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合集5篇)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精选5篇)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 篇1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请记住日本人对我们做的一切,振兴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任何的欺凌!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1852/8/29,《南京条约》签订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1901/9/7,《辛丑条约》签订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1931/9/18,“九一八事变”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还有与第二次***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 篇2

民族英雄邓世昌,1849年生于番禺县龙导尾乡(即现在的海珠区龙凤街)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民族的灾难、人民的反抗,少年时期邓世昌受耳懦目染,使其从小立志发愤报国。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18岁的邓世昌毅然投笔从戎,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知识,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于1871年毕业。服役于清朝海军,历任建威、海东云、振威、镇南、扬威、致远等舰管带,先后参与中国台湾、朝鲜、福建等地战事,并两次受清政府委派,前往英国接收清廷定购竣工的战舰。

1887年北洋水师组建完毕,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开始强盛,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9月16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随北洋水师增援朝鲜,在次日回国返航途中,在黄海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

邓世昌临危不惧,奋勇杀敌,在弹药将尽之时,为扭转战场局面,毅然驾舰与日本主力战舰“吉野”相撞,不幸中弹沉没。邓世昌义不独生,自沉于黄海,他殉国时仅46岁,为表彰邓世昌忠君报国的壮举,清政府对他从优抚恤,在山东威海为其建祠立碑。

光绪帝以其为国捐躯,按照提督标准给于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赐祭葬,并袭骑都尉职,谥壮节,入祀京师昭忠祠。一百多年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 爱国主义精神永志不忘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 篇3

在自己的印象当中,广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从三元里抗英斗争、广州起义以至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无不阐明了广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作用。9月2日,在越秀区东风街流动党员党委的带领下,青年支部和非公支部到了位于广州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纪念馆开展了参观学习活动。作为青年支部的一员,我获益良多,既回顾了旧知识、加深了党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中共三大纪念馆位于旧东山的“别墅区”,从车站步行经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来到纪念馆前面,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里的宁静与马路的喧嚣,纪念馆的红墙绿瓦与小巷的民居骑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馆外红旗飘扬,周围被鲜花、草坪和绿色植物簇拥着,外墙的红砖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像是在向人们诉说这段光辉的历史。

走进纪念馆门口,一幅醒目的金色大型浮雕展现在眼前,其正上方的党徽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几个大字让刚进馆的人立刻感受到三大的严肃气氛。与其他纪念馆有所不同的是,本馆特意在负一层开辟了一个“纪录片专区”,用以播放历史纪录片,让参观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从地下层回到一楼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记载,阐述了从中共一大到四大的历史,其中,有关“三大”的内容当然是重中之重,它为来客详细讲述了三大举行的背景与历史作用。

中共三大于1920xx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在陈独秀的主持下,李大钊、张太雷、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等众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了会议。大会讨论并决定与国民党重新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其改造成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必须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大会选举成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首次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中央领导核心成员。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方针为中国共产党走上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为党的成长壮大创造了条件,也为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集聚在国共两党周围、团结在国民革命的旗帜之下,共同推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强敌、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除了文字图片上的历史资料,本层还摆放着一些极其精致的“模型”,例如:一只按1:5比例制造的小木船模型(中共“一大”曾经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小船上进行);此外,最让人啧啧称赞的是用硅胶制成的到会“代表”。无论样貌、动作表情,每个模型与历史人物原型都相差无几,让人乍一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回到了当时的三大会场,看到陈独秀如何慷慨激昂地发表革命言论,毛泽东作会议纪录的一丝不苟……

走出纪念馆,我们沿着环境幽静的小路来到了位于新河浦路24号的春园。从名字上看,能够以“春”字来命名,多少也说明了此园以往的环境:周围乔木高大,绿荫掩映,门前是潺潺流水,春天气息浓重。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赫然的地位:从1920xx年开始,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中共三大期间,春园更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通过这次对“三大”遗址的参观,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今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一定会本着“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记“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 篇4

相信年纪三十几四十岁或以上的中国人,大都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对于电影中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高速撞(!)向日本军舰,欲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邓世昌纪念馆就位于海珠区邓氏宗祠内,掩映于寻常百姓建筑里,于1994年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时正式建立,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邓世昌纪念馆楹联为“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简洁概括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地位。在这座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里,集中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及甲午海战的历史情形,确实具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现场有一电视大荧屏,不间断播放甲午黄海海战的电影片段,让每个参观者有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

甲午黄海海战是中日间有史以来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主力海上决战,意义重大,它的失败使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深渊,所以作为子孙后代,很有必要记住它,谨把这段历史简要记录于下。

1894年9月17日午,北洋舰队返航至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遂展开了这场著名的海上战役。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与其他各舰英勇作战,并一直冲锋在前,于是受到敌人的集中轰击,军舰全身着火,船身倾斜。至此,邓世昌毅然决定让弹尽身伤的“致远”舰开足马力,撞(!)向嚣张的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要与敌同归于尽。他激励将士们:“我辈从军卫国,早置身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堕落……”可惜中途船体爆裂,军舰沉没,252名官兵悉数为国捐躯。

这是一种怎样的英雄气概!

清代诗人郑观应在其诗歌《闻大东沟战事感作》里写到:“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记录了这段历史,表达了诗人的敬佩之情。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一百一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华民族,除了“知”,还应该怎样呢?这是一个切实而急迫的现实问题。在“奚事纷纷为”的当下,我们太需要这种“冲撞”的精神了!当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其实我们需要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你要敢于“亮剑”,敢于“冲撞”才会敢于胜利!

党员参观邓世昌纪念馆心得范文 篇5

清明节里的一天,我拄着双拐带着我刚上小学的儿子,第一次走进了海珠区二龙街邓氏宗祠里的邓世昌纪念馆,这既是还我多年的心愿,也是为了教育儿子认识这位出自我们广州海珠区本乡本土的民族英雄。

邓世昌,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国人对他的事迹早已捻熟于心,他是中日甲午海战时中国致远号巡洋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弹药打尽之后,他毅然驾驶军舰高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遭***袭击,壮烈捐躯殉国。记述这一段历史的电影《甲午风云》曾经万人空巷,我那时候还小,由于双脚行动不便,不能到电影院里观看,那时候也还没有电视机,我只能在家一次又一次地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影播放片断,“撞沉吉野!撞沉吉野”!气吞山河的怒吼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邓世昌纪念馆是海珠区人民政府1994年在邓公殉国100周年之时,在邓氏后人用朝廷的抚恤金扩建的邓氏宗祠内建成的。整座祠堂为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古朴庄严,画栋雕梁,很有岭南建筑特色。大门两侧是光绪皇帝题写的对联“云台功首,甲午留名”,前堂为“光裕堂”一幅文官打扮的邓公巨幅半身照片摆放正中,相片中这位威武英烈却显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祥和善良,画像背后有民众捐赠的接龙古碑,及碑上的九龙壁画,几间侧室展出有黄海大战中,中日双方各种战舰详细资料和照片。战况图解,有水兵的枪械、军服的仿制品等等……把当年惨烈的战况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邓公身穿海军军服,手持望远镜作战时的青铜塑像,目光如炬,威武慑人。步入中庭,顿觉树影婆娑,凉风阵阵,清爽宜人,转入后园有一株蘋婆树,这是邓公少年亲手所种,这棵百年老树曾在十几年前被台风吹折,不久后就枯木逢春再发新枝,似是邓公英灵不灭。纪念馆的后堂为“英光堂”,顾名思义是英烈光芒永驻之纪念堂,这里悬挂有当年威海渔民敬赠的百年牌匾:“保国为民”、“邓公世昌德政”等,还有著名雕塑家曹崇恩近年的作品——高1米92的邓世昌铜像,造型逼真细致,一如旧照片上的邓公重返人间,激起我思绪万千,儿时聆听收音机的记忆清晰地浮现脑海。

据展览馆历史资料记载,这次黄海大战发生在1894年17日上午,中国北洋舰队由丁汝昌指挥,参战的有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平远、广丙等10艘军舰。日军舰队由伊东估亨指挥,参战的军舰有松岛、严岛、桥立、吉野、高千穗、浪速、扶桑、秋津洲、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等12艘军舰。

12时50分,双方相距5300米,旗舰定远首先开炮,黄海大战正式开始,经过将近7小时惨烈的大海战,双方战舰

几度变阵,战场上胜负,几度易手。北洋舰队被击沉4艘,日军舰队重伤5艘,失去战斗力。17时30分,日军舰队首先挨不住退出战场, 北洋舰队追出数里。

黄海大战后,本来北洋舰队并不比日军舰队吃亏多少。但腐败无能的满清统帅,居然畏敌避战。躲进威海卫港内,致使日军毫无拦阻地在花园口登陆很快攻克金州、大连、旅顺。数月后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除了主帅丁汝昌等一部份将领服毒自杀处,另一部份将领投降日军,从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此时,“英光堂”里的电视机适时地播放着 “甲午风云”,我带着儿子和其他市民一起再次观看了这场壮怀激烈的大海战,“撞沉吉野!撞沉吉野!”的怒吼在我耳边和脑海同时回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爱国诗圣杜甫的绝句也同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不知不觉间,我的眼里也缀满了泪水。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多年,泱泱大国,四万万同胞,为什么会输给一个日本小国呢?我们中华民族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时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里的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呵,风华绝代的四位枭雄。遥想二千年前,秦始皇赢政派出大将军蒙恬,汉武帝刘彻派出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都曾战功显赫,打败强大骠悍的匈奴。及后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东辽、西夏之余,奠定贞观之治、太平盛世。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中原、平定江南后,北上和辽国争夺失去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何等英雄气慨,何等文韬武略!

就对日本来说,我们明朝时期的戚继光曾多次打败侵犯我沿海边境的倭寇,为什么不太遥远之后的满清皇朝,在军事实力上并不太弱于日本小国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像邓世昌,林永升那样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将领和士兵, 会给日本小国打败了呢?又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呢?

据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事科技迅速崛起,日本人非常团结,非常爱国,他们的人民一出生就接受洗脑式教育,发誓要一生孝忠于日本天皇。日本舰队当时以拥有各种新式速射炮近百门,而北洋舰队除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主力巡洋军舰,拥有厚重的铁甲防护舰身和速程较远的大口径火炮处,其它军舰只有旧式后膛炮,一门新式速射炮都没有。尤其是致远和吉野相比, 吉野优势更大,致远只有2300吨,时速18海哩。吉野则有4267吨,时速22海哩,两舰对战,致远处于相当劣势。加上当时满清皇朝有些军官腐败无能、吸食***、指挥不当、贪生怕死、贪赃枉法、克扣军饷。致使有部分炮弹里面全是沙子……

黄海大战时我们的军舰总吨位和火力,虽然没有日本军舰总吨位那么大,火力和发射速度没有那么快,那么强。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主力巡洋舰军舰,那时是火力和总吨位亚洲第一。据说北洋舰队在大战之前曾到访日本,日本人在看见定远、镇远两艘铁甲主力军舰后,惊恐之余却说道日军以后必定打败清军,因为他们看见清兵军事管理不善,竟然在军舰大炮筒上晾晒衣服,如此不爱惜战舰。而日本人非常刻苦,就实操练习射击而言,其所耗实弹七倍于清军。可见洋务派、北洋舰队只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而又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最终难逃一败。

又或许当年的黄海大战我们侥幸打胜,今后的结局又如何,有没有后来的八年抗日战争呢?

走出纪念馆后,刚才还好好的天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仿佛在向当年的英烈致哀。“爸爸,为什么日本仔要欺负我们中国?”儿子突然问我,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对他说很多大道理吗?沉默半晌,我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孩子,因为那时的中国太落后了。你以后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将来长大报效祖国。”儿子眨眨眼睛,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现在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经济飞速发展。但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警惕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复辟。更应该继续发扬像邓世昌等先烈们的爱国精神。今天我以我的实际行动,拄着双拐杖带着下一代来到这里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历史,懂得历史。知道没有科学知识就会落后, 落后就会挨打。

我们可以放下复仇的怒火,但绝不能忘却百年的耻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