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震减灾标语最新7篇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为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故世人称其“孟襄阳”,因没有入仕,所有又被成为孟山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学校防震减灾标语最新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孟浩然简介范文 篇1

高步林发展进步人士组建秘密情报站

早在1947年秋,中共党员高步林被边保派回原籍陕西省韩城县担任地下县委委员、社会部部长兼游击大队政委,负责情报侦察工作。1948年3月韩城第二次解放后,高步林被任命为县保安科科长,史志春任副科长。高步林在负责韩保正常的政保、治安、反奸等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在国统区发展党的秘密情报力量的重要任务。期间,他通过同乡关系把高勉斋发展为秘密情报交通员,并利用同学关系派他与时任胡宗南总部电台台长的高孟吉进行接触。4月14日,高勉斋携高步林的亲笔信赴西安,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将高孟吉发展为中共地下情报人员。5月1日,高勉斋返回韩城,带回了高孟吉写给高步林的密信和有关胡宗南总部电台的呼号、波长、密码等情报。密信原文如下:

三哥(高孟吉称高步林为三哥):

你之近r已由勉斋二哥详细告我,你所需之物除少数已交勉斋兄带回外,其它价太昂、且不易购到,随后有力再办。弟弟详情可询问勉斋哥即知,弟家老者老,幼者幼,无人照管,希兄多加帮助,勿使年迈双亲、弱妻幼儿陷于饥饿,烦哥之处,后当力图报之。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谨以此预祝黎明即降天地、早日回春为颂。

敬颂!安好!

小弟秋涛上(秋涛为高孟吉小名)

4月25日于西安

5月3日,高步林亲笔撰写了《关于第拾号高勉斋、第拾壹号高孟吉材料整理》的报告,及时上报陕西省黄龙分区保安分处(即黄龙分区社会部,以下简称“黄保”)。5月13日,黄龙地委将此材料上报西北局书记、马明方副书记及西北局社会部部长兼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周兴。5月22日,接西北局习、马、周(习指;马指马明方;周指周兴)指示:“(一)孟吉应坚持在西安受训完毕,其情报任务即为其将来所知及西安所闻所见之敌情及敌内部舆论报告我们。(二)勉斋就做孟吉之交通,并全力在边界上设秘密据点,以小商贩或住家面目出现,勉斋与边界据点接头传递消息,内部派可靠人与据点接头,所得情报重要者可用电报发来。(三)勉斋应在西安通韩城县之敌占区找一定职业掩护。”当时高孟吉正在参加胡宗南部在西安小南门外安口寺西安绥靖公署举办的小型潜伏电台训练班,在训练班中他又将同为韩城籍的训练班同学台长薛浩然发展为中共秘密工作。6月17日,交通员高勉斋在《赴西安行》的汇报材料中写到:“据孟吉给我说的知心话,他和他们二组组长薛浩然也谈得有了成绩了,他两人总想把这两个组的小型无线电报机带到解放区来,绝不愿再给反革命、反人民、出卖国家、独裁专制的匪首当奴役了。”

同为西安黄埔军校7分校通讯军官训练班同学的吕出、高孟吉、薛浩然、李福泳、徐学章等进步青年,1942年毕业后均分配至胡宗南总部或所属各部电台任报务员。其中,吕出于1945年8月由胡宗南部到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部服役,后随高部在河北起义,吕出经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后于1947年夏派出,年底辗转回到西安,重新在胡宗南总部电台工作,后与原派出机构失去联系。由于追求光明,志同道合,这几个年轻人与西安铁路局职员赵继义结成一个拥护中共、反对蒋、胡的进步团体。

高孟吉携电台“潜伏”解放区

1948年5月,西北野战军向国统区发动攻势,经过4月中旬到5月中旬的西府陇东战役、6月至8月的澄合战役、10月上中旬的荔北战役后,西北战场上敌弱我强的局势已十分清晰,加之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同时攻占沈阳、营口,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的形势亦更加明朗。在这种大局势的压力下,很多人员思想动摇,纷纷想方设法找朋友托关系与中共组织进行联络,寻找出路。统治区的大批热血青年更是纷纷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来。

11月22日,经高孟吉介绍,薛浩然、吕出及师世德(韩城人)3人化装来到韩城,分别找到韩保科长高步林和中共晋绥公安总局驻韩城情报站秦波,积极要求去延安读书学习。随后,薛浩然在高步林、史志春陪伴下,由中共东府工委书记刘文蔚、社会部部长高仰山与其秘密谈话并决定,吸纳薛浩然为韩保的秘密情报人员,薛亲笔在韩保填写了《干部登记表》,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薛在登记表中写到:“解放战争已临胜利阶段,应再果断努力,以求迅速、彻底消灭蒋家朝廷,愿为民主革命奋斗到底。”在韩保的两天里,薛提供了胡宗南部的大量情报、电络密码,并详细报告了自己的简历及家庭、社会关系。经韩保派遣,薛返回西安做地下情报工作,并按照韩保的指示又争取了李福泳、徐学章、赵继义等人为我党工作。为了便于工作和保密,韩保确定薛浩然的化名为“万国祥”,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陆地联络与空中联络的方法,薛还领取了“五佰万农洋”的情报经费。11月26日,韩保派专人送薛浩然离开韩城,返回西安。同时,吕出和师世德也由中共晋绥总局驻韩城情报站秦波派回西安。当日夜晚,高步林起草了近万字的《万国祥材料》,经黄保上报边保。这份材料详细介绍了“力量建立的经过、浩然简历、浩然返韩的五天情况、情况反映(绥署电台分布)、主要社会关系、工作任务、交通联络及密码规定”等。

12月初,交通员高勉斋奉韩保保安科长高步林的指示再次到西安,联络高孟吉秘密回韩接受任务。适逢胡宗南部绥署二处(情报处)正密谋向解放区派遣潜伏电台事宜,高孟吉主动报名参加,并以回韩城选址为由,于12月27日秘密回到韩城。中共东府工委书记刘文蔚、社会部部长高仰山、中共韩城县委书记白耀明、县长段杰热情接待了他并与之谈话,韩保高步林和史志春还请他吃了韩城有名的羊肉以示欢迎。

12月30日,中共黄龙地委书记强自修、黄龙分区保安分处处长于桑指示:“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意见要孟吉即返西安,假设情况报告敌人,争取把电台携带回韩,潜伏某地并由我们控制。”

1949年1月10日,高孟吉接受了韩保的秘密指令,在充分演练应对敌人的方法后再次被派回西安,并通过了敌人的严格审查。15日,他和薛浩然代表韩保在西安革命公园召集吕出、赵继义、徐学章等5人开会,传达了韩保的指示,明确了今后这些情报人员的直接领导人就是韩保的高步林和黄保的于桑,并确定了韩保对此情报组织的领导。

25日,高孟吉以到韩城潜伏为由骗得敌人信任,成功携带一部电台及大量情报“潜伏”到了先期解放的韩城。

1月26日,由高步林亲笔起草上报的情报资料清单中有:“西安市地图、西安城关图、临时接替联络办法、五兵团司令部无线电联络表、西安绥署在西安各总台、所联络西北各部队番号、电台呼号、波长调查详表、西安绥署电台密令、李福泳值班表、国防部第二厅驻西安无线电工作队内部组织及工作情况、西北敌军驻地调查表、西安城市敌伪机关住址、门牌、电话号码以及吕出、赵继义、李福泳、徐学章四人简历并赵、李、徐三人照片”等大量情报。同一天,高步林还亲自为这些地下情报人员编制了化名、代号并配备了地下交通员,填写了秘密情报力量登记表,其化名,代号如下表:

1月29日,于桑处长在给高孟吉的信中称:“您及其它同志们在对敌斗争中已经打了大胜仗,争取了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主要是您及其它同志们的功劳。”在《陕西公安大事记》及许多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关于我隐蔽战线斗争的文献中,都把此次高孟吉携电台“潜伏”解放区作为中共情报组织反间谍斗争史上十分成功的典型案例记述。

在敌区内成功建立空中联络

1月30日,西北局社部(边保)给西北局报告《在敌区内建立空中联络的意见》,申请恢复情报电台与外联络。2月5日,西北局情报委员会主任张经武批示“西北局社会部(边保)电台不日成立”。6日,边保遵西北局的指示派报务员李在良来韩控制管理高孟吉带回的“潜伏”电台。16日,边保派情报科袁心湖副科长来韩布置高孟吉电台的“潜伏”工作及与胡宗南内部我情报人员进行空中联络密码的设计。2月底,边保指定周世朝为情报科电台台长,奥德明等为报务员,专门与薛浩然等人的电络。边保电台已能接收到与薛浩然电台约定的呼号。

3月初,晋绥边区并入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安厅(以下简称“边区政府公安厅”)。7日,高步林再一次亲笔撰文将这批情报力量的名单上报黄保于桑处长,并附有由交通员张永才(韩城人,曾与这些外勤力量同为黄埔军校训练班同学)2月底从西安带回与薛浩然新约定的电台呼号、密码、波长、联络时间表及空中联络办法。17日,情报人员李福泳电台利用韩保与薛浩然所约定的密码、呼号、波长等同边区政府公安厅情报科电台空中联络成功。23日,边区政府公安厅电示韩保:“二十六号(即李福泳)台已联系上,就是密码太简单,吕(吕出)、徐(徐学章)应即派妥人去制定空中联系办法,你们应与十六号(薛浩然)台约定联系时间后即送总处。”

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公安厅情报科指导下,高步林和史志春等人经过慎重研究,反复演练,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工作方案。决定由薛浩然的四哥薛万亭(十七号)做交通员,负责联络工作。4月18日,他从韩城出发,携带分别给外勤力量十六号万国祥(薛浩然)、二十一号志远(吕出)、三十六号方平(徐学章)、二十六号赵琳(李福泳)规定好的密码、波长、呼号、联系时间等指示的密信,写在绸子上,缝在棉裤里带出去,送到西安薛浩然的手中。几天后,薛万亭成功返回韩城,并用同样方式带回了薛浩然等我地下情报人员的复信。约定新密码从1949年“5月1日起开始使用,以明码为底码,以亚光出版社出版之中国分省精图各图后说明为加码”。“陆地联络地点定在西安火车站北建国巷六号徐学章家”,规定联络暗号为:“我方去人,在随便寒喧中解开第一个钮扣(自上而下数)抚弄一下,然后又扣住。对方联络暗号是,接着解开第二个钮扣(亦自上而下数)抚弄一下,然后又扣住。之后,我方即用对方化名问:‘你是某某先生’?对方答:‘是’。即开始正式谈话。”至此,经边保和韩保的直接指挥和精心指导,为潜伏在胡宗南内部我地下情报人员实现空中联络和陆地传递情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月13日,边区政府公安厅厅长周兴就情报工作致信大荔行署公安处于桑处长时指出:工作中心是把外面情报关系经营好,建立地面与空中交通联络,并克服各种困难。31日,由于桑和袁心湖共同起草的上万字的《关于二十六号(李福泳)等之交通联络之综合报告》中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物色、选派交通员的经过、陆地联络据点的建立、去函、复函;密码设计及在这批情报力量建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尤其对交通员的使用赞赏有加:“在使用十三号(张永才)及十七号(薛万亭)时,证明使用血统交通、朋友交通非常好。他们不但忠诚负责,且从不向组织提任何困难,路费都愿自己拿出。”

我地下情报小组与边保电台空中联络从1949年5月1日起至12月底止共计8个月,最多时胡宗南总部曾有3部电台同时与边区公安厅电通,每月发报多达20余次。特别是每逢电报内容涉及重要情报,他们总是巧妙地在发往军队电台的同时,提前将重要电报内容发往延安。就这样,大量关于胡宗南及二马(马步芳、马鸿逵)的核心军事机密和重要情报,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延安,胡、马军队的调动、部署等重要情况,完全处于西北野战军的掌握之中。这一时期,向边保发送的重要情报主要有:“5月22日吕出台电告延安,胡宗南、裴昌会、李振在宝鸡开会决定暂缓撤退,由胡宗南亲自指挥配合八十二军与我决战;6月9日晨获悉,胡、马军队由10日起进行全线反扑;8月25日获悉,胡部24日起开始集结,分兵两路犯我宝鸡、天水;11月18日电告胡匪六十五军、一军后撤宁强;20日电告六十五军新兵四、五团已过广元步入成都;29日电告胡部绥靖公署赴绵阳;12月23日电告了敌七兵团由德阳移至山中,观望成都方面战事变化;25日电告七兵团已被四面包围,酝酿起义;26日电告七兵团正式起义,当晚移驻德阳”等。

1949年7月22日,边区政府公安厅党委鉴于这批情报力量为党做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和他们申请加入党组织的热切期盼,指定分管他们工作的公安厅情报科长张继祖和副科长袁心湖作为入党介绍人,由先期回到解放区并已在公安厅情报科公开身份的高孟吉代替他们填写了入党申请表及个人简历(因这些地下情报人员仍在敌占区,身份不能暴露,这一切只能秘密进行)。经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公安厅副厅长李启明批准,高孟吉、吕出、薛浩然、李福泳、徐学章、赵继义6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打破常规办理入党手续的作法及审批规格之高前所未有。8月25日,边区政府公安厅通过密码电波将此激动人心的消息通知了仍在敌占区为党工作的吕出、薛浩然、李福泳、徐学章。4人接到密电后欣喜若狂,并立即复电:保证用生命来完成光荣任务。

孟浩然简介范文 篇2

【关键词】 孟子;人格美学;美学价值;思想内涵

所谓人格美,就是通过个体人格的表现给人一种精神层面的舒适感、愉悦感。人格美这一话题在我国早期就有着深入的研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对此都保留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而真正将人格美发展到极致并将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他的人格美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以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仍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格精神作为新的审美对象

在孟子的美学思想中,他将人的行为道德、礼仪操行等美好的品质看作一种具象的声、色,认为这些人格精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的舒适与愉悦,使人感受到无限的人格魅力,而人格精神也就此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孟子语录中“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故理义之悦我心”,他明确说明高尚的道德品质给人心理的愉悦就像是色香味一般能够给人真实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感官审美模式,将人格精神作为审美的一个新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述。人格精神本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它何以能够如具体的声色味之类的真实体验使人的心理产生感触呢?这在孟子的伦理道德理念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1]在孟子的思想意识中,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牲畜之所以有所不同,关键看其是否拥有一颗“仁心”,缺乏了仁义与善心,与牲畜无异。这与孟子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他生于战乱时期,目睹了大量杀戮,对生命有着一种敬畏与同情之心,在他的思想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孟子秉承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善是人类的本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善良与道德又是个人自觉的行为意识,不能由外人强加,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善才是真正美的善,同样,若是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而不得不表现出的善实际上就是恶,这种伦理观点与孟子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人格美理论体系。

二、人格美的形成

善的实现需要个体的不断努力,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这种浩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了长久的精神意志的磨练,要求人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生活的细节,不能半途而废。另外,人格美的形成不仅要有坚定的人生志向,还需要树立自己的气节,不能丧失自身的勇气,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够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的美学思想里,生命固然可贵,然而在正义与人格面前,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够违背做人的原则。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散发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这种理性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情感的驱使,能够体现出人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2]在这里,孟子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状态,无论是善还是“浩然之气”,都强调对个体情感的体现,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格评价依据,它更多的是对人格之美的彰显,它与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是一种渗透于人内心情感深处的意志,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人格美的逐步形成。

三、人格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格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精神气质,它与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人格美也有着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外部形体表现使自己的内心精神状态得以展现,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内心充满了仁义理智,便会在外在的行为状态上体现出来,这种美好的特质会使人的面容出现变化,表现出圆润、和悦,从躯体上看,会显得格外高大、宏伟;从行为举止上看,他的一举一动都合乎礼法。另外,孟子还认为,一个人若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从他的眼中也能够得到体现,心中有仁爱,充满善意的人,他的眼神是清澈的,不含任何杂质;而心术不正之人,眼睛就会显得无光、暗淡。人格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抽象表现,但并不是说这种人格美我们无法感知,一般情况下,通过外在形体表现,我们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其人格精神状态,并引发不同的内心感受。因此,可以说,孟子的人格美思想是将内在美与外在美形成了完整的统一,我们既可以通过外象表现认识人格美,亦可以通过内心的感知体会人格美带来的愉悦感。

四、人格美的等级划分

孟子在人格美的思想理论中,还将人格美进行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共包括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级别,所谓善,就是做事符合仁义之道;而信则是指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将仁义礼智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美就是通过内在的提升,进而扩展到对外部容貌形色的充实;所谓大,就是使自己的人格光芒无限散发,让更多人能够感知;圣则是上升到天下、民生的高度,用德育去教化天下;神,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神秘的色彩,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3]无疑,在这六个等级中,善是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要在生活中遵循内心最原本的善意,将善作为行为的基本标准,严格约束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信,这是一种来源与内心的最真实的善,不受外力干扰,善于信实现了完美统一,就真正具有了美感。孟子对人格美的等级划分,是我国美学史中最早的关于美学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价值。

五、结束语

通过对孟子人格美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探讨,我们体会到了孟子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他的关于人格美的思想理论尽管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更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然而这种思想符合了人格美的基本道德要求,也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在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坤。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01)23-25.

[2] 王园园。孟子人格思想对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3] 王畅。文如其人:孟子的人格特征解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6)137-140.

孟浩然简介 篇3

下面就谈一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是如何从多角度出发,发掘教材的使用价值,做到“一鱼多吃”的。

一“吃”:走进诗人

师:课文同学们已经能读得很通顺了,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讲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时候,情难自已,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师:概括非常精准。对于大诗人李白,你了解吗?

生: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作“诗仙”,我们学过他的很多首诗,比如《静夜思》《古朗月行》。

生:我们还学过《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

生:李白才高八斗,但是他不巴结逢迎大官,还曾经让高力士给他脱过靴子呢!

…………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不过在读课文的时候,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或者说你还想再知道些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关于李白的故事

生:读书时我想到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李白已经这么厉害了,却还这样称呼孟浩然,这说明孟浩然比他还厉害,我想了解一下孟浩然。

师:说得真好!读书贵有疑,这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读课文,还要读懂课文背后的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其实刚才同学们所谈的对李白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多是局限于他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所以对李白我们也还需要再深入了解。那接下来老师想问的是,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了解这两位大诗人?

生:我想通过搜集他们的诗篇和他们的成长故事来了解他们。

生:我还想知道他们的人品,他们做官了吗?有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生:从课文来看,他们情谊深厚,所以我想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请各组组长给组员分配好任务,从不同的方面来搜集资料,走进这两位大诗人。明天的语文实践课上全班交流。

…………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大诗人,且品质高洁。如果将本文只当作普通的故事一读而过,学生们在脑海里留有印象的很可能只是两个熟悉的名字,一首关于送别的古诗。如果就这样和两位诗人擦肩而过,而没有走进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和他们高尚的品格对话,不得不说这是教师教学的一个疏忽,对于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损失和遗憾。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角度出发,课堂上,我利用学生对李白的已有的零散的印象,引起他们对孟浩然的了解欲望,教会他们如何全面地了解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完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学会探究课文背后的故事,从而正确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既锻炼了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吃”:品诵经典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心地品读这首诗,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李白此时的心情?

生:我从“碧空尽”读出了李白内心的依依不舍。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孟浩然离去的方向,真的很舍不得。

师:李白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他回忆起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时光,不由得眼泛泪光。

师:说得真棒,你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还有谁接着来谈谈自己品读古诗的收获?

生:“天际流”表面是写长江水滔滔不绝的流向天边,但是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觉得“天际流”还写出了李白内心的离别之情像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的手法。

师:你能联系其他诗句来理解这首诗,还说得这么恰当,你已经学会了融会贯通,很了不起!

生:我想谈“唯见”一词。哪怕长江的江面上有千条万条船,李白眼里和心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艘,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生:老师,我觉得“孤帆”和“唯见”是互相对应的,李白说孟浩然所乘的船是“孤帆”,正是因为他心中只有这一条船,是“唯见”啊!

师:那这个“孤”字就仅仅只是李白目中所见吗?你不觉得这也是李白在倾诉吗?谁读懂了“孤字?

生:我认为“孤”不仅仅是李白眼中所见,还是李白此时心情的描写。好朋友走了,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前途茫茫,李白心里一定非常孤独、失落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孤”字写出了李白内心的孤寂和悲伤。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心读懂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真正做到了和人物对话,老师佩服你们!离别之痛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你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吗?

生:今年过完年之后,爸爸妈妈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奶奶到车站送他们,我心里很难受。

师: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生:我们都哭了,隔着车窗,我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妈妈脸上的眼泪……

师:很对不起再次勾起你痛苦的回忆,把眼泪擦干,要知道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你能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吗?

(自由练习感情朗读,指名感情朗读,指名朗诵,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从何而来,当然要从平时的朗读中获得。而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应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怎样才算是诵读得法?若只注重了节奏和韵律,缺少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对古诗情感的深入把握,那无疑是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诵读。因此,教学时,增添品诗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诗句的字里行间,与诗人同悲共喜,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情感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心入其境,此时再来诵读古诗,必然形神兼备。

三“吃”:迁移写法

师:诗与课文我们都读完了,这时,再将诗与文对照,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课文其实就是在解释诗的意思。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担心我们读不懂古诗,就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和诗的意思一样,这样我们在读课文时,就把诗读懂了。

师:是的,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

师:李白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也已经被传诵了千年,而作者却能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恍如亲眼所见,奥妙到底在哪里?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生:我觉得这离不开作者的想象,他应该是读完这首诗后想象出来这样的画面,然后写出来的。

生:我认为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一定还查阅了很多资料,比如李白写这首诗时候的生活状况,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孟浩然的为人什么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在改写古诗之前,作者除了要弄明白古诗的意思,还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的想象。

生:我觉得还需要细致的描写。

师:那么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描写的呢?

生:文章的开头先是环境描写,然后作者还详细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师:你真会观察,说得很全面。光会说还不行,现在老师也要给你们一首诗《别董大》,让你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文包诗”的形式,你能行吗?你打算怎么做?

生:先弄懂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诗里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要先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对古诗和古诗相关的人物、事情了解清楚以后,再开始想象。

生:写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具体。

师:看来改写古诗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难事,今天放学后请同学们自学《别董大》,先搜集有关资料,明天的作文课上,我们一起来改写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想象合理,描写细致,情感动人,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角度来使用教材的话,它无疑是学生们学习改写古诗的好典范。本着“读中得法,写中迁移”的原则,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比较,总结出“文包诗”这类文章的特点,找到作者写作的方法。在学生明法之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古诗,搜集资料,完成习作。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写作方法,自行学习古诗,搜集资料,自由写作,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发挥,他们就会乐于完成,高质量完成。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当教师以学生为本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原动力,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一鱼多吃”,才能赋予教材灵性,也才能做到叶老所说的“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孟浩然简介范文 篇4

在阐述“跨文化传播”之前,有必要先廓清“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不同地域的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长期形成不同的文化积淀,包括社会风气、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即为“跨文化传播”。

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出于不同动机的交往互动行为不断增多,导致人类各个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掌握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改善人们的自我认识,促使人们重新审度自己的文化。同时,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能够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与共存。

在新的世界格局与国际传播语境中,我国也愈加重视基于我国立场的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不再被视为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而被看做是一股塑造文化、文学的重要力量,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行为。

传播学研究表明,共通的符号、共通的经验范围与畅通的媒介渠道是跨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要素。共通的符号,是指共同的语言符号,这是沟通中传情达意的基础与前提:而共通的“经验氛围”这个概念是1954年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一文中引入的概念,即“stored experience”,它指的是人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由此概念可以知晓,“经验范围”的实质就是“文化”。施拉姆指出,只有参与的人在共同享有的经验范围内,传播的行为才能够发生。他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来自文明社会的人与土著人,即使语言相通,却由于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仍无法进行传播与交流。此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还包括通畅的渠道,如出版物、印刷品、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等,通过这些中介物、工具与技术手段,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

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与同文化传播相比,跨文化传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双方文化共享性差。文化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即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拥有共同的编码。而跨文化传播中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其各自文化中的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即文化共享性差,具体体现在:(一)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例如对同一利,美丽、散发芳香气味的花朵,汉语编码为“玫瑰”,而英国人则把它编码为“rose”。(二)词汇量不同。例如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间比英语多得多,如英语中“uncle”这个词能指代很多的亲属,如叔叔、伯伯、舅舅、姨父等,但相对应的汉语词汇数量则多得多。(三)共有的文化含义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人眼中“红色”代表喜庆、成功或顺利,在英国人看来则暗示着血腥和残忍。(四)编码顺序不同,即句中各成分的语序不同。

我国古代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历代诗歌,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也是东西方其他民族咀嚼体味这个古老民族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的古代诗歌,由于其表达方式与现代大不相同,具有字数结构整齐、讲求韵律平仄、对仗的特点,加之以物言志等特有的文学手法,以及与西方相差甚远的文化传统,都加大了我国古代诗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本文以孟浩然诗歌为例,浅析如何实现我国古代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营造共通的语言符号。要实现跨文化传播,首先需要共通的语言符号,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语言翻译首先要围绕“对等”、“忠实”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准确译出原文的内容、含义与思想。这是第一个层面即语言符号层面的要求。

如襄阳诗人孟浩然的诗歌《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它是诗人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对于此诗,我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与翁显良先生分别作出不同的译本:

A Spring MorninR

This nlorrl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Il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ms!

(许渊冲)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This sprmg morning as I awake Iknow,All round fil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nowers!

(翁显良)

从内容上看,许先生和翁先生对原诗的理解是一致的,二者都准确地译出了原诗的内容与含义。而翁先生译文中的开头一词“late”很好地体现了原作者辜负了大好春光的惋惜,而“poor”、“dear“则再现了原作者的深刻忧伤,更为充分传递出了原诗的情感与含义,笔者认为从语言符号层面上说,翁版更胜一筹。

营造共通的文化内涵。仍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诗歌在咏春惜春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孟浩然的个人际遇与山水情怀。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使他一生未曾入仕,因此其诗作以田园山水诗为主。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间,但更多则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诗文中,作者写出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仔细悟读,高卧松云的孟浩然,一朝梦醒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因此,对于这首诗歌的翻译与传播,不仅应译出其字面的含义,更应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相去甚远,如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注重伦常本位、伦理精神,注重知觉体悟,加之封建伦理的束缚,许多文人只能采用以物言志的文学手法,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些表现手法与文化传统,对于以人为本位、注重科学精神、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西方读者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要想使西方受众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深意,笔者认为,在解决了语言层面的对接后,还应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介绍与解读,不妨在诗歌的翻译中加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介绍与解读,着力表现出孟浩然在经历了人生的艰难跋涉后,把“山水田园”当做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寄托自己疲惫身心的愿望。解读其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中,盂浩然成为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孟浩然在诗中捕绘并展示了一个清淡的世界。构成这个清淡世界的主要经纬有两根:一是田园之乐,是山水之美。前者往往更多融入了闲适的隐逸意趣,后者则往往更多地融入孤高的志士情怀。这种中国古代文人所表现出的山水情结与文人风骨,堪称中国独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之一。这些注释与解读,在古诗词的跨文化传播中,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应用。

营造畅通的传播渠道。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还必须营造畅通的传播渠道,即多渠道、易获得、传递速度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符号载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如翻译、出版多语种的宣传手册与印刷品,制作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增加播出时间及播出频道,同时融合、利用新媒介,如利用互联网提供高质量和高速度的音频视频,提供即时性的、互动性的在线讨论、视频点播等新服务。除此之外,还应不拘一格地打造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如旅游景点的导读、导游等,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顺畅与便利。

结语

孟浩然简介 篇5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高潮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高潮。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高潮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高潮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4] 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

学校防震减灾标语 篇6

1、防震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2、防灾求得**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3、少一分天灾人祸,多万家**幸福。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

5、地震无情*有情,灾害无情人有情。

6、地震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真情。

7、提高防震意识,落实减灾措施。

8、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

9、地球是我们的家,此时防灾减灾靠大家。

10、动用各种渠道,保证物质供应,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12、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13、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14、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建设**美好家园。

1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

16、团结一致,百折不挠,奋力拼搏,抗震救灾。

17、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此时构建****校园。

18、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渡过难关。

19、认真**,积极发动,全面开展生产自救。

20、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21、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22、天灾无情人有情,防震减灾要先行。

23、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24、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25、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26、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7、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28、参与抗震救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9、科学预防地震,远离灾害伤痛。

30、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灾区人民:此时我们的心和你们紧紧相连。

31、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2、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33、发扬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此时克服地震灾害。

34、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35、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6、灾难需要永记,防患始于未燃。

37、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38、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39、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40、防灾减灾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41、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社会家家受益。

4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此时筑生态屏障。

43、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44、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45、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46、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靠大家。

47、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山西。

48、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49、持续发展须防震,以人为本要减灾。

50、群策群力防震减灾,此时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学校防震减灾标语 篇7

1.一切为了人民安危。

2.提高防震意识,落实减灾措施

3.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

4.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5.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6.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7.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8.防震减灾,利国利民

9.xx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捐赠的前列!

10.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11.防震减灾人人参与,**社会家家收益。

12.危难时刻伸援手地震无情人有情!

13.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14.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15.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16.灾难中,我们始终在一起!

17.减轻灾害共创**

18.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9.团结动员一切力量,共同抗灾建设家园。

20.持续发展须防震,以人为本要减灾。

21.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

22.树立防震意识,增强防震技能。

23.科学决策能减震,立足发展要防震。

24.科学预防地震,远离灾害伤痛。

25.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26.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5、**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保障监测预报顺利进行!

27.向抗灾救灾的英雄们学习!

28.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

29.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

30.安全知识进社区

31.立x为公**为民心系灾民奉献人民!

32.尽管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尽量减轻震灾损失!

33.安全防震,幸福安康!

34.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渡过难关!

35.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36.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37.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38.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39.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40.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