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农村调研(通用32篇)
今年是落实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户数4005户,面积48.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32万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北工中城南闲”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总体思路,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xx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业6564万元,增长10.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94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__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市供销社关于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供销合作社重要作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社抽调业务熟悉,具有调研经验的同志,对供销社改革改制工作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和对象
1、现存企业:日杂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职工2人,享受低保职工2人,下岗后购买供销社门店仍然经营农资、日杂、百货的职工3人。
3、“两社一会”创办中,吸纳为综合服务社的社员及部份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分村委会及个别农户。
5、目前我社现代流通网络产业协会辐射的部分乡(镇)、村。
6、区社财务、报表、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有关档案资料。
7、劳动社会保障局查阅供销系统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等情况。
二、区社基本情况
**区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员1人,事业推公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合同制工人1人(驾驶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三、改革改制情况
我社认真贯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资产退出,职工身份置换,债务不悬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员分流安置,向个体私营经济转化”的总体思路,于98年开始进行企业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统有12个企业,干部职工597人,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留了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两块牌子,其中,日杂公司仍进行经营活动,在区社的指导支持下,将原资产进行改造建设成茶叶市场,管理人员3人。其余基层社、购销店、厂、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到工商注销。一次性安置职工192人,内退18人,其它124人(调动、死亡等),支付安置职工补偿金总额192万元,分流职工参加社保192人,医保192人。
四、离休人员情况
离休人数2人,离休人员由区老干局统一管理,医疗费全额报销,退休人员247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82万元,参加大病医疗保险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25万元,247名退休人员向社会化管理过渡,支付社会化管理费用20万元,33名退休党员向社区过渡。社区管理费、社保费、医疗保险费、丧葬抚恤费都按标准要求解决,不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
五、“两社一会”的发展情况
20xx年至20xx年6月底共发展“两社一会”46个,其中:协会11个,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27个,市场4个,协会带动农户1259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27户,20xx年1—6月份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377万元,综合服务社销售化肥11200吨,日用消费品购销总额35万元,经营总额4084.58万元。
六、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现状:目前已发展的农资流通网络辐射全区7个乡(镇)20个村,还有3个乡(镇)80个村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供销社农资流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区共102个村委会,33个市场,其中区级7个,乡级10个,村级16个,有75%的村没有集贸市场。
2、构想:期间,新建和改造4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忙畔街道文伟村集贸市场,改造凤翔街道复合村街、圈内乡宁安街、蚂蚁堆乡蚂蚁堆街集贸市场,建设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万元,建设博尚、那招片区,圈内、平村片区,凤翔、忙畔、邦东、马台、南美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100个“两社一会”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综合服务社70个,行业协会15个,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四进村”、“五个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好**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3、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从20xx年起,期间市财政每年给改造和新建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区政府配套5万元;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供销社领导对重点市场实行挂钩联系,以确保市场建设按质、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安排5万元的化肥储备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农药仓储设施建设和3万吨化肥储备。
七、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
**区共发展协会82个,总会员数2396人,其中供销社领办11个,均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占协会总数的13%,发展会员1259人,占全区总会员数的52%,其中团体会员22个,农民会员1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227个。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1个,会员62人,进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一期,培训62人,全区农产品交易总量13003万元,通过供销社服务所占农产品交易比例约为20%。
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参与新农村建设中3个试点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支持产业发展资金4万元,发展核桃200多亩,茶叶500亩,支持民居房改造1户资金5000元,带领试点村协会会员到外考察学习32人,投入资金1.5万元,进行农业科技培训12期,培训492人。
九、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多、负债重,主要是欠货款和银行贷款,整个系统共负债257万元。
2、企业改革期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报特殊工种59人,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确定,20xx年12月份以前,以办理退休手续22人,现有37人,从20xx年1月1日起省局不认可,无法办理退休手续。
3、基层社、购销店都处置变现,农村经营网络只能以供销社分流职工和社会能人大户为主体,依托原有门店改造升级,但因供销社没有执法资格,对他们只能作一些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和要求。
4、资金投入不足,集贸市场建设均需20万元以上资金,而上级扶持资金1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十、对策、措施
1、供销社工作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2、上级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推进真正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3、从**区供销社目前现状看,物流配送中心只能采取开放办社、招商引资的.形式进行,而在立项标准上应相对发达大城市有所降低,才符合边疆城市的实际情况。
4、在领办、创办协会、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供销社只能按照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的原则,组织、扶持、服务其发展。
5、巩固供销社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以减少和杜绝不合格化肥在市场上泛滥,保障农民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化肥。
6、农资经营的市场准入由供销社审批,供销社把取得准入的经营户与“两社一会”的创办结合起来进行管理。
7、上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给予大力扶持,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8、条件好、建设效益好的农村集贸市场在上级扶持的基础上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筹资方式,减少筹资压力。
一、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要求,我于今年4月下旬在我村认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与部分村民组长、农民群众积极交流沟通。通过几天的深入调研,加强了对我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和认识,现结合本人到村任职6个多月的工作实际,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xx镇西郊,省道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县道路、x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为主,羽毛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迅速。20xx年底,全村拥有耕地面积xx亩,常住户xx户,人口xx人,有xx名党员,全年实现人均纯收入xx元,是全镇人均经济实力较好的村。自20xx年我村被确定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和关怀下,我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各级新农村建设文件的重要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大力发展我村特色经济,努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群众积极性较高,心中充满期待。在调研中感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心中充满对新农村美好生活的期待。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党和政府的希望和期待比以前更强烈了。
2、积极谋划和部署,明确发展思路。今年以来,我村根据市委张秘书长的指示要求,把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年,积极谋划,确保全村新农村建设稳步快速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在20xx年春节前后,村两委结合农村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分别召开了村两委扩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着重研究和部署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村两委在去年制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本文摘至:范文大全)广泛的讨论,结合村情,确定了新的一年里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为: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1238”工程(做强做大一个羽毛产业,实施好村村通和农田水利治理两项工程,抓好基层组织、文化教育和环境卫生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好八个新村庄居住点)为抓手,发展羽毛产业经济集群,扩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突破性进展。
3、加大建设项目编制申报工作力度。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积极与我村帮扶单位联系,根据村发展实际,编制了多个建设项目报告,大力争取上级单位的项目支持。我们主要针对村里的各项关系全局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编制报告。如: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水利部门的安全饮用水工程和渠、塘治理工程、交通部门的道路建设项目等工程。确保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促进全村的新农村建设。
4、脚踏实地抓生产发展,不断提高村民收入。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村民对收入的增加非常重视。村两委同志积极思考,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在羽毛大户中积极宣传,鼓励他们发展,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困难,使羽毛大户发展信心足,干劲大。他们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今年以来积极筹划,扩大投资,已经有多名大户准备新建或扩建羽毛加工企业。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我村的羽毛产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了全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好作为省级示范村的优势,积极争取支持。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300多万元,现已基本建设结束,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村两委积极征得项目治理区农户的同意,做好土地集中整体出租承包工作。现以全部出租承包出去了,进行绿色蔬菜和优质农作物的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示范基地。这样也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根据各自的实际做好生产发展,确保收入能稳步持续增长。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导产业缺乏强劲支撑,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我村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作为我村特色产业的羽毛加工业还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扩大发展受阻的,还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除羽毛加工业外,仅有养鸡、养猪和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2、党员、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部分村民及少数村组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尚存偏差,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要求他们这样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多数村组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感到手足无措,寄希望于上面有可资参照的模式或方案下来。总的来说就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了解的不够透彻,不能全面的理解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民致富。由于我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硬化及改水、改厕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群众自筹、市县单位的帮扶资金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村内有相当部分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逢下雨很难进出,羽毛大户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
4、人居环境改善压力较大。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能源建设亟待加强。通过调研发现,我村有好几个村民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房、残墙断壁、路障等等。但是由于农民传统意识较重,对宅地房产存在谁占谁有思想,不肯拆除。即使拆除也要求给予经济补偿,拆除改建压力大。
5、乡村债务是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xx年末,我村共有村级债务为多万元。这些债务虽然通过各级的努力化解了一部分,但是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致使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些债务也使许多好的村办项目纷纷落马,许多村干部、村民明知道有的好项目挣钱,但因缺少资金,银行又不给贷款,使得许多项目纷纷搁浅。
6、村民自治水平和村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我村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十多项民主管理制度,但村民自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村级民主制度执行不严,有部分村民正确行使权利的意识还不到位,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觉得村里的事与自己无关,只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对村里的民主决策漠不关心。
同时,存在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能人、强人,一些村、组干部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必须增强参与村民主管理带民的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民主。
三、关于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对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如下的几点思考:
1、着重抓好村级产业规划工作,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注重发挥本村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村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很难形成规模,更谈不品牌效应。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之路是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办法,而且切实可行。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调研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但有不少村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上级给钱给物给政策,许多农民都在观望,有的原来想干的事都不干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有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搞形式、走过场、瞎折腾,致使许多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的集体项目搞不成。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强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同时,我们还要培育造成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不断的进行教育宣传,使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正确的认识。
3、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好资源环境。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做好改水、改厕、改厨工作,全面保障群众的健康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着眼现实,先易后难。充分利用我村作为示范村的优势,整合各类支持的力量,把最需要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做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窝地抓,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抓,把好事办好,真正做到得民心,顺民意。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魅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虽然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时间较短,但是通过深入实地的走访,使我对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我今后加快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更为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才有望加以解决。
围绕福兴乡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实际现状,结合此次省委党校学习所得,针对乡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以“群众最关心、发展最现实、问题最突出”为根本,切实反映实际建设情况,查找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基本现状
福兴乡位于肇源县最东部,北邻肇州县,东接肇东市,地处“三肇交界”,全乡幅员面积143,911亩,耕地面积97,708亩,辖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 5152户,人口20812人。这里海拔176.3米,没有水、草资源,因此,玉米种植成为了福兴乡群众年复一年的谋生手段。然而,近几年,福兴乡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民生事业持续繁荣。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发展迅速
作为传统玉米种植的农业乡镇,福兴乡一直在各项惠农政策中寻找机遇,经过几年的产业调整,现在已经跳出了传统农业圈,并形成了“七化”的发展态势,即:棚室产业壮大化、畜牧养殖业规模化、裸地果蔬基地化、林下特色经济潜力化、企业链条延伸化、商标品牌市场化、合作组织规范化。一是实现了主导产业壮大化。按照“小区化发展,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棚室经济,截止XX年末,已建成棚室2852栋,其中:冷棚2142栋,温室710栋,基地总面积达到5,000多亩,棚室经济收入实现8,500万,拉动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拉动相关产业增收3,100万元。二是实现了辅助产业规模化。经过多年“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重点实施以猪为主,兼顾牛羊禽的发展的思路。XX年末,全乡肉牛存栏量 3210 头、出栏1515头,生猪存栏28355头、出栏26011头,肉鸡存栏 37.6 万只,出栏29.8万只。三是实现了经济作物基地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粘玉米1万多亩;种植花生1万多亩;种植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2万多亩、种植圆葱500亩。四是实现了特色经济潜力化。福兴乡现有林地面积9241亩,经过外出考察、调研、深入实地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林下养鸡、林下食用菌的特色发展思路。目前,利用林地进行种、养殖的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亩。五是实现了企业链条延伸化。围绕产业发展,引进了大庆市天利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宗祥包装箱厂、青储饲料加工厂、测土配方复合肥生产项目。每天可加工速冻果蔬20吨、粘玉米40吨;年生产管道防腐皮1000吨、塑箱40万个;年生产青储饲料5000吨;年生产复合肥吨。六是实现了商标品牌市场化。福兴乡注册了“庆福”牌系列果蔬商标,还实现了与“沃尔玛”农超对接,并成功联手大庆报业集团、龙广电台举办了三次香瓜采摘节。还在县、市、省电台报社,对各项产业发展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宣传,“福兴”、“兴福”、“庆福”等独具代表性的品牌名词,已经市场化。七是实现了合作组 织规范化。全乡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3家,其中: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二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科学规范的.合作组织,为各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运行保证。
(二)民生事业繁荣
一是实现“五通”。全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二是实现“两室”覆盖。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科技文化活动室。三是实现救助与农合农保同步。全乡享受农村低保户 人,建国前老党员1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人,参合率达到95%。四是实现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每个村屯都有绿化美化一条街,通乡公路两侧设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各项环境卫生制度比较健全。五是实现信访安全稳定和谐。乡村主干道技防设施齐全,46个自然屯设有专人掌控舆情,做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同时,不定期开展信访稳定安全排查,连续多年被评为“三无”乡镇和平安乡镇称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7个、教育支部2个、联合支部1个。共有党员442名。其中预备党员15名,占党员总数的3.39%。女党员55名,占党员总数的12.44%。少数民族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1.81%。35岁及以下的党员99名,占党员总数的22.4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94名,占党员总数的21.27%。各支部党建工作载体形式多样,各项制度健全,党员典型培养类别不单一,学习活动开展效果较好,引领群众创业发展积极性较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水平较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创新发展意识薄弱
在深入调研和座谈讨论中发现,广大群众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发展意识淡化薄弱,没有真正领会各级发展精神,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普遍存在等靠思想。认识层面只是停留在建房、修路、信息入户等模式上。
(二)建设资金紧缺
作为偏远乡镇,没有大口径的经济收入,很难保证新农村建设需求,仅凭中央、盛市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基础建设,更谈不上现代化、科技化、规范化,只能通过上级下拨专项建设资金、帮助扶持物资、协调相关部门、自己筹措等形式,小规模、低标准、试点进行,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虽然福兴乡在农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科学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深,高效、节能、现代的农业设备少,信息化水平偏低,劳动利润校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运行上,不成规模不连片。
(四)支撑产业发展不均衡
以棚室为主、养殖为辅、林下特色经济为互补的产业发展不成正比。目前,突出表现为棚室规模较大效益较小;养殖业群体多大户少;林下特色经济进展快见效慢,整体发展比重为3:2:1。
(五)农村社会事业滞后
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水平普遍较低。一是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科学水平低,医疗器械落伍。二是教育水平低。由于适龄少年儿童减少,导致中小学校生源急剧下降,各村小学被合并或撤点,而且教学设备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三是科技文化投入少。受乡村两级财政影响,现有村文化活动室器材单一老化,相应图书门类不全,缺乏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四是弱势群体救助力度校在弱势群体救助上,相关手续太过繁琐,而且救助物资少、范围小,不能及时保障生产生活所需。
(六)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
结合泥草房改造,福兴乡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但是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质量标准上都不能达到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主要原因是受建设资金、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满足不了小城镇建设基础要素。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结合多年乡镇工作经验,以实现小康社会为核心,认真分析新农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利弊因素,立足福兴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谈一下个人对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思路及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通过乡、村、屯三级创设舆论环境,利用会议、宣讲、主题活动、党员群众结对、远教平台等方式,详细向群众宣传建设方向、目的、意义以及最终达到程度。最终形成全民思想统一、发展目标一致、参与建设积极的健康氛围,让新农村建设切实走进群众心里,惠及千家万户。
二是内外引资,推进建设。针对建设资金这一难题,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得到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物资援助;另一方面要主动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调动户、屯、村、乡以自筹、出地、转让、抵押、贷款等方法,多渠道促资融资。更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客商和企业,突出政企联合、社农联手,全面保证建设资金充足到位。
三是突出重点,强化支撑。立足乡域经济发展现状,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强做大做牢支柱经济,为发展提供持续、科学的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土地流转,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带动力强、特点鲜明、节能环保、致富增收快、发展潜力大的经济项目。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常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是注重民生,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素之一就是从根本上保障群众所需,满足群众所求,一起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所以,作为乡镇级地方政府要扎实落实好上级的惠农政策,把医疗、文教卫生、困难群体救助、泥草房改造、道路修建、环境综合整治、娱乐活动场所等问题,统筹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建立以工带农、以乡带村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平台。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小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成果。
五是完善组织,创新机制。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在乡镇,难点在村屯,热点在百姓。所以,要想组织好各级组织和群众,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全力调动党员积极性。还要根据发展需求不局限安稳、安逸的状态,及时完善组织形式,健全组织机制,科学合理地创新工作方法,充分整合基层党支部力量,团结党员、群众干事创业。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艰辛困难时刻存在,只要我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一定能早日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 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理解,科学把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开创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城东00公里处,总面积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0万亩,总户数00户00万人。辖00个行政村,00个村民小组,00个站所,00所中小学,00座清真寺。全镇现有00个党总支、00个党支部,0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00人;无职党员00人,团00人,“四老”人员00人,入党积极分子00人,后备干部00人;“五好”村党支部00个,“群众满意”站所00个,县级文明村00个,地区级文明村00个,自治区级文明村00个。00年农村经济总产值达0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00元.
二、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工作伊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并明确一名副镇长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共同组成工作领导组,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2、加强宣传、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全力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事,群众能否积极参与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实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申报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选举推荐成立村级新农村建设管理组织,进一步协调和化解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3、典型示范、以点促面、逐步推进,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应认真对各村的经济状况、资源情况、群众的建设热情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选出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作为金的来源。
4、新农村建设内容单一,品位不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目前村庄的修路、改水、改厕等设施建设,应该还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生态建设、卫生网络建设、富民工程建设、集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各项指标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细化方案,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首先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无乱在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以及实践探索上要更加切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剖析优势与劣势,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整体和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伊始,要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并且要逐步细化,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同时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在工作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建设模式上,要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方法上要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齐步走,不一刀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四)、要把促进生产发展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政府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各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选准自身主导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培育品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五)、加强村农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道德、法律、文化、科技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组织农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民主法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村民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思想上足够的认识,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要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于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
调查时间: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年全镇GDP总量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亿元,增长%。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个,面积. x万平方
米,年产蔬菜x. 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亿元,比上年增长%。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人(次),创收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长%。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年化解债务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
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
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 13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__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
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乡风建设,加快文化站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镇叶村
调研对象:叶村村民
调研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研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 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20xx年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 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 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 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 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 加大教育力度。XX年10月叶村开始建设叶村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叶村小学项目是新农村示范镇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暨民生工程建设项目,XX年年8月正式完工。叶村小学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叶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新项目将学校旧教学楼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增加厨房一间,改建学校大门与围墙,整个项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确保了与古民居的和谐统一,拓宽了学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园里增添了课桌椅、dvd、彩电、电脑等电教设备,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据陈女士介绍,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育基地,还是培训农民的活动场所。平时学生利用先进现代化设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末或晚上叶村村委组织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借用新设备推广蚕桑、茶叶制作技术。建设图书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
5、 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叶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工作。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宣传到村,用电话、广播、报纸、宣传栏、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政策,与村民保持紧密联系。聘请山东省高密市的蚕茧专家到村指导,为村民讲解蚕茧饲养技术,提高村民的专业素质。还经常举办相关培训班或讲座,曾举办过“巾帼生态家园”专题培训班,向村民介绍清洁能源使用、节能环保、环境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叶村以健康、和谐、文明、向上为目标,在全村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以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道德”。村委紧抓“四乱”和“三清”工作,切实改善乡村“脏、乱、差”的面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叶村全村推广使用沼气,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广生态家园建设,把叶村建设成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定时开展“乡村文化节”活动,兴“贴时代春联”的时代新风,在村民中营造热情、活泼、时尚的文化氛围。
在三天实习过程中完美参观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递、“中国画里乡村”的宏村以及颇具道教文化的齐云山,这都是徽州特色浓厚的文化遗产。古建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徽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西递镇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指导思想,村委组织和村民齐心协力,叶村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叶村叶从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近年来涿州市按照“工业立市、以城兴市、借京强市”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在各项建设中,涿州市的新农居建设独具特色,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曾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可以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涿州市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对涿州市的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涿州市新民居建设的背景环境:
在党的xx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并结合当地实际,首先提出了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就是建设村风淳朴,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了广大农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人文居住环境,我省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二、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居建设的具体政策:
目前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基本上都是空心村,村中有大量的闲置土地,街道不够整齐,环境也不好。启动新民居建设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节约能源。新农居建设的具体政策是政府出资从农民手中购买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复耕,同时还对地上建筑物进行赔偿,每人还可以白得30平米的住房,并且免收20年的物业费和20年的取暖费,也就是说农民可以拿着钱去住楼,不但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改善了经济条件。另外每人还可以凭借户口按照成本价加购10平米的住房。小区内设置超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殖场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社区。
三、涿州市新农居建设的现状:
涿州市毗邻北京,在大北京的建设圈内,交通便利,工业和旅游业发达,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为进一步快农村发展步伐,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XX年涿州市委、市政府先期拨付资金10.2亿元首先在义和庄乡里渠、邓渠、刘园等六个村启动新民居建设。各乡镇办事处积极落实,开展建设的具体实施。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村庄规划,强化执行,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三是广泛采集当前村容村貌的影像资料,以便与将来进行比对,进行各种分析总结。
四、新农居建设的前景及预期目标:
开展新民居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新农居建设腾置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后还可以置换城市建设占地指标,为加快涿州市的发展提供保障,置换占地指标换来的资金可以用来为广大群众缴纳养老保险等。同时新民居建设后农业户口全部转成非农工业户口,60周岁的老人由每月55元的养老金提高到95元增长了将近一倍。6个村节省土地1029亩,XX年全市79个村全面启动新民居建设。预计2020年以前全市409个村全部改造完成。
五、当前建设的基本经验: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3、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六、新农居建设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镇情村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xx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殊镇调研材料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文殊镇近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牢固树立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的观念,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规模生产,实现“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使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扩大暖棚圈舍建设规模,年内计划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大力推广良种体系建设,以肉羊胚胎繁育基地为中心,实施扩繁示范和与改良品种,年末力争实现牛羊改良任务头只。上半年畜禽存栏达到29438头只,同比增长8.6%,出栏33185头只,同比增长26.4%。以养殖业为主的“万元院”达到406户。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工作,特别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免疫不留死角。今年我镇春季防疫工作进展顺利,防疫率达到98%,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种植业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经济作物。一是充分发挥制种基地优势,大力引进花卉、番茄、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等名优蔬菜品种,今年全镇蔬菜花卉制种面积达到1779亩。二是正确引导日光温室建设,努力提高种植效益。年内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50亩,目前已落实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为主的“万元室”588.5亩。三是落实订单作物面积9600.7亩。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冯家沟村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业通过一年多的发展,今年初见成效,平均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有效的带动了全镇林果业的发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在巩固去年造林成果的基础上,补栽、新栽造林285亩,4月10日-15日全体机关干部对嘉肃公路两侧树木进行补植补栽,完成造林面积120亩。同时加强造林工程管护,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镇以育苗为主的“万元田”面积达173.6亩。
二、积极培植支柱产业,全面提高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半年全镇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55期,完成培训人数2113人,发放培训资料、宣传单3581份,举办驾驶员培训班2期,完成技能培训56人,首期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班已报名40人,将于6月5日开班。上半年全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1162人,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纯收入1123元。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积极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发展以肉食品加工,蔬菜脱水加工等优质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水泥生产和空心砖制造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利用河口度假村及冯家沟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全镇以农家乐园为主的.“万元园”达13亩。三是以双泉开发区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及启动民间投资力度,年内计划完成招商引资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的空心砖项目,建成了6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5月中旬计划试车成功投入生产。同时计划投资500万元的恒丰建材项目,落户在开发区内,已完成立项批复、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手续,计划建成年产新型墙体材料10万平方米、机械加工1500件的建材厂一座。民间资金起动顺利,完成民间投资102万元。四是切实加快流通组织建设。着力支持3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培育扶持2个农产品购销流通公司,实现加工与运销为一体企业的滚动式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与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农家店加盟,改造商业网点8处,全面实现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建设农村经营服务网络。
三、以项目带动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点完成六大工程:一是全镇的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对全镇的干、支、毛渠进行改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暖棚圈舍350座,沼气池200户;三是小城镇建设,年内完成镇区供、排水工程规划;四是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计划完成河口村务活动中心建设;五是小康样板村住宅建设抓一个示范村;六是完成文殊镇中心小学至冯家沟村五组4.8公里道路建设工程。为了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效果和总体推进工作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有科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镇党委、政府将严格跟踪落实,项目建设纳入年终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思想保守,开拓增收渠道的闯劲不够;二是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急需加强;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要审时度势、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努力推动文殊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完成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实施农家“一池三改”工程,抓好日光温室建设和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
二是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应用、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继续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手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促进市场、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有机联系,集信息、储藏、包装、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作好洋葱等农产品的销售。鼓励并组织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双赢基础上与农民签订农业生产订单,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依托双泉经济开发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实现农民收入由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向经营性收入转变。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全面启动体现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业,牵动旅游产业逐步升温,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高新农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推进全镇“两品一游”农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切实可行的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村生产项目,全面发挥各项先进专业技术作用;努力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上开拓创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大进步。
五是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环境。一是要继续作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证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二是要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要加强民政救济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卫生创建、环保创建活动,按照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标准,集中整治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问题,保持村容整洁,改变农村面貌。六是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__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贯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创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新局面。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为农民讲实话、办实事,努力开创文殊镇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总体状况
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和突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用水调研报告。这主要与农村人口分布松散、生活习惯不同等特征有关,也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供水成本不同等原因有关。这样一些特点,使得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困难很大,同时亟需解决。
19xx年,我国的淡水资源使用总量为4600亿立方米,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6.4%。其中,农业用水量占了87%,工业用水量占了7%,生活用水量占6%。《XX年世界发展指标》指出,我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93%,占农村人口的89%。总计,同年我国使用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安全饮用水要求标准的提高,同时由于污染等造成的原本安全的饮用水现在变得不安全等原因,据统计,我国现在还有3亿多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有资料表明,到20xx年,我国还有3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
贫困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我国贫困地区有18%的农户取得饮用水困难,14.1%的农户饮用水水源被污染,37.3%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除去水源被污染和取水困难的农户)。按饮用水水源分,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32.2%,饮用深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0.9%,饮用浅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4.9%,直接饮用江河湖泊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6.9%,直接饮用塘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3%,直接饮用其他水源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2.7%。在前三种水源中,去掉水源被污染和取水困难的农户,实际上有安全饮用水的农户占总户数的62.7%。
到20xx年年底,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还有约2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需要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地区高氟、高砷、苦咸水等水质问题仍然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取水不便、水量不足等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未得到全部解决。
二、以金华市为例
截止20xx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7.89%,全市范围约有100万左右农村人口仍在饮用被污染的溪河水、塘水和公用大口井水,约有45万人口仍在饮用分散式供水源。全市农村总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361.14万,其中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人口149.42万,占农村总人口的41.4%;饮用水不安全人口211.72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8.6%。在饮用水不安全人口中有175.27万是属于饮用水水质超标,占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82.78%;有36.45万属于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度方面缺水问题,占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17.22%。饮用水水质超标集中在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锰、浑浊度、铁等指标,超标人口达67.96万,其中尤为严重的是全市共有45个乡镇322个村20.7万人存在饮用水含氟超标问题。农村饮用水的不安全,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农村水传染病的诱因,成为农民生命与健康的.“隐形杀手”。
三、影响农村饮用水的原因
1.农村饮用水面临着工业污染,主要是工业企业排出来的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和废渣,直接渗入地下水源或直接排入农民直接饮用的塘水、河水或溪水等水源中,从而对水源造成污染。
2.农村饮用水面临着农民生产和生活污染。农民因为使用化肥、农药等从事农业生产而间接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饲养各种禽畜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因为不能及时和正确处理而对水源产生污染。
3.生活废弃物等也对水源产生污染。农村基本上没有垃圾处理厂,在有些地方,农村甚至成了城市垃圾堆弃的场所。
4.从农民饮用水主渠道乡、村水厂目前的状况看:大部分乡、村水厂始建于80年代中期,规模小、工艺差、设备简陋。农村居住分布较散,水管铺设较难,同样给集中供水带来了巨大困难。
5.从农民自身因素来看:农民的健康意识、舍不得花钱的小农意识、祖辈遗留的世俗习惯,导致农民对生活饮用水的认识和关注、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报告《农村用水调研报告》。
6.形象工程造成恶劣影响。这项由国务院于20xx年批准的工程,计划解决1.6亿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20xx年至20xx年国家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95亿元,可解决1.0866亿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那么这433亿元资金是否真正解决了一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地方反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7.投资主体多元化导致运营管理不规范。在已经建好了的农村,因是多方投资建设的水厂,比方说村民自己投资一部分,事业单位、私人投资等,出现了多方管理或多不管的情况。
8.水质检测问题突出,国家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制度不够完善,基层卫生部门缺乏操作依据,此外还有水质检测费用缺乏保障。
9.人为地造成地下水短缺。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增加GDP数量,开采矿产。主要体现在开煤矿上,因为深挖井,地下水多到那里了,使得另外的地方有水的井没水了,无水少水的井更枯了。
10.还有些地方因地质问题而缺乏或含有某钟矿物质引起的病,如牙发黑等或水环境问题而引发一些像血吸虫病的地方病。
11.用水价格太贵。在有些已经建好水厂的地方,农民为了节省开支,干脆不用自来水。
四、加快建设农村饮用水的建议和意见
(一)从农民着手。引导农民转变陈旧观念,提高农民用水安全意识,向农民大力宣传用水标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相关性,自觉参与到维护饮用水安全的行动中。
(二)法律、体制建设。通过立法、制定相关法规去规范管理。加大监察力度,严肃处理违法乱纪行为。
(三)责任到人,实行问责制。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对供水公司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
(四)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科学规划农村排水系统,建立农村生活用污水处理厂。加大保护水源的力度,肃清源头污水。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乡位于xx县南部,境内山高坡陡,平均
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二)“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20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20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20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20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乡现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学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学点28个。全乡适龄儿童1190人,已入学1172人,小学入学率98.49%;残疾儿童22人,已入学14人,入学率63.6%;小学部在校生1353人,学年内辍学6人,年辍学率为0.44%;15周岁人口195人,授完小学教育193人,完成率为98.97%;适龄少年有592人,初中阶段在校556人,初中及以上毕业8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27%;残疾少年16人,入学5人,入学率为31.3%;初中部在校学生462人,学年内辍学13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81%。17周岁人口211人,授完初级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为81.04%。目前,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76%。初中开设13个教学班,小学74个教学班。全乡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学历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学77人,学历合格77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全年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20xx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州、乡检查评估,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
、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举办科技培训25期,参训人员6245人次,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乡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尽管近几年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乡规划,推进现代化村乡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__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安排部署,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到镇村实地调研,通过与干部群众座谈,入户实地察看等途径,了解了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与及当前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注的改革,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村455户共1887人,耕地3200亩。党员54人村“两委”班子9名,交叉任职2名,拥有大面积沙荒地,可以进行项目开发;土壤肥沃,适合优质品种种植。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马铃薯。有种植蔬菜的优良传统。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组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目前我村的党员只有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
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村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发挥作用,正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该村基本没有集体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我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
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三、今后农村发展的建议
1、紧抓政策机遇。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支持农村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的政策,寻求各方支持,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2、提升农民素质。
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本地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带动村的经济效益。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村主导产业培育、示范项目和整治项目的补助。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5、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实践目的:
(1)了解认识水电站及其附属建筑的设计思维,选址要求,工程条件,生产过程等。
(2)调研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
(3)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普通民众对低碳的了解与接受程度。
二、实践内容:
(1)于7月13日乘车进入褒河水库库区。在水电站站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坝主体,对于大坝的选址要求,工程条件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到该大坝为多年调节型双曲拱坝与为何在此处修建的理论依据。参观了坝后的三处发电机房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的工程特点与其与机房选址的依据等。
(2) 于7月14日在汉中市周边的建国村与舒家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调研,听取在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要求和工程细节。参观了新街子国家级标准化供电所,与当地技术人员与分管主任开展座谈活动。
(3) 于7月15号在汉中市明珠小区开展低碳宣传活动。
三、实践结果:
(1)褒河水库为我国实用水头最高的水库之一,地势险峻两侧均为峭壁。山体向内挤压效果明显故兴建的大坝为饱和状态下的双曲拱坝依托山体压力与水压形式。两者互相平衡。
枢纽工程属二等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等综合效益。主要建筑物有:混凝土双曲拱坝、岸边引水式电站、东西干渠渠首电站和反调节池等。坝体混凝土工程量约20万m3。该工程荣获水电部优秀设计奖与优质工程奖。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900km2,多年平均降雨量950.6mm,多年平均流量43.6m3/s,年平均径流量13.8亿m3。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4290m3/s,千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5590m3/s。水库正常蓄水位618m,校核洪水位619.5m,总床容1.1亿m3。设计灌溉面积51.5万亩,灌溉引水流量33m3/s。电站总装机容量4.12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42亿kwh。
混凝土双曲拱坝高88m,坝顶高程620m;坝顶弧长260m,中心角129度。外半径111.5m;坝顶厚5米,坝底厚27.27m,厚高比0.31,孤高比2.95。坝体内设置一条纵向廓道,用来灌浆与观测场压力。拱坝内部和外部共设置290支观测仪器,以监测大坝的运行情况。水库泄洪采用坝身开大孔口的方式。石门拱坝是我国继欧阳海拱坝之后修建的第二座坝身大孔门泄洪拱坝。
大坝除供电外,兼具防洪等功用。其同时提供勉县,宁强,略阳的供水给养。
(2)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村通工程的进一部建设的成果。
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政策,通过贯彻“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和“国家筹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集资一点”、“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自建、自管、自用”等集资办电的方针,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和电气化县的建设。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务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电气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全面启动了改革农村电力体制、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取得了实质性飞跃。主要表现在:
农村用电水平明显提高。XX年全国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为5669亿kwh,比1978年的510.23亿kwh增长1111%;全国县及县以下年人均用电量达到了501.9kwh,比1978年的64.6kwh增长77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101.1kwh;农业人口人均用电量325.97kwh;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电量78.93kwh。
农村通电率不断提高。1978年至XX年,全国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从86.86%、61.05%、93.3%提高到98.45%、98.23%和98.03%。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宁夏、安徽、河北、浙江、福建等12省市实现了村村通电。乡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2303个;村通电率达到100%的县有1917个;户通电率达到95%及以上的县有1910个;户通电率低于50%的县减少到106个。
农村电网已具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XX年末,全国农村电力110kv变电站4000余座、线路13万公里,35-66 kv变电站16000余座、线路31万公里,3-10线路275公里,低压线路716万公里。全国农村已形成了以110 kv和35(66)kv为主网架的农村电力网络,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电网已建有220 kv变电所,县城实现了环网供电。
农村电源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国家在加大电网向农村延伸供电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多种能源发电。逐步形成了以大电网网供电为主,农村小水电、小火电以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为补充的农村电源格局。XX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4613万kw,发电量1541亿kwh,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21.75%。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绩巨大。从“七五”期间,以小水电供电地区为主开展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到1994年国家提出到上世纪末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的目标,掀起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高潮。到XX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电气化县5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
建国村为汉中电气化建设中城中村的典型代表,有地段狭窄,人口密度大,用电量大等特点。过去此处电杆林立,电网假设无规划,因用电户多,用量大故私接现象严重,用电环境恶劣。
在新农村电气化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多项改革修正。为缓解用电压力特铺设地下输电电缆,即解决了用电量大的问题。又对过去过于密集的电线又所缓解。因其地段狭窄全部使用地下排线使得户外环境大大好转,有效的对这里过去的环境进行了改善。同时大容量箱变等设施的使用对用电环境都有好的改善。
舒家营是典型的农村地区,人口较少,用电量校但存在环境地形复杂,人员分部距离远,电力基础设施差等多项实际困难。
针对这些实际也采取了架设高架线路,安装集中箱变,集中电表盒等手段,很好的改善了当地的用电条件。
新街子供电所是国家级标准化供电所,其整洁的环境,高效的作业能力,优良的管理系统,完备的设施建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们还与当地技术人员与分管主任开展座谈活动,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问题也得到了技术人员的详细解答。我们讨论了现在电力系统存在的各项问题,关注畅想了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揭开两天来在参观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丰富深刻了知识与见解。
(3)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我们在汉中市明珠小区及其周边通过架设展台,向路人分发宣传材料,调查问卷等方式宣传低碳生活。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得进行各种方式的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实际效果与关注度。通过对数百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民众的调查,得到了关于人们对低碳的了解与接受程度的报告。实际情况反映人们对与低碳的了解还是欠缺的,有部分人甚至觉得这种“有好日子不过的”生活方式不易接受。同时还有大量的群众表示,这种形式的生活受带来的对环境的改善杯水车薪,同时表达了对于政府部门的关注程度过低及其不作为的谴谪。
四、实践总结及体会: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从7月处就开始了各种内容形式的'准备工作,最终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通力合作。
本次活动贯穿了发电,送电,与合理用电的整个过程。对于相关专业的同学是一个难得的实践结合理论的机会。
对于我个人而言也同样有许多收获:
对于集体我一贯的态度都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对于自身的有利条件如果可以为集体谋得利益的话都会为集体服务。对于个人的矛盾也好,其他的东西也好都必须为集体利益让步。
与人的合作与相处时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就可的到最好的结果,为了整体的和谐,有时其实并不需要全部的发挥,适当的让别人有所发挥,自己适当的克制反而可以比争相而动表现自己有更好的效果。
纪律与规范并不是样子货或者表面工作,其实对整体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也是最具有效率的行动方式,所谓“混乱而高效”并非其表象的含义,这里不多加叙述。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完满的完成了各项预定要求,是整个实践团队的共同胜利,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属于整个集体的美好回忆。
一、调研目的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一些地方污染源增加、污染物增多、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深、污染危害加重,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损害了农村人居环境,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农村一直以脏乱差为代名词,为改善这诸多现实状况,我们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师生本次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导向,力图将农村建设成为整洁干净的新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县。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农户现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便后续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言而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日益上升为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点。本次调研活动旨在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科技意识,创建优美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调研时间
20xx年07月05日——20xx年07月15日
三、 调研地点
重庆市武隆县双河乡荞子村、新春村、木根村、梅子村
四、 调研对象
相关农户,村社干部,外地游客等
五、 调研方式
分小组进村入户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用所学知识向农民宣传环保理念,指导村民科学方法进行生产,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引导村民培养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等。
分小组由村民带领走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农户劳作情况与田间地头环境的问题处理情况。
六、 调研人员及分工情况
总指挥:武隆县环保局、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带队教师:吴雪锋、邹仕鑫、刘兰英
队长:高阳
副队长:刘飞、郭晓朦
A组:木根村、梅子村
组长: 高阳 刘飞
组员: 陈瑶张怡 张玉霜 黄燕雄 翁敏 韩亚鑫 肖俊 江帆 阮震 B组:荞子村、新春村
组长:郭晓朦
组员:张星星李誉 王玲张松 赵超凡许祖国蒋天付姚尧邬静淳叶兴新
七、 调研过程
7.1. 召开前期座谈会:20xx年7月5日由武隆县环保局副局长陈上宜以及双河乡乡长安朝树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让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队员了解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即改善农村脏乱差问题,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讲解田间堆肥方法,以及同农民交流的方式方法。
7.2. 召开前期动员大会:20xx年7月6日上午9点半,由武隆县环保局副局长陈上宜以及双河乡乡长安朝树出席的动员大会,同时还包括双河乡各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和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25位师生也参与到其中。本次动员大会主要介绍了本次清洁家园活动的主旨及内容,以及号召村民积极参与“清洁家园行动”。
7.3. 活动开展阶段:7月6日队员们深入乡村,经过最初的摸索,了解到了一定的基本情况。
7.4. 活动中期总结:20xx年7月9日由武隆县环保局陈上宜副局长及相关工作人员与资环院队员共同召开总结会,在会上队员们依次提出了发现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式,以及宣传方式上的创新和方法。陈上宜副局长也提出了几点意见:宣传方式的.改善,做好心得体会,要学会动脑,掌握常识,善于总结。
7.5. 活动深入阶段:20xx年7月10日到14日,经过前期的总结,掌握了一定的方式方法后,我们再次深入村社,除了走访农户,我们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做农活,了解他们对环保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更多的有效性信息。
7.6. 活动最终总结:20xx年7月15日,由武隆县环保局局长陈少力,双河乡书记冯志权以及部分村社干部同我们共同参与了活动最终总结,会上我们做了详细总结以及解决办法,领导们也做了相关的报告。
八、 调研内容
8.1. 向村民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特别是向农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理念和知识,保证环境保护的广泛性和延续性;
8.2. 指导村民做好“清洁家园行动”,清除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白色垃圾,引导村民培养良好的生活生产习惯;
8.3. 协助村民做好环境卫生,包括室内外,圈舍、厕所、厨房等;
8.4. 调查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8.5. 通过媒体宣传(电视台,微博等)武隆环保工作开展的情况,创作一批宣传口号和标语或农村宣传的顺口溜、歌谣等;
8.6. 调研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九、 调研发现的问题
9.1. 乡村存在的问题:
9.1.1. 白色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式
来源:农用薄膜是双河乡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双河乡平均海拔1200m,形成了这一代特殊的高山气候,常年平均气温比县城低7℃以上,并且,由于高山气候的影响,双河乡的蔬菜具有口感好,无污染等优点,因此这里成为了重庆市的一个高山蔬菜基地,这里的蔬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这里的地膜的用量十分大。粗略估算,每亩地种植烟叶每季需要地膜3kg。由于青椒、黄瓜等其他蔬菜一年可以种两季或者两季以上,且烟叶只能种植一季,因此种植蔬菜所使用的地膜的量是种植烟叶的2至3倍。有的农户家里有20来亩地,每年光是购买地膜的钱就高达5000多元,以此可见,双河乡地膜使用量之大。
与地膜使用量成鲜明对比的是地膜的回收问题。在武隆县由于地膜使用后带有泥土,回收后需要清洗,并且地膜的密度小占地大,没有一个垃圾回收站愿意回收地膜,政府也没有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将地膜就地烧掉或扔到田间地头。据我们了解,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需要200年才能降解,并且残留于土壤中的地膜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地膜成为了这一带最主要的污染源。
处理方式: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双河乡,农户处理地膜的方式只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烧掉,第二种是扔到没有种植作物的土里。几乎没有一户农民会把使用过后的地膜带回家妥善处理或者扔进场镇上的垃圾箱。又因为地膜使用后带有泥土,使其重量增加也难于清理,因此也没有人会回收地膜。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地方办酒席时由于锅盖不够大,直接将地膜覆盖在锅上当锅盖来蒸食品。日常生活中产生白色垃圾(食品袋等)大多数都丢到门前的水沟里或者做饭时扔到灶台里烧掉。
9.1.2. 田地间产生的垃圾及处理方式
田地间的垃圾最主要是用完的农药袋,经过这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发现,农民们用的农药最多是袋装农药,像尿素这类农药是大号编织袋,农户一般将其用来装垃圾。由于双河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烟草种植,因此,农药的使用量也十分巨大。和地膜一样,农药袋、农药瓶的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调研发现,在木根和梅子两个村的村民处理农药瓶农药袋的方式都是哪里用完哪里扔。甚至有的村民在井边打水,兑好农药后就直接将农药瓶或者农药袋扔到井里或者灌溉用水的水渠里,有的水井甚至是饮用水源。这样就直接将点污染扩大成为了面污染。
当问及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妥善处理时,有一位村民道出了原由:家里有小孩,放在家里怕被小孩误食。而废品回收站的人也由于农药带有毒性不愿意收购农药瓶和农药袋。再加上村民对残留农药的危害意识不够,导致村民对农药瓶和农药袋处理方式很不恰当。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跟踪调查xx村,从xx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xx村地处坝区和山区结合部,距县城9公里,有 6个村民小组,670户,262 人。xx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xx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xx村地缘优势突出,守着一方热土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xx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xx村呈丘陵地貌,相对山区来说,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问题。
痛定思痛,xx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中老板捐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投资 4万元,建成2 3国道至村委会3.24公里的村级柏油路,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投资 8万元,建成全长8.4公里“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 400亩;三是投资 33.55万元,改造了通向各自然村的 0余公里电网,实现了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 26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 00;五是投资 0余万元,种植和改造茶园 600亩。四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温泉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新村,打牢了xx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xx村地处县城近郊,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喝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都较突出,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xx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xx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
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温泉文明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xx年 2月xx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二、狠抓产业支撑,树强支柱求发展
xx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xx年以来,全村以树强茶叶和生猪生产主业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村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快发展。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34万元,比xx年367.75万元增长60.53,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元,比xx年的886元增长6 .85。
(一)、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链条增效益
面对着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xx村打起了细算盘。全村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连接发展好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主养殖业,树强支柱,促进产业关联,实现循环发展、高效发展。
xx村是xx市能源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沼气250口,覆盖面在40左右,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种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带动了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沼气为中心枢纽,xx村初步串起了“生猪养殖 生猪贩卖 屠宰经营”、“茶叶种植 茶叶加工 茶叶营销”、“生猪养殖 沼气 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沼气 青饲料、蔬菜种植”等几个简单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了各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xx年,全村肉猪出栏3340头,户均5头,仔猪出栏 3564头,户均xx年出栏xx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 68.75万元、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 0. 万元,分别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59、 8.65,两项合计占47.24,支柱产业真正地被树强。xx年,全村计划实现沼气建设 00覆盖(除五保户),计划新植茶园500亩,xx村种养殖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广纳资金技术提速度
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通病。近年来,xx村以环境吸引发展资金,以资源撬动发展资金,以效益留住发展资金,成功引进个体投资者 0人、公司 家,引资近500万元进行产业建设,加快了发展速度。
引进个体老板,投资上百万元,改造提升碎石厂的生产能力,为全村带来近xx年发展,也仅建成600亩左右的茶园,而且低产老茶园居多,招商引资使全村茶园面积在较短时间内增长了5倍,优质高产茶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引进了xx有限公司,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xx年完成了62亩xx年公司计划发展xx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xx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xx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xx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xx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xx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xx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价格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价格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任务重、范围广、基础弱的现状,如何理清思路,明确作法,是我们价格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近期,海门市物价局由局长顾惠祥带队,选择了3个乡镇进行了典型调研,调研中,就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价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管理的具体意见,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和农民等不同对象、层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倾听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呼声、问计于民,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二、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乡村干部及农民群众对价格和收费反映强烈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民种粮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市场风险的压力。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粮食的增收部分大多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冲抵了。20xx年与20xx年相比,我市的尿素价格由1.8元/公斤上涨到2元/公斤,复混肥等上涨30%,农药价格普遍上涨。农民普遍对化肥涨价不理解,认为化肥生产者既得了政府的各种补贴又涨了价,获得了双重利益;
以前虽然粮价不高,但农资价格也低,现在粮价较以前上涨了,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农民反映强烈。
2、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重。一是“乱收费”,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涉农收费的减少与规范化管理,农民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其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特别是农民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费支出较高。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教育负担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我市农民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后,乱收费现象减少,其教育负担减轻了,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仍然偏高。对一般农民来说,子女考上大学不是喜而是忧。在邢柏村调查时,农民普遍反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收费太高,子女考得上学校却读不起书。现在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杂费超过20xx元,加上吃饭、住宿,读三年高中开支近2万元,这对年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个沉重负担;
高等院校每年的学杂费都在5000-6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等,平均在10000元以上,一些农民家庭全年收入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因读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3、医院乱检查、药价虚高,医风医德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费用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我市农民反映,现在看病虽然比以前方便多了,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但药价偏高,农民有病看不起。有一农民说,他们村因病致贫的农户占全村5%-10%,不管有多少人在外打工,只要有人生大病,就会返贫。
4、部分惠农政策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国家取消农业税使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而粮食直补政策更是由于采取直接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的操作方法,使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得到普遍赞誉。但也有意见反映:目前各级政府对我市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总额超过50%,购置农机的这部分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他们在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并没有汇报广大农民,相反却以柴油涨价为由,大幅提高农机作业费标准,大部分农民并未从国家的农机补贴中受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用电、运输、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对化肥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但是化肥价格却仍然大幅上涨,农民并没有直接享受到其中的优惠。
5、农村价格工作力量薄弱。我市的乡村物价工作网络前两年已经建立,乡镇有了价格监督管理站(兼职)、村里有了价格义务监督员,然而价格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及村物价义务监督员既非专职,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加之人员培训不到为,经费无着落,致使管理手段欠缺,工作难以开展。
三、价格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我们从调查中感到,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群众反映就相对的少,如我们调查的正余镇邢柏村,全村4573个劳动里中外出主要劳动力有2200个,其中73%在二、三产业,二产主要在靠近镇区的企业,更主要的是从事室内装璜和蔬、荤菜配送,全村共有蚕桑1030亩,亩产3000多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采取大棚、露地同步进行的方法,年收入20xx-3000元/亩,象刀豆之类的大棚作物,每年都是以销定产。去年全村人均收入9360元。我们所调查的农户基本没反映什么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打造和谐社会之基,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之本,发展是建设新农村之源。为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将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我们认为价格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1、在农民建房方面:合理确定农民建房用地的土地基准价格,会同国土部门在搞好土地基价测算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宅用地的土地价格给予适当优惠,减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对集中居住统一建造的农民新居做好房价成本的审核工作,对配套设施费用按下限收取。对入住农民新居的用户,建立物业管理机构,从严核定物业管理收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水、电、道路等相关配套费用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相关建设费用。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中所需建材价格的监控,适当控制利润率,必要时建立集中供货机制,降低建材结算价格。
2、农村改水方面:严格农村改水中所需材料的价格管理,控制材料差价,规定结算办法,降低原材料及人工费用。适当调整水价,疏导价格矛盾,采取水厂省一点,政府挤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办法,筹措农村改水费用,加快推进农村改水进程。在农村水价中设立管网维护费用,确保今后供水管网改造的实际需要。
3、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中所需材料价格的.监管,对供应农村修路的各类材料实行临时性价格措施,确保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对新造的农村公路及时会同交通部门增设公交站点,适时搞好农村延伸公路运价成本审定工作,既方便农民出行,又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
4、农村大病医保方面:完善农村医保类用药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列入农村医保的各类药品从严核定其市场零售价格。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药价格管理,严格价格公示制度,统一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价格。加强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大病医保方面的价格监管,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药品医疗价格的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根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完善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完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适时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和常规检查收费标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实施干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取消向乡镇医务室、卫生院收取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收费,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整顿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使农民有病看得起。
5、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水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利工程水费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加强对农村沟河疏竣中工程费用结算价格的审核,对高估冒领及乱收费行为从严予以查处。
6、改善农居环境方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统一改厕的农户给予价格倾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逐步实行无害化有偿处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7、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并变临时性措施为长效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省局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制订种子价格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管理品种,控制合理差价,维护农民利益。(特别象我们海门地区油菜、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价格部门一是充分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搞好价格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准确、新颖的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有效组织生产、经营,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以及“种啥啥便宜”、“啥贵啥没种”现象的出现。二是注重价格引导,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养结构,拓宽创收渠道。三是坚持农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快捷、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食、生猪、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供求、价格信息,切实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提高生产效益,规避生产风险。
8、涉农收费公示方面:按照“读得懂、留得住、看得清、跟着变”的要求,加强对镇、村、部门公示的涉农收费公示栏动态监督管理。针对农村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农民建房费用、抗旱排涝费等农民意见较大的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反映面广量大的农村市场各类价格、收费动态,通过监测网络向上级价格管理和监督部门反馈,敦促相应管理、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9、在农资价格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价格,规定的化肥出厂价格要落实,对省内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价格和产量的监管,确保基层经营者能以规定的出厂价拿到货。并通过减少经营环节来防止层层加价,切实降低零售价格。同时适量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积极筹备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以增强政府调控化肥市场和供应的能力。
10、教育收费方面:深化教育收费改革,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进城农民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
加强对中小学教材价格的监管,加大非义务教育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议上级部门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研究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使农村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在今年3月,我采取的嘱托,省委和县支行护理,并开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和生活教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心目中的宗旨,以维护和认真履行职责,并积极通过访问和聊天的形式和村庄的乡亲和了解民意的村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分析思考,并获得相关信息后,调查报告。县,乡,乡镇政府,村位于从124公里外的县,东,南邻村,西镇,北县,三组村民管辖村38公里,基本情况现有农民638人,农村人口19。在农村经济的1.6607万亿元的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是一个贫穷的村庄。村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积。是保持最好的,物种多样性和立体分布在世界上的生态环境。村土地面积474平方千米,人均耕地1.81亩,有效灌溉面积157.8亩,251.8亩农田耕地,林地5400亩,包括经济水果,85亩,每秒0.13英亩人均经济林果,主要种植核桃和经济成果;18xx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大麦和其它农作物。基础设施,接近年底,村里已实现水,电,道路,电视,电话,五通。所有住户安装太阳能;所有家庭的力量;自来水的16访问,仍然有饮用水,或不符合水质电视农民87固定电话或手机号码与农民40。房屋土木结构的房屋在村里的农民,农民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村到乡镇公路,泥泞的道路,农村道路,是一条土路,主干道,除了村道中的污垢集团,中村26日,28拖拉机,摩托车,汽车。车站,市场等。经济,万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收入为513,000元,约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000元,占收入总额的36.97%;林业收入13,800美元,占总收入的6.85%;1214,900第二个和第三产业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收入1.892亿元人民币,约占总收入的1.39%。1599元的人均纯收入的农民,农民的收入,牲畜收入,畜牧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水产养殖。数的18.92元,每年的52移徙工人(占14.08%的劳动力),在全省所有工人村的农民收入。
文化,教育,卫生,小学学校4995平方米,建筑面积,与教师和81名学生。123个行政村的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包括81名小学生,42名中学生。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业余文化生活的村民网站。卫生设施几乎是准备设立的三个村庄,乡村医生,村民的普遍滥用条件下的医疗室。
村土地纯藏定居点的人文地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了藏族传统节日,很有当地特色的丹巴节7月15日农历9月第15届农历京山,跑马节的节日。二,村(一),畜牧业,牲畜种类和数量的村庄,牲畜品种,畜禽品种的大量人口,牛,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的主要支柱产业的地位,猪,共有村牦牛,黄牛和犏牛4843;马,骡,785;绵羊,山羊,1781猪895的藏族牧民放牧牦牛村,以家庭为单位,从每户牲畜公牛的40多头不等xx年的羊村养殖的人数正在增加。西藏小型猪养殖村的各种特性,一般喂食萝卜,土豆,谷物,牧草,饲养藏猪喂酸奶,不要使用混合饲料,添加剂,肉类是优秀的琵琶藏猪生产的猪肉是一个村该产品的特点。12,农业的特点很长一段时间,村里的牧民挤牧养牛羊,它是很难圈养,终年放牧管理。只要可能越冬,牧民冬季草场和牲畜,以保护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季度过度放牧,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区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的迁移,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放牧牲畜保护和顺利生态保护,无论是有用的家畜村牲畜屠宰率的销售量,但单一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牧民直接牛县交易,交易成本,销售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市场得不保护非肉类产品,深加工
(二)耕地的农业村,主要是在海拔2300-2800米的'山谷,高原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700毫米,主要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土豆,萝卜,油菜,蔬菜,水果,干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和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土地和生产方式,培育村分布有两种类型的年度作物灌溉在干旱河谷耕地,水浇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附近,比种植玉米,小麦,大麦收获更多。在过去的两年中介绍,村里的塑料薄膜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玉米产生显着的改善。灌溉生产,提高冬季作物轮作,苗施肥。超过一年的是一个熟悉的两种作物,缺医少药的地区,萝卜和其他种牧草,绿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有利于牲畜的目的。12,干热河谷干热河谷位于离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其他农作物,一年一熟的壮族房子。干热河谷近年来,大规模引进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大部分核桃树仍处于苗期,预计五年后要承担水果,会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村庄,牧场,强房间耕作,放牧,在村中心的主要房子,畜牧业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村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一个三口之家和生活方式的生产和经营。
农业,形成多点之前,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广泛分散种植的特点,根据调查发现,在一个单一的作物品种,生产成本高,粮食作物和现金的比例;作物不合理的低收入村的农业总产值。
20xx年2月,我被抽派到嘎洒镇xx村委会xx村民小组担任克木人工作队员。在工作中我积极深入到农户中,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近半年的工作,本人对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形成了以下调研材料。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人口、土地:嘎洒镇xx村委会xx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7公里,距离景洪城12公里,属山区,是一个克木人聚居的自然村。全村22户人家共有90人,其中:男47人,年龄最大91岁,劳动力51人,五保户1户;该村土地资源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512。3亩,其中:农用地2477。8亩,建设用地20亩,雷响田9亩;人均有粮35公斤,户均有橡胶树20xx株,人均年收入2500元。
基础设施:村庄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沟里,占地面积约10亩,村庄四周都是橡胶林,村内无硬化路面,雨天全是泥泞,特别湿滑。各种建筑物杂乱无章,道路狭窄,连农用车都无法正常出入。全村共有摩托车32辆,手扶拖拉机2辆,农用车一辆,固定电话7台,手机42部,安装太阳能6户。
刻育:全村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人,目前正在就读的适龄儿童有15人,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2。20xx年。该村自建村以来从未有人走出村寨到外面工作、参军或经商。日常生活交流基本不使用汉语或汉字,只用本民族语言和傣文。
产业:全村所有土地都是山地,全部种植橡胶,户均拥有橡胶20xx株,产业结构单一。部分村民由于不重视土地的价值,图一时之利,承包转让了许多土地,导致全村橡胶树拥量差距很大,多的有4000—5000株,少的只有500株。村民受教育年限低,科技意识淡薄,对橡胶的种植和管理处于粗放状态,遭遇自然灾害时,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如今年由于白1粉病的爆发,至今为止(6月份)仍有50%的橡胶无法正常开割。
村基层组织建设:该村共有党员2人,而且年龄偏大(一人47岁,一人50岁),与另外一个村组合成立了一个党支部;村内没有团组织,部分从学校毕业回家的团员由于多年没有和村委会团组织联系已变为普通群众。
社会保障和社会秩序:全村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且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及惠及农民的措施都满意。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自建村以来无人犯罪,无人参与黄、赌、毒,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至今没有规范完善的《村规民约》,长期以来都是靠村民的素朴的道德观念来自我约束、管理。
二、存在问题
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严重:村子至今没有有线数字电视、篮球场、公共活动室、卫生室、公厕、垃圾池、蓄水池等公共设施,而且脏、乱、差严重,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建房占地面积很大挤占村内道路,且不修建化粪池,粪便及垃圾全部排入流经村寨的一条水沟,污染环境。
饮水困难:一是水质差:一部分村民利用从山沟中流淌出的一小股水源,用石头简单垒砌成小水池,用水管引至家中直接饮用,一遇雨天,全是泥浆水;一部分村民则使用村内一口漂浮着许多浮萍的敞口井;还有个别家庭直接饮用村后渔塘中的水;二是水源林破坏严重:距村子有400米处有一泉水井,水源充足,但由于没有修建蓄水池和安装自来水管,因此一直没有得以有效利用,现由于橡胶价格飙升,村民对土地的占有欲望很强烈,在水源林附近都种满橡胶,水源林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的贫困,使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为生活奔波,各自忙于生活,集体意识差,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狭隘思想。特别是目前有了国家“扶持克木人发展”的好政策,村民希望所有公共设施都由国家投资建设,“等、要、靠”的狭隘思想更为严重。
缺乏橡胶科学管理技术:村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意识淡薄,加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导致许多胶树过早报废,农场需要30—35年才需要更新的,村民20年就要更新了,许多树在20xx年左右就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增加了农民的割胶成本。
基层组织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与外界交往很少,且缺乏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等原因,村民思想意识保守,对党组织的了解不多,党性觉悟低,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迄今为止,全村只有2名党员,且无团组织。
三、今后发展思路
居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牢固把握国家“扶持克木人发展”项目的好时机,充分用活、用足政策,充分发挥村民建设新农村的`自主能动性,积极参与家园共建,完善公共设施,绿化美化村寨;订立《村规民约》及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使村民自治落到实处,确保公共设施建好后能更长久地为大家服务。
居强水源林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针对村民盲目发展橡胶,漠视水源林保护的现状,组织村民开展讨论,让村民形成共识:为让子孙后代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必须切实保护好水源林。建议在水源林种植橡胶的村民,以水井为圆心,每户让出100米的距离空出47亩的空地,在这片空地上种植如竹子和野芭蕉等保水农植物,这样既可保护水源,又能让村民有所收益,一举多得。
居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采取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走家串户等各种措施,宣传国家“三农”政策方针,转变村民“等、要、靠”不良思想,充分调动起群众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国家扶持克木人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掀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高潮。
居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了克木人能长足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引导和鼓励村民外出工作、经商,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进行教育问题专题讲解,目前村民充分认识到知识文化的重要性,“普九”积极性高涨,全村15名适龄儿童和少年没有一人辍学。
重视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发展多种经济:重视主导产业橡胶的发展。针对村民割胶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组织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橡胶科学管理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降低割胶成本,增加橡胶收入;引导村民发展多种经济。利用林业局帮扶修建沼气池的契机,发展养猪业,不但可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同时还能解决村民因建房不修化粪池而污染环境的问题。倡议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引进适合农民的致富项目,让农民得到实惠,改善村民的生活,增加村民的收入。
居强基层组织建设:动员村内积极上进、有思想、有能力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力争做到有思想有能力的积极分子都成为党员;建立健全团组织,把积极上进的青年人吸引到团组织中来;在群众中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培养大公无私的优良精神,让村干部都能自发的、积极的为群众做实事谋利益,肩负起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市、区既是组织者,更是推动者和实践者。营山县作为川东北欠发达丘陵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准确定位为先导,以富民兴村为根本,以增加投入为核心,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在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欠发达丘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量力而行制定科学规划
以准确定位为先导,制定一个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性工程,科学规划是前提。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前瞻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科学制定了营山县未来5——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不贪大求洋、搞形式主义。在产业规划上,以增收富民为核心,大力建设菌果禽产业示范带、生态佛教旅游示范带、标准化农业示范带、特色农业示范带和科技农业示范带“五大农业示范带”,着力培育佛教旅游产业区、畜禽产业区、优质蔬菜产业区、优质水果产业区和优质水产产业区“五大产业示范区”,重抓“百村示范工程”启动实施,建设东升锁水村、黄渡晨钟村等16个新农村示范村,努力形成“沿线布带、带内分区、区内建点”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在基础建设上,按照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整合城乡生产要素。村容村貌侧重于完善、提高改善人居环境,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重点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人畜饮水难等实际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特色培育县域经济
以富民兴村为根本,培育一批长效支撑产业。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兴产业。坚持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之路,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重点扶持了润丰公司、新宏望公司、绿辰生态农业公司等21户省、市、县级龙头企业,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农户,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壮大基地兴产业。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培育优质畜牧、粮油、水产、中药材和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县生猪出栏113万头,建设了优质粮油基地35万亩,特种水产品达到1.56万吨,建成了西南最大的青蛙养殖场;申报和认证了“营山黑山羊”、“营山冰糖柚”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三是创新机制兴产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培育新机制,积极实践“政府引导,项目整合,业主开发,滚动发展”经营理念,创新“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等模式,158个农村专合组织带动15万多户农户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
多元投入解决资金瓶颈
以增加投入为核心,完善一套扶持政策。资金不足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瓶颈”之一。我们积极探索并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业主投入为重点,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政府补助引导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捆绑项目大力支持示范新村建设。二是带动群众自主投。建设新农村,群众参与很关键。在政府启动资金的引导下,带动了全县16个示范新村农民自愿投入2800多万元,占总投资的87.3%,成为示范新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整合资源多元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注重实效”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交通、卫生等10多个部门支农惠农项目,充分发挥其业务职能优势积极向上争资引项,集中投入示范新村建设。
民主管理建设和谐乡村
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创建一个和谐环境。一是建立农民减负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了撤村并村、连村连社工作,落实了乡务、村务公开制、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等制度,鼓励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二是加强村级班子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党建综合试点,大力开展“机关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机关党员联系农民党员,促进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双联双促”帮村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村级组织运行能力。三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之一。坚持破立结合、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和建立各种理事会,引导农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以财政投入建设“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社会化”的社保体系,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探索失地农民安置、保险和就业途径,建立以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助为补充,专项救助配套,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扎实推进我镇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
按照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含中专以上)毕业学历、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者等基本条件来认定农村实用人才。据各村不完全统计上报,我镇农村实用人才391人,占全镇农业人口12950人总量的3.02%。具体划分如下:(1)从事行业岗位划分:生产能手195人、经营能人42人、能工巧匠26人、其他人才128人;(2)享受教育程度划分:初中以下学历291人、高中(含中专)学历95人、大专学历0人、大学本科学历5人;(4)按年龄段来划分:30岁以下15人、31至40岁149人、41至50岁168人、51至60岁45人、60岁以上14人;(5)政治面貌、职务划分:党员151人,村组干部97人;(6)按性别划分:男性350人、女性41人。
二、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镇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面向农村、
服务农业,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
1.开展农村实(2019年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用人才集中培训。组织各类不同对象参加“绿色”证书培训、ipm培训、农函大、农村劳动技能等培训。近三年,举办培训各类人员4109人,培训班21期,发放“绿色”证书317本。
2.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一是涉农部门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二是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产业,不定期开展科技下乡巡回服务活动。一年来,开展科技宣传咨询4场,现场咨询人数达4620人。
3.发挥农村实用人才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村实用人才组织起来,引导他们搞好联合经营,改变农村实用人才分散状态,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农村科技共享、共同致富。目前,我镇建立了荷兰豆协会1个,聚集农户60户,扩大了技术辐射半径。
三、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作用
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带头作用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仅举下列两名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事例来说明。
六街镇王家湾村委会单永福同志从20xx年注册“昆明天诚矿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元,原有员工40余人,公司建立时从建筑和矿业开发生产开始,经过多年的经营管理、开拓创新、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生产、经营方式,现今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富有影响力的非公经济组织,固定资产已增至上亿元,员工已增至80余人;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多样产业结构,并集合养殖、酿酒、机械劳务、林业绿化等为一体的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20xx年与镇内的大庄村委会签定种植合同1300多亩,实现经济总价值约为2500万
龙王塘村委会徐尧同志,于20xx年由5万元起家建大棚2个做蔬菜漂苗,发展到今天的产值达上百万元;月出售蔬菜育苗20多种60多万株;带动转移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是当地有名的科技带头人,“土专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通过农村实用人才的传、帮、带,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节约化的大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促使我镇农业持续增收得到保障。
四、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资源开发和利用,推进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行业分布上看,生产能手较多,特别是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占较大比重,分别占49.9%,而农村能工巧匠较少,占6.65%。从享受教育程度上看,大专以上学历0人,高中(含中专)95人、占24.3%,初中及以下291人、占74.4%。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土生土长,靠自学成才,属实践型、经验型,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教育、理论知识和基础薄弱,难以适应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2.培训力度需要加大。近几年,虽然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面广、载体多、培训人次数多,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多头培训。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乏整体规划,培训工作比较无序,培训资源没有整合,既有农口部门组织的培训,又有各种协会组织的培训,各类培训相互交叉,造成培训资源浪费。二是集中培训难度较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在不同区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比较难处理好工学矛盾,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三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集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受到影响,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没有根据行业和农事生产季节需求开展,特别是对企业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培训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要。
3.作用发挥需要加强。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埋头致富,不愿带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局限,一般只能在家庭作坊劳作中得到运用,造成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
4.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一是扶持政策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希望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不断升级,但目前我镇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完善。由于资金短缺的影响,农村实用人才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加上信息闭塞,生产的产品很难走进大市场。二是开展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活动不多,激励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三是镇、村没有相对应人员主抓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以政府投入、社会和个人捐助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五、加速推进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选拔、培养、服务、激励和管理机制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加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提高农村实用人才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体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农业高、中、初级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农业远程教育体系,运用现代传媒实施教学,打破空间和地域限制,把学校办到农村实用人才的家门口,把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建议建立由镇政府主抓、镇农科站、企业办、水管站、林业站、农机站、文化站、农经站、科委、教委联合承办、参与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协调机制,成立一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队伍,统一调度使用。充分利用县农广校、县劳转办、县科委等一切教育资源,在农业生产的重大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多种形式、不同专业的培训或短训,有条件的镇、村可组织赴外地参观学习或培训。
2.实行“八个结合”。一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有序地培养出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熟悉市场规则、能闯荡江湖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要始终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保证。二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实用人才家中、送到农村实用人才手里,使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密切结合,提高各类技术项目的整体效益。真正做到推广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户。三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实施农民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农业项目是资金的载体,也是科技转化的载体。四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结合起来。要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居住分散、集中培训难的特点,积极开发、引进现代传媒技术,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增加农村实用人才接受各层次教育培训的机会,增强致富的本领。五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种粮、种菜、加工、营销、专合等相对独立出来,对农民自身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要充分利用县农广校、县劳转办、县科委的学校培训资源,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六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现阶段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创造的产业平台,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就业和增收,让更多的农民走向致富之路。七是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基金”的做法,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的新格局。
3.健全四个机制。一是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二是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素质;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关键是要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始终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加强探索把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农村大局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有素养,有影响,有贡献,有效益,有创新”的标准,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四是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数量多,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但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纳入人才工作范畴,还要把服务和管理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探索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
4.为农村实用人才搭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平台。将现有的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农机、劳动就业服务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切实为农村实用人才所想,真心实意为“三农”服务。通过资源配置的整合组建一个综合服务站,“手把手”“面对面”,充分利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推广一批农业、畜牧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有什么要求,有什么难处,可以到服务站反映求助,服务站能解决的就要想方设法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向相关部门反映求得帮助解决,使六街镇农村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xx年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 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xx年,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xx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 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xx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xx年来先后有朱张桥
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 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 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xx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 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x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月10日--17日,**省水利厅派出八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省水利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厅长亲自带队赴**县、**县、**县进行调研,副厅长带队赴**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水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水利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并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总结和梳理水利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在调研的基础上,省水利厅形成了《江西省水利厅关于水利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并开始组织编制《江西省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为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一蓝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使水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5月10日-17日,我厅派出8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孙晓山厅长亲自带队赴南昌县、修水县、武宁县进行调研,朱来友副厅长带队赴吉安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一是现场了解全省各地水利发展情况;二是进一步了解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对水利的需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共同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就水利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
一、水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我省水利在实现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xx年底,对2162座大、中、小型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的安全保障;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完成“十五”10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2.74万千瓦,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农村水电年均发电量45亿千瓦时;对6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21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2.11多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4;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8.16万公顷,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5万座(处);20xx年,我省启动了对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县的机电排灌泵站应急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8711.4万元。20xx年5月,省财政又列出专项资金2亿元,计划用2年时间对全省1980年以前投入使用的农村中型机电排灌泵站共117座进行应急更新改造,20xx年已完成71座10.9万KW的泵站更新改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水利的发展,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调研当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表示出由衷的感激,群众对调研组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解决我们农业生产条件”等言语是对水利与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
(二)水利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水利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生活宽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研当中,农
民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带动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已喝上卫生、方便自来水的村民告诉调研组,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过问过我们喝水的问题,现在党和政府不但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还用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也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水利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近年来,通过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门塘建设、渠道整治等工程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调研组在赣州市兴国县调研时,江背村农民万耀宗给调研组回顾了他自己亲历的农村水利发展变化的历程。他说:“当年我们农民是靠水利部门解决‘命脉水’,才解决了生存问题,今天又是水利部门解决‘干净水’,让我们走上文明生活的道路,我们还盼望水利部门进一步搞好渠系配套,搞好农业灌溉,让‘致福水’帮我们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大量生动的事例表明,农村水利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客观上承载着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水利人要有高度认识,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水利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主动参与,当好参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水利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水利部门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给政府当好参谋,是做好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赣州市水利局在新农村规划之初,及时组织调查摸清了全市水利设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联合市村建设办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农村建设改水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
(二)通过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的主体作用。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明确凡是经镇农业服务中心立项验收的工程,统一按工程总造价的30-50%给予奖励和补助,取得了明显效果,20xx年,镇财政投入90多万元,吸引和带动了社会和农民投入230多万元,对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建立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德安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革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政策,成功引导和发挥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主体,落实了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宜春市召开的座谈会上,万载县、潦河灌区工程管理局等介绍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宜春市针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不落实、水费征收难的难题,已出台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讨论稿),计划在5月下旬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维护和水费收取等工作。
(四)发挥村组集体的带动作用,开展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宜春市袁洲区寨下乡白沙村,原来是个村容脏、乱、差的村组,在20xx年开展文明村建设以来,村组干部带领村民,通过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政府帮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了自流引水自来水工程,使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流经村内的200多米渠道进行三面砼衬砌,并修建了排污渠网和化粪池;在乡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新建了400多平方米的门塘。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村容整洁了,卫生条件好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当前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水利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的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问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是调研组听到的最多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农村巨大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渠道淤塞破坏,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得不到保障;三是小型电排(灌)站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已瘫痪多年,农田灌溉与排涝得不到保障;四是还有众多的病险水库,还有大量没有加固除险的万亩圩堤,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健全;五是水利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六是蓄水工程特别是山塘水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衰减;七是渍害田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仍需加强;八是农村水环境亟待治理。
(二)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投入机制。一方面,我省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建设管理和维护投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水利的投入,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两工”的全面取消,“一事一议”制度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办水利仍处于滑坡状态。据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报表数据显示,20xx年与20xx年相比,政府投入增幅达到60%,群众投入却减少了23%。而我省农建投入的大头仍然是靠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仍是水利发展的根本难题。二是管理机制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资金短缺是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管理。面对工程管理的问题,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仍然希望国家包办。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没有形成一套良性的管理机制,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
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
(三)水利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多龙治水,群龙无首”是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难题,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没有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加上20xx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管理站全部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受到削弱,农田水利建设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造成许多水利工程无序建设、盲目建设、工程质量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四)当前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当前水利工作如何更好地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是这次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与当地政府、水利部门和群众代表的座谈,调研组了解到了一些在工作衔接上存在的困难。一是试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个需要长久持续推进的工作,水利工作也是如此。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以示范点为推进,示范点多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这样一来,一些原安排在相对贫困落后地方的资金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可能造成农村新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农村的平衡发展。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问题。由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主要在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规划工作早已完成,而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新模式,选择在交通、住房、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客观上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结合的难度。据这次调研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相符的只有5%-30%,同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示范点相对分散,这样就必然造成今年大部分农饮安全项目不在规划范围内,且工程规模较小,影响工程效益和管理,并造成水价过高,工程难以长期有效地运行。
四、对策和建议
(一)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对策
我省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整个地势由外及里,自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筲箕形地形。省境中、南部地形复杂,低山、丘陵、岗地与盆地交错分布。北部以平原和水域为主,间以丘陵、岗地。调研当中,在不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普遍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和农村水环境问题,赣南山区反映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治理,丘陵地区的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湖区排涝泵站的改造等问题。归纳起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提高农村饮水保障程度为着力点,把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放在第一位。“十五”期间,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人口180万人。据20xx年调查评诂,截止20xx年底,我省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340.41万人。调研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代表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已解决饮水特别是喝上自来水的地方,为改善村容环境和树立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群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在饮用不干净、卫生不达标水的村民,大多数表示,群众积极性很高,希望能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早日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为此,水利要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以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为着力点,坚持继续搞好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大病险水库和圩堤除险加固的推进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重视中小河流防洪建设和地质灾害防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防洪安全。各调研组了解到,在全省各地,圩堤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需要治理、排涝泵站老化失修、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形成地质灾害等问题均不同程序地存在,严重威胁到防洪的安全。
三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坚持继续加大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加大对我省中部丘陵山区提灌泵站工程、湖区易涝易渍地区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同时,完善农村小型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
四是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继续抓好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治"工程农发水保项目、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一期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及科技示范园建设。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高度重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五是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为着力点,积极科学地发展农村水电。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解决部分无电地区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改变广大山区农村烟熏火燎以柴做饭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是以农村水利改革为着力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良性机制和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实行民主决策、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尽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镇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建设,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
力的组织保障。
(二)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使农村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真正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新农村建设应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应以点带面、重在面上,要达到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目标,要尽早地拿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来,避免出现农村新的发展不平衡。水利工作要根据水利的流域特性、区域特性,在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前提下,同时注重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按照国家有关项目投资和建设要求,推动整个面上水利建设。即要符合国家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要求,又要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建议省级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在按照使用原则的情况下,由市、县统筹安排。
3、加强宣传,建立水利建设新机制。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是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作中要加大对国家五部委关于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和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意见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改革,切实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投入、运行和管理体制。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管理主体的作用。针对我省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要实施工程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善的工程体系是基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省级应加大水利投入,承担一些基层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做一些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
5、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我省农村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水利在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强调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尽快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赣南山区,应重点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打造生态赣南,减少地质灾害;在中部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抓好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而在北部湖区,要着力解决好排涝泵站改造和重点圩堤的建设。
6、建立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水利工作量大面广工作任务繁重,且技术性强,在乡镇建立一级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省政府出台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参照林改等改革措施,切实解决乡镇水管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使得乡镇水管机制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进,进来能够留的下,以稳定乡镇水利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下面,我就凉州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基本情况
凉州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总人口10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26万人。辖19镇19乡,448个行政村,3765个村民小组。XX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8.55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4.6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63.1万吨,肉类总产量7.39万吨;大口径财政收入达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二、凉州区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按照“二十字”方针和省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委托省社科院编制了《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细则》,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关于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指导,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发展畜牧蔬菜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农业内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瓜菜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草食畜为主的“三为主”调整方向,农业结构更趋合理。目前,粮、经、饲比例达到76.7:20.2:3.1。全区蔬菜正茬种植面积21.38万亩,同比增长6.47%,制种面积25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类规模养殖户达5.82万户,形成了34.2万头牛、62.2万只羊、56.5万口猪、690万只鸡的畜禽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同时,食用菌、花卉、中药材、饲草等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三)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现建成42.38万亩加工型小麦种植基地,20.3万亩加工玉米种植基地,3万亩酿造葡萄基地,6万亩专用马铃薯基地,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环节,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过100多万吨的面粉加工业、50万吨的玉米淀粉加工业、25万吨的啤酒麦芽加工业,年产1万吨熏醋、2500吨酱油的调味品加工业,1万吨白酒、9万吨啤酒、2万吨葡萄酒的酒类酿造业,年外销蔬菜70万吨的蔬菜业,年制种能力达5.5万吨的制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体系。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85户;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2户,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达到7户
(四)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73万亩,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83万亩,“天梯山”牌人参果、“发放”牌辣椒等15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红太阳面粉厂等22户企业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益民公司等5家企业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证书,“天梯山”牌人参果顺利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加快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高坝、张义两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绿色认证,我区已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五)服务产业化经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调查报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目前,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2个,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产业化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渠道建设1068公里,推广常规节水面积65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沙)育林(草)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万亩,建设乡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万亩,其中生态林1万亩,核桃、红枣等小杂果0.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建设0.9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面积5.5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0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531万株。结合生态工程建设、义务植树等重点工作,全区完成通道绿化100公里
(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务输转步伐加快。现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劳务输转。截止目前,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19.0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22万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长3.9%,其中有组织输转6.1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的73.5%,同比增长12%。创劳务收入3.3亿元。已组织搬迁安置移民351户、1368人,占计划任务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农宅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个建制镇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修和评审。出台了《凉州区村庄规划编制纲要》,完成清源王庄村、长城岸门村等2个省级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规划。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镇整体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区1个省级、6个市级、43个区级,共5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已全面启动。止目前,已落实标准化住宅示范点52个,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设1240户,正在动工2634户,备料5931户,全区累计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户
(九)创新工作思路,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截止XX年底,张义山区建成人参果日光温室2195座,年产量达到2300万公斤,产值6500万元,日光温室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药材、亚麻、制种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XX0亩、2500亩、2500亩、1020亩。规模养殖户已累计发展到1220多户。近年来共实施各类项目近50个,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1404.4万元,协调银行贷款300多万元,启动民间资金2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净增734.7元
(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把农民教育培训同劳务输转结合起来,同优势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同推广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推进农民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训人员2.5万人(次),科技入户达95%以上。区上建立20个重点农业科技园区,各乡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片185个
(十一)坚持统筹协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三、凉州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需进一步加快。资源性缺水严重;地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日益升高。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宣传、教育和培训仍需加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户协会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价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加快发挥。
二是农业人口多,农村摊子大,农村道路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有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达产达标,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一些市场前景好、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由于融资困难,迟迟不能建成投产,特别在蔬菜、奶产品加工领域缺乏龙头企业。
四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层次还不高,经济发展中“三高一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的支撑和辐射带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乡村债务重、化解难,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直接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就凉州区而言,全区448个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六是农民增收乏力。种养业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外出务工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七是水利设施老化,生态环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讯跟不上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按照区委、政府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做强六大产业(蔬菜、畜牧、制种、酿造葡萄、加工型马铃薯、劳务),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温室、节水、小康住宅、道路、绿化、清洁),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实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立足长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依据《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配套产业、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社会事业等专业规划。尽快完成区级试点示范村的规划。所做的规划须经群众充分讨论,确定后向群众公示,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将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乡镇行政一把手责任工程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包乡部门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所包乡镇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情况列入包乡部门实绩考核的范围,年底进行考核。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决具体问题。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量,强化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发挥好对部门和乡镇的综合协调、信息交流、服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村干部优先解决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
(三)落实政策,加大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各项扶持资金和项目。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实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绑使用,对试点示范村优先予以扶持。将农牧、水利、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扶贫、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整合,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要紧密联系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等重点工作和“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定规模”的要求,组织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一道认真研究结构调整问题,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农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特别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农业大项目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重点区域和路段规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并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着力发展以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积极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加快沿山冷凉灌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走出一条以产业开发不断富裕农民、以农民持续增收来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鼓励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
(五)政府主导,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试点示范村优先给予考虑。“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投资用于试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制定政策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策效应,逐步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坚持农民是受益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统一,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村镇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让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六)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围绕水来做文章,盯住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开了、节水意识增强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才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草畜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产业上,加快日光温室建设进度,重视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领域增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市场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化的科技装备农业,用品牌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用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全力抓好重点小城镇、重点集镇和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要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示范乡镇,把重点放在区、乡、村、组道路两侧,集镇、居民点周围,以及农户院落的卫生上,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带动农民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村风民风好转。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产业群体,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重点规划好渠、路、林、田、沼、水、电等基础设施,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继续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通讯等信息服务,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工程,通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九)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建制镇中心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文化网络,配套改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它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严格执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规范理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典型乡区乡镇,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XX镇作为农业乡镇,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烤烟和粮食,但调查表明,不少烟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栽烟或只种点玉米,因为不少农民表示:一株烟从每11月就得开始操劳,要用近10个月的时间才能变成经济收入,除了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外,其实所得到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但除了烤烟和核桃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棵烟,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ィ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核桃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镇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全镇51%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本自治不了,自治就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希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オ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 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 向上的群 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 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QQ镇镇域面积19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10200人。政府下辖4个居委会,62家工商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和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必然组成。我们QQ镇在改善全镇生产、生活、生存环境,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全镇的开发建设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保护,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繁荣、资源有效利用、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发展之路。
一、清洁生产,节约资源。
实施资源节约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资源节约措施关键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探索发展资源综合再生利用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我们在实施节约资源与再生利用中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改革工艺,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QQ耐火材料厂以前的产品全部是烧结砖,由于烧结砖能源消耗较大,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多,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考虑,都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QQ耐火材料研究院的指导下,改变生产耐火材料的传统工艺,将烧结工艺改革为不烧结工艺。这样减少了煤炭使用和因发电、输电而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废水、废渣等环境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加强管理,提高成品率,减少对资源的使用量。QQQQ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QQ庆州耐火材料厂、磨料磨具厂近几年先后进行了GMP和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成品率大幅度提高,成品率由原75%上升到95%左右,降低了废品率,减少了对原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有限的资源。三是减少运输量和废弃物,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QQ制药厂为扩大生产能力,减少原材料的运输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河南省中药材产地卢氏县建立了植物药材种植、收购和有效成分提取基地。卢氏县与QQ镇相距约250KM,就近建立新的药材收购和提取基地,可以减少90%以上的运输量,同时也减少了90%的汽油消耗量,这样可以减少因运输而产生资源使用。五是治理粉尘,再生利用。为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我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治理水泥厂、磨料磨具厂和耐火材料厂的粉尘污染,引进了治理技术和除尘设备,对燃料采用二级脱硫,大大降低了SO的污染指标。投资500万元购进袋式除尘器、电子除尘器,对生产工艺中的微细粉尘进行吸收,变废为宝,在物料回收过程中又获得不少经济效益。同时做好废物再利用,如QQ集团生产的药品QQ,其原料QQ提取后剩余的废渣是有机肥,就作为肥料给土地施肥。
二、合理规划,节约资源。
为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加强对国土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严格的矿山、土地利用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保证了矿山的有序开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自然林木和近年新栽树种得到有效保护。QQ克服严重缺水的困难,完成引黄河水入QQ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和荒山育林,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全镇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无耕地,退耕还林和绿化山区3平方公里,培育小林场10个,栽种竹子200多亩,种植草坪10万平方米。对企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均按照花园式要求布局兴建和改造。同时,为了节约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居民居住情况建成了6个住宅小区,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从而实现了工业、农业、商业、居住和生活娱乐区的合理配置,全面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面转化。
三、发展高效农业,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结合QQ地少土薄的`实际,我们从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出发,成立了以QQ公司为龙头的集养殖、种植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集团,下属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基地、粮食基地、饲料基地等。所有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均为“安全养殖”,猪和鸡的饲料全部为天然营养源,猪和鸡的粪尿全部作为有机肥,我们投资40万元建成大化粪池6个,对猪粪、鸡粪等用高温化粪的方法,经过化粪池发酵后,通过管道输到大棚菜地作为肥料。这就简单地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治理了环境污染。治理蚊蝇我们采用高效药物定期喷洒,猪圈、鸡舍及时冲刷,保持干净控制蚊蝇孳生的方法。
四、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一是改变居住方式。为了节约土地,QQ近年一改过去建造独家小院别墅式楼房做法,由镇里统一规划,建造居民集中家属楼,节约了公用设施,减少了土地占用,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排放。二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天然降水集水工程,减少环境排放。QQ地下水源奇缺,为节省和充分利用水资源,20xx年,我们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QQ镇雨水综合利用模式示范”。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接水、植树造林涵养水份、示范和推广节水型厕所、建造水坝储藏水份等方面。全镇80%居民都建有水窑,收集雨水主要用于洗衣、浇菜、搞卫生等;我们还建成了总蓄水量15万立方米左右的华泉水库、龙王池水库,收集雨季山上流下的雨水,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灌溉林木等;我们还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的推荐指导下,引进国际先进的节水型厕所技术,建立了若干个粪尿分离式卫生厕所,减少人粪尿污染排放,减少了因水冲而造成的水源浪费。
术等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社区环境得到绿化美化,污染得到彻底治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活动的能耗降低到最小限度,资源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我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外地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我镇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和市有关部门深入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6、旅游文化要开发利用。我区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山青水秀,旅游景点甚多,人文色彩浓厚。目前我区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还没有开发。梁子岛、月山、沼山大寺、子坛庙、青峰寺、长兴寺等处所有许多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我区旅游文化忝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有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品佳肴,话传奇。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梁子湖区区委、区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挖掘艺术,突出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和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摆上了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活动。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和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地方一样,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村庄规划改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晚。截止到20__年,全县333个行政村只有173个村有规划。我县的大多数村存在的房屋建设标准高矮、宽窄、方向不一,宅基地乱占,街道不整齐,甚至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等等,都是因为缺少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造成的。二是村庄建设不按规划执行。即使有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型同虚设、不按规划建设的村庄非常普遍,任意占宅基,想在那里盖就在那里盖,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还有多占宅基地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庄的面貌。三是人口流动造成村内闲置房。有些家庭,人员长期在外居住,或打工、或经商、或种地,房屋及院子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房屋、院墙破旧。四是一些传统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房前屋后、房内房外脏、乱、差。五是房台村人均住房面积小。我县沿黄河大堤的房台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治理黄河而由国家投资集中搬迁建设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房屋破旧、面积窄小,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需求。据了解,这些房台村每户院落的面积是160平米,正房面积只有51个平方。这样的村在我县所占的比例很大,全市共有5万左右的人口,我县就占了56个村、8421户的3.5万人,房台村人口数占了我县农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六是村庄小而分散。全县333个行政村中,100户以下的村有125个,其中最小的村仅有49口人。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垦利镇的渔洼村为顶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入海口在垦利境内不断改道,农民种地跟着黄河走,许多种地的生产屋子慢慢地演变成村落。这些村落都没有规划,随意建设,房屋基本是低矮的泥土房,特点是散、乱、小、差、偏、远。总之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小而分散,加之我县历史比较短,群众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进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度很大。
(二)经济收入差距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县20__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700元,而同期全县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477元,差距比为2.4:1。二是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大。据调查,目前我县集体经济在10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4个,10万元以上的村72个,而集体经济空壳村却有133个。三是村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我县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7元,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刚解决温饱甚至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困难户。四是境内城中村、油区村、纯农业村之间以及乡镇之间区位、资源、条件、基础差异较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三)环境卫生整治不够彻底。通过近两年小康文明村的创建和集中整治,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保持村庄整洁还没有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习惯,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乱堆乱放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整治并不彻底。
(四)公共设施档次较低。许多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道路、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村庄文化大院设施不配套且档次低,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不少村庄没有文化大院等。
(五)建设机制和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工作。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刚进入起步阶段,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探索与健全。
二、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从发展经济、强化基础入手,切实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怎样才能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结合我县实际,首先要把资源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我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要继续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畜牧、水产、棉花是我县农业上最大的优势,并且潜力巨大,是农民增收的抓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水产大县强县建设,而且要精、要快、要好。二是要毫不放松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重点培植冬枣、蜜桃、桑蚕、蔬菜、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一乡一业或多业、一村一品或多品。三是要实施好能人带动战略,重点培植几个块头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企业加农户、企业带产业、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然人入股等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子。四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把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的手段,培育技能型、高工资型劳动力队伍,如黄河口镇的栾家村输出的主要是农业机械手和农业技术员,年收入每人都在2——3万元以上。五是想方设法增加集体收入。没有集体收入和公共积累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架子,要鼓励有积累的村进行投资上项目,让死钱变活钱;无积累的村想尽千方百计寻求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采取成立协会、公司、合作组织等方式,为村民搞好服务来增加收入。六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公共积累的村集体和能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掀起一场发展民营经济的革命。先当小老板,再当大老板,由农业经济、打工经济向工业经济、创业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支撑。
(二)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做起,抓好村庄规划改造。要想搞好村庄改造,一是规划必须先行。在村庄规划方面我县相对滞后,从现在开始要对各乡镇、各村庄的规划重新进行审核修编,并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同时搞好乡镇驻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提升规划层次。除100人以下的小村和偏远村,都应该在年内完成规划编制,越晚越被动。二是采取整体搬迁、撤并、老村改造三种模式想结合的方法,加快村庄规划改造步伐。对有经济实力和条件成熟的村,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高起点、大众化,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一定时间内不落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分区域建设,不搞一刀切;二要掌握建设时间,对于不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集中搬迁的村,可分步实施,但不能再在老村内建设新房。对于小、偏、远的村,可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撤并。对于老村的改造,要坚决按规划进行。宅基大小、房台高低、房子高矮宽窄都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建设。要坚决杜绝乱占宅基地,对村内的空宅基地要统一收回,搞好合理规划。三是对村庄改造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要由群众按规划自主行动。条件好的一类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改居,有条件的建设楼房,实现公寓化;二类村坚持转化升级,提高村庄道路标准,逐步消除土坯房;三类村进行整理提高,全部建有柏油路,争取在两年内全部消除危房。
(三)从群众最容易干、见效最快的方面切入,抓好环境卫生整治。一类村,特别是已经创建为小康文明村的村,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提升卫生环境水平;二类村要建章立制,对骨干道路、村庄道路、村内卫生集中进行治理;三类村的工作重点就是环境卫生的治理,对“三堆”进行集中清理,使全县每个村在20__年都要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条环境卫生示范街,有一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一支环卫队伍,形成一套卫生管理制度。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抓好“一池三改”,从根本上改善卫生状况。环境建设不仅是刷刷墙,挡挡草,要多在绿化上下功夫。目前,文化大院也好,休闲广场也好,大多是全部硬化一个模式,刚一建完,已明显落后。真正的新农村应该是“人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在林中”,在我县尽管有难度,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注重绿化和硬化相结合,宜草则草,宜树则树,提升层次,增添灵气。
(四)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事上下功夫,抓好公共事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城乡最明显的差距,也是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要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从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实事抓起,进一步加大对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配套完善。同时要为群众建设一批扎实、实用的敬老院、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体育广场和放心店等公益设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不同层面的需求。要注重小学和幼儿园的建设,让农村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到更好的教育;要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改造,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制度,让群众都能看得起病。要逐步提高对老人和失地、失业、弱势农民的保障水平,确保人人生活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
(五)从农村和谐、创造现代生活着眼,抓好乡风文明。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按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定时定点集中办公、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工作“阳光操作”及村章、合同、程序“三监管”等民主管理制度,规范“一事一议”运作程序,提高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村规民约,加快推进村级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依法治村。二要加强引导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等设施的作用,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文化,过文明健康的生活。我县的东部人口主要是三、四十年代从鲁西、鲁西南地区移民而来,中部地区主要是从潍坊、广北一带迁移来的,而西部地区是以我县的原有人口为主,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生产生活习俗差别较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生活上要逐步解决那些辟如盖房不垒院墙、吃喝不讲营养、房内房外不讲百范文网-您的专属秘书!卫生、柴草乱堆乱放、人畜家禽混居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在生产上要引导农民摒弃那种单纯靠地吃饭的传统农业意识,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业收入。三要抓好活动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组建一批村级文艺宣传队、体育队,搞好“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五好村民”、“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好邻居”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倡树文明乡风,展现农村新风貌。
1、贫困户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人口老少人口数量多,有专长和一技之长的人缺少。二是家庭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普遍缺乏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三是家庭居住条件简陋、屋内摆设简陋,占全村一半的农户还住在土房中。四是家庭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少、现金纯收入比重少,收入主要来源和支柱还是单靠纯农业的收入。五是家庭消费食品消费支出偏高、人均食品消费量偏少,不少家庭开支入不敷出,而尤为明显的事如果有学生要供养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外债累累。
2、贫困户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生产能力较低。贫困户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很少,比全村户均平均值低很多,同时又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观念淡薄,制约生产发展。二是缺乏增收渠道,结构调整进程较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另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落后,限制了其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少数贫困户既无劳动力,也无特长,只能靠政府和其他乡民的救济。三是经济效益较低,抗灾自救能力很差。在有天灾的年份很多农户都无法偿还生产贷款,而这样又为第二年的在生产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自3月份驻村以来,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认真落实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下派指导员工作的具体安排,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队员的相关规定,坚持与村干部一起工作,深入村民中间,详细了解村情民意,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最基层人民的现实状况;同时,与村领导班子一道,在乡党委、政府等各方面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尽心尽力协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对新农村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委会隶属xx县xx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xx县城 8公里,交通方便。xx村委会东邻金马镇,南邻督捕抚,西邻秧田坝,北邻青禾。辖瓦舍、路溪白、旧龙寨4 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撒尼等民族。全村有国土面积 7.6平方公里,海拔在 820米— 850米之间,适宜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744.00亩,其中人均耕地0.56亩;有林地8205.00亩。有农户 336户,有乡村人口5007人,其中农业人口5007人,劳动力3605人,其中党员为94人,其中贫困户有 00多户,占全村人口的 3%。
二、开展工作情况
驻村后,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以调查了解情况为主,详细了解村情民意,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村民交心谈心,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努力维护驻村指导员的`形象。驻村后,我对xx村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教育发展现状等作了认真调查,并草拟了以下工作计划。
一是根据xx村的实际情况,协调州属有关单位为xx村争取相关工作经费;二是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当地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现状做了相关了解,按县新农队办和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村干部积极深入到各小组就“美丽家园”建设、文明交通进村等政策法规进行了宣传,为人民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要求,学习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打下很好的阵地基础;三是积极协助村干部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收缴、贫困人口识别、农村低保工作整顿及各类纠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面临的问题
xx村的经济发展是以烟草为主,这样就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二是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责任感不够。村里没有集体经济,要开展什么活动、做什么工作只能向上级讨,这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四、几点建议
xx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几个面入手: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前沿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强化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新的人才创新机制。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一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能够使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机构。严格要求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规范办事,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同时,在发展农村党员上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慎重发展党员。二是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严防以权谋私以及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
(三)财政扶持要到位,使农民真正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党中央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尤其对“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许多的政策逐步倾斜到“三农”上。因此,政府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分期分批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上,比如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农村的基础建设问题等。
总结二个月来我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都迫切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努力去完善;继往开来,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逐项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努力在“深思考”上多下功夫,做到凡事多想一点,想早一点,想细一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