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一晃做教师已经二十多年,“做教师真难”的感觉一年胜似一年,身边有很多老师这样感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受大环境影响,我们的老师受的制约很多,该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不同阶段的孩子该如何教育,不同孩子该如何因材施教;学生是弱势群体,老师要承担各种责任,可谓心力交瘁;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活动、检查、调考、考核;每位家长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时会插手学校、班级的管理;另外还有来自我们自己家庭的各种困难……这些都使得老师们不堪名目繁多的干扰,不断消耗学生的纯真天性。《做老师真难,真好》一书中,钱理群教授也清楚地看到,“与中国社会转型相应的教育转型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身上”,他们要“为各级教育官员,各种教育专家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名目繁多,而且常常是朝令夕改的观念、举措,承担一切后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真的是很难、很难啊”。
我们明知道做教师很难,但是仍然要做,而且要十分投入地做,这是我们的本职所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有活力的孩子,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情感视而不见,无法对他们的反应充耳不闻。每一个老师都会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求存,在束缚中寻求发展,要善于等待,要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要明确很多时候做了但不一定会得到回报,不能多计较,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一个好老师,就意味着要多付出,就意味着要更宽容,平时多想想自己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有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一个问候,一个抚摸,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滋润师生彼此的心灵,一线教师的温暖和成就感,来自师生的情谊,我们的付出换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认可,也会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想清楚并努力做好这一些,那时我们肯定也会感叹:当老师真好!
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会运用书中的知识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一、培养读书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郑杰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二、探究教法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三、更新知识
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成为“老古董”。这样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海阔天空,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很多的知识,我最近就读了一本好书,它叫《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它是杨红樱写的,主要讲了: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h4所在班级——六。三班的班主任,她在学校里标新立异,带领学生跳芭拉芭拉舞,她去家访,用善意的谎言给学生送偏方,她教一个软弱的像女生的男生,如何保卫自己,捍卫自己男人的尊严,上课前化妆,说是对学生的尊重,快小升初了,带学生们前去踏青,引来六年级不上课风波……
我很喜欢她班上的“h4”,我认为“肥猫”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很有爱心,“米老鼠”很和善,别人打他,他不还手,“豆芽儿”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兔八哥”在体育方面特别优秀。我还认为米老师会为自己的学生着想,很注重工作效率,面对其他老师的讽刺,她总不发脾气,而是问为什么。
我从此书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做事要多方位思考,要劳逸结合。做事不能只听别人的,最后还是要自己来决定。没有人能帮你一辈子,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大家如果想看这本书的话,就找我来借哦!
老师是无私的——“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制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老师是伟大的——“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读着《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回想起教育我、关心我的一位位老师……
刚转学来到这所学校时,我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由于这个原因,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总是显得无精打采的,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细心的老师觉察到了,走到我的身边,微笑着询问我以前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感到了温暖。课堂上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让我增加勇气。举手回答问题,虽然答得不怎么理想,但您还是微笑着表扬了我。慢慢的我变得活泼了,与同学们嬉戏玩耍,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您总是及时的帮助我找原因,解决学习上的“拦路虎”;当我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时,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您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当我做错事的时候,您轻声细语地问清了事情的原由,帮我解决问题……
每当我想起每一位老师,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把学的知识传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长大后也能做个有用的人。
《老师,你在听吗?》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之前的心得中已经阐述了对倾听式教育者的理解与感受,接下来说说对话式的教育者。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提到了很多维度的对话,阐述了对话的意义和运用。如对话让学习者投入、对话能帮助教师、对话对学习是重要的,创造对话的时机、一日对话活动安排、对话需要的氛围、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的运用对话等等等等。
书中每个章节阐述一个教育观点,如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一些结构和策略,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去记录儿童的声音以进行解读和计划;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第七章讨论了怎样倾听语言尚在发展中的儿童;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
读了之后,真的是开拓了思路,引发了思考。阅读时在不断理解书中传达的理念的同时,我还不自觉地将它们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在脑海中积极地找到相通的契合点,汲取有价值的理念,并努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一些有用的理念和做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理论不只是被阅读、被讨论的,而是要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教师应该将其与他们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相联系,不是将理论和研究作为终点,而是作为发展自身对学习认识的起点。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了就要有意识地的、有目的地去实施和运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也成为了一部具有着很高艺术性的幼儿教育手册,不论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以及亲子对话时都可以从中获得可贵的参考和借鉴,应该好好推广和利用起来,它可以服务于教育者,最终更为儿童所受益。
读张忠诚老师对《老师,您好!》的解读一帖,非常激动:张老师品文析句的功力大长呀!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张老师对课文的关键词句抓得准。课文中的“崇高”和“美好”确实是对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两个词语,是突显前后两段中心意思的词。抓住了这两个词,就会使全文的精神一目了然。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画龙妙笔,全在点睛。其次是张老师不但注意了课文表达了什么,而且注意了课文是如何表达的,正如张志功先生所说的那样,张忠诚老师实实在在地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如果还要我饶舌几句,这里有三条建议供张老师参考。
第一、要关注课题,因为课题往往是课文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我们常常能发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所以,课题也应是课文的关键词句。这一课的课题看似平常:从字面上看,好像只是一个招呼,一声问候,但实际上,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皆在“老师,您好”这四个字之中。这很像是上个世纪粉碎了“--”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在天安门游行时打出的那条浓缩了成千上万人情感的横幅----“小平,您好!”
第二、要关注每一个段落内在意思的逻辑结构。你看,课文的开头先是用两个对偶的句式,比喻的手法概括写了老师事业的崇高,然后以一个感叹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作小结,随后的课文具体地写了为什么说它“崇高”的具体缘由,最后回复到全课的课题----“老师,您好!”应该说,这种分----总----分----总,前呼后应的认识结构,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完整而严密的感觉。
第三、要在紧紧抓住“崇高”和“美好”这两个要点的同时,关注此二者的内在联系,关注前后两段相似结构形式的反复。仔细地阅读课文,你马上就会发现:课文的前后两段就像两段歌词一般,无论是字数的多少,句式的运用,还是结构形式都高度相似。给人一种回环的美。可以说,这两段的反复,是前铺后展的两段。为什么这样说呢?翻检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崇高”乃是美学范畴之一。它与“优美”相对。原来是指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雄浑伟大,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它是崇高感的源泉,人们在观照崇高事物时,总有一种先感到压抑痛苦,而后崇敬奋发、心向神往,从而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因此,这里先是以“崇高”作“引子”,一方面对全诗的中心意思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后一个中心意思----“美好”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崇高”乃是“美好”的前因,而后一个“美好”则是前一个“崇高”的余韵和提升。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着幸福的人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成为一名合格、幸福的教育工作者。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学习《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我觉得: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所以,要做好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就必须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以此来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要知道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
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所以,在现今这个知识更新加快的当代社会里,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要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更应该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加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孩子无私奉献。热爱、尊重、理解学生必须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是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二部分,心中颇不能平静。从这些作者的成长或者是成名来看,显然他们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乃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当代作家林斤澜讲述了两位老师的故事,数学老师“先生公”——“讲课娴熟,性情又极和气。”自得其乐的王先生,他讲课不用课本,天文、地理、动植矿,风土、人情、气液固,流水一样下来,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他教自然的方法,是自然。这些老师虽然教他们的时间不长,或者说是事情发生过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这些作者的心中记得却是如此之牢,这不能不说一种魅力。我不敢奢望将来有学生能如此牢牢地记住我,但我想得努力给学生一起美好的记忆,哪怕只是一些比较模糊的。但自得其乐的王先生,我想是令人崇拜的,他讲课不用课本,晓天文,懂地理,上什么都能流水一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下课了。刚读之前是羡慕,再品之后是钦佩,这王老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他的教学能力肯定是相当突出的,学生一定是很乐于上他的课的。
想想自己,十多年来的教育之路,虽然我能够比较认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习心得体会;能够充满激情地上课,;能够激励学生多去阅读;能够苦口婆心地教他们为人的道理。但是我的学生是否也记住了我们相处时的某些美好瞬间了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学生记住,记住在我们的课堂当中,那是一种享受,课会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到点了呢,而不是时常觉得时间怎么那么难熬呢?从王老师的身上,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有理由也有必要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当中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虽然我们都想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当中享受,但总是受个人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迟迟未能达到!其实,这应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完善自己可能是唯一的道路,也许“腹有读书气自华”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做一个有气质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能够忆起的老师,路虽漫长,但终究是有路可走,不少前辈已为我们树立下了榜样,给我们标出了路标,让我们朝着前辈们指出的方向,朝着他们走过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也许,我们一路走过的足迹,将会成为我们学生脑海中最最美好的回忆!
“哈!哈!哈!”笑声不断地从我的书房传出来,那是我在看《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一打开这本书,它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
书中的米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带领学生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去家访编着“谎言”送偏方;她教一个软弱的男生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面对险境,她巧用计谋教学生保护自己;在上课前化妆,则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尊重;……她更有一颗宝贵的爱心,用与众不同的办法关心着每一位学生,关注着大家的健康成长。
米老师总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决定。快要期末考试了,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上课目不转睛,下课毫不放松,连上厕所都念念有词。米老师说:“越紧张的时候就越需要放松。”于是,就在期末考试前的星期天,米老师决定带着同学们去郊外踏青,让大家在大自然中放飞自我。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同学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看,米老师复习的办法有多好!
米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有一次,米老师传染了流感,于是她就到校长那里去请假,一开始,校长不同意,米老师就说:“万一我的病传染给学生怎么办?”于是,校长就同意了。几天后,米老师就健健康康地回到学校,同学们一个都没有被传染的。瞧瞧,米老师想得多周到!
读着米老师的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个漂亮的好老师。她也像故事中的米老师一样有美丽柔软的头发,有星星一样善闪亮的眼睛。她对自己的学生永远都是笑眯眯的,甚至批评学生都是轻轻柔柔。
她身上也像米老师一样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把她的学生们深深地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在我小小的时候,我看着她和小朋友们快乐地玩在一起,看到她把不小心摔倒的学生轻轻地抱在怀里,看到她给她的学生梳出美丽的小辫子,看到她把学生们叫作“我的孩子们”,看到她那么激动地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叫一起跳……我还真的有些嫉妒!今天,当我读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我的妈妈也和书中的漂亮的米老师一样出色,一样受学生喜爱,一样美丽!
米老师说:爱学生是她最大的快乐。在她的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妈妈没有这么说,可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这么想。
做米老师的学生多么幸福!做妈妈的学生多么幸福!
你知道吗?我就是这样幸福的学生!因为在我们学习生活的银河小学里个个都是像米老师一样充满爱心的老师!
我多想对老师说:老师,有你的爱,我真幸福!
“做最好的老师”一直是我一个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与追求,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李老师对学生执著的爱深深打动了我,我想重要的是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他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我在对比中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
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从李老师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自己,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更加的坚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师必须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具有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的情怀,需要自己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选择一行,爱一行”。所以,当我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尽我心去做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李老师说:“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做最好的自己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他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但他还是混进了乐队中,他和别人一起吹。跟着别人的声调走,一天天悠哉悠哉的混饭吃,他心中还暗自欢喜。可是,南郭先生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他不喜欢听大家合奏,让乐队的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这才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便灰溜溜地逃走了。
看了这篇成语故事,我明白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他一直混在乐队里,一天天悠哉悠哉地混饭吃。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只能混在能人中充数,可以说是以次充好,以假冒真。
只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好日子才会长久。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靠欺瞒混饭吃的话,终究会露馅的。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
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一看见这本书的题目——《给老师的建议》,一瞥见作者又是苏联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苏联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很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赏析和学习。怀着这一份憧憬,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的把这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读了个遍,觉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认同的观点
1、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一个学横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2、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的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
二、联系实际
中职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是很稳定;他们要求进步,但是他们的毅力不足;他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
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当他们原有的美妙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脱节,从而养育了逆反心理。严重的失落感、差强人意的学业成绩、家庭的漠不关心,加上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不少中职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三、反思与重构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的任务很重。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独立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对社会的多种诱惑,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从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中职生明辨善恶。
《给老师的建议》一本书中,第27条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就是让书籍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所以,一方面,我们自我加压,不断更新变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关爱学生,让其有所作为,在关爱中成长。
一、要用更多的爱感化学生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二、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三、要在课堂上发挥才能
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就要想好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等。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给学生带来信心,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信心。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上课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相吻合。并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四、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学了《老师,您好》这一课,我有很多感触。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老师崇高的事业,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学习,老师让我们随意踩踏他那痩弱的肩膀,去让我们迎接那金灿灿的奖杯。
老师像那甘甜的露水轻轻洒向我们这些茁壮的新苗,老师像温暖的太阳照耀着我们这些可爱的向日葵。啊!老师,你为我们架起金桥,又为我们铺设大道,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如果没有您,全世界的人们就会没有知识的。如果我是诗人,我会写一首诗来赞美老师;如果我是一名歌唱家,我会用一首歌来歌颂老师;如果我是一位舞蹈演员,我会献一段舞蹈给老师。
每当看到您劳累的身影,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每当看到您认真的批改作业,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您说,虽然话语短少,但也表达我心意。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
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周末,我踏进新华书店大门,看着那么多的书,让我眼花缭乱。在这时,《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像磁铁石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连忙取下来,捧回了家。我坐在书桌前,看着书名,感觉有股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我不由地翻开了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文章主要讲述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聘为六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因此与坏小子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她带领同学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去家访编着谎言送”偏方“;她教一个软弱的男生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在上课前化妆,则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尊重;毕业考试前,她却带学生去郊外踏青。在这些故事中,米兰认识了肥猫、豆芽儿,认识了六年级三班这个集体。
我非常羡慕六(三)班有这样一个”另类“的老师。她做出的许多事是别的班的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而正是这种.种的”不可思议“,其实帮真正是学生们喜欢的。因此,无论男生女生都特别喜欢这位老师。如:在快要进行毕业考试的时候,她竟然带领全班同学去郊外踏青,就是平常,老师都不会带全班同学去踏青,何况是在快要毕业考试的这个节骨眼儿上呢?
这种类型的老师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学生的喜爱和拥护呢?我个人认为,因为她是年轻老师,有着一颗童心,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她的童年也离她不是多远。所以,现在真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她”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全新教育理念,就是她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同学喜爱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觉得,”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
我心中的好老师就是像米兰一样,性格开朗,学生犯了错误,不请家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认识到自己错了。还有呢,就是有幽默感,上课的方式新颖,而不是照着课本读,容易接触,喜欢和学生们一起玩耍等等。
而校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大不了就是严厉,上课认真、负责。学生非常的服从他,就向老鼠见了猫,是敬而远之。校长的看法和同学的看法是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严厉的老师好是好,可是,会有多少同学认真的在听讲呢?假如,是一位”孩子王“的老师来教我们的话,我们会认真听讲的。这两种效果我们都会选择第二种。
在读书节期间,老师推荐我们看《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一听到这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了它。
这本书主要讲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聘为白果林小学六(3)班的班主任,因此与H4肥猫、米老鼠、豆芽儿、兔八哥,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她带领学生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去家访编着”谎言“送偏方;在上课前化妆;巧妙解决学生打架事件……在这些故事中她认识了H4,认识了六(三)班。
合上书,我久久沉浸在米老师那阳光、活泼、时尚的形象中。我最羡慕得是米兰跟班上的孩子能够成为铁哥们。那次六(3)班的H4去活水公园和六(2)班打架,而米兰不但不让他们在家长来学校,而且还不用他们写检讨书,就这样六(2)班和六(3)班班慢慢和好了,他们的友情更加深厚。
她曾经到豆芽儿家访,让豆芽儿父母惊奇的是米兰既然给这种调皮捣蛋的学生送了一治尿床的偏方,家长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慢慢也喜欢上了她;后来教室里发生了一起死鱼事件,米老师一时成了福尔摩斯,一个个线索她都不放过,她知道”罪人“是谁也从不批评他,因为她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师,做她的学生真幸福呀!
说起老师,我也想起了我们的郑老师。她虽然不像米兰那么年轻,但她温柔可亲,循循善诱:篮球比赛时她特意请体育老师指导我们;她为了我们班能在写字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辞辛苦地教我们如何写好一幅作品;她对一些差生苦口婆心,作业一丝不苟地批改,她为了我们能成为文明班级,定了班级公约,小组比赛等……她虽然没米兰老师那样轰轰烈烈,别出心裁,但我却看到了她的默默奉献,良苦用心和殷殷希望,这是另一种伟大的师爱,郑老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不论是米老师还是我们的郑老师,因为爱学生,所以她们懂得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孩子们,轻轻走近他们,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最信任的朋友。正如书中的姜校长说的:”受人喜欢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老师能教我们知识,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她们就是最漂亮的老师。
最近,又轻轻翻了几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因为篇幅的短小精悍,直击要害,每每翻阅总是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或者说,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过多地做很多的作业和练习,应该精心地为学生设计补习内容。现在,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啦,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乐人和动人都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就像110米栏的赛场上,以前有个美国的阿兰·约翰逊,现在出了中国的刘翔,但谁敢说刘翔就坐稳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会出个阿兰·约翰强或者刘翔翔呢?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这本书为我们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相信一定让我们产生不少的共鸣。每天到校后,我们需要面临家作检查,班级卫生监督,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催收个别动作偏慢的孩子,辅导个别暂时落后的孩子……仰望时钟,时间总是每每匆匆流逝。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扪心自问,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刚一拿起书籍,总是借口还有别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书。于是,时间就匆匆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而教育类的书籍呢?又嫌理论高深,无法运用于学生的实际,便又望而却步了……所以当别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洋洋洒洒地述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与无痕时,我又只剩下感叹的份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最让人感动至今的还是这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最初是在求学时我们的带班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次听说,感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现在,我更多地感动于他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情。
他,一定是个内心装满爱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阳!
他,有着爱的力量。
感动之余,也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一、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二、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要提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光带着学生们玩儿的老师未必是好老师;知道不是严格的老师、凶巴巴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本书中有许多老师,每个老师都是一朵花,而米兰老师是最特别的一朵花。
这本书讲述了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聘为教师,担任白果林小学六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因此与坏小子肥猫、米老鼠、豆芽儿、兔八哥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她带领同学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在课前化妆,体现她对同学们的尊重;她去家访的时候编着”谎言“送偏方;她教会一个软弱的男孩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让别人不再欺负自己;会当着同学的面道歉;毕业考试前她竟然带着同学们去踏青……在这些故事中,她进一步四个坏小子,认识了六年级三班。新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使这个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书中的米老师有一颗真诚无私,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灵。姜校长对米老师作出的评价:”米兰非常适合做老师,“他说,”一个受到学生真心喜欢的老师才有资格做老师!“米老师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美丽的笑容,她说:”我爱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做他们的老师是我的荣幸,全班有四十八个孩子,每一个都很棒,每一个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她还开展了”我很棒“展览会,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树立起了信心,她的教育方式不但独特,而且有效。
这种类型的老师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学生的喜爱和拥护呢?我个人认为,因为她是年轻老师,有着一颗童心,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她的童年也离她不是多么的遥远,因此,我想她了解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所以,现在真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她”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全新教育理念,就是她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同学喜爱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觉得,不一定只有严厉凶巴巴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是”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
我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象米老师一样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来如果我做老师,我一定做像米老师一样的有个性的好老师!
在这次读书心得活动中。我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可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如:来园和离园,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心时间和进餐时间都属于最重要的学习时机。为了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需要为这两项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
当你为幼儿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去吃饭,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钟,你就给他们和同伴聊天的机会进餐时间和点心时间变成了一日活动中蕴含丰富学习的时机。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他们就需要时间和他人在一起,教师要重视孩子互相谈话的时间,重视孩子和成人谈话的时间。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积木游戏或角色表演时,发生在将不同颜色的珠子分类时,发生在共同阅读时,发生在画画时……
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更长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游戏和探索,因为他们谈论的是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东西,为了在学习环境中为孩子创设一种对话文化,教师必须努力地去提供这个时间,要在这个时间被无意识缩短时能够注意到这点。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上。”是的,缺乏求知欲、厌学,导致他们接受知识能力差、反应迟钝,最终成为学困生。
班上有个叫欣欣的孩子,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却不爱学习。如何激发起她学习的兴趣呢?我从书中苦苦寻找答案——体验到被肯定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由此我做了尝试。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发现欣欣目光呆滞无神,显然没有自主参与学习,更不用说计算。这时,我没有马上让她计算,而是询问她:“欣欣,你会数数吗?”她眼睛一亮,一口气数到20。我马上表扬她:“你太棒了!我们才学到10,你竟然能数到20!”我为她竖起大拇指,还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我又问她:“你会计算加减法吗?”她摇摇头,我用期待的眼神看她,“你数数这么厉害,一定能学会的,你愿意学吗?”她用力地点点头。接下来的课堂里,我见她坐得笔直,眼里充满自信和求知欲。
如果“厌学”是病,那么“鼓励”就是治疗“厌学”的良药。对“厌学”的欣欣适时对症下药,让她体验到被肯定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我拯救欣欣的第一步,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建议,是我从书中汲取的教育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觉得‘我干什么都不行’,被这个痛苦的思想折磨着。”
欣欣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比较差,如果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她,她既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也会有挫败感。因此,对于欣欣的学习,我适当降低了标准,给她制定触手可及的学习目标。
首先是降低作业难度。在做“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时,计算7+8=?,欣欣会正确算出得数,却没办法把计算过程说出来,也没办法把凑十法的思路图写出来。我没让她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思考过程,而是让她用小棒、圆片等实物直观地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只要她能正确计算,就表扬她、鼓励她。她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甚至希望多做些题目。
其次是降低作业数量。在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时,其他孩子的计算速度往往是欣欣的几倍。在做计算题时,我给欣欣降低标准,别人做20题,她只要能做完8题,而且全部正确,就能得到一颗★的奖励。因此,欣欣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与“特殊照顾”,欣欣不断在进步着,现在当别人做30道计算题时她能完成22题,之前半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现在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遇到自己会的问题能积极举手发言,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会主动寻求帮助,遇到错题能及时订正。虽然有些测试她的成绩还是不太好,但是对学习没有失去兴趣,对自己没有失去信心。
尽管欣欣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她标准低且遗忘率高,她的学习成绩还远远不及其他孩子,也跟不上学习进度。她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家庭作业没办法按时按量完成,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头疼的问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孩子如花,他们的成长需要爱心与呵护,需要耐心与帮助,需要静心与等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辛、长期的工作,重在耐心,贵在恒心。“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将继续学习,不断从书中获取知识的力量,默默耕耘,静静等待,相信所有花儿都能如期开放,都会开得艳丽芬芳。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肖川《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他那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思想和诗化的言语表达撞开了我的心扉,荡涤了心中的阴晦与迷惑,给予我前行的方向和勇气。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教育是美丽而缓慢的事业,从容是教育者必备的心态。在红尘滚滚喧嚣纷扰的今天,哪里还有真正潜心修炼的场所?让人生丰富而安静,是否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但,作为一名有思想有教育信仰的老师,这种境界不是应追求的理想吗?也许,从选择教师职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放弃了许多诱惑,注定只能过着清贫简单而忙碌平凡的生活,但这不妨我们可以拥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做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人,营造一个丰富的课堂,用雅言传送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广博的精神空间自由翱翔。学生因我们的.丰富而丰富,我们因学生的丰富而多彩,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因此,穿越尘世的困扰,安心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学养的老师,做一个心灵丰富而深刻的老师,是肖川给我的启示之一。
一则故事。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里卖雨伞,小女儿家里卖冰棍儿。晴天时,婆婆为大女儿发愁,雨伞卖给谁呢?雨天时,婆婆为小女儿发愁,冰棍儿卖给谁呢?婆婆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婆婆的天空很阴郁。邻居大娘劝她说:“晴天时,您小女儿家冰棍儿卖得快,雨天时大女儿家雨伞卖得好,您看,无论晴天雨天,您都应该高兴呀!”婆婆转忧为喜。是的,我们身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和不完美的生活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也许会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搜索身边事物美好的一面,让自己能有前行的动力,而不让所谓的不完美成为借口扼杀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成功。
“做一个具有自省能力的人,善取善舍,与时俱进,而又步履从容。——将生存的艰辛与平淡琐屑调理为甘美与意味隽永。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美好的!”(肖川语)这是我受到的第二点启示。
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总会被那些闪光的人性之美、高贵的情怀所打动。现在的传媒无缝不入,一些感人的事一些可敬的人的信息总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中。此时,总有一种情愫从心底生出,如炊烟袅袅般缭绕我的心扉,有一种液体濡湿眼眶。我有时责备自己不够成熟,太易于感动,希望自己能在大喜大悲的故事面前保持波澜不惊。而肖川老师的话让我释然,他说,一个易于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人的生活的人。也许,我和像我这样易于感动的人真的不需要刻意掩饰那份感动了,并应为之骄傲了。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就是真正成熟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沧桑,不是整天嘲笑别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无聊赖却以为曾经沧海——真正的成熟是学会重新热爱,百炼成钢绕指柔。”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因为一些只有用苦涩和艰辛的积累才能换取的感动的人和事正是我们社会责任的缺失。
作为教师,应让感动常驻心田,并把它传递给孩子,给我们未来的世界播下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的种子,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爱的火炬。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他所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帮助许许多多的中小学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影响了无数教师。《给教师的建议》中稍有变化。我一直以为这样一位教育大师所写的书应该是充满理论知识,有些高深,是指引我们教学实践的导师。看过后才知确实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好老师,但并非充斥着高深的理论,反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话,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闲话家常一般,讲的是一个个故事,是一句句贴心的话。读过后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和思考,让我收益良多。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难免有差生,我们把他们称为后进生。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学得较别人慢,较别人吃力,教师和家长有时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就是慢。有这样的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常常嘴里说着这句话,实际上很无能为力,因为确实用了很多力也没法让这样的学生像别人一样学习。本书中第一条就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说到我的心里去了。那怎么解决呢?我急急地看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用的是一个儿童打水的比喻,不同的儿童能提的水的桶数不同,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可能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多贴切易懂的比喻啊,我们教师不就经常在做着这样的事吗?明知有些孩子只能用这样的速度才能学好,却以同样的要求对待他,这反而让他更加不能好好学习。而我们着急孩子的分数,着急他会给班级拖后腿。要耐下性子,放慢脚步,不管平均分,不管学习进度,却又觉得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主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主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要担心那个学生少做了几题会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知道他本来就做得不如其他同学,那为什么不让他少做一些,以便让他能做得更好呢?反之,优生也就不用因为等待别人而觉得无所事事了。但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却是反其道而行,觉得他跟不上别人,那就做更多的题来补救,采取的是“题海战术”,这样的做法让一些孩子疲累不堪,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挫伤。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干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这才是正确的认识,是一个当老师的人所要牢记的。记住了这一点,教师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也就可以少一分焦虑和急噪,多一分信任和期待。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下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
读着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富有经验和学识的智者在谈话,那么亲切地解开你心底的疑惑。如春风细雨,一个优秀教育家通过一本书在和我们交谈,我们学着教书育人的方法,自己也在受着熏陶和教育。一本好书在案头,如良师在身畔,以后一定要多读多翻,才能常受教诲,常有所思。
朋友送了我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闲暇之余,捧读几页,一学期下来,读完了整本书,觉得受益颇多。
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视个性和谐发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思想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使广大教师心中追随的偶像。读完此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习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诸多问题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科学而合理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一点我感触很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在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被各种各样严格的校规校纪禁锢和约束着。家长、老师轮番上阵,把孩子束缚成笼中鸟。一旦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的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远比教给他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个人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
小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整个班级将会出现“一锅粥”的混乱局面。因此,从开学初就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制度、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各个方面,在学习五天内能够遵守好,那么周六和周日呢?能否一如既往的遵守?我要求学生每个周如实做好记录,并在周一的班会上让每个学生对这两天的情况作总结。我发现学生的这些行为活动规律是周期性的。开始的几周内被新鲜感驱使大都坚持的很好。后来情况就会出现波动。数周之后学生的总体情况就会趋于平稳,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校外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人们习惯把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因此学生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这些困难。由苏霍姆利斯基的理论作指导我相信,我们的工作都将有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