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的意义在于缅怀先人和已故亲朋,传达思念之情。下面是整理的中元节是什么节及禁忌【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相信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会通过焚香、烧纸钱、点蜡等活动祭祀祖先。那么,下面这些消防安全提示你必须要关注:
1
在山上祭扫时,严禁动用明火、吸烟、烧香烛、烧纸钱、燃放鞭炮,防止山火。
2
不要在小区内草坪上、燃气管道旁、高压电线、汽车旁、化粪池边、芦苇草垛及工地、工棚附 www.baihua wen. 近焚烧香纸,燃放爆竹,防止因燃气泄漏或引燃沼气而发生爆炸。
3
祭扫如需点烛、烧纸、点香、燃放鞭炮,请清理周围可燃物,并进行现场守护,待火完全熄灭方可离开,防止灰烬复燃或飞火引发火灾。
4
大风天请避免点烛、燃香、烧纸和燃放爆竹。
5
祭扫活动中,严禁占用、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注意言行举止,不可诋毁鬼神。
虽然很多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是比较信鬼神的,在中元节前后,是不可以随随便便说一些奇怪的话的,这样容易引起别人的恐慌,会严重影响氛围。
2、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乱捡冥钱。
在我家那边的习俗里,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前几天都会分好冥钱,比如冥纸,元宝等,然后将他们装进纸袋子里,并在纸袋上写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后带到各自的坟前焚烧,那些钱是给祖先亲人用的,我们不可以在坟前乱捡那些钱,不然先人会有怨气而找上你。
3、避免夜晚出门,并且不要走路时回头。
中元节那天气氛是比较诡异的,感觉晚上的时候路上都是死者的魂魄,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万一一点风吹草动,会吓着自己,特别是生辰八字不怎么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实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几个人和自己一起,给自己一点安全感,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4、切忌半夜照镜子,熬夜。
中元节前后人间的阴气是比较重的,万一在照镜子的时候,鬼像恐怖片里播放的那样突然出现在镜子里,然后伸出手来把你掐死了怎么办,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时候,是人体比较虚的时候,元气比较弱,万一鬼上身了怎么办,在养生上也告诉我们尽量早点休息。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学者夏仁虎先生,写过一组题为"旧京秋词"的诗,其中一首写莲花灯:"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莲灯似我新诗稿,明日凭扔乐此宵。"诗后说明:"中元夕,里巷小儿结队,持莲灯以嬉。齐歌曰:‘莲花灯、莲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描绘的正是我们当年过节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对旧京中元节也留下了文字:"中元节夜之莲灯不论制作精粗,次日必须扔去,云留则不吉。……若彼时东安市场等处出售之莲花灯,则五彩斑斓,玲珑精巧,下垂流苏,其价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旧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诗人查初白的诗"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荷叶价高以比洛阳纸贵,彼时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特别描绘了中元节的蒿子灯,"青光荧荧,若磷火然。《京都风俗志》所谓‘于暗处如万点萤光,千里鬼火,亦可观也。’"试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飘着夜来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门边,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这该是怎样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荧荧"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电灯照耀下,光同白昼,便索然无味,又哪里去觅莲花灯、荷叶灯、蒿子灯的朦胧之美呢?
邓先生又怅然写道:"在北京玩过莲花灯的人,()如果客居异地,逢上这样的节令,哪能不思念这轻盈、美丽、朦胧的莲花灯呢?……有一年初秋在京,凉得很早,匆匆数日,已过了中元节,不禁想起幼年玩莲花灯的事来,便写了一首小词《念奴娇》云:新凉数日,又匆匆过了,中元佳节。檐下清阴清几许,树上月华迟发,院落居邻,绳床小坐,意趣何幽绝。渐忘漏永,似疑鸳瓦霜泼。
中元节文明祭祀,这两种方式供你选择
网络祭祀
网络祭祀,就是在网站上为死去的亲友建立一个网络墓园,每逢清明节、中元节,亲友在祭奠网页上点击鼠标为亲友献花、上香、点烛、献贡品、点歌等。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以及文明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上祭祀。只要登录活动网站,就可向死去的亲友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缅怀之情。有中国祭奠网、中国祭祀网、祭拜网、思念网等众多的网络祭祀平台,操作方面,使用灵活,不污染环境。
用新型祭祀品
可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替换蜡烛、纸钱。不管是清明节还是中元节,祭祀的目的都是抒发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缅怀先人,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开展祭祀。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过节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资源、维护了环境,杜绝了火患,低碳环保,爱护家园。
河北
在过节的时候,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当然肯定不会空着手,会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除此之外,很多县城也有属于自己的习俗,比如说清河县会以蒸面羊赠送女儿,而广平县则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
山西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给亲戚赠送肉类,如果家里很穷没有肉的话,可以用蒸面来代替。同时,人们还会用麦屑做成猫和虎的形状,然后拿到田间祭祀,目的是希望来年可以风调雨顺,收获更多的粮食。
山东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做一些小船,上面还会贴小纸条,目的就是祭祀那些被水淹死的人;另外小船上还会放上蜡烛,以及一些食物、衣帽、鞋袜等。另外有些地方,还会在这一天不吃荤腥,只吃素食。
江苏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吃一种美食,名字叫作扁食,主要是由面粉和糖做成的,小孩子还是挺喜欢吃的。同时为了祭祀亡灵,人们还会放河灯,等到夜幕降临,整个河面上会摇曳着很多小船,看起来很祥和。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