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通用10篇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十篇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2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篇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抗金融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今年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各级银监部门和县联社紧紧把握改革机遇,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把增资扩股工作列入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农村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置换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条件。为了解宿松县农村信用社今年以来的增资扩股情况,我们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全辖范围内的增资扩股调研工作,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增资扩股计划完成情况及主要措施

为确保全县资本充足率达到规定要求,宿松县联社根据全县资本充足率状况,年初,推算出股本缺口459万元,并以此作为全县全年增资扩股计划任务,然后结合各基层信用社服务区域内的农户量进行分解落实,其中任务最多的社为孚玉社100万元,最少的社为趾凤社8万元。至今年8月底,全县已完成扩股净增57万元,占计划任务的12.4。在组织实施增资扩股中联社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把增资扩股工作列入各社经营责任目标综合考核内容,加大增资扩股的考核力度;

二是要求各基层社在做好组织存款的同时,宣传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政策,动员当地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积极参与入股;

三是要求各信用社认真按照入股社员应享受优惠政策和原则,优先向入股社员提供贷款或贷款利率优惠,以此推动当地老百姓和企业向信用社入股;四是实行职工强制性入股,联社要求各信用社正式职工必须每人入股xx元,代办员每人500—1000元,社主任3000元,对未达到规定入股要求的职工,联社采取在考核返还工资中直接扣划方法确保职工入股数量的到位。至八月份,全县信用社职工入股股金已达331500元,有19个信用社已基本完成了职工股任务。

二、基层社有关退股和分红、计息前后政策矛盾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所有信用社在执行退股、分红和计息过程中与现行的政策存在很大矛盾,基本上延续一九八四年规范农村信用社时所定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政策,而对新的政策,一些信用社均不大了解。如陈汉社历年亏损达100多万元,在少数社员提出退股要求时,未按照现行规定程序和条件直接办理了退股,同时按照原财务管理办法规定计提股息给付了股金利息。该社依据的是原入股时政策规定“退股自由”,因此,必须履行承诺,否则会失信于民,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和以后的增资扩股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而现行的政策则规定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退股,这样导致了前后政策矛盾,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对待以前入股的社员要求退股问题,陷入了是执行入股时的政策还是执行现行政策的难题。

三、增资扩股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影响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人民群众入股思想意识淡薄,对入股政策不了解或不关心。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对信用社入股政策和章程不关心,也不了解,认为入股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作用,入股后参与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也不够现实,与存款没有区别。即使要求入股,也是抱着一种贷款方便的目的,根本不考虑分红和参与信用社经营管理,因此,广大群众参与信用社入股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一定的认识。今年自增资扩股以来,基本没有群众自愿上门入股的情况。

(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差,而群众的风险意识增强,导致增资扩股缺乏吸引力。近年来,群众的风险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强,人们对农村信用社入股也潜意识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普遍较低,不良资产和亏损包袱较重,难以消化;而且农村信用社性质、地位和实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竞争处于劣势,认为承担的风险可能性很大,分红得实惠的可能性较小。这些因素导致群众对农村信用社竞争实力和经营的不信任,担心不仅分不了红,反而会亏掉自己的股金,从而增加了增资扩股的难度。

(三)入股社员享受的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全县所有信用社虽然在形式上成立了“三会”,但在实际中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同时,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低,对信用社的业务不了解,根本不懂经营管理,社员参与信用社经营管理现实作用并不大。因此,这些年来,信用社基本上没有按照章程规定让入股社员获得参与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其次,由于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特别是防范信贷风险上和贷款操作更加规范,使一部分入股社员没有如愿享受到“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影响了入股社员的积极性,并在群众中造成了误解,使得群众入股心理不稳定。再次,大多数信用社除规范清理时期分过红,历年来,未曾向入股社员分过一次红,主要原因是信用社经营效益差,有的社历年亏损严重,如陈汉社。这也不同程度降低了群众入股的积极性。

(四)由于过去规范清理股金过程中,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也影响群众入股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历经了多次改革规范:每次规范均对农民的入股股金进行了清理,但在清理股金中没有彻底解决新股金与老股金之间的问题,一些信用社对股金的'管理也极不规范,出现信用社有帐而老百姓无股金证,老百姓有股金证而信用社无帐的现象,在老股金转为新股金过程中,操作不当致使一些信用社存在既给老百姓颁发了新股金证又没有收回老股金证,同一股金新证与新证在社会同时存在。如果将这样的股金证一并认可,会给信用社带来损失,如果不认可,则给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另外,部分老百姓要求按照原来入股时的政策自由退股,并要求给予股息,信用社也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计提了股息。按照现行的退股和股利政策,必须满足规定的条件,并风险共担,不存在计算股息,如不按原入股时的政策执行,必定在社员中丧失信用,不利于推动增资扩股工作。

(五)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受经济环境和农村老百姓收入的限制。根据调研情况,凡经济环境较好的和农民收入高的乡镇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比较容易一些,相反,经济环境较差,农民收入低的乡镇信用社增资扩股难度很大。如我县山区陈汉信用社,一些农户生活就很困难,要他们入股就更难,因此,基本上没有吸收多少农民入股,而在洲区和城区的信用社,农民的收入相对较高,能够承受入股规定的股金,所以较山区信用社相比,扩股具有一定优势。这种地域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增资扩股的进度。

(六)联社下达增资扩股的任务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基层信用社扩股力度。由于联社在年初下达的增资扩股任务是根据各乡镇农民的数量下达的,没有考虑各信用社的资本率状况和服务区域内农民的收入、经济条件、地区差别;因此,给基层社增资扩股工作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信用社认为不现实不符合实际的增资扩股任务没法去完成,失去了增资扩股的热情和信心,如陈汉社服务区域内大约有1.7万人口,人均收入是全县最低的,联社分配该社净增资扩股的任务达12万元。显然不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因此到目前为止,不仅基本没有老百姓入股,反而出现了退股现象。其次,职工入股比例受到限制,由于各社入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信用社采取通过职工入股来完成增资扩股任务,但是又受到比例控制。如孚玉社,联社分配净增资扩股任务为100万元,目前完成入股16万元,并且全部为职工股,面临社会入股积极性不高,职工再增加股金受到政策限制。而且该社资本充足率也已经达到规定要求,再吸收新的股金会增加信用社的经营负担。

针对以上增资扩股出现的问题和难点,一些信用社认为应采取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增资扩股工作全面深入百姓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入股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联社和基层社只做到了口头宣传,宣传力度较小,没有统一的行动,宣传方式和形式较为单一,声势很小,使群众对入股的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必须以多种方式和形势展开声势较大的宣传活动,促进群众入股意识和提高。

(二)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让信用社取信于民,切实落实入股社员享受应有的优惠待遇。对原来的股金进行一次重新规范清理,出台解决新政策与老政策相互矛盾的措施,妥善处理同一股金原已发新证,旧证未收回的问题。对原入的股金按老政策完成退股,重新办理自愿入股手续,与新吸收的股金一起执行新的政策,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化解信用社与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增资扩股的开展。另外对已成为信用社的入股社员必须落实好应享有的优惠待遇,同时,为避免风险,设立社员诚信方面的入股门槛,使信用社也能选择入股社员。

(三)合理调整增资扩股任务,加大职工入股力度。联社下达增资扩股任务应综合考虑基层信用社的各种情况,如农民的收入和条件、经济环境、信用社本身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和规模等,这样才能科学地吸收股金,增强信用社增资扩股的信心。由于职工是信用社的直接经营管理者,信用社的经营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利益,因此,加大职工入股的力度,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主人翁责任感,职工也便于对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侧重增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对信用社入投资股的吸引力。当前,广大农民对信用社参股的意识十分淡薄,其入股的出发点也不过是想在信用社获得优先贷款和优惠贷款利率,同时吸收的农民股较散,不便于信用社对股金的管理,而且此类社员参加经营管理的也不现实,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效益,侧重增强对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入股投资的吸引力,这样不仅便于信用社对社员的管理,也便于社员享受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益。只有通过利益驱动,才能提高群众入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借助行政力量,推动广大群众参与信用社入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单方面进行宣传发动群众入股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况且农村信用社成立时也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要求广大群众入股的,广大群众也在观望村里的干部对入股的态度和行动,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离不开行政力量和行政手段。总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增资扩股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只有解决好增资扩股的一系列难题,才能促进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3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兴衰,特别是政策性、知识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企业,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队伍建设是前提和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只有各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整体效率才能最大地提高。结合笔者对该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而引发了对目前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的一份浅见。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贾庄信用社位于蒙阴县最北端,比较偏远,为辖内九个行政村0.9万人提供金融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27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94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286万元,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1、人员情况:该社现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在37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5人,占员工总数的45%。

2、岗位设置:贾庄信用社现在设置主持工作主任一名,内勤主任一名,主管会计一名,借据岗兼立据岗一人,柜组会计2人,复核员一人,出纳员一人,外勤业务人员2人。由于单位业务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偏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单位人员情况基本保持不变,人员相对较少,基本保持最原始的业务操作流程,有的员工还身兼两职,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外,给业务发展也带来不便,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用人机制不活。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历年接收的新员工大多数是顶替、照顾的内部职工子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行社脱钩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再加上近几年来,从大中院校引进了二十几名大学生,但是由于受体制原因的影响,仍然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一时还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形成了队伍老化、制度不活、竞争软化的落后局面。

(二)、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复合性人才严重匮乏。一是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公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

三、对策及建议

(一)、发现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确不常在。这说明发现和识别人才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甘当新时代的伯乐。二是要有求才爱才之心,善于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要从不同类型人才、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特点出发,把握不同人才不同特征,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煅炼力度,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在于积累,天才来自勤奋,人才在于培养,要为农村信用社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的年青员工创造多岗位煅炼的机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四是要明确用人标准,做到按需配置。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选择各层次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注意平衡德与才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坏才,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没有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敬业精神,一心只想贪图享乐的话,那么,才能越大破坏力越强。因此,要从规避道德风险入手,从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标准方面扼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提高一线窗口人员操作水平。营业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操作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信用社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和形象,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人员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线缺少各类熟练操作业务的营业人员,因此,农村信用社建设一支业务操作水平精湛的一线操作人才队伍尤其重要更是农村信用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根基。

一是要加强业务岗位人才队伍的岗位轮换,把一线人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业务能手,逐步实行按职务、职称、岗位取酬的激励机制,能者多劳多得,劣者少劳少得,视员工的能力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这样既有利于人才在本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人员分流,优化全系统员工队伍。

二是加强培训,加快一线人才队伍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改变农信社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落后面貌,短期内单靠外部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坚持抓好后续教育,积极创造“学习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先天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业绩优秀的员工加油充电,提高文化知识,业务理论水平,适应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现有用工中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输送到专业院校脱产学习,通过单位、个人双方负担教育投入的办法,毕业后给与相应的待遇。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与现有人员盘活的双重战略。

三是实行岗位等级管理,严格员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和教育机制,正确引导员工自觉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行调整与发掘现有人力资源潜能双重战略一是要推行全员聘用制,把职务和职称评聘全面纳入结构比例控制,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推进优化组合。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不分地域,竞争上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绩取酬。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4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如近期某市银监部门针对农村信用社正开展有声势、大规模的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就可见其存在的严峻性和严重性。除此,更有甚者采取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入账的办法,违规经营,非法某利,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给信用社经营带来了巨大破坏性和生存危机。

3、化整为零贷款难以遏制。这类情况在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普遍存在着,也是诱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信贷员或某些审贷机关,为了掩盖超权贷款行为,把超过授权的大额贷款通过多笔多头、化整拆散的形式发放出去,有意违反信贷管理的约束。比如某县基层信用社主任利用只有一万元的贷款权利,短时期内就给某客户发放了三百多毛笔达三百多万元的违章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已立案查处,当事人被判刑)。再如某联社信贷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发放化整为零的贷款也屡见不鲜,且大多行为是出于关系与自身利益因素而为,上行下效,导致了信贷管理的混乱和不少案件的诱发。

4、行政干预贷款难收回。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一级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很大的程度上都无法回避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和受其制约。这种特殊的背景也将长期地保存下去,且难以更改。基于此,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也将会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症结。比如某县在清并农村基金会时,为了缓解兑付存款所带来的压力,以某部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三百万元,至今除还少数本息外,已结欠本息达五百多万元,成为历史问题。又如某县直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向信用社借贷累计达四百多万元,并欠息二百多万元,均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另外,行政干预信用社投资城建、企改、工业项目的贷款也不在少数,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不良,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

5、贷款运行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以致贷款时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关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阶段,由于监督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出去后根本没有按照信贷事后操作规程去执行等等。

6、信贷人员素质的失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贷资产运行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

其一,信贷资产运行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但从管理角度出发,降低最大风险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管好信贷资产要从源头抓起,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信贷管理经营理念,只有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管好信贷资产,因为人是物质创造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唯一管好信贷资产基础的基础,是信贷管理实施长效管理的最好保障。其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上,也重视了管理,操作与审批程序也有效大改进。但最大的的问题是,对放出后的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借信贷上线改革的东风,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监管,经常及时跟踪放出贷款的事后检查,发现风险苗头,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抓好风险管理监督防范,努力控制贷款的“不作为”风险。

2、严把“四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一是实行四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要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实行贷款权限区别控制,把好贷款风险关。即改变一概以金额大小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营销环境、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科学授权授信。三是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其做法是: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四是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并行文明确: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署意见,方能研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行业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三是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显得尤为必要。

4、以人为本,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提高其素质。

一是要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使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30%。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二是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四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内容,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同时,对信用社员工实行考试、考评、考核“三考”制度,定编定岗定责定任务,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差者退,调动干部职工敬业爱岗争上游、尽职尽责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5、打造诚信政府应从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经济需要社会诚信,只有确立基本诚信原则,才能保证金融环境健康稳定发展。而政府的诚信、公正就是社会诚信的最根本保证。政府诚信可以影响部门诚信,部门诚信可以影响单位诚信,单位诚信可以影响个人诚信,而个人诚信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诚信,有了社会诚信作强力的保障,就不愁没有良好金融信用环境。可见,政府作为领导者,就更应以身作则,率先为范,以诚信为本,努力塑造一个言行一致,带头守信的政府。特别是在信贷领域就更不要缺失信用和用权力去干预信用,而影响了自己的威信和形象。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农村信用联社狠抓信贷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和贷款上柜台工程,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社会形象提升的效果。为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我们深入该联社进行调研,掌握了信用工程建设的思路、做法及进展情况,对信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地处苏鲁豫晥四省八县交界处,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502个行政村,1416个自然村,农户27.6万户、农业人口118万,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该联社目前有信用社32处,外勤人员118名,协储员274名,每名外勤人员包3-5个行政村,协储员包1-2个行政村。

为方便农民贷款,早在该联社就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凭贷款证就可以办理小额信用贷款。但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急需探索新的农村信贷管理模式。5月,省联社下发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信用工程评定办法》,该联社以此为契机,首先到全省信用工程建设试点单位临朐县进行学习,先后六次召开党组会、办公会和信用社主任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一年多的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底,该联社已为全县5.78万农户建立了经济资信档案,为5.48万户信用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证;评定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120个、信用户3.7万户、个体工商户1.85万户,联保小组1.2万个,贷款授信额度12.87亿元,发放信用贷款11.76亿元。

二、推进信用工程建设的方法措施

(一)明确三个目标,强化四项措施,落实五项制度,扎实有效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根据有关规定,该联社制定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用工程建设考核暂行办法》、《文明信用户(村)评定章程》、《信用工程建设评定流程》、《贷款上柜台操作流程》等办法,明确了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和相关要求。

1、明确三个目标。一是明确信用工程建设目标方向,在20xx年6月底之前实现全县信用工程建设无缝隙覆盖。二是明确信用工程建设评定占比目标,规定评定户数要达到所辖户数的15%以上;凡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特色农业村评定户数要达到所辖户数的30%以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评定户数要达到所辖户数的50%以上;城区信用社以所服务街道为评定范围,评定户数要达到街面门市户数、居民户数的30%以上。三是明确每个信用社创建或培育1-2个信用村的目标,20xx年6月底之前全县争取创建5个优秀示范信用村。

2、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深入宣传发动。先后印制、散发各类宣传材料、宣传单5万余份,张贴公告余张,悬挂宣传横幅30余条;统一制作录音带,利用村广播将信用户的条件、程序向社会公告,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贯穿始终。二是规范操作程序。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制定了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图,信贷员人手一册。在评定工作中坚持成熟一户,评定一户,发展一户,避免了一轰而上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形式主义。三是作为一把手工程。把信用工程建设列为各信用社一把手工程,与各社主任签订了《信用工程建设责任书》,按月检查、公布进度。对工作不扎实、搞形式主义、应付差使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四是纳入目标考核。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月度、季度指令性目标进行考核,凡累计实际评定户数占比连续三次后三名的信用社,给予领导班子诫免。

3、落实五项制度。一是实行定期点评制度。联社按月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指导整改,对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对信用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点评,对累计评定进展情况进行排名,有力促进了信用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实行定期排查制度。联社成立专职检查小组,采取突击暗访的方式深入到村调查摸底,核对数据、资料,把评定工作是否扎实、是否有违规违纪贷款、吃拿卡要现象等作为检查重点,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按每发现一个问题给予50-100元进行奖励,奖金由被查社承担,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促进效果。三是实行集中评定制度。凡已进行评定的村、街面,一律不准发放评定以外的贷款(存单质押、房地产抵押除外),否则对主持工作的主任、信贷主管、柜台专管员按发放贷款金额的10‰进行罚款,并追究决策人、审贷小组成员的责任。四是实行阳光办贷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公开办贷、阳光操作、规范服务活动,成立专职领导小组,负责举报查处;制定了举报有奖公示制度,公布了举报电话,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全辖信用社都设立了信贷服务大厅,统一形象,实行面对面、零距离与客户交流,提升了信用社形象。五是坚持承诺兑现制度。联社承诺:凡评定的信用户,只要有贷款需求就毫不动摇的给予信贷支持,真正把《贷款证》变为活期存折。

(二)严把三个关口,实行四个公开,努力提高信用工程建设质量

1、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调查建档关。在评定的过程中,信用等级初评小组严格按照《评定章程》,对辖区内农户逐户建立经济情况档案。二是严把信用等级评定关。评定小组根据调查资料,严格按照标准对参评对象进行

评分,经包片信贷人员实地考察后,根据资信和经济状况确定信用等级。三是严把授信颁证关。评定过程中不搞一哄而上,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及时签发《贷款证》。

2、实行四个公开。一是公开贷款对象,凡被评为信用户、持有两证的农户均可以直接到信用社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二是公开贷款授信额度,对评定的每位信用户的授信金额及时在村中进行张榜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三是公开贷款利率,严格落实信用户贷款利率优惠的政策;四是公开贷款程序。在各村委及营业大厅显著位置,摆放了信贷支农指南牌。

三、成效和启示

信用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基础工程,推广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需经历一个从思想认识转变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但只要坚持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一批发展一批,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扎实稳妥,科学推进,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一)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通过信用工程评定,客户拿贷款证到信用社随时拿到所需资金,消除了怕贷不到款的心理,同时消除了信贷人员惧贷、惜贷的心理,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局面。

(二)密切了信用社与广大客户和当地党政部门的鱼水关系。信用评定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社群关系日益融洽。各级党委、政府也看到了信用工程建设的开展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和县域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使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

(三)切实防范和规避了信贷风险。整个信用评定过程公开透明,信用贷款全部实行三证一章柜台办理,面对面服务,资金转帐,有效杜绝了各种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及以贷谋私等不良行为,防范了信贷风险。

(四)增强了农民诚信意识,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信用评定使受信农户的信用观念发生根本变化,诚信意识和主动还款意识明显增强,贷款逾期率明显下降,减轻了信贷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促进了信用社自身发展,巩固了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1、贷款收益水平提高带动盈利能力提升。一是信用贷款利息收入占比随着信用贷款占比的增加明显增加;二是信用贷款利息收入对经营利润的贡献能力显著增强;三是信用贷款收息率明显提高。

2、存贷款业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截至底,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5.25亿元,较年初净增4.51亿元,增幅达21.77%,各项存款占全县银行业总量的40%,较年初增加3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19.56亿元,较年初净增3.25亿元;贷款余额占全县市场份额的45%,较年初增长5个百分点。

四、问题与建议

(一)信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组织宣传方面:一是政府重视不够,参与主体单一。目前只有信用社在致力于此,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和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地方政府尽管也在参与但实质性措施不多,或只关注放款而不重视评级授信质量;二是宣传不够,没能使评定工作深入到村户,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协调不够。由于政府部门重视不够,村委班子成员长期在外务工,加之信用社信贷人员较少而服务范围较广,难以详细了解每户的真实情况,影响了信用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

2、具体实施方面:一是进展不平衡。止底,该县信用评定平均占比达到所辖户数的20.5%,有21个信用社达到了评定占比15%的目标,有6个信用社评定占比不足10%,差距较大;二是操作不规范。有的没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办理,评定标准不严格,随意性大,合同文本、借据不统一;三是没有兑现承诺。个别信用社重视评定数量而忽视贷款发放,致使评定的信用户贷不到贷款或贷款不及时;四是信息动态管理不到位。由于农村面广户多,信用社外勤人员严重缺乏,导致对已评定信用户资料不能及时录入微机,影响了贷户直接到柜台办理贷款,或造成信用评级不细致、不真实。

3、社会环境方面:一是征信建设指导管理不到位。相关部门对征信建设缺乏管理,深入指导、现场指导少。二是公众诚信意识薄弱。部分客户诚信意识差,还贷意识差,导致信贷资金到期无法按期收回,影响了信用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三是对失信行为惩诫普遍缺乏硬约束。尽管一些地区,在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建立了对失信客户的联合制裁制度,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真正执行。

(二)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全方位推进信用工程建设。首先,党政部门要切实高度重视,成为信用工程建设的主导者,制定具体措施,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其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信用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应成为信用工程建设的促进者,引导、规范银行、企业、个人的信用行为。农村信用社要定期与党政部门积极交流,加强与乡村负责人的协调互动,多沟通、多交流、多探讨,增进其与信用社的感情,共建农村支农惠农的良好环境;第三,要加大宣传引导,明确舆论导向。要讲明为什么要搞信用评定,怎么搞信用评定,如何授信,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

2、规范评审行为,建立责任机制,确保信用工程建设质量。首先,拓宽征信渠道,广泛收集客户信息。企业管理机构、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都应该随时向征信部门提供最真实、最全面的企业或个人信息;其次,规范评审行为,严格操作规范。农信社要严格按照信用工程建设、评定要求,认真开展评定工作,注重在评定小组人选的确定、评级的准确性和信用级别公示等环节上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资信评价体系,防止评级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要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积极性,又要始终坚持农信社的经营自主权,掌握主动性,避免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第三,强化激励措施,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信用工程持续开展。要加强信贷人员管理和考核,实施必要激励政策,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因不按标准和程序对农户评级授信的员工,要落实责任追究。要加强对农户经济状况的动态掌握,做到跟踪检查与年检相结合,贷后检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及时了解农户经济条件、还贷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评定等级及相应贷款限额。对信用乡镇、村的年检验收,必须坚持标准,不符合条件要坚决取消。

3、加强管理指导,严惩失信行为。首先,征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信用工程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让农信社、农户、企业全面了解征信建设的标准、方法、步骤,促进其自觉做征信建设的实施者。其次,加大对失信行为惩处力度。党政部门应完善信用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地方政府应废除地方保护,对失信行为严格依法制裁;银行部门要加大合作,落实联合制裁措施;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应及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全社会进行信用风险信息提示和披露,使失信者无处生存;执法部门要严格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严惩失信行为,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外部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6

为防止经济过热,防控通货膨胀,协调经济转型,今年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与上年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下,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笔者深入到河北省丰宁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研。

一、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形势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的信贷政策。随着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操作已经到来,信贷收紧、利率上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受限。从竞争形势看,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纷纷跨域经营、增设网点,各家银行都在产品服务、营销机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县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升温。从全国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越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老大”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于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从丰宁县情看,丰宁地处冀北,集老、少、边、穷、坝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财源增长、城乡统筹等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之,丰宁被河北省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之一,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落户丰宁,并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信贷供需矛盾增加。

二、采取的措施

在国家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下,为确保全县“三农”贷款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该联社积极采取措施筹集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增加信贷投放。

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存款,壮大信贷资金实力。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

二是深挖内部资金潜力,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是增加信贷投放的有效途径,年初开始,联社就牢牢抓住这项重点工作不放松,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措施,实行领导带头,部室包社和全员清收等多种措施,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贷款7794万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资金全部再次用于支持当地“三农”生产;

三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弥补支农缺口。联社在深入调查掌握支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为确保春耕生产贷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1.2亿元,缓解了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

四是准确把握信贷头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该联社认真做好全辖每一天的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做好辖内贷款规模的调剂,确保每个月的信贷规模既占满又不超,杜绝了农户借不到钱,信用社贷款规模又占不满的问题,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贷款方式,方便客户借贷。他们采取农户小额信用、农户联保、担保抵押、公司+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户贷款企业担保等方式的信贷“套餐”,客户符合哪种贷款方式,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对种植大户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几种贷款方式并用的形式进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县信用社已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86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增长62.3%。

首先是保证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为不失农时地做好备耕春耕生产贷款发放工作,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生产所需贷款及时足额发放,突出支持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真正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时借到了钱、种上了地。入春以来,该联社已投放备耕春耕生产贷款2.4亿元,确保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贷款需要。

二是确保了全县农业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证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贷款2.2亿元,突出支持蔬菜种植和肉类生产,加快了11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冷棚350个、日光温室150个、蔬菜恒温保鲜面积4000平方米,全县13各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亩;使凤山镇、五道营乡和土城镇的集观赏、采摘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年内新增肉牛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鸡舍400个,实现肉牛存栏16万头,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

三是促进了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投放贷款2.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到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四是推进了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使“一城、五区、八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贷款1.1亿元,重点投向五区和八大基地建设,通过主打“一主两翼”、休闲旅游这“两张王牌”,使农业观光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园艺花卉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初具雏形。同时,围绕京北第一草原、洪汤寺温泉峡谷、白云古洞等景区,扶持建设采摘园、家庭宾馆、马队等乡村游项目,特别是贷款300万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宫建设,提升了丰宁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五是确保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使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先满足优质重点客户资金需求,贷款1.96亿元重点支持了顺达、宏达和翱翔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5237万元,占全年预算任务的87.68%,同比增收26844万元,增长94.54%。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7

农村信用社在清收贷款中,由于离婚率上升,离婚逃债的途径和形式多样化和带有隐蔽性,导致信用社债权无法落实。尽管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由于证据不充分和无可执行的财产,严重侵害了信用社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离婚逃债的途径形式。

债务人估计信用社今后就债务问题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抢先向法院起诉要求与妻离婚。由法院制作调解离婚的法律文书,使法院在执行债务案时与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离婚调解书冲突,不便执行。另一方面是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合或其它原因真正离婚,以法院制作的民事判决书。有的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离婚。

在信用社清收贷款中,第一种类型较为普通。债务人借离婚逃债主要是在债务承担和财产的分割两个方面做文章。对于债务问题,有四种类型:

①否认有共同债务;

②承认有共同债务,但不注明债务有多少,注明谁经手的债务就由谁偿还或全部由一方偿还;

③讲明债务,并明确哪一年债务哪一笔债务由哪一方偿还(但后来不履行);

④无财产一方承认债务为个人债务,另一方不知情全额由其偿还。

除第一类债务人已否认有共同债务,信用社没有必要查实外,第二、三、四类已明确离婚后具体债务人,在偿还债务达成的协议。对于财产分割。有四种形式:

①经办债务的一方,将财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转让对方;

②双方将财产全部和部分“退还”给父母,说是父母给的;

③将财产全部和绝大部分划在子女各名下,“抵付子女抚养费”;

④将财产转移他处,无论哪一种形式,均造成债务人没有财产抵债的假象。

二、离婚逃债对信用社债权的影响。

1、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借债是夫妻存续期间实施的行为,债务人通过离婚将本属于双方的共同债务转让给一方,这是对信用社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

2、严重导致信用环境恶化,信用社依法收贷的难度加大。由于离婚率上升,在公众中造成只要两口子离婚就可以逃债。本来有偿还能力的,借离婚逃债。

3、严重捆扰法院的执行活动。债务人离婚是对通过合法程序对财产进行分割的,特别是在法院调解离婚的,法律文书已按双方的协商意见载明,债务由具体经手一方承担,房屋和财产产权是另一方的,法院执行则是对已生效法律文书的否定,显然是矛盾的

二、处理离婚逃债现象对策。

1、信用社在发生贷款时,无论金额大小、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必须经过双方夫妻到场,双方签字和指印,特别是抵押贷款最好到公证处办理具加强制执行的债权文书公证,贷款一旦经出现问题,信用社可直接申请向法院强制执行。因为在婚姻存续期间发生的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字和指印,以促使信用社在债权形成时就有处分的权利,从而从根本上解诀个人债务。共同债务难以界定的情况,信用社能有效收回贷款。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债务人的法制观念,倡导“诚信光荣,赖债可耻”舆论环境,信用社加强对政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依法打击逃废债务的行为,建立金融安全区。

3、债务人不谈或轻描淡写债务的离婚案件,可向人民法院提供新的证据,建议人民法院持谨慎态度,尽可能向人民群众了解债务人的陈述和经济状况。对查明有债务的,一定要当事人讲清楚姓名、地址及债务的数额,以便客观公平在分割财产和承担债务。

4、对已生效法律离婚文书,发现有逃废债务行为的,只要贷款未超过诉讼时效,信用社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和第二十五条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同时按审判监督程序,建议人民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对财产部分进行再审。

5、对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有逃废债务行为的,按照规定,建议人民法院宣布在财产部分分割无效。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8

为促进“信通卡”相关业务制度的有效落实,及时发现和纠正“信通卡”操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摸清用卡情况,健全卡业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确保卡业务安全、高效运行,市办事处于3月26日开始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信通卡”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检查发现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报如下:

一、“涉农资金一卡通”等批量代发业务情况

(一)个别联社至今仍没有与当地财政局签订代理协议书,所有“涉农资金一卡通”资金的发放由辖内各信用社与各乡镇财政所签委托代理协议,资金直接下拨到各信用社代发。

(二)在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发现部分联社均未按要求从综合业务系统中打印委托代理关系申请书(以空白纸打印代替),未填写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

(三)各联社涉农资金批量发放后仍有部分营业网点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没有完成,如阳原联社东井集信用社所发放的“一卡通”卡片客户已使用,但开卡需要进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一直没有进行。

(四)个别联社所发放的部分涉农资金明细表没有加盖委托单位公章,没有双方确认签字。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所有资料没有按顺序装订存档,各联社的大部分营业网点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网核查结果未专夹保管,仍存放于库房中。

二、信通卡领用、保管、收回、销毁等情况

(一)检查组抽查的各联社的营业网点对卡片的使用、保管都很规范,但各网点对作废的信通卡管理的情况都比较混乱。如作废卡领入时和作废时均没有出(入)库记录,上交联社营业部作废卡时,作废卡登记表上没有相关人员的签字;

(二)个别联社信通卡作废后未及时在综合业务系统中注销作废,导致在检查中存在辖区内上缴待销毁的信通卡作废卡未见实物,帐实不符问题;

(三)作废卡上缴程序不够规范,个别联社作废卡已上交办事处财务科,但未见到办事处财务人员签章的作废卡登记表和作废卡上交登记簿以及其能说明情况的资料;

(四)个别联社由于在操作综合业务时对操作理解有误,出现作废重复现象,致使作废卡余额多,造成帐实不符;

三、信通卡有关的登记簿建立和登记情况

(一)各联社营业网点登记簿建立不够齐全。所查网点作废卡登记表建立比较齐全,其余需手工建立的登记簿大部分未建立。如:个别联社作废卡登记表上接收人网签字、签章不全;个别联社银行卡跨行交易差错,但没有登记银行卡跨行交易差错处理(通知)单和银行卡业务客户投诉登记簿。

(二)个别联社作废卡剪角处理时不合规,剪角没有沿卡片背面左上角磁条下沿且与水平不大于45度角方向进行剪角处理。

(三)各联社营业网点综合业务系统中生成的打印资料均能完整打印,但保管不够规范,有的装订后留档保管,有的联社的营业网点随传票装订。

(四)个别联社银行卡业务风险联系人变更后没有按要求登记《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风险联系人信息变更审批/备案表》上报备案。

四、客户个人开卡质量情况的检查

(一)经对营业网点的抽查,个别网点存在一人多卡的现象,主要是代发款项种类不同,审核部门把关不严造成的。

(二)个别信用社客户个人开卡申请书个人填写部分填写不全,信用社盖章不全。

(三)个别联社客户申请开卡时,只有客户身份联网核查结果,没有留存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五、相关制度落实及运行情况

(一)个别联社基层网点有关银行卡制度、通知等保管不全,市办下发的四个相关风险提示文件没有转发到基层网点。

(二)通过对各联社营业网点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询问,发现网点主管对信通卡的基本功能和收费标准掌握比较准,但部分功能不熟悉。

(三)各联社均按照市办要求对“信通卡”业务进行了宣传,各营业网点柜台都有宣传彩页,在醒目的地方张贴了公告和宣传品,但个别联社网点没有摆放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标识,只有自己打印的受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窗口。

六、整改建议

为防范风险,规范“信通卡”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开展,市办事处要求各联社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整改时限定于4月底,具体整改意见如下:

1、各联社已和当地县财政局就涉农资金代发签定了协议,联社有关部门督促信用取消与各级财政所签定的协议,以后发放的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信用社录入,由联社营业部批量划拨用户卡内。

2、发放“涉农资金一卡通”时,需要进行的身份证联网核查工作没有完成的,各联社财务部门要4月底前完成。没有填写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的营业网点要及时补录,并将信通卡集体开卡申请书、所有的身份证复印件、身份证联网核查打印结果、综合业务系统中打印的成功清单按顺序装订留档。

3、各联社营业网点个人客户开卡资料填定不全、印章不全的情况要及时补缺,开卡较多的信用社应及时装订专夹保管的资料。对个别手写的开卡申请书要补打,今后禁止有手工书写代替开卡打印内容的现象。

4、对信通卡作废卡应加强管理,各联社对已上交市办事处待销毁的“信通卡”作废卡要及时与办事处财务科沟通,综合业务中必须做作废卡上交处理,做到帐实相符,并补全作废卡登记表。各联社营业网点上交营业部作废卡登记表时,各联社营业部对以后网点上交来的作废卡登记表营业部有关人员应及时签字返回存档。

5、各联社财务科应督促各营业网点建立健全信通卡相关登记簿。

6、各联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员工的的培训,使信用社员工对信通卡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最基本的信通卡功能和使用范围,这样才能熟练应对客户咨询,更便于我们以后开展信通卡发放和规范工作。

7、基层网点应进一步加大有关信通卡知识的宣传力度,对印发的宣传彩页要及时发放,联社财务科要督促没有摆放农民工特色服务受理标识牌的网点要尽快摆放。

8、各联社应加强信通卡有关制度的落实,对网点柜员的操作流程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员工对信通卡风险防范的意识。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9

一、信用社支农基本情况最近,我对贤庠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选择了农户、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共102户,其中纯农户50户,占55.9%;种养大户11户,占10.8%;农村个体工商户25户,占24.5%;农村经济组织9户,占8.8%。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围绕农民增产增收这个中心,立足服务“三农”,切实加强管理,增加信贷投入,在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1.增加信贷投入,成为“三农”资金供应主渠道。据对102户调查显示,有78户表示向信用社借款是其解决生产、生活资金的最主要渠道,占被调查户的76.5%;有99户在农村作用社借过款,占被调查户的97.1%。

2.不断简化贷款手续,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几年来,信用社在切实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深入农户,及时了解农民的心志,努力简化贷款手续,切实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肯定。例如:在黄避岙乡塔头旺村实行送贷上门、农户联保的模式;在辖区范围内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实现农户随到随贷的方式。

3.切实加强支农宣传,助推服务功能增强。为使群众真正了解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服务宗旨,真正发挥民主办社、群众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贤庠信用社通过临柜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认识逐步得到了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户中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据调查显示,102户调查户中有98户表示有钱愿意存入农村信用社,愿意向农村信用社借款,分别占被调查户的99%。对贷款种类,有70户占68.6%的调查户表示清楚,只有3户2.9%的调查户表示不清楚。因此,近几年贤庠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发展较快,支持本地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切实加强信贷管理,力促农民信用观念转变。农民信用观念比较差一直是影响贤庠信用社及其他信用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在县职社动员下,信用社把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广大农户还贷意识增强。据调查显示,102户调查户中有94户表示能按期归还农村信用社借款,占92.2%,只有8户7.8%的调查户表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

二、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对象不广。据调查看,仍有众多的农户、个体工商户,没有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的首选机构,从存款看,本地同有一家农行的储机构,其存款效益与贤庠信用社不相上下,说明许多农户事实上没有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存款的首选机构。102户调查户中只有51户表示在农村信用社有存款,占50%,另有50%的农户在农村信用社根本没有存款。

2.服务层次不深。受信贷管理制度、经营目标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贤庠社在信贷投入上存在重传统业务轻新业务、重生产轻消费、重农户轻其他的问题,贷款用于生产(含基本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87户占76.5%,贷款用于生活消费的15户占23%,其中上学为5户,建房为7户,其他2户。

3.服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此次102户调查户中,分别有24户占23.5%和27户占26.5%的调查户表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偏难和办理借款手续不够方便。

以上关于信用社调研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继续关注。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篇10

摘要:目前各地农村信用社业绩改善煹靡嬗谥农再贷款政策倾斜、低利率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及自身内部改革。要保持来之不易的业绩改善,基本思路是抓住有利时机,努力深化改革,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业绩改善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社自身改革逐步深入、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及央行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逐渐好转,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种业绩的改善,如何准确界定内、外因对业绩改善的贡献,又如何将政策倾斜等转化成信用社内部的改革动力,对指导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境、增强盈利水平和深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对辖内某县农村信用社作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信用社业绩改善的原因分析

连续三年的支农,使得地处沂蒙山区的某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迅速发展。截至年月末,农业贷款达到了 亿元,占全部贷款的 %。广大农户的良好信誉,确保了每年农业贷款的到期回收率都在%以上。农业贷款利息收入达到万元,占贷款利息收入的%以上。在去年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今年有望整体实现盈利万元。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有了恢复性的改善,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摆脱经营困境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构建了基础平台。总的看来,农信社业绩的改善是外生性和内生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农信社业绩改善的外生因素分析

低利率与农村经济货币化使农信社获得低成本融资条件。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迅速增长的自由交易市场,扩大了农民与城市居民及企业的商品交换;二是农产品价格的放开,促进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三是大量涌出的农村个体、集体经济,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货币化的程度,农村货币流通量增加。这都为农村信用社吸纳更多、更低廉的资金创造了条件。年该县存款规模为 亿元,利息支出万元,实际存款付息率达到 %,高于同期存款加权利率 个百分点;到年,存款余额为 亿元,利息支出万元,实际付息率仅为 %。其中农村定期储蓄 亿元,占储蓄存款的 %,活期储蓄占比较年增加了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边际存款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贷款利率也有下调,但下调幅度明显小于存款,使存、贷款利差却由年的 %变为现在的 %,仅下降了个百分点,利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解决农信社资金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农信社收入。自年以来,中央银行通过批准动用存款准备金、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手段,对信用社实行政策倾斜,对引导信用社改进信贷投向、缓解支付压力、增强盈利水平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几年来,人民银行累计向该县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 亿元,年月末的余额达到了万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 %;批准动用存款准备金累计万元;累计发放短期再贷款万元。这些货币政策的实施,一则在农村资金需求旺盛、信用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信用社开发了农村信贷市场,稳固了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的地位;二则利率低,只相当于存款成本的一半,按规定利率上浮后的利差达到 %,仅年就为该县农村信用社带来万元的收益。

竞争对手的逐渐退出为农信社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近来,国有银行逐渐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收缩机构、精简冗员,农村基金会的清理整顿也基本宣告结束,使得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减少,竞争成本降低。据统计,在-年三年间,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代办手续费支出高达万元。到年,手续费支出降至万元,相当于以往平均水平的%。信用社营业费用开支比年减少了万元。而且,竞争对手的退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地位也随之更加巩固。自年起,该县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已达到亿元,以年均%速度递增,年新增贷款以%的速度递增,贷款增量占当地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由于农业贷款大量投入,该县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给予了较高评价,行政干预逐年减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也确保了信用社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准予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农信社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年来,人民银行指导农村信用社积极参与公开市场业务,开发新的资本运营渠道。年,该县农村信用社年在货币市场业务方面的收益就达万元,而且,通过灵活的资金调剂,还增强了整体资金的流动性。

(二)农信社业绩改善的内生因素分析

大量农业贷款的稳定收益是农信社业绩改善的基本条件。被长期压制的农业贷款需求在农村信用社转换“三农”经营方向后得到初步满足。年,该县农村信用社通过开展“百万农户工程”,实行农户联保责任制等一系列活动,围绕农业发展做文章。-年四年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亿元,仅年至年月间就累计发放 亿元,使农业贷款余额增加到 亿元,占整个贷款的 %;贷款收息率与贷款执行利率的差距由年的 %,逐渐缩小到年的 %。农业贷款的高收益和低风险,扩大了信用社生息资产的基数。年,该县农村信用社生息资产只有 亿元,到年,生息资产为 亿元,这期间农业贷款增加到 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也明显下降。

引入竞争机制激活了农信社内部经营活力。该县农村信用社通过形式多样的竞争激发内部经营活力,开展了广泛的岗位竞聘制和客户经理制,优胜劣汰,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破固定工资制,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基础上核发基数工资,按绩取酬,不封顶,不保底,多劳多得,年末一次奖惩兑现。客户经理制的全面推开,调动了基层社积极性。年月,全县已发展成熟的客户经理人,客户经理经办存款 亿元,贷款 亿元,分别占存、贷款总额的%和%。这对增强内部活力、拓展市场空间、改进金融服务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内控制度成为农信社增收节支的保障。经过几年的经营实践证明:强化成本控制是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主要措施有:一是减少费用开支。从联社到基层社一次性核定费用总额,对费用实行超额不补,结余留用,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年信用社业务费用开支比年减少万元。二是将利润指标一次核定到基层信用社。对利润实行超奖欠罚,这样每一个基层信用社,为完成利润指标必须改善资金吸存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仅储蓄代办费用由最高年份的万元,下降到年的万元,到年末该县信用社经营成本比年下降个百分点。三是建立以联社职能部门为主的内部资金调控体系和业务监管体系。主要负责辖内资金余缺的调度、资金成本的核算、管理核销呆坏账贷款等,在总量、增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综合运用水平。通过有效的业务监管,查处违规行为,并将其列入基层社法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由于措施得力,信用社违规事件基本杜绝。

二、农信社持续保持业绩改善的对策分析

为确保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持续改善,要特别注重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政策依赖问题。目前在低成本、高比例的存贷款利差之外,对农村信用社特有的优惠政策主要有支农再贷款、动用存款准备金和允许参与货币市场等,尤其是不断追加的支农再贷款作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目的在于促使农村信用社坚定支农经营方向、解决支付问题和增加盈利水平。但支农再贷款既不是扶贫款,也不是救济款,这种优惠政策更不可能永远实施下去,它总会有个时间界限,随着宏观货币政策需要调整而随时调整,央行再贷款也会逐步收回。而且,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即,农村利率将首先放开。到那时,利率水平随行就市,利差水平将逐步缩小,盈利能力将随之降低。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准确理解政策意图,把握住机会,把优惠政策有机地融入自身的经营管理之中,切实增强支农力度,增加盈利水平,打好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客户基础。

垄断惰性问题。国有金融机构的退出并不能否认农村金融市场有巨大发展潜力;尽管农村基金会等以清理整顿而告结束,但其曾经占据一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已经清楚地说明市场是有需求的,且这部分需求正是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遗漏。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不能正确地看待目前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克服外部垄断所引发的低效率和工作惰性,刚见起色的经营业绩可能会难以维持。

市场的浅层开发问题。尽管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投放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巨大农村金融市场潜力的开发仍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据该县调查,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率达到了%左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实现农信社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当务之急是要将外部因素有机融入到自身经营之中,并加以吸收和消化,抓住有利时机,坚定支农经营方向,努力深化内部改革,合理配置责任权利,打牢基础,为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建立稳定的平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