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10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关雎【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赏析: 篇1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关雎》原文及译文: 篇2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篇3

诗人:诗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 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

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研究评价《诗经》的各家都不能避开的,而且常把《关雎》作为整部《诗经》的纲领来研究。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对《关雎》中君子从“好色”到“礼”的转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正好注解了孔子对《诗经》进行“思无邪”的概括,即《诗经》虽然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和“变风”、“变雅”等下层人民的呼吁,但最终这些都处理好了儒家所倡导的“情”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后都归于中庸平和的情思。

据此,《关雎》可理解为:雎鸠和鸣的河边,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对其进行热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绝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为思慕淑女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是对心仪的淑女充满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为,于是再次追求“淑女”时,则以钟鼓琴瑟之乐取悦于她。因为钟鼓琴瑟本身就是礼的象征,用琴瑟钟鼓友、乐于她,正是对淑女以礼相待之意。因而君子从好色到“反纳于礼”的过程,正是礼的发现与运用过程,故而对“《关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评价,就是对君子反思回归并依礼而行的赞赏。可见,在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从诗歌的功用角度出发,以礼乐文化整合下的礼教来解释《诗经》是当时的基本特征。

二 汉代“经学”对《关雎》的意识渗透

随着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渗透,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契合了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雄心,使之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一家之说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经典也被尊奉为知识与思想渊薮的“经”,经学也变成士人进禄致仕、经世致用的不二法门而随之称霸天下,造成了汉代整个社会奉儒治经蔚然成风。因而也出现了众家解诗的`繁荣局面,产生了“诗经学”或叫“诗经阐释学”,最著名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的属于今文诗学,又被称作“三家诗”在西汉十分盛行。并设置“经学”博士,但三家诗大都已经亡佚,清人王先谦对三家诗曾进行过辑佚。而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属于古文诗学,即学者所谓的“毛诗”。

《关雎》被置于《诗经》之始,历来是“诗学”重视的对象,汉代众家解《诗经》都对《关雎》反复推敲,从四家诗都将《关雎》作为关注的焦点来诠释中可见一斑。

鲁、齐、韩三家诗大致相同,都把《关雎》视为讽世刺时之作。鲁诗“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齐诗“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韩诗“《关雎》,刺时也”。“三家诗”都把《关雎》中普通的男女爱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与后妃关系的诗作,把《关雎》附会成刺诗,讽刺康王沉迷女色,贻误朝政。期盼诗中的男女之情终归于礼,借古鉴今讽谏君主谨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贞淑贤静,从而达到旺家兴国。今文三家诗之所以把《关雎》的主旨归于讽谏君主后妃的刺诗,这与汉代的社会现实和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诉求有关。

人类由野蛮蒙昧进入到文明有序的时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与伦理观念日益加强,从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强化稳定的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妇之礼被放到了“万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伦理关系中。《周易・序卦》把“夫妇”之礼放在首位,并且指出夫妇之道亦需久恒。对于国家来说,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兴衰。汉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专横,几乎颠覆了汉家社稷。后来窦太后、王太后又连续干预朝政,汉武帝宠爱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比起《关雎》中所赞淑女的贤惠贞淑,她们相差甚远。当时士人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具有社会代表性话语的《关雎》说成刺诗,反映了西汉经学家劝诫帝王正确对待“人伦之始”的大婚,不要过分贪图美色而忽视了贤德,要匹配爱慕有贤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长治久安。根据“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理论,帝王应该先治理好后宫,再由内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远,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主要在民间传播,“毛诗”学派要涉足政坛,其理论必须要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没有步前三家后尘于讽刺进谏,而立足于赞美“后妃之德”强调“上以风化天下”,从帝王统治角度出发把《关雎》阐释为“经夫妇”、“厚人伦”移风易俗进行教化的工具,这样就迎合了帝王统治天下的心理。《毛诗》广泛吸收了前人诗学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完善,最终集《诗经》学礼化之大成,在西汉末期被立为学官。东汉以后《毛诗》逐渐风化天下,而其余三家诗日渐衰退,以至后来大多亡佚。我们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就是毛亨所传“毛诗”。

《毛诗》每首诗都有序,其余各诗序都比较简短,只有《关雎》的序比较长,洋洋洒洒蔚然成篇,被称为《诗大序》,即学者专称的《毛诗序》。毛氏开宗明义地把《关雎》的喻义美赞为“后妃之德”,也对《诗经》进行了纲领性理论概括,把它看作弘扬王道之音,进而风化天下的工具。《毛诗》没有把《关雎》解释为“刺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风雅正变”理论。《诗大序》认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声音,而把西周后期政治衰乱中比较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称作“变风”、“变雅”,认为“变风”、“变雅”创作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道衰,礼义废”,这样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诸侯失纲,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继而也就有了讽世刺时的“变风”、“变雅”。《关雎》则是《周南》首篇,是礼义典范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将《周南》中的第一篇《关雎》作为刺诗,而从帝王治国由内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风化天下出发,用《关雎》为“后妃之德”垂范:忧虑君子进谏贤德之人,而不能过分沉溺于美色,爱怜窈窕贞顺的女子而注重其贤淑之才,且还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 朱熹及后代对《关雎》的新解

对《关雎》解读自东汉以后变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学时期又有新解,理学大师朱熹就与《毛诗》的解释有很大差异。朱熹晚年本着“尽去《小序》,尽涤旧说”的目的做《诗集传》。但他并未“旧说”尽去,而是对其进行了许多扬弃。在《关雎》喻义问题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说。朱熹在解读上确实有自己的一番见地,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关雎》最终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内治”上,而古代中国历史上固有的圣人情结,使朱熹把《关雎》中的君子与淑女附会于文王与大姒“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在他们看来历史上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对世人起着垂范性的教化作用,认为《关雎》是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

朱熹又从《关雎》推到《周南》进行解释:认为《周南》中《关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诗皆言后妃之德,《关雎》只是其中的个体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阐明文王因为身修而达到的国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齐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彰显了其由内而外的治家治国之道。朱熹把君子与后妃落实到文王与大姒,本意可能并不为附会历史,但是把历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妇树立为齐家的典范来让后来者效仿,一方面为此诗提供了历史例证,契合了世人的圣人垂范情结;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来证明“修身齐家”做好后能使国治天下归。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也被后代大师们所关注。随着“诗学”的发展,清代学者不再固守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径。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对某人的特指,更不见得要附会至文王夫妇。崔述的《读风偶识》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解释《关雎》也都不再拘泥于“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润觉得“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皆相宜。显然已经透过经学解读的藩篱向外拓展,开始倾向于从诗歌审美方面关照《关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以古史辨派开创的现代“诗学”已经跳出经学解读的重围,开始真正从文学审美角度审视《关雎》。现代“诗学”基本都把《关雎》看成是有关恋爱婚姻的诗歌,但具体观点之间也存在差异。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而郑振铎先生则解释为描述婚姻的结婚乐曲。

综上所述,我们从历代学者对《关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段的文学作品及一些对先人优秀作品的解读都不是空穴来风,各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或对前人作品的演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因为主流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当时的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倾向,拥有话语权。学术话语一旦与主流意识相结合,那么它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与后盾,从而成为权力话语。这也是为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权威性话语靠拢的原因。

注音 篇4

雎(jū) 鸠(jiū) 窈(yǎo) 窕(tiǎo) 好(hǎo)逑(qi�)荇(x�ng)  寤(w�) 寐(m�i)芼(m�o)

参考答案: 篇5

7.(2分)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8.(2分)(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译文 篇6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关雎》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7

关雎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分类及表现手法。

2、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此诗直至背诵。

3、了解诗的节奏。

4、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

5、品味诗歌,把握诗的情感,体会诗歌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此诗。

2、品味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婚礼,发现对联德文横额是“钟鼓乐之”,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明白他的意思么?【学生发言,由此引出《诗经》】

二、走近《诗经》

1、出示《诗经》。【激发学生了解《诗经》热情】

2、学生根据注释、资料简介《诗经》。

3、教师介绍《诗经》类别:风、雅、颂。

【师过渡:现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诗经》第一部分“国风”的第一首《关雎》】

三、板书课题。【关雎】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与“睢”字比较。

2、读注释明白题意。

3、媒体显示,了解雎鸠。

四、聆听录音。

1、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把握节奏。【二二分法】

五、媒体显示,强化字词。

荇 窈窕 寤寐 芼

六、学生比读,师生评价。

七、诗歌品读。

1、诗中写了那些物象?

A、浏览全诗,划出物象。

B、观看媒体,熟悉物象。

【板书:雎鸠 淑女 君子

2、他们各有那些表现呢?【学生边读边划,尔后交流】

3、题目是“关雎”,诗中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淑女和君子呢?【学生找出其相似点,教师点明“起兴”手法

4、淑女、君子各是怎样的人?【由此把握诗的主题】

八、分组分章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

1、教师示范。

雎鸠关关真欢畅,双双栖息小洲上。美丽文静好姑娘,她是我的好对象。

2、学生交流。

九、赏析表达。【以“——真美,美在——”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十、诵中感受。【读出“爱慕——追求——不得——友之——乐之”情感变化】

十一、唱中升华。【媒体播放《关雎》歌曲】

板 书

雎鸠———淑女 君子

关关 流之 求之

采之 思服

芼之 友之

乐之

注释 篇8

⑴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x�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的样子。

⑽辗(zhǎn):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m�o冒):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14)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

《关雎》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9

《诗经 关雎》教学实录 导 入 语 :

朝 吟 风 雅 颂 , 暮 唱 赋 比 兴 , 秋 看 鱼 虫 乐 , 春 观 草 木 情 。

回 溯 华 夏 文明 的 源 头 , 从 《 诗 经 》 开 始 。

当 代 作 家 王 安 忆 曾 这 样 说 的 :

“《 诗 经 》 本身 就 是 一 条 河 , 一 条 文 字 之 河 。

我 们 永 远 生 活 在 《 诗 经 》 的 下 游 , 感 受其 芬 芳 , 接 受 其 哺 养 。

”翻 开 《 诗 经 》 , 首 卷 便 是 那 流 传 千 年 的 诗 句 :“关关 雎 鸠 , 在 河 之 洲 ”。

今 天 我 们 一 起 溯 洄 《 诗 经 》 之 畔 , 聆 听 《 关 雎 》 的爱 情 箴 言 。

板 书 《 关 雎 》 学 习 目 标 :

鲁 迅 先 生 著 述《 汉 文 学 史 纲 要 》,提 出 “三 美 ”——音 美 以 感 耳 ,形 美以 感 目 , 意 美 以 感 心 。

告 诫 我 们 学 习 诗 歌 要 善 于 体 会 诗 歌 的 美 。

所 以 我们 学 习 本 课 。

目 标 有 三 个 :

读 诗 , 读 出 节 奏 音 韵 之 美 ; ( 节 奏 美 、 音 韵 美 ; 重 章 —叠 句 ) 解 诗 , 解 出 故 事 画 卷 之 美 ; ( 画 面 美 ) 品 诗 , 品 出 意 境 内 涵 之 美 。

( 意 境 美 、 形 象 美 、 内 在 美 ; 行 为 美 ;品 德 美 ) 教 学 过 程 :

板 块 一 :

读 诗 , 读 出 节 奏 音 韵 之 美 。

师 :同 学 们 ,“书 不 厌 频 读 ,诗 须 放 淡 吟 。”请 大 家 捧 起 书 来 ,高 声 朗读 , 读 准 字 音 、 读 对 节 奏 。

学 生 :

关 关 雎 鸠 , 在 河 之 洲 。

窈 窕 淑 女 , 君 子 好 逑 。

…… 教 师 :

诶 ? 我 刚 才 听 到 有 同 学 读 错 了 一 个 字 。

PPT 上 有 显 示 , 这 里它 应 读 “hâo”还 是 “hào”?

你 来 说 , 嗯 , 说 得 有 理 有 据 。

他 说 :

“逑 ”这 里 指 “配 偶 ”, 前 面 的 “好 ”是 修 饰 “配 偶 ”,作 形 容 词 ,应 该 读 成 三 声 。“好 逑 ”,合 在 一 起 指 美 好 的 配偶 。

( 解 读 真 细 心 , 请 坐 。

) 师 :

读 准 了 字 音 , 让 我 们 带 着 自 己 的 理 解 齐 读 一 下 这 首 诗 。

师 生 :

关 关 雎 鸠 , 在 河 之 洲 。

窈 窕 淑 女 , 君 子 好 逑 。

……( 一 读 :

读准 字 音 ) 教 师 :

同 学 们 的 声 音 可 真 清 悦 。

《 诗 经 》 , 这 出 自 中 原 大 地 最 厚 重的 沃 土 、 最 能 体 现 先 民 真 实 性 情 的 歌 唱 , 这 汉 民 族 传 统 的 基 岩 缝 中 汩 汩流 出 的 清 泉 , 总 是 在 不 经 意 间 拨 动 我 们 的 心 弦 , 召 之 即 来 , 挥 之 不 去 ,才 下 眉 头 , 却 上 心 头 。

请 同 学 们 用 四 字 词 , 说 说 你 初 读 《 关 雎 》 时 的 内心 感 受 。

老 师 举 一 个 例 子 :

生 :

内 容 简 短 , 浪 漫 唯 美 。

好 ! 这 位 同 学 举 手 了 。

生 :

句 式 整 齐 , 对 仗 工 整 。

( 不 错 , 你 发 现 了 诗 经 的 结 构 。

) 同 桌 :

音 调 悠 然 , 语 言 优 美 ; ( 真 好 , 不 仅 关 注 到 了 语 音 语 调 , 还关 注 到 了 文 字 本 身 。

) 后 面 的 同 学 说 一 说 。

你 说 :

朗 朗 上 口 , 富 有 韵 律 ; ( 你 找 到 的 是 节 奏 , 嘤 嘤 成 韵 , 有 金石 之 声 。

抓 住 了 诗 歌 的 精 髓 之 一 —音 乐 美 。

) 师 :确 实 如 此 ,《 关 雎 》出 自《 诗 经 ·国 风 》,两 字 一 拍 ,琅 琅 上 口 ,节 奏 鲜 明 ( 节 奏 美 ) 板 书 。

另 外 , “鸠 、 洲 、 逑 ”以 及 “流 、 求 、 友 ”韵 脚 相同 ; 而 “辗 转 ”一 词 双 声 叠 韵 , 读 来 , 意 味 悠 长 , 音 韵 和 谐 。

(音 韵 美 )板 书 师 :

同 学 们 , 《 关 雎 》 篇 之 前 , 有 一 段 序 言 , 我 们 通 常 称 之 为 《 毛诗 序 》 。

《 毛 诗 序 》 在 谈 到 《 诗 经 》 创 作 缘 起 时 曾 这 样 说 :

“诗 者 。

情 动于 中 而 形 于 言 , 言 之 不 足 , 故 嗟 叹 之 , 嗟 叹 之 不 足 , 故 永 歌 之 。

”可 见 ,

《 诗 经 》 在 古 代 是 可 以 合 乐 而 唱 的 , 下 面 请 同 学 们 随 着 音 乐 来 诵 读 《 关雎 》 。

师 生 :

关 关 雎 鸠 , 在 河 之 洲 。

窈 窕 淑 女 , 君 子 好 逑 。

( 伴 乐 朗 读 ) 板 块 二 :

解 诗 , 解 出 古 诗 画 面 之 美 。

师 :

余 音 绕 梁 , 三 月 不 知 肉 味 。

如 闻 其 声 , 如 临 其 境 。

陶 醉 之 余 ,谁 能 用 简 洁 的 语 言 概 括 一 下 诗 歌 的 内 容 呢 ? 来 , 你 笑 了 , 你 来 说 。

哦 , 你 说 :

这 首 诗 写 的 是 一 位 君 子 对 一 位 淑 女 的 爱 慕 。

同 桌 迫 不 及 待 地 补 充 :

爱 慕 、 追 求 却 求 而 不 得 的 过 程 。

( 你 俩 可 真是 珠 联 璧 合 , 心 有 灵 犀 。

请 坐 ) ( 像 这 样 在 诗 中 叙 事 ,在《 诗 经 》中 ,我 们 把 它 叫 作 “赋 ”( 板 书 ))。

引 导 语 :

“赋 ”即 为 铺 陈 直 叙 。

诗 歌 作 为 传 情 达 意 的 文 学 题 材 , 它 有着 “诗 言 志 ”、 “诗 缘 事 ”、 “诗 言 情 ”的 独 特 功 能 。

《 关 雎 》 , 用 它 那 质 朴 生动 的 文 字 讲 述 了 一 个 缠 绵 悱 恻 的 故 事 , 同 时 , 也 用 它 那 清 新 明 丽 的 笔 调勾 勒 出 一 幅 幅 和 谐 美 丽 的 画 卷 。

那 假 如 现 在 让 你 把 《 关 雎 》 拍 成 一 个 短视 频 , 你 准 备 拍 几 个 场 景 来 展 现 这 首 诗 呢 ? 宣 传 委 员 已 经 站 起 来 了 , 果 真 是 术 业 有 专 攻 啊 。

她 说 要 拍 四 个 场 景 。

两 只 雎 鸠 鹤 立 洲 头 ; 窈 窕 淑 女 采 摘 荇 菜 ; 翩 翩 君 子 追 寻 淑 女 ; 惨 遭 拒 绝 梦 中 相 遇 。

教 师 :惊 才 绝 艳 呐 ,你 真 是《 关 雎 》的 知 音 哪 ,远 景 ,近 景 ,特 写 ,虚 实 结 合 , 如 此 看 来 , 《 诗 经 》 确 实 经 久 不 衰 , 斑 驳 的 岁 月 未 使 它 锃 亮的 意 象 生 出 铜 绿 , 无 涯 的 空 间 未 使 它 丰 富 的 思 想 消 失 殆 尽 。

你 勾 勒 出 了如 此 唯 美 的 画 面 ,我 们 再 来 读 一 读 ,读 出 它 的 画 面 美 吧( 画 面 美 )板 书 。

师 :

好 诗 不 厌 百 回 读 。

这 一 遍 读 , 大 家 的 感 情 进 去 了 。

板 块 三 :

品 诗 , 品 出 诗 经 内 涵 之 美 。

引 导 语 :

同 学 们 , 《 关 雎 》 , 《 诗 经 》 之 首 , 《 诗 三 百 》 之 首 , 魅力 独 特 ,内 涵 深 邃 。请 大 家 在 “密 咏 恬 吟 ”之 余 ,说 说《 关 雎 》除 了 富 有 节奏 美 、 音 韵 美 和 画 面 美 之 外 , 它 到 底 还 美 在 哪 儿 ? ( 提 示 :

从 诗 歌 内 容和 人 物 形 象 等 方 面 分 析 。

) 五 分 钟 后 , 请 小 组 代 表 发 言 。

好 。

第 一 小 组 已 经 举 手 。

这 位 同 学 说 , 《 关 雎 》 美 , 美 在 意 境 。

( 板 书 ) 她 说 :

雎 鸠 鸟 、 碧 水 , 小 洲 , 淑 女 , 君 子 , 人 和 自 然 和 谐 共 处 , 美不 胜 收 。( 真 是 明 眸 善 睐 。而 且 只 “关 关 ”二 字 领 衔 ,灵 动 地 展 现 出 了 一 对雎 鸠 鹤 立 洲 头 , 未 见 其 形 , 先 闻 其 声 。

此 种 笔 法 开 后 世 诗 人 无 数 法 门 。杜 甫 的 诗 句 “绿 垂 风 折 笋 ,红 绽 雨 肥 梅 。”这 两 句 也 是 倒 装 句 ,译 为 :风 吹折 了 绿 意 浓 浓 的 竹 笋 ,雨 催 肥 了 色 如 胭 脂 的 梅 子 。这 样 特 地 将 “绿 ”和 “红 ”两 字 置 于 句 首 , 意 象 鲜 活 , 意 境 优 美 , 给 读 者 以 深 刻 的 印 象 。

我 们 再 来读 这 句 ,关 关 雎 鸠 ,关 关 ,关 关 ,有 没 有 余 香 满 口 ,余 音 袅 袅 的 味 道 呀 ?中 国 的 汉 字 , 才 是 世 界 上 最 美 丽 的 文 字 , 含 情 , 达 意 , 蕴 藉 , 风 流 。

每一 个 字 都 是 力 重 千 钧 , 掷 地 有 声 。

) 第 二 小 组 说 , 哦 , 你 说 《 关 雎 》 美 , 美 在 淑 女 的 形 象 。

( 板 书 ) “窈 窕 ”一 词 尽 得 风 流 。

师 :

不 错 , 善 于 发 现 课 下 注 释 , 你 果 真 有 一 颗 慧 心 。

其 实 , 《 诗 经 》 采 集 广 泛 , 涉 及 人 物 形 象 也 颇 多 , 其 中 女 性 形 象 最为 丰 富 。《 诗 经 》中 不 仅 有 “窈 窕 淑 女 ”身 姿 之 优 雅 ,也 有 “舒 窈 纠 兮 ;舒优 受 兮 ;舒 夭 绍 兮 ”体 态 之 风 骚 。当 然 还 有 “巧 笑 倩 兮 ,美 目 盼 兮 。”以 及 “‘美目 扬 兮 ’、 ‘美 目 清 兮 ’、 ‘清 扬 婉 兮 ’”意 态 之 韵 味 。

同 学 们 , 我 们 读 《 诗 经 》

呀 。

能 读 出 太 多 活 泼 泼 女 性 形 象 , 今 后 , 你 们 肯 定 还 要 走 更 远 的 路 程 ,还 要 读 更 多 的 书 本 , 还 要 见 识 到 更 美 好 的 人 物 形 象 :

倔 强 独 立 的 简 爱 小 姐 , 狡 黠 灵 动 的 伊 丽 莎 白 , 美 艳 绝 伦 的 艾 斯 美 达拉 , 精 明 强 悍 的 斯 嘉 丽 , 他 们 各 自 有 动 人 之 处 , 但 是 , 每 当 你 回 想 起 我们 那 窈 窕 淑 女 , 心 中 总 会 激 起 一 阵 涟 漪 , 柔 肠 百 转 , 这 是 我 们 最 中 国 的女 性 , 她 之 后 是 刘 兰 芝 , 是 木 兰 , 是 罗 敷 , 是 婴 宁 , 是 小 倩 , 是 黛 玉 ,是 湘 云 , 是 无 数 的 无 数 , 那 些 女 子 , 那 些 花 儿 , 是 我 们 中 国 的 , 健 朗 ,明 快 , 向 上 ! 第 三 小 组 , 这 位 同 学 也 要 发 言 :

她 说 淑 女 除 了 形 象 文 静 美 好 , 还 很勤 劳 。

她 圈 点 勾 画 了 诗 中 反 复 出 现 的 “采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 左 右 采 之 、 左 右芼 之 。

”可 以 看 出 淑 女 勤 劳 持 家 、 娴 雅 有 度 。

师 :

( 眼 光 真 独 道 , 已 经 读 到 了 文 字 深 处 。

大 家 仔 细 看 “采 ”这 个 字 ,是 不 是 像 一 幅 画 一 样 无 言 地 诉 说 着 它 最 初 的 含 义 ,没 错 ,它 是 个 象 形 字 。采 莲 南 塘 秋 , 江 南 可 采 莲 , 上 山 采 蘼 芜 , 采 采 芣 苢 , 中 国 的 文 学 史 , 就这 么 在 采 采 中 延 续 下 来 。

) 课 代 表 也 要 补 充 , 你 来 接 着 说 。

你 说 , 《 关 雎 》 美 , 美 在 淑 女 的 内 涵 。

( 板 书 ) 师 :

淑 女 不 仅 亭 亭 玉 立 、 勤 劳 持 家 , 她 还 很 有 内 涵 。

何 以 见 得 ? 生 七 嘴 八 舌 。

师 :对 ,她 对 爱 情 不 随 便 ,当 男 子 对 她 求 爱 之 后 ,她 却 拒 绝 了 男 子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 淑 女 自 尊 自 爱 , 内 外 兼 修 。

真 好 ! 所 以 , 我 们 女 孩 子 就应 该 要 像 淑 女 那 样 , 自 尊 自 爱 , 做 一 个 秀 外 慧 中 的 女 子 。

其 实 ,《 毛 诗 序 》在《 关 雎 》开 篇 就 提 到 :“关 雎 ,后 妃 之 德 也 ,风 之始 也 , 所 以 风 天 下 而 正 夫 妇 也 ……” 可 见 《 关 雎 》 将 生 命 意 义 上 的 男 女 恋情 升 华 和 规 范 为 伦 理 意 义 上 的 夫 妇 之 德 ; 而 汉 儒 对 《 关 雎 》 则 具 有 “风 天

下 而 正 夫 妇 ”之 政 教 意 义 的 肯 定 , 不 仅 与 早 期 儒 家 夫 妇 伦 理 观 念 相 一 致 ,而 且 与 早 期 儒 家 《 诗 》 学 观 一 脉 相 承 ;我 们 恰 当 理 解 《 关 雎 》 诗 旨 , 才 能有 效 解 读 其 蕴 涵 的 礼 乐 教 化 与 美 善 之 德 。

这 位 男 生 很 急 切 ,你 来 说 ,哇 ,你 的 想 法 很 独 特 ,你 说 君 子 想 得 美 。哪 里 想 得 美 了 ? 啊 , 他 爱 淑 女 , 但 是 求 婚 却 惨 遭 拒 绝 , 只 好 在 梦 中 花 好月 圆 。

唉 ! 你 的 观 点 立 即 就 有 人 反 驳 。

哦 , 我 听 见 旁 边 的 男 生 说 :

这 明 明是 克 制 的 爱 , 他 爱 淑 女 , 但 是 将 这 种 爱 在 被 拒 绝 之 后 , 埋 在 了 心 里 , 藏在 了 梦 里 。所 以 ,这 位 男 生 说 :《 关 雎 》美 ,美 在 君 子 的 行 为 。( 板 书 ) 你 说 的 对 , 克 制 的 爱 , 真 的 爱 你 , 就 是 宝 玉 对 黛 玉 的 发 乎 情 , 止 乎礼 。

万 般 怜 惜 , 心 心 相 印 , 读 过 红 楼 梦 吗 , 宝 玉 和 黛 玉 两 小 无 猜 , 共 读西 厢 , 嬉 笑 故 事 , 写 诗 作 赋 , 但 宝 玉 从 不 敢 对 黛 玉 有 轻 慢 唐 突 之 处 , 越是 深 爱 , 越 是 小 心 啊 。

这 仅 仅 是 行 为 美 吗 ? 如 果 我 们 的 境 界 再 高 远 一 些呢 ? 对 , 《 关 雎 》 美 , 美 在 君 子 的 品 德 。

( 板 书 ) 这 样 的 男 子 , 堪 称 “君子 ”呀 。

而《 关 雎 》就 是 通 过 诗 歌 的 方 式 阐 释 “君 子 ”与 “淑 女 ”的 内 涵 。孔 子 将其 编 在《 诗 经 》之 首 ,意 在 通 过 它 为 男 男 女 女 树 立 一 个 美 好 爱 情 的 标 准 ,以 “风 天 下 而 正 夫 妇 ”———在 诗 一 般 的 理 想 境 界 中 ,什 么 样 的 女 子 可 称 为“淑 女 ”,而 值 得 你 去 追 ;什 么 样 的 男 子 可 称 为 “君 子 ”,而 值 得 你 托 付 终 身 。大 家 都 清 楚 了 吧 ? 当 然 《 关 雎 》 还 告 诉 我 们 , 不 管 爱 或 者 是 被 爱 , 都 要 讲 究 美 德 , 讲究 嘉 言 懿 行 。

最 后 一 个 小 组 要 总 结 陈 词 了 。

你 说 ……《 关 雎 》 之 美 , 美 在 形 式 。

一 唱 三 叹 , 回 环 往 复 。

对 , 这 样的 手 法 , 我 们 把 它 叫 做 “重 章 叠 句 ”( 板 书 )

总 结 语 :

同 学 们 , 奇 文 共 欣 赏 , 疑 义 相 与 析 。

《 关 雎 》 还 有 很 多 的美 ,像 她 的 艺 术 手 法 :“赋 、比 、兴 ”;她 的 丰 富 含 义 “后 妃 之 德 ”, 她 的 爱情 观 “乐 而 不 淫 , 哀 而 不 伤 ”。

这 些 也 使 整 首 诗 变 得 特 别 有 韵 味 , 有 美 感 。尤 其 是 “赋 、比 、兴 ”作 为 诗 歌 表 达 的 基 本 手 法 ,有 其 独 特 所 指 。古 人 认 为 :“赋 ”即 为 “铺 陈 其 事 ”;“比 ”即 为 “借 物 譬 物 ”;“兴 ”即 为 “托 物 起 兴 ”。聚 焦 赋比 兴 手 法 的 运 用 ,这 个 是 难 点 ,我 们 下 节 课 还 要 做 专 题 研 究 。少 年 读 诗 ,杯 中 窥 月 , 一 首 好 诗 , 我 们 需 要 用 一 生 去 解 读 。

以 后 你 长 大 了 , 再 读 诗经 , 再 见 《 关 雎 》 , 定 会 有 故 人 重 逢 的 喜 悦 。

我 们 为 什 么 会 甘 心 情 愿 拼 上 一 生 的 时 间 徜 徉 在 诗 经 中 呢 , 因 为 它 美 呀 :

美 , 美 在 音 韵 和 谐 ; 美 在 意 境 高 远 ; 美 在 内 涵 深 邃 ;读 着 它 , 就 会 生 发 一 种 满 血 复 活 的 、 满 满 的 幸 福 感 啊 ! 同 学 们 , 诗 歌 因 其 形 式 内 容 的 特 有 美 感 和 蕴 含 情 绪 的 深 沉 丰 富 , 成为 优 美 、 细 腻 、 丰 富 、 浪 漫 的 代 名 词 , 成 为 一 种 具 备 无 线 延 展 性 的 艺 术形 式 。有 其 独 特 的 美 感 ,请 大 家 再 来 看 老 师 的 板 书 ,学 完 这 首 诗 歌 之 后 ,这 么 多 的 美 , 就 在 我 们 心 中 留 下 了 一 个 大 大 的 “美 ”字 。

人 生 自 有 诗 意 , 诗 歌 浸 润 人 生 , 愿 《 关 雎 》 厚 美 , 永 存 心 间 。

我 的 分 享 完 毕 , 谢 谢 大 家 !

注释 篇10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像声词,借用字,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毛传:“雎鸠,王雎也。”《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鴡=雎)。”郭璞(pú)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禽经》:“王雎,雎鸠,鱼鹰也。”《现代汉语词典》:“鹗,鸟名,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性凶猛。常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通称鱼鹰。”

洲:水中陆地,小者,亦称之为“渚”。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如《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毛传:“休,定也。逑,合也。”郑玄笺:“休,止息也。合,聚也。”

参差:高低不等,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即“莕菜”。孔颖达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

左右流之:左右寻找。流,转动眼球寻视,即口语中的“旋(xuě)目”,山东方言中仍有此说法,如“我流了她一眼,长得很俊。”

窹(wù务)寐:睡觉醒来谓之窹,在睡中谓之寐。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着还是睡梦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思服:反复不断地思念。服,通复,反复不断、熟练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服习,意即复习。

悠哉:忧思之意。古,悠通忧。

琴瑟友之:琴瑟,两种合奏乐器,常用以喻夫妻感情和谐。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友,动词,对之友善之意。

芼(mào冒):选择,采摘。

钟鼓乐之:钟鼓乃古代盛大庆典用来打击的乐器,这里是夸张手法,意思是,像庆典一样用钟鼓为之奏乐。乐之,乐为动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