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赏析最新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春望》古诗赏析最新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春望》诗词 篇1

原文: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无端的烦恼,相忍的滋味实在让人受不了。对着明镜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泪空垂,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风啊!你知道不知道!换一种说法,就是写花儿已开满枝头,可是见到春花反而引发相思之情,自己泪流满面,那传递住处的春风,可曾告诉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满枝”,诗一开头就劈空而来,似情奔涌,似相思爆发,骇人心目,给人以悬念。“那堪”写诗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这里的“那堪”有两层意思:“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先是情人分离两地相思,本已不堪;继而,偏偏春色恼人,满枝鲜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却不能圆!这就怄得她更加不堪,绪新思,一齐迸发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古今词论》)。情景互移,于是,坠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尽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花满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写照:大地回春,风光宜人,万物欣欣向荣,枝头繁花锦簇正是情人结伴相邀,游春赏花,留恋春景的大好时光,何以我们的诗人反乎寻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这满园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后两句“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诗人以面对明镜梳妆打扮,问春风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结,戛然而止,给诗添上了无穷的缠绵悱侧的哀伤情调。既写面对明镜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发了心中无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情意绵绵动人肺腑。对此,裔耀华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释:“朝起临甓晓妆,不知是镜中映出了窗外景色,还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颜,又引起她对影伤怀,禁不住双双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结,莫可名状:花期虽好,徒奈我一人独赏?对镜梳妆,又为谁打扮?无限衷曲,诉与谁听呢!这不堪承受的一切,终于使诗人呼出:春风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亲人啊,你晓不晓得我为你憔悴到了这般模样!’这里,拟人、借代、双关、设间,多种修辞手法融为一体,不尽的“春望’之中,说尽了主人公难耐的孤独凄凉同时也寄托了她无限的寂寞与企望。”

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唐代身为乐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诗人,虽然凭借她的美丽聪慧和才情风度能够得到文人才子的赞赏和青睐,但她却像是无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根基,尽管她大胆执著地追求美好爱情生活,但最终却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她用手中诗笔,写下了许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与失意。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2

原文

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春望》鉴赏 篇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ldq …uo;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 篇4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诗词 篇5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6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7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谓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书:家信。抵万金:极言家书之难得。

6、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不胜:犹不能。簪:用来束发于冠的饰具。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蜀,长安沦于叛军之手,时杜甫挈家逃难。七月,太子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离家单身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得,送至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忧乱伤春而作此诗。上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至今读来犹撼人心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