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通用35篇)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而人也如此。
这几天,妈妈让我重新看了一遍中国名著《红楼梦》。
其实在7、8岁时,我看过这本书,里面贾宝玉整天跟女孩子在一起玩,女声女气的,而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为一朵花都能伤心半天,当时,我很不理解,觉得这里的男女都是没事找事的人,而我现在重新读一遍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意。
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有:薜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她们各有各的悲惨命运。如:贾元春暴病而亡;贾探春远嫁他乡;贾迎春被嫁给了一个恶少;史湘云的丈夫早死,后来史湘云被买到青楼;秦可卿上吊而死……从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反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使许多人得不到幸福。
许多人看《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林黛玉和贾定玉。林黛玉从小就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认字。母新去世后黛玉到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痛故,她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爱,她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性,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之道。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而很喜欢丫环莺儿编的花篮。尽管整个贾府都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是这一段被贾母、王夫人与薜姨妈等人给残忍地扼杀了。最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宝玉与宝钗二人成婚时的一刻泪尽而逝。到后来,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红楼梦》是一个悲情故事,由一个封建家庭由盛转衰的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读着它,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愤怒,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是场梦。这是一部绵延数世纪的宏篇,篇中人轻盈翩迁地凌过如梦如幻的花香,篇中人步履蹒跚地沉进没落时代的深海。
初读《红楼》只为宝、黛二人凄惨的故事吸引,那凄美婉转无不让人心生惋惜。人们又常说红楼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有张爱玲道:“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于是细细品来,《红楼》里似别有洞天。
才子笔下的黛玉俨然是个丰满薄命的女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是大家才女的化身,也是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愿为情故,虽死不悔。黛玉也常常提到“死”,死似乎“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似乎注定她是薄命的。但就在这薄命的一生里,她显然不愿与平庸为伴——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也因为自尊,她显得娇弱易碎。她是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永远哀怨在旧时代外的细雨中。
“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那个叛逆少年”那管世人诽谤!宝玉正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贾宝玉被众人看作离经叛道、不务正业的公子,但他性格本是善良的。再来看看那所谓“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过是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愚顽”的“蠢物”。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他失望;父亲做官,他畏之如虎。而他在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的丫鬟中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当我们反观时代的烙印,宝黛虽没有被时代烙下痕迹,但在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是没有世外桃源的。贾王史薛终也没能走出封建大家族的羁绊,他们一如古代的帝王将相,或是某个虚渺的仙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袤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一代之间毫无差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生活在其中的宝玉也无法摆脱其束缚,经济上的保守,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束缚,人的自由行无从谈起,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宝玉的悲哀。当一切如梦般消散,一切只成一枕黄粱,一切都经历过沧海桑田,只是在记忆中,他们的心永远也不会老去。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相聚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首《好了歌》告诉我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是结束,也是了却、了结、了悟。只有这样,“好”才有意义。世俗人就是做不到“了”,所以就觉得不好。世间荣华富贵终是一场梦,是虚幻的。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木石前盟。可到头来他们的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悲剧展现了人间的富贵繁荣从发际到衰弱的历程。
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最清高,最孤僻,最多愁善感的。然而也是最具才华的。她有思想,有志向,有个性,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代高尚女性。但是,她过于自尊。在她眼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方。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正因为这种性格,她最后悲哀的含恨而死,空想了一辈子爱情梦。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因为爱情,最后还是含恨“魂归离恨天”了。
而本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新新人物。他不会因为自己生得须眉男子而在女性面前自骄,却说:“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女性面前由衷的自惭形秽,何尝不能说这是千百年来的千古奇事!他更是把林黛玉是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在爱情方面做了执着的表露。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没有自由,儿女的婚姻大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个错误的婚姻使绝望中看破红尘的宝玉遁入空门——他悟到了人生的空幻。
另外,十二钗中的这首判词让我回味无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着实让人敬佩,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竟能把赫赫荣国府管理得这样井井有条。可惜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算计了一辈子,死后得到的只是一张破草席。一切都是空虚的,真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最后,《红楼梦》的“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结尾,让读者悟到了家衰人死万事空的真谛。告诉我们,富贵不过是时间的流逝。这段时间过去了,任何幸福繁荣也消失了。所以任凭你现在有什么七情六欲,时间过去了,结局也正如风月宝鉴的反面一样,是骷髅,是尸骨,是死亡,是空虚,是一场梦而已。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可以度化人的书。
时间流逝,这些花样青年终于看破红尘,诸芳流散,物在人亡。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欢快了一场,终究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很久以前,我开始读《四大古典小说》,很喜欢,甚至痴迷。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其中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接到圣旨,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命令他到当地工作。贾政临行前给贾宝玉布置了一大堆作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一定要认真完成所有的作业,为你长大后投入地下打下基础。”。然而,父亲走后不久,宝玉就放弃了写作业的念头,花了很多时间和薛宝钗、贾迎春在一起。有一天,宝玉得知父亲回家的消息,大惊失色,魂不附体,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功课太多,无法弥补。匆忙中,他不得不向朋友求助。大家都模仿他的笔迹帮他完成作业,最后在贾政的检查下侥幸过关。
贾宝玉虚度光阴,游手好闲,注定一事无成。当他遇到危险时,他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庭慢慢衰落,虽然他后悔没有听从父母的教诲;没有好好学习;我没有努力工作.但是已经太晚了。
说起他的故事,好像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和不足。老师布置了很多很难的作业,我心里想:“哎,这么难,我根本写不完,这么多,半夜写不完。”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就硬着头皮,心不在焉的写,写完再检查。不是不小心就是错了。别人对我要求严格的时候,我会不服气的想“为什么别人可以告诉我怎么做,我却只能低头?”我不会这么做的。谁想完成什么任务?".
看了《红楼梦》这本书,得到了很多收获和启示。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现在好的学习时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精力,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出来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成为祖国的栋梁。
《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的著作,我也曾有所涉猎。几年后的现在,成长了一些的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再去欣赏这部名著,以求有所新的不同体会。
从课本中黛玉进贾府的一小个片段中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之丰富,作者心思之缜密。纵观全文,亦是如此。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在贾府中,宝玉能碰上的几乎全是女性,而贾宝玉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终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由此可见,宝玉的柔也十分正常,自从他们搬进大观园后天天吟诗作乐,在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算得上是最突出的两人了。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用“凄美”来形容。可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林黛玉知道了以后竟被气死,而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是宝钗,而黛玉又已经死去,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另外,王熙凤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她类似于贾府的“总管”她凭着自己的权利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到最后害了全家。还有贾母,她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她十分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曹雪芹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贾母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但是在高鹗的续篇中,她又不支持了,这又是《红楼梦》的一个悲剧,最后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出悲剧就算落幕了。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曹雪芹用了10年的心血凝结成这本书,文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有关联,即便是开头再小不过的东西,文末都有清楚的交代。作者曹雪芹自己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还是一个谜,有谁能够解开它呢?也许曹雪芹也不能回答吧……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不少。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
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本就人生如梦,一生走完,一场梦焉。大观园中的女儿过于悲惨,反照的是当时每个女儿的命运。
痴心多疑林黛玉
对于黛玉,我更多的是怜惜哀叹。她对宝玉坚贞不移的爱我以前一直无法理解,她明知道大观园的勾心斗角,为何偏要还宝玉一生泪水?她死前,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我一直没听懂听透。我知道她恨宝玉太无情,也知道她纯洁透明的心容不下那些奸诈,可为什么,为什么她还要爱。偶一次看到一句话:“爱本身就是幸福的。”我彻悟,黛玉虽恨,痛,但爱过,她便无悔。爱情竟是如此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可惜,黛玉过于小气,不登大雅之堂。多疑,是她的性格,亦是她的个性。她刻薄,尖酸,给别人带来不快,从而给自己带来怨气。但连这样一个她,我也是喜欢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真实的赌气,不会把什么都压在心里,也只有这样一个她,才“够格”还宝一生泪水吧。
八面玲珑薛宝钗
“冷美人”薛宝钗却令我赞叹不已。懂小礼,识大体,典型的“谦、恭、礼、让”,是那个时代被大众认可的女性,连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她懂得“笨拙”,王熙凤也评价她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不会让自己过于显眼,不该过问的事一律不多管闲事,去遭人怨恨。她也明白,光是老太太、王夫人需要她讨好,连下人也需要顾忌。八面周旋,薛宝钗确实是活的很累。
可宝钗未免过于冷酷。在“金钏投井”之事中,她虽然不避忌讳地拿出自己的衣服,但是“不过是个丫头,兴许是贪玩失足掉下了井,太太不必伤心”的冷漠安慰实在令读者心寒,一缕香魂逝去,她却这样劝王夫人,在王夫人听来很顺耳,但别人看来,宝钗过于无情,她的“停机德”也不值得赞赏了。
爽朗烂漫史湘云
提起史湘云,我嘴角就不仅上扬,这是多么灿烂的女孩子啊!如此豪放,不拘小节,性格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了。她从不顾虑什么总是按自己想的去做。在读到她醉卧于赤芍之上时,不禁私自揣测,她就是如赤芍般艳丽灿烂的女子,近似国色牡丹,却有独特的野味。她不像黛玉自寻烦恼;不似宝钗处处周旋;不如熙凤心急偏多;不比妙玉不沾尘。她爱疯,爱笑,开开心心,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地活着,这是宝钗、黛玉二人望尘莫及的。
湘云和宝玉纯洁的兄妹情也是令人称赞的,这样一个女子,毫不避讳,那般依恋“爱”哥哥,却又没有超越兄妹情,单纯美好得使人羞惭。
倾国倾城的容貌,欢天喜地的性情,谈诗论画的才赋,好一个史湘云!
女中英杰贾探春
大观园中,真正的英杰是探春,论诗书,不及宝钗;论才情,不及黛玉;论爽朗,不如湘云;论心计,不如熙凤;论温和,不比迎春;论高洁,不比妙玉。但她懂诗书,有才情,具爽朗,富心计,性温和,品高洁。样样不十分突出,却样样俱全。诗书,虽被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压下,可比起别人,也算杰出。才情,虽不比黛玉婉转悲凉,却也不错。爽朗,当然不及湘云,却离“沉闷、冰冷”是十万八千里。心急,倒没为自己赚到多少,但也把大观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温和,虽然不会处处理让,却也不会轻易发火。高洁,当然不是寒梅般清傲,但也大义灭亲,不怕得罪人,行事严谨正当,别无邪念,如此看来,竟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薄命红楼女儿花
《红楼梦》中的女子个个精英,令人艳羡,却有着令人哀叹的命运。一朵朵娇花,无辜的被那个腐败无能的“大清王朝”,被那个尔虞我诈的大观园摧残,狂风催花,真的不是花不坚强,是风太凶残。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
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金乐怡.周雅琪.陈晨芸,都写得不错。
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珠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题记
曹公一部《红楼梦》,可谓是道尽了悲欢离合,虽然红楼梦未完,但其中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足以让后人品味不尽滋味。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是谁毁了宝哥哥和林妹妹木石前盟?
首当其冲的不是薛宝钗。而是,王夫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王夫人的内心深处是不喜欢黛玉的,曹公曾非常巧妙地以王夫人对晴雯的辱骂中,暗示出王夫人对林黛玉的近乎本能的反感。
而且王夫人对于黛玉有些相似晴雯的虐杀呈示出王夫人之于林黛玉这类性格品貌的女孩有多么厌恶。其手段之残忍,简直就是把晴雯看成了黛玉的替代品了,不敢动黛玉,却能看出,如果有机会的话,黛玉落在王夫人手中会是什么样的结局。难怪林黛玉在诗中写的,凤霜寒剑严相逼了。原来都是王夫人搞得鬼。
但宝玉和黛玉还有一个能帮他们的人,那就是她们的祖母贾母。
贾母曾借戏文表示过,少男少女不能一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就联想到终身大事起来。因为一切都未有定数。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贾母对林黛玉的警告。那也不一定哦!因为关系前文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与贾宝玉固然一见如故两小无猜,但宝黛之间的青梅竹马,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日渐成长起来的。
而且对于贾母而言,林黛玉可是她早逝的宝贝女儿遗留给她的唯一亲骨肉。这种祖孙之间的`亲情,由其真诚可贵。当贾母戏谑“就这两个玉可恶”时,无意间道出的却是,就这两个玉乃是她最上心的,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贾母这句戏谑的潜台词,王夫人也罢,薛姨妈也罢,王熙凤也罢,她们都懂。
但偏偏有金玉良缘在后,而且聪慧,灵透的贾元春也是明白贾母心思的,所以从宫中送出的礼物之中,特意差人将宝玉宝钗的做成一双。这是一次无言的建言,不仅让贾母十分为难了。最终金玉良缘还是冲垮了木石前盟。
当然,其中也不能摆脱薛宝钗金玉良缘的缘故。“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薛宝钗和母亲进贾府就为金玉良缘做铺垫,一心想要拆开宝玉和黛玉。并为此做了大量努力,所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有他们的成分在。
冷月葬诗魂,多么凄美的意境,黛玉也落了个“质本洁来还洁去,”死的很干净也算是个结局吧。
以前,我总是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但当昨天晚上我终于看完了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的,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缩影。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宁,荣二府极盛至衰的变化过程为副线,描写了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400多个。
贾宝玉,他的前世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神石,幻化成人形来人世游历。他衔玉而生,是当时宁荣二府辈分最高的贾母的嫡孙,才华横溢,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他整日与姑娘丫环们厮混,备受贾母的宠爱,看似“富贵闲人”;但他终究无法为自己作主。”通灵宝玉“的拥有和丢失,他的犯痴和着狂···所幸与黛玉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心真情真意,却还是被逼娶了宝钗。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痛哉······恨哉······
林黛玉,前世是一棵西方灵河岸的绛珠草,因得神瑛侍者(宝玉)每日以甘露灌溉,后来修炼成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恩,便到凡世为人,以一生泪水相报,她喜静不喜动,喜散不喜聚。宝玉最知她心,但他们常常会因情深而产生误会。最后,洒泪百日,泣血而死,留下了一段传奇。我看到这里,不禁心颤了一下,唉,悲哉······哀哉······
唉,好一段悲惨情缘。
“红楼梦”,这真是一本千古奇书,令人回味无穷。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
宝玉和黛玉最终有缘无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世,抑或来世是否有缘再相遇。但数百年后的我们必将知道一个惹人泪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了解一个因爱而不得而甘愿一死的黛玉。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红楼梦》。课余闲暇,饭后睡前,经常拿出来读读。暑假时间充足,我再次捧起《红楼》,认真读起来。《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众多,各个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宝钗娴静大方,熙凤泼辣果敢,黛玉高洁孤傲,其中最痴情的黛玉令众多读者感慨动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眼中的黛玉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刚进贾府时,给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治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据此弱不禁风的外貌,宝玉送她两个字“颦颦”,意为皱眉之意,颇有西施生病之时的风韵。这个外号概括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的性格。长期寄人篱下的黛玉,有一颗敏感的心,黛玉从进外祖母贾府的第一天,即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丫环婆子的诽谤妒忌。但自己不是正经主子,又有何权利指使她们,管教她们?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葬花叹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花受到风催雨残,其实写的何尝不是自己?自己孤苦无依的凄苦!在《唐多令》中她感叹“飘泊亦如人命运,空缱绻,说风流。”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柳絮,无依无靠。这些无不是她凄婉哀愁命运的写照。
我眼中的黛玉还是多才多艺的。第十八回中元春元宵节省亲,让园中的姐妹们写诗,黛玉以《世外桃源匾额》取胜,被元妃赞为“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能获得元妃的赞赏,可见黛玉才华出众。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能当老师授徒,可见她的博学多才。黛玉当老师,教学上很有方法,她先鼓励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然后具体指导,让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最后再把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诗看一看,先博览群书打基础。香菱读完诗之后,黛玉与她一起品味,分析,解读体会诗歌内涵,其中师徒两人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品析,可谓精确恰当。最后出题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亮的律诗,自我创新,香菱认真钻研,前后写了三首,黛玉改了三次,一次次点拨,一次次修改,从中可见她的耐心,爱心,热情诚恳的品质和博学多才的能力。
总之,在我眼里黛玉心思细密,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多才多艺。如此形象鲜明,多才多艺的她,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伤感动容,让人哀叹连连。
在这个周末,我把《红楼梦》这部古典名着粗略地读了几遍,一部中华公认的鸿篇巨着,让千百万人研究探讨的文学作品,就着这样让我 草草的读完了。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已经不是第一次读红楼了,在西城区“书香满西城”的感召下,重温红楼。之前读红楼,说实话,我特别不喜欢林黛玉,我很好奇世上怎会有如此矫揉造作、敏感爱哭的女孩?相比之下,反倒是更欣赏宝钗,虽然宝钗也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毕竟,活在当时的环境中,为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生存法则,让自己活的开心和容易一些呢,人说“难得糊涂呀”!有时也会肤浅的认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说法确实精准。
如今再读红楼,或许是因为自己年龄不断增长而若有所悟,或许是因为内心更加柔软,我对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动容。对黛玉的“矫揉造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了解: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态?没有寄人篱下的生活背景,如何能体会黛玉的小心翼翼?没有经历过黛玉和宝玉的痴情绝恋,如何能体会黛玉心中的苦楚,宝玉的心灰意冷?所以,我觉得应该给予每个人物特有的尊重和珍惜!我觉得没有人有资格对他(她)们中的任何一位评头论足!我们应该懂得更好地欣赏!
其实,除了以上说到了三位,贾府里的丫鬟们也形成了红楼梦的靓丽风景,她们虽说是丫鬟,但绝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丫鬟,她们气质非凡,博学多才。天真无邪、天不怕地不怕的晴雯;细致入微、善解人意却“似贤似奸”的袭人;忠心为主、任劳任怨的紫鹃……总之,一个个,都是令人倾心的女子。
最后,我想说一说红楼的结尾,按照许多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朋友来说必然是失望的,但是我却有自己的一点浅见,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是很好的解脱,她圆了黛玉报恩的情怀,诉了宝玉的痴心,同时也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必要的反抗……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
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 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袅袅炊烟,来聚一缕最飘逸的;悠悠白云,来拢一丝最沧桑的;灼灼红叶,来拾一枚最殷红的;簌簌落花,来撷一朵最灿然的;萋萋芳草,来摘一束最青涩的;朗朗日色,来掬一杯最炽热的;浓浓人生,来酿一窖最醇香的——阅读人生。
唐诗如瓷,宋词若纱,元曲似霞,如此一说,明清的小说可就是般玉,类雪了。那么玉中之最洁净,雪中之最傲然的,当属《红楼梦》莫属,古往今来,各色各路的文人墨客同是探读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觉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体悟到了宝黛之间的深情款款,有人触碰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有人仅是迷恋于故事本身而已。
回首驻足,纵观千年历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唐的繁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宏严,惊叹于曹雪芹可以在如此贫困窘迫的生活情境下创就如此之艺术瑰宝,单是毅力一点就能够让读者折服。《红楼梦》横空出世已250余年,曹雪芹沥尽心血写就此书,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红学”,直至终老的人又有多少?
黛玉葬花时悲怆惆怅的意境可算是表达的淋漓尽致。桃花灼灼,点点愁绪,花开花落,花容月貌,香消玉殒,使者我倒也是紧跟着悲伤地肝肠寸断了。水中月,镜中花,若过眼云烟,任岁月变迁,终是会随风消逝,终是会支离破碎的。是有谁说过,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会说没有泪水的人,眼睛是干涸的,但一本书读下来,林黛玉哭丧起来梨花带雨的模样给了人别有洞天的感受,但你会因为介意林黛玉所谓的“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曹雪芹如此刻画人物自然是别有用心。
一个故事,遗憾悲惋才有肝肠寸断的回味;一场人生,困迫坚韧才显勇毅骇俗的奔放;一种情感,悠然缠绵才会给人动人心弦的凄凉。
秦砖汉瓦,唐骨宋风,黯淡了多少文人渺茫的希望,但在这个世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繁星满目;一花凋零,破败不了繁花似锦;一人堕落,损磨不了万千希翼。我们的漫漫人生是有限的,但身边还有更多更多的无限,无限的风,无限的雨,无限的霜,无限的露。
留意身边的韶华,回望故去,今下,与将来。
人生如花,或素雅,或妖灼,或淡雅,因为阅读,变得赏人悦目;人生如酒,或馥郁,或芬芳,或醇美,因为阅读,变得历久弥香;人生如花,或热烈,或简朴,或奔放,因为阅读,变得华美似火。
最近迷上了红楼梦,以至于连看了两遍,总的算来,这是第三回看了.第一遍的时候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还不懂事。光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就让我晕头转向,真正谈得上读的,是最近读了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
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
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看小说原著也好看央视87版电视剧也好都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让人读了心都跟着碎了.《葬花吟》真实地展露了林妹妹充满痛苦矛盾而又追求高洁、至死不渝的内心她的壮美与崇高油然而生.
在我看来,一篇好文章的感染力应如涓涓溪流,有始流不息的坚韧,如绵绵春雨,有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十年,二十年之后反而日渐清晰。说一千,道一万。自己喜欢,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林语堂说“读书一定要找与自己气质相近的。这样书才会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一贵一贱,交情乃现——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青梗峰下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顽石,历劫如红尘,经历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演出这怀金悼玉《红楼梦》。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奏响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都是失意的。贾宝玉在看尽了家族的悲欢离合后,对生活彻底失望,出家做了和尚。林黛玉苦恋无果抱恨而终。薛宝钗始终恪守大家闺秀的本分,却把自己送上了守活寡的路。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府曾一度深受皇恩门庭显赫,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带头来却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要问我这里众多人物最喜欢谁,我会说:“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是富贵闲人贾宝玉,而是朴实无华的刘姥姥。”
刘姥姥是见证贾府盛衰荣辱全过程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经历丰富、性格诙谐的老人。她是一个公关能力非凡的老太太。第一次进荣国府,她就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贾家建立了关系。第二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以超高的搞笑能力博得了贾母和众人的好感,给自己赢得了不少财富。第三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大义凛然,解救出了被卖到青楼的巧姐,给了贾府后人最后一片净土。
刘姥姥,一个普通的村妇,却在古典文学众多人物形象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仁义,睿智,朴实,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在贾府遭难时,她见义勇为,知恩图报,以大仁大义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如果说刘姥姥是贫贱的代表人物,那王熙凤就是富贵的代表人物。这位琏二奶奶一出场就不凡,“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她美丽而威严,心机深不可测。她泼辣能干,性格活跃,将贾府管得井井有条,深受贾母的喜爱。
王熙凤在得知丈夫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计划。她先对尤二姐虚情假意地加以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指使下人和秋桐借刀杀人。接着又教唆尤二姐原先许过婚的张华去官府状告贾琏,然后杀张华灭口。一个八面玲珑四处周旋的“凤辣子”,实际上却是一朵充满魔力的罂粟花。让人恨她,骂她,不见又想她。
王熙凤是贫贱的刘姥姥进入贾府的引路人,她给刘姥姥带来了财富和兴家的希望。而刘姥姥又是王熙凤女儿巧姐的恩人,她带给了王熙凤生前最后的安慰。这正是“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红楼梦》包罗万象,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面貌。全书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饱满,意境深远,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沉淀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显得愈加厚重。两百多年来,多少人也评说不尽。
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着,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
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 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红楼梦,千古奇书!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好一场黄粱大梦!
《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红楼梦》出现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看了《红楼梦》后,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这不同性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各人不同语言特色的成功描写。就拿这其中最富创造性、性格格外鲜明的王熙凤来说,她的语言就极富特色。
提起王熙凤,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书中给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确,王熙凤真是费尽了心机去赢得她想要的一切,竭尽见风使舵、泼辣圆滑之能事,为人处事犀利虚伪,无怪乎人称"凤辣子",而她的每句话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个性。
就拿第三回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做例子。"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王熙凤这番话似乎只是讨黛玉,赞扬她美丽、有风度。可算尽机关的凤辣子的这段话并不如此简单,事实上,她四面讨好八方卖乖,把在场的包括老祖宗、夫人们、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凤说道,看这通身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且不说一口一个老祖宗叫贾母心里高兴,我们看这言下之意:为什么黛玉如此标致这么有气派呢?因为她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般。换句话说,只有贾母的孙女才有这般标致这般风度,这不是说全靠贾母的大家风范、标致风度,孙女才得以继承吗?真是不露声色地哄得老祖宗开心不已。
光夸黛玉,在场的夫人小姐可能会有些不乐意:"只有外孙女标致吗?那么我们这些嫡亲孙女呢?"熙凤深知这一点,便巧妙地夸黛玉象嫡亲孙女,这样便说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气派,然而嫡亲孙女才真是正宗的娴淑端庄、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过是象而已。于是,又讨好了夫人小姐们的欢心。
王熙凤深知贾母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这个家里树立威信就必须讨老祖宗的喜欢。只要成为老祖宗的宠爱,就万事好办了。所以她特别注意体会贾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似轻轻带过,其实是遂了贾母的心。贾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让黛玉知道自己对她的爱抚关心,可又不便直说直讲。王熙凤这样讲出来,既无虚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极。贾母听了定会想:"我怎么想的凤丫头全明白,这丫头真把我的心思全看透了。"这样的"贴心人"老祖宗能不宠吗?
这段话不过几十字,却是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亏得独具匠心的曹雪芹,用这几十字让虚伪圆滑、深谋远虑的凤辣子跃然纸上,这真称得上精彩绝伦的语言描写。
乳白色的月光下,我捧着?红楼梦?读。不知不觉间,我也恍惚走进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梦。
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款款走来,在我迷离的眼中愈见清晰。“黛玉”我唤她,握住她冰冷的手,望着她满脸的泪,我的泪液夺眶而出。
“黛玉,当我读到你时,我便深深的被你折服。你的高傲纯洁,你就是一株芙蓉花呀!”黛玉微微一笑,刹那间,漫天飞舞的桃花飘落,一阵花雨把我俩包围。那浓烈的粉红一片片从我身边划过,我轻轻的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那布满泪珠的脸,在桃花的映衬下格外倾城。
“黛玉,你在下凡是知道你的结局吗?”黛玉一笑。“当年神瑛侍者得浇灌才让我得以重生,都一直没有机会报答他。无论结局如何,我已经将一生眼泪还给她了。”黛玉缓缓的说着,我却痛哭。“这世界对你太不公平了,寻求真爱有什么错?”
“我与那个时代不符,这是我的命。我必须接受。”她的泪,一滴滴流到我的心里。
“黛玉,你是幸运的。你的纯正高傲与具受世俗的玷污,倒不如‘质本洁米还洁去’,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自己纯洁的仙子,保持自己的天性。”“黛玉,你的勇气,你的高洁,虽然被那个时代所不咎,但却是那个时代最腐朽的镜子呀!”
“谢谢,这是我的命,这是封建社会的悲哀!”一阵风吹过,他便随风而去,一袭白衣在视线渐渐消失,那漫天飞舞的桃花在天地间盘旋。我落泪了,不只是为黛玉,还是为社会。
猛然一醒,发现书本一片潮湿。
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四月宝鉴》等。《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红楼梦》一共有120回,前80回由中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着,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红楼梦》还多次被改拍成电影,最早是在,最近是在20xx年,一部比一部拍的好。《红楼梦》后四十回有10多种续写,可见,《红楼梦》是多么得受欢迎啊!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红楼梦》还被好多着名的人评价过呢,有毛泽东,鲁迅等,又可见,《红楼梦》是多么的精彩啊!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都说:“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推开案前的《红楼梦》,心思神涌,至夜不平。《红楼梦》把我领进了一个流淌着晚清寂寥之歌的地方:繁华酥骨,香车宝马……但逝去的又是那样彻底,那样残酷。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恰是一朵清云刚出轴。说道《红楼梦》,必说林黛玉了。林黛玉的生命是毋庸置疑的短暂与脆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潇竹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琴声泛耳的闺房里,渗透着一腔彻骨的幽怨和苍凉。世间知己本难求,而怡红公子亦只识得半个她。比别人要多一些,比她期许的要少一些。她有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她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她有纤手描绘素低浅书的淡愁……倾城倾国的佳人,却再也难得。
从古自今的红楼看客也始终未曾忘记潇湘妃子的葬花悲情。质去洁来还洁去是她的心愿,于是她把落花葬了。而如今,花还在谢,可再没有为它们收葬的黛玉了。她流尽了泪,流尽了希望,流尽了短暂的生命。落花是她的归宿,流水是她的闲愁。
黛玉让我想到了秋,而妙玉当之无愧属于冬天,如云中仙子般美丽,又如冬日冰雪般寒冷;似梅花般傲骨,遗世独立;真真一朵冰做的梅花。史湘云就像贾府的一把火,身世坎坷,性格却直率、活泼。醉眠芍药茵,怕也只有她才做的出。我最喜欢她和颦儿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对联了。而其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却又是最好的了。“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而又何等新鲜。枕霞旧友就如夏日般耀眼、火热。
封建历史的洪流中,衰草枯肠、白骨拢头最终取代了红窗好梦、白玉龙床。好一出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真可叹,可悲。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炧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有奇缘,却也成虚话!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你一定也早已猜到,她便是那林黛玉了吧,这便是她随贾雨林去荣国府的一幕了。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己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伤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渔陨,而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嫁给一个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