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这次为您整理了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竹里馆》【赏析 篇1

首句“独坐幽篁里”,起句诗人点明了自己生活的环境。 “篁”,竹林。“幽篁”一词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幽篁,幽深的竹林。在中国文学中,“竹”这一意象是品性高雅的象征。所以,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里不但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人可以改变环境,而更重要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时以物喻人,诗人借竹的审美意象来暗示了自己所具有的高雅品行。在诗歌中,“独坐幽篁里” 表面看来是描写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一个“独”字,却表现诗人与尘世隔绝,独自进入幽深空阔的环境中,享受着深邃清幽之美。因此,诗人开始描写茂密幽深的竹林,不但表现了深邃的自然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为抒发情感营造审美环境。

次句“弹琴复长啸”,这是紧承上句而来,写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可内心情感未发,因而情不自禁,仰首长啸。这样的情致,真如魏晋名士阮籍的风味。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阮籍诗句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里,诗人运用典故,含蓄地描写出自己“弹琴复长啸”所蕴含的自由豪放的性格。从艺术上说,诗人不仅借助古人的抒情方式,描绘了自己“长啸”豪放、洒脱的神态,表现出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心理。

第三句 “深林人不知”,这一句就上句而言,在意义上不是承上而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怀,而是一转,说明自己在幽深的竹林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独处的、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环境。其实,“人不知”就暗示着诗人,脱离俗世的羁绊,融入大自然之中,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受外在的干扰,不但“弹琴”,还“复长啸”,在此,自己可以尽情发挥,任意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这一句以景结情,在描写景物中,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无忧无虑的情怀。是啊,“深林人不知”而有明月知。一个“来”字,诗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明月以情感,好像只有明月懂得诗人,主动来与诗人为伴,静静地倾听诗人“弹琴复长啸”,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怀。同时,诗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不但描写了夜晚幽篁的环境,而且把天空中的明月联系起来。这无声无息的月光,悄悄来到诗人身边,这样,人与物融合,人与大自然为一体,诗中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诗歌中,诗人由地而天,由竹而月亮,天上地下,表现出了一幅开阔审美境界。此时的诗人置身其中,“弹琴复长啸”,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由放任之情怀。

总之,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描写幽深的环境,展示出开阔的审美境界,从而表现了隐居山林,超脱尘世,心境平和的情感。在艺术上,言简意赅,意象鲜明,用典含蓄,境界开阔,从而提高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竹里馆》【讲解 篇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幽篁”,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诗人独坐于其间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的世界。

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这样的情致,颇有些魏晋名士的味道。魏晋时,当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史称“竹林七贤”。又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正巧阮籍也有一首关于弹琴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从诗中我们知道,阮籍的琴声,是因为夜不能寐,要借之来平息内心的烦躁、矛盾。他的啸声,也同样是为了要发泄心中抑郁之气。而王维的“弹琴复长啸”又是为何呢?诗人并不言及,只是继续写他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在这深山茂林之间,连声响也难以传出,自然不会有外人知晓。然而,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推移,明月突然跃出,照亮了诗人独坐的丛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倾听着诗人的心曲。

夜中弹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风为他吹解胸怀;独坐幽篁的王维,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的深情慰藉。只不过此时的王维隐居山林,不问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诗的意境,这首《竹里馆》要静谧、悠然得多。

人不知而有日月知,此刻的诗人,脱略了俗世,却融入了自然,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与大化同在的境界。

读罢全诗,一幅图画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试问,若非心灵澄净之人,如何写得出这清幽澄静之景?若无恬淡脱俗之心,又何来这忘情绝俗之音?

评解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平无奇。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相传北宋词人秦观在汝南作官时久病不愈,朋友携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秦观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心悦神愉,病竟不治而愈。一幅《辋川图》能有如此神效,这既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王维《辋川集》诸诗所启示的动人遐想。正如宋人方回评价的,王维《辋川集》“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

作品鉴赏 篇3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诗词 篇4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赏析 篇5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诗词 篇6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竹里馆》诗词 篇7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诗意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竹里馆》 篇8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今译 篇9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