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整理的《春望》阅读答案(通用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10、【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答案: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国家残破(忧国)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通过描写唐代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经过战争导致的极度破乱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兴亡的担忧,表达了心中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到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下面是杜甫《春望》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