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个人简介通用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手迹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据说,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岂能卧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学子乱弹琴。于是,进屋把这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好,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色黄,形体依稀若犬,民众习惯称它叫黄犬虫,夜晚喜欢蜷息在花心里。”说得安石面红耳赤。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知而铸成的失误。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由于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政府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动改革变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当时的诗人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古代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首先,王安石推行的“熙宁变法”并没有获得成功,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甚至在初中的历史教科书都将这次变法列了进去。党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在熙宁变法之前也存在着。但是在王安石推行变法后,将党争提升到了空前激烈的高度。于是,在北宋历史上,出现了新党和旧党的称谓。王安石本人可谓是才华绝世,他担任宰相之后,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采取的手段却太过激烈,以至于遭到了大多数守旧派的反对。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让变法有效地推行,王安石自然也要拉拢政见和自己一致人来辅佐自己,于是就形成了新党势力。但纵使王安石品德高尚,才华卓绝,但在相人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在宋史的《奸臣传》中,北宋共有14人位列其中,而新党就占据了12个席位。历史公认的,造成靖康之难的“六贼”首脑蔡京,也正是通过王安石得到提拔的。
蔡京可以说是王安石的门徒,而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对于蔡氏政治集团的提拔,在无意之中,把北宋亡国的奸臣引入了政治核心。他们这些人在王安石去世后,不仅没有依照王安石的政治逻辑来行事,反而把持朝政数十年之久,造成了北宋政治长期腐败的结果。
不过从客观上讲,靖康之难和王安石有一定的关系,但他并不是主要责任人。因为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是好的,也正如朱熹评价他,好心办坏事。而靖康之难爆发的原因是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是北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结果。
宋哲宗10岁即位,尚不懂事,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启用了司马光为宰相,而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同时大文豪苏轼一直上书反对变法,所以王安石的新法很快就被废除了,此时王安石正在家乡江宁。
王安石是忧愤遗憾而死的,新法是王安石毕生想实现的理想,王安石从宋仁宗当政时就提出了变法,又经过英宗,最后好不容易有宋神宗的赏识,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新法被废除,这是继宋神宗的逝世给与王安石的另一个打击,但是当时王安石已经不被朝廷重用了,他最后病死也与他的心态有关。
王安石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旨在摒除宋朝的弊端,可是他在变法的时候,没有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所以新法很快的被废除。王安石的病逝是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当时不被当政者看重,也是一件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