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来历和习俗最新10篇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立冬的来历和习俗。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介绍立冬的来历还有习俗!这次为您整理了立冬的来历和习俗最新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喝羊肉汤 篇1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秋收冬种 篇2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

食俗 篇3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立冬节气南北差异 篇4

1、北方

秦岭淮河以北附近地区,冷空气频繁出现,降温成为这个时节的常态,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还有,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来袭,尤其北京河北地区,雾霾常常会笼罩在上空,出行一定要注意带上口罩防霾,没事尽量别在雾霾天出门了。

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入冬了。而西北地区秋季的红黄景象还未完全褪去,但雪花已经飘落了。

2、南方

就华南地区而言,立冬时节仍是夏秋的景象。尤其是海南广东地区,这里的夏季刚刚离去,初秋景象才慢慢铺开,冬季离这里还是有些远的。据说,这些地方在12月才能进入冬季,寒冷才慢慢来袭,不过这些地区的寒冷来得慢,却走得很快,才刚穿上厚衣服不久,暖春匆匆赶来了。

对了,立冬过后上述这些地方还会有台风出现,一年中最晚的台风也可能会在12月底出现哦,所以,要时刻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江南西南地区,这个时候霜雾出现了,早晨起来出门,你会被浓浓的雾气笼罩,植物上也结了薄薄的霜。这意味着,过些日子,寒冷就要到来了。此外,西南地区这个时候迎来雨季,降雨非常多,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立冬日野外行吟》 篇5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从题目可以看出,此诗作于立冬之时,是对野外漫步行吟之感。此时正是秋冬交互之际,乘月外出游玩,虽说风景尽少,但却别有一番趣味。

立冬养生有什么讲究 篇6

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 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 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

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立冬的基本简介 篇7

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烧香 篇8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全国冬泳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区: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

立冬当天吃什么 篇9

立冬当天可以吃饺子、咸肉菜饭、膏滋、甘蔗、糍粑等食物。

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探寻立冬的由来 篇10

1、"立"的字源与字义

在中国历史上,“立”字与其他众多文字—样,在慧识悊学文化、智识哲学文化、意识哲学文化这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一般来说,智识哲学文化与意识哲学文化这两大时期的解析常常比较接近, 而且被近代所广泛采用;但是,文字在慧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本义,却常常被人们丢失或者违背。

《说文解字·卷十立字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臣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这其实只是古人在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对立字的一种解析。

立,由“大”与“一”组合而成,这是一种共识,但是对于“大”和“大”的本义,却在智识与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发生了认知上的蜕变。

从慧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立”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以图象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道德行世方为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其中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界的法则。到了立冬这一天,道,运载着智德水的能量,布输给地球上的万物,这才是真正本义上的“立”。

老子曾经在他的五千言当中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从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创造的甲骨文与金文的“立”之文形中,可以解读出,其本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屹立于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

从立的篆体字形上可以看到,“”上面的“S”,也就是“玄之有玄”的“玄(甲骨文)”,是指道德的能量灌输到大地上来,而且,这个法则只有“人"能明白。

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经过“为学者日益”和“闻道者日损”,明白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道德行世而立,才能符合自然法则 。 这个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道、德、人”的整体立意。

篆体时期,立字仍然保留着这种直指本义的象形表意,而且,我们从篆体的立字中,可以看出“S”玄曲波在字的顶部以及两侧的象形,都是直指“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本义。

篆文是具有承上启下功用的象形表意文字,向上所传承的是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表意文字;向下又可以使我们认清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所诞生的汉字的局限性。

2、冬字的字形字义

那么,“冬”字怎么解析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冬字的字形字源,甲骨文表现出的就是两粒果实吊在那里,没有任何其他的事物了。

那么,这个果实也就象征着内果实和外果实处在一种收和藏的时机,应当及时把握。是在提醒和暗示人们,应当及时收获、收藏。

在金文期,我们可以看到下方框形结构中,有一横线向两侧伸出来,已经穿出下方框,里面是有一个太阳的“⊙”,也是“德一”的一个图示。

而在后面的这几个字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变迁。下方框形结构中有一横线向两边穿出来,这就象征着一种“束”,束缚。

冬字的字义:意识形态的物相学之中,冬是会意字,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说文》:“四时尽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記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音同冰)。”

《乐记》:“冬,藏也。”蔡邕《月令章句》:“冬,终也。”前汉的《汉书·律历志》:“冬,终也。”《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智识哲学文化则保留着慧识悊学对冬的质象学定义。

《礼记·月令》当中指出:“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这段话也基本上可以引导我们向慧识悊学去体悟了,去感悟什么是天气,什么是地气。天气为什么是上腾而不下降,地气为什么下降而不升呢?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天,这个意思我们就可以把握住。

《鶡冠子·环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指出了天道是天下皆冬的一个指示器,其中北斗七星最后的一颗斗柄星指向正北方的时候,“天下皆冬”。

“冬”的字形中,“⊙”的形构是象喻“德一”的。“⊙”作为单独的汉字是指甲骨文的“日”,或者是小篆的太阳,是用离卦来象喻的,方位属于南方,五行属于火;“仌”读音为冰,是指水,用坎卦进行象喻,方位属北方,五行属水。

所以我们从上面字形的变化当中就可以看到,到后来冰就成为冬的主体,而阳火隐退了。“大火隐退”在后面的字形上面就没有表现出来。到现在的楷体“冬”字,那就不认识是什么意思了,象形表意完全都不存在了。

3、立冬的字义

立冬一词作为节气形名,其原生态的慧识悊学意义,就是修身学对应于天道规律法则的形名。

“立”,其修身本义即大道行世,立德为基。甲骨文的“冬”,既象形表意修身内在精炁神果实的敛藏,同时也表述了外在春华秋实的收藏,具有内外同步收获之义。

“冬”字的金文象形表意的是天德“⊙”阳火内束,但是小篆中却逐步丢失了“⊙”天德阳火的表意,蜕变为以“仌”取代“⊙”,出现舍本求末、弃里执表的现象。

所以,研究这些文字是挺有意义的事情,也挺有趣的。从中可以看出慧识悊学文化到智识哲学文化,再到意识哲学文化的逐步变迁过程。看人们到底重视哪一个。

真正的文化始终是首先重视天地之纲,然后才重视目;重视经,然后才是把握纬。因为,没有纲、没有经,只是把握纬、把握目,那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寻乱觅,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