则准备过年的新衣、拆洗被褥、加工各种食物和原料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前。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神,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这个节日的创立,是远古时代每年年终祭祀先祖的一种习俗。对于这一祭祀习俗,《风俗通》记载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干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干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这个节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腊祭原因以外,与后世的佛教传说也有很大关系。据史书记载,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传说释迎牟尼出家后,苦于修行,在饥饿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这个日子换算成中国农历,也正好是腊月初八。佛门为了弘扬此事,宣称腊月初八是佛祖释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这一天施粥扬义,弘扬佛法,举行各种浴佛活动。因而腊八又成为了佛教的“成道节”。由此,我国固有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和风俗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腊八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中国人简称“腊八”。中国远古时代的一种祭礼称腊,也就是人们常在冬月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先人以祈福避灾,称之为“腊月”。猎、腊古时相通。后来便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从先秦起,被当作“年节”欢度。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吃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月初八日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以此来迎接新春之情景。腊八也是佛祖成道节,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名山大川,访间贤明,寻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谛。一天他走到一荒僻处,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取来泉水一口一口地喂他,又从山上采来野果加进小米为之熬制成粥,释迎牟尼吃了,顿觉元气恢复,精神振奋,感到那粥真是美味甘露,然后他又洗了澡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到这天寺院众僧便举行集会,诵经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纪念。
腊八蒜,又称腊八醋。是腊八这天用米醋泡制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启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则酸甜香辣,蒜则湛青翠绿,是春节期间的佐餐佳品。但这种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关前,是各行各业年终清算结账的时节,要把一年的盈亏丰欠算出来,但是临近春节,登门讨账,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借“蒜”、“算”同音,债主们便用送腊八蒜给债务人的方式催债。债务人见到腊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债主是在催还债务了。
因此,北京还流传了这样一句俗谚:“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腊八的来历
关于腊八起源的故事有4个。
1、话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带兵进入朱仙镇,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岳家军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百姓相继送来五谷杂粮来给将士们吃,岳家军把百姓送的杂粮煮了吃了,大败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风波亭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就在这天把五谷杂粮煮了吃了,表达对岳飞的怀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传,秦始皇号召天下工人来修长城,工人奉命而来,在修建长城期间,常年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粮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远,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就饿死在了长城上。有一年正是严寒的冬天,几个粮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粮食放在一起煮了,没人喝了一碗。但是,几天后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工人,人们在腊八这天就喝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工人。
腊八的食俗
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做法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麦仁饭。腊八,青海的很多农村会举行祭祀和庆祝,大家都吃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传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自然条件的特点,后来麦仁粥就演变成了青海的麦仁饭。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