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流而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三峡之秋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三单元 母亲河
《三峡之秋》导学案
主备人:黄 霞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橘柚树、陡峭、绿叶金实、荡漾、金鳞巨蟒、驳船、谷壑、凌空飞降、素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背诵重点段落。
3、理清文章描写的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学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自学
1、读课文,读通读熟,勾出词语,给生字做音并组词。(批注在书上)
2、我理解的词:(在书中做好批注)我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符号)
3、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写在标题上)
4、了解三峡。(积累在课文中)
三、共学
1、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
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诵读。
2、让我们跟随作家,继续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自学
1、自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主体部分重点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时间段的哪些主要景物?分别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三、共学
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a.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b.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c.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2、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a.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b.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a.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b.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4、总结全文:文章的作者方纪先生在中秋这天带着我们欣赏了三峡之秋的美景:早晨,露水闪耀,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群山披甲,江水奔腾,三峡充满了热烈的气息;下午,三峡笼罩着青色的雾,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河长江的气势、生机与灵性。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默写。
《三峡之秋》说课稿 茂兴镇当权小学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学具准备】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 说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看VCD、看电视、请教到过三峡旅游的人、上网等途径去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实现了“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力得到养成,使他终身受用。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伊始,我让学生交流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到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接着我便播放三峡风光片,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知了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跟作者去游览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自学(1)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①谈收获。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环节,我没有繁琐的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整节课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深入理解、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三个层次,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放手让学生默读、齐读、美读、示范读、配乐读等,体现朗读的指导层次性;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氛围,增强了朗读的效果。】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WWW.BAIHUAWEN.★;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为《三峡之秋》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选择、图片的编排、解说的训练”中,达成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等七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独特的,这样就形成了发展的迥异。因此,我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方式等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活动。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即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网络教学能充分利用网上浩瀚的语文资源,构建课内课外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学习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发展。】
附板书设计:
三 峡 之 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三峡之秋》教案
执教者 李美丽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
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
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布置作业
1、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七、课后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1、1 / 7 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观,像一幅画卷,这节课让我们乘着语言文字的小
舟来游览三峡秋天迷人的风光。
板书:(三峡之秋)齐读课题。(齐读)。
2、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
3、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你从哪些词语知道的? 生回答。
师:对,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的景色。
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品读欣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作者抓住什么事物来写的?(生回答:橘柚树)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
读完后,用“△”标出所写的景物,用“ ﹏ ”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再把自 2 / 7
己的感受写下来。
1、感受早晨的三峡明丽之美
师:在你琅琅的读书声中,在你的静思默想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首先来分享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
师:你找到的景物是什么?你划的语句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
师:是呀,透明的露水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板书:明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2、感受中午三峡热烈之美
(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课文哪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
(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请男同学读,要读出长江那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
3: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4:感受下午平静之美和夜晚宁静之美。下午和夜晚的长江又是怎样的情景?(媒体出示)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 7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从三句话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巧用修辞手法,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当学生讲到下午平静,夜晚宁静时教师相机板书:平静、宁静)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读 预设:读得好评价: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读得不好评价:让长江流淌得再轻缓一些,你再来读读。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师:第三句谁来读? 指读。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 生: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儿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一切都归与寂静。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份宁静,好吗?一起试试。师:长江睡了,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引读),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引读),师:“摇曳”是什么意思?生:摇动、摇晃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没有打破)
/ 7
师:这就像王唯在《鹿柴》中写的那样,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
师: 这中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方法。师: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真是变幻莫测啊!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变化吗?(生练读,请读)。
5、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学生练读。指名读
(媒体: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 5 / 7
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谁来读?(视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师: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生回答)
师:是啊,它不仅照应了开头,中秋是团圆之日,作者随地质队在长江工作采访,身在异乡,中秋来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师补充总结(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三峡的青山碧水,似一条斑斓的天然画廊;三峡的名胜古迹,象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是一部瑰丽的文学长卷。而今天顺利建成的三峡工程更将以它的宏伟壮丽,在光辉的历史篇章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将三峡珍藏在记忆中吧。
/ 7
四、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___________之秋》。
2、推荐阅读——
余秋雨《三峡》
刘白羽《长江三日》
魏靖宇《三峡的怀恋与见证》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 夜晚
宁静/ 7
神奇
的一幅画面?(预设:学生可能会看到满山的橘子树,树上结满金黄的橘子;可能会看到金黄的橘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呀!你们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部分的吗?(自由读文,找出体现早晨美的景物;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有感情朗读,想像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师:你们学得很用心,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自学后面三个时间段的描写,一会儿进行汇报。(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中午
师:谁来读一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课件出示句子和图片)
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重点让学生把中午的热烈气息读出来。(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3、下午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太阳西斜已经是下午了,下午的三峡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汇报。出示句子指名读。抓住“拥”字体会三峡下午的宁静。)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说一说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感受?出示句子和图片)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指名读这句话)师: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是个拟人句,“眨着眼睛” “沉沉欲睡”就像一个人一样。)
谁能试试,读出夜的宁静来。(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岩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读文)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生读文,师生评价。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句,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学生说话练习。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的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你能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吗?(泻、飞降、挂)
师: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太美了!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读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个疑问:前面每段都描写三峡美景,而这一段没写景色,感觉与课文无关,可不可以删除?(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对,不能删除。结尾点题,使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没呢?(观察仔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作者喜欢三峡……)
四、感情朗读,升华美 师: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你们愿不愿意把一幅幅流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全体师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传递美
1、课后收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办一期“奇丽三峡”手抄报。
2、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之秋》。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早晨
橘柚树
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成熟的美 下午
雾
平静
夜晚
长江
宁静、神秘
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天一天不同时段的美景,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围绕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课伊始,播放多媒体课件,三峡美景尽收眼前,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引子,将学生带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早晨的段落,我注重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其余的三个自然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文。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三峡秋天一天中不同的美。最后通过写作方法的总结、有感情朗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感受的美得以升华。
二、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由于我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学校没有图书馆,家中无计算机,他们知识面窄,又没有更多了解三峡的渠道,只靠文本很难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每个环节上都设计了一些图片和重点句段,让文本与景色密切相连,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在引导学生读文时能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如:在引导学生读出中午的热烈气息时,我让学生先回想运动会时的热烈场面,回想当时自己的心情,然后在试着读,效果果然不错。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是说得太多,如果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读文会不会更好呢?下节课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